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新催化体系的研究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新催化体系的研究

陈瑾[1]2004年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新催化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了卤化(亚)铁及其它金属卤化物及其新配体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由以下叁部分组成: 一、研究了一种新的多胺类配体N,N,N’,N”,N”-五(丙烯酸甲酯基)二乙烯叁胺(MA_5-DETA)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中的应用。多胺类配体在卤化(亚)铜催化的ATKP中是最有效的配体之一,但在卤化(亚)铁催化的ATRP中还未见有应用。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AIBN/FeCl_3-6H_2O/MA_5-DETA体系引发催化的MMA的反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以及EBiB/FeCl_2·4H_2O/MA_5-DETA体系引发催化的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都是可控性很好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尤其是FeCl_3·6H_2O/MA_5-DETA催化的反向ATRP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由于MA_5-DETA制备简单易行,产率很高,因此是一种很有前景的ATRP的配体。 为了提高EBiB/FeCl_2·4H_2O/MA_5-DETA催化体系的对MMA聚合反应的可控性,在聚合反应体系中加入FeCl_3·6H_2O作为添加剂,由于体系中大量Fe(Ⅲ)的存在,使快引发过程产生的大量自由基迅速钝化形成休眠种,从而使体系中的活性自由基浓度降低,结果所得的PMMA的分子量分布变窄,引发效率提高。 在ATRP的九种过渡金属催化剂中没有SnCl_2·2H_2O存在,但是SnCl_2·2H_2O与MA_5-DETA配位后在FeCl_3·6H_2O存在下成功实现MMA的可控自由基聚合。在这一全新的催化体系中,SnCl_2·2H_2O的作用仅是与EBiB一起引发产生自由基,真正的原子转移平衡是建立在Fe(Ⅱ)和Fe(Ⅲ)之间.此催化体系不仅制备了分子量分布很窄的PMMA,而且引发效率非常高,在整个聚合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链转移和链中止反应。 二、研究了EBiB/金属氯化物(NiCl_2·6H_2O,COCl_2·6H_2O,SnCl_2·2H_2O,MnCl_2·2H_2O)/PPh_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的MMA的自由基聚合。这一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机理与通常使用的过氧化物—还原剂是有本质的区别。其自由基的产生过程类似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阶段自由基产生过程,只是在聚合过程中没有原子

朱倩[2]2017年在《新型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体系的设计》文中提出离子液体是有机盐,在室温或接近室温时呈液态。离子液体对金属催化剂有非常好的溶解性,同时具有非挥发性、不燃性的特点,因此,离子液体被称为可替代有机溶剂的环境友好型溶剂。近年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受到越来越多高分子研究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其可制备预定的分子量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在传统ATRP中,活化剂和休眠种之间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建立动力学平衡。然而,在该聚合体系中低价态的金属催化剂对空气十分敏感,即使在极少量氧气存在下也容易被氧化成对应高价态金属化合物。因此,高分子研究者通过变换离子液体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结构制备了各种结构离子液体,并以其为反应介质或配体应用于ATRP,特别是反向ATRP中。首先,离子液体在Fe(III)催化的ATRP中大多作为溶剂。然而,简单、易制备、廉价的离子液体,1-烷基-3-甲基咪唑氯([Rmim][Cl])作配体应用在Fe(III)催化的反向ATRP中却几乎从未被报道。因此,本论文的目的是证明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叁氯化铁(FeCl3),[Rmim][Cl]组成引发体系,验证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反向ATRP的可行性。本课题考察了聚合反应的活性特征,包括聚合体系是否符合一级线性动力学反应特征、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变化关系以及分子量分布的大小。探索了不同反应参数包括离子液体中不同烷基链长、离子液体浓度、不同溶剂、催化剂、温度、催化剂和离子液体摩尔比对MMA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GPC和1HNMR确定了 FeCl3/[Rmim][Cl]催化的MMA反相ATRP显示出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特征,所获得的PMMA具有较高的链末端功能性。其次,一般情况下,铜催化剂对配体的选择性非常高,很难用离子液体做配体,即使有少量有关报道,可控性也很差。本论文的目的是采用以AIBN、溴化铜(CuBr2)和1-苯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苯酯([Phmim][Ph2P04])组成引发体系,验证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反向ATRP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聚合体系符合一级线性动力学反应特征,聚合物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长,分子量分布在较窄的范围内的。同时,详细研究了不同反应参数对MMA反应动力学及体系活性的影响。1H NMR表征确定了通过CuBr2-[Phmim][Ph2PO4]催化的MMA的反相ATRP所获得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链末端功能性。

虎春艳[3]2005年在《新型多核含膦Cu(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自1956年,Szwarc等首次提出阴离子活性聚合至今40余年中,活性聚合已发展成为高分子化学领域中最具学术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1995年,K.Matyjaszewski等人提出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则是活性聚合史上最简便的一种活性聚合技术。ATRP集自由基聚合与活性(可控)聚合的优点于一体,并且通过简单的合成路线就能合成各种指定结构的聚合物,如能一步就合成星形、梳状及超支化聚合物。虽然在ATRP合成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仍然有很大空间需要去探索、去开发。作为一价铜配合物催化剂,目前国内外对ATRP催化剂的研究还局限于单核的一价铜四面体配合物,而对双核、多核铜(Ⅰ)配合物的催化活性研究未曾见报道,对催化剂的结构,光、热与催化剂催化活性、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甚少。单齿含P配体可和除铜以外的过渡金属如Ru,Fe,Re,Ni等进行配位催化苯乙烯等单体的ATRP反应,但对多齿含P配体用于ATRP反应的研究却是一个空白。本课题组就是从多核含膦Cu(Ⅰ)配合物这一全新的角度展开了对ATRP催化体系的研究。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两种新型双齿含P配体的催化体系,该催化体系可用来催化苯乙烯的ATRP反应;制备并测定了其中叁种配合物的结构;并进行了两种催化体系催化苯乙烯本体聚合的ATRP反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设计并合成了叁种双(二苯基膦)甲烷(Bis(diphenylphosphino)methane,dppm)与CuBr形成的配合物,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的测定,表征和分析了该系列含dppm配体Cu(Ⅰ)配合物的结构。 (2) 测定分析了该系列Cu(Ⅰ)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3) 把CuBr和dppm按不同比例分别投入反应体系,进行苯乙烯的本体聚合,并测定了其动力学性质和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把实验中合成得到的叁种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的ATRP反应与CuBr和dppm分别投入反应是一致的。 (4) 以双(二环己基膦)甲烷(Bis(dicyclohexylphosphino)methane,dcpm)为配体,CuBr为过渡金属作为催化剂,在110℃下进行苯乙烯的本体聚合。并测定了其动力学特征、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以上反应均呈典型的ATRP特征。

王玉玲[4]2006年在《Lewis酸对二级氯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添加Lewis酸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二级氯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可控/活性聚合。聚合反应在正丁醇溶液中进行,氯代仲丁烷(SBC)为引发剂,氯化亚铁(FeCl_2)/叁苯基膦(PPh_3)为催化剂。当以强Lewis酸叁氯化铝(AlCl_3)为添加剂时,将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SBC、AlCl_3的正丁醇溶液在高温陈化一段时间后,于80℃条件下聚合,Fe/Al=1:1时,聚合反应可以在较高的速率下进行且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动力学结果表明ln[M]_0/[M]对反应时间曲线及聚合物分子量对单体转化率曲线都基本呈直线关系,并且分子量分布也比较窄,说明此聚合反应具有可控/活性聚合的基本特征。对聚合产物进行~1H-NMR测试,发现在聚合产物中含有引发剂碎片。用所得到的聚合产物PMMACl引发苯乙烯聚合,进行扩链反应,则得到了分子量进一步增加的聚合物,进一步证实了反应具有活性聚合的特征。对叁氯化铝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推测了在叁氯化铝存在下SBC引发MMA进行ATRP反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改变催化剂,采用叁苯基膦氯化钌(RuCl_2(PPh_3)_3)催化剂,80℃下当RuCl_2(PPh_3)_3/AlCl_3=10:1时,SBC引发MMA的ATRP聚合,仍给出可控/活性聚合的基本特征,不仅ln[M]_0/[M]~t曲线呈线性趋势,聚合产物的分子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且聚合活性有了一定的提高。前述两种体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诱导期,即ln[M]_0/[M]~t曲线不通过坐标圆点。仍以RuCl_2(PPh_3)_3)作催化剂,但用烷氧基铝Al(i-Bu)_2(OBu)代替叁氯化铝,聚合活性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给出活性聚合的特征,但仍然存在诱导期。采用SBC/FeCl_2/PPh_3/Al(OBu)_3引发体系,在FeCl_2/PPh_3/Al(OBu)_3=1:4:4时,ln[M]_0/[M]~t的曲线通过坐标点,即此条件下聚合反应不存在诱导期。 以PVC为引发剂,FeCl_2/PPh_3为催化剂,在添加AlCl_3的条件下,高温陈化一定时间后,于80℃下聚合,发现AlCl_3的加入提高了PVC的引发活性,研究了反应条件的影响。

刘占军[5]2003年在《铁(Ⅱ)/衣糠酸催化体系应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新型催化引发剂体系应用于自由聚合反应。 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引发体系始终是自由基聚合反应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之一。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简称ATRP),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聚合方法。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催化体系对反应的可控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内外文献认为酸能使金属有机催化剂失活,不能够实现聚合的有效控制。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高效的ATRP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均介于一定范围。将催化剂的选择和电化学联系起来,优选氯化亚铁/衣糠酸作为催化体系,将其应用于苯乙烯可控自由基聚合,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这种催化体系均可制得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小于1.5的聚苯乙烯,这是传统自由基聚合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In[M]_0/[M]与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该体系获得了聚苯乙烯与其他单体的嵌段共聚产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能有效催化单体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这不但证明酸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过渡金属配体参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而且突破了以前对催化剂的感性选择,从理性上为选择催化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关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催化体系的选择和电化学之间的关系仍在研究之中。 对于聚酰胺等大分子上还原能力较弱的特征基团,很难找到氧化能力合适的氧化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进行接枝共聚。经过我们研究发现,以超常价态过渡金属Ni(Ⅳ)、Cu(Ⅲ)为氧化剂,以大分子(nylon、纤维素)上的弱还原能力的特征基团为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直接在大分子上产生接枝点,可以高效引发自由基接枝共聚合。接枝共聚合反应能够在较温和条件35℃下和有利于纤维素溶解、溶胀的碱性介质中进行,这优于其他引发体系,所以,此引发体系具有使用价值,并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艳哲[6]2004年在《铁系催化剂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铁系催化剂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简称ATRP)进行了研究。 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催化体系对反应的可控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发新型高效的催化体系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内外文献对于催化体系的选择一般采用试错法,并且认为酸能使金属有机催化剂失活,不能够实现聚合的有效控制。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成功的ATRP催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差均介于一定范围。以此为契机,我们将催化剂的选择和电化学联系起来,选择了氯化亚铁/乙二胺四乙酸,氯化亚铁/水体系,分别将其应用于苯乙烯的聚合,研究了各种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这两种催化体系均可制得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小于1.5的聚苯乙烯,这是传统自由基聚合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聚合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转化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ln[M]_0/[M]与时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我们还利用该体系获得了聚苯乙烯与其他单体的嵌段共聚产物,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选催化体系能有效催化单体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此外,我们还对氯化亚铁/羟甲基香豆素,氯化亚铁/衣康酸体系进行了研究,同样取得了很好效果。这不但证明酸可作为过渡金属配体参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而且我们突破了以前对催化剂的感性选择,从理性上有意识的选择催化体系,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有关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催化体系的选择和电化学之间的关系仍在研究之中。 第二部分对超常价态过渡金属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Ⅳ)钾(简称DPN)氧化还原引发天然高分子的接枝反应进行了研究。 我们以Ni(Ⅳ)为氧化剂,以天然高分子(酪素、甲壳素)上的弱还原能力的特征基团为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得了高接枝效率的接枝共聚物。并测得了各种因素对接枝参数的影响,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

胡晓辉[7]2015年在《活性自由基聚合新催化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最重要的两种可逆钝化自由基聚合(RDRP)方法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具有可适用单体种类广泛、可制备结构明确的聚合物等优点。但是,ATRP普遍存在聚合速率较慢以及金属使用量较高等问题,残留的金属可能会影响聚合物性质。对于RAFT方法,由于RAFT试剂极不稳定,一般需要现制现用,因此限制了其工业化的应用。论文基于ATRP和RAFT调控体系的特征,设计了稳定、易得的新型调控试剂,期望在保持聚合活性特征的前提下,减少金属催化剂用量,简便制备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窄的结构可控聚合物。该方法可以拓展用于其他单体,实现工业化制备具有可控活性的聚合物材料。论文以新型的调控试剂Fe(S-(S=C)-Z)3作为金属催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叁苯基膦(PPh3)为配体,研究了ATRP/RAFT同时进行的反应用于调控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自由基聚合。考察了不同金属催化剂、AIBN/Fe(S-(S=C)-Z)3摩尔比例以及MMA/2AIBN的摩尔比例等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Fe(S-(S=C)-Z)3调控的自由基聚合优于溴化铁和氯化铁调控的聚合反应。在AIBN/Fe(S-(S=C)-Z)3比例高达2:1甚至4:1时,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依然保持在很窄的范围。这可能是由于在聚合反应过程中,金属催化剂Fe(S-(S=C)-Z)3与自由基反应“原位”生成了ATRP活化剂(Fe(S-(S=C)-Z)2)和RAFT试剂(R-S-(S=C)-Z)两种调控试剂,在一个体系中同时进行ATRP和RAFT机理调控的聚合,使得调控试剂用量大大降低。当MMA/2AIBN的比例高达1600:1时,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很窄(Mw/Mn=1.35)。核磁共振波谱和GPC分析表明聚合物具有较高末端官能团,同事扩链反应证实了该调控体系具有高活性特征。

文少卿[8]2016年在《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氟丙烯酸酯—聚醚嵌段共聚物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分别制备了多种不同分子量的ABA型氟丙烯酸酯-聚醚嵌段共聚物,测试了共聚物乳液及其溶液的表面张力,采用旋涂成膜法制备了共聚物膜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其表面组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聚合物膜的表面形貌,测试了其表面接触角,最后将嵌段共聚物乳化配制成整理工作液应用于棉织物整理,系统研究了整理剂含氟量与织物整理应用性能间的关系。以聚乙二醇和2-溴异丁酰溴为原料,叁乙胺为缚酸剂,通过酯化反应制得大分子引发剂。将大分子引发剂用于十叁氟己基乙基丙烯酸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了不同分子量的ABA型含氟丙烯酸酯聚醚嵌段共聚物,以红外(FT-IR)、核磁(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产物结构,证实聚合反应可控性强。由嵌段共聚产物在不加乳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制备出粒径较小、稳定性较好的共聚物乳液,表明所得嵌段共聚物具有自乳化性。研究了共聚物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乳液的表面张力低至23.9mN/m,乙酸乙酯溶液表面张力最低为19.6mN/m。研究了嵌段共聚物膜的表面性能,发现热处理前后薄膜表面氟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热处理后薄膜对水的接触角增大,AFM测试发现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具有“尖峰”型形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中氟烷基在热作用下会与主链发生微相分离并向膜表面迁移富集。通过十叁氟己基乙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合,在大分子引发剂和催化体系的作用下,由ATRP得到了多种不同氟含量的含氟共聚物型嵌段聚合物,产物结构通过FT-IR、NMR和GPC得以表征。研究了共聚物型嵌段共聚物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氟含量的增加,聚合物膜对水和正十六烷的接触角逐渐增大。共聚物型嵌段共聚物的表面自由能低至0.96×10-2N/m。最后,将制备的嵌段聚合物乳液应用于织物整理,发现整理后织物的拒水性随着整理剂氟含量的增加越来越好。当氟含量为28%时,织物拒水效果最佳,接触角能达到135°,拒水等级为100分。水洗10次后整理织物的拒水性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表明拒水耐久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魏玉丽[9]2008年在《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星型聚合物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自由基聚合所适用的单体广泛,反应条件温和,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约有70%以上的塑料源于自由基聚合。但传统引发剂的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等特点,导致聚合物分子量和结构的不可控。因此,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研究与开发引起了高分子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及浓厚兴趣。近年来在“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领域出现的几个颇具影响的聚合体系和方法有引发转移终止剂法(Initiator-transfer agent-terminator,Iniferter),稳定自由基调控的自由基聚合(Stable Free Radical-mediated Polymerization,SFRP或称TEMPO体系),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ATRP)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eversible Addition and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RAFT),而ATRP又是研究的热点。1995年,美国Carnegie-Mellon大学的Matyjaszewski教授和中国旅美学者王锦山博士等报道了以卤代烷为引发剂,氯化亚铜为催化剂,2,2’-联吡啶(bpy)为络合剂引发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在引发阶段,处于低氧化态的CuX和bpy配合物从有机卤化物(R—X)中夺取卤原子X,生成初级自由基R·及处于高氧化态配合物休眠种CuX2/bpy。初级自由基R·再引发单体生成单体自由基即活性种。活性种可继续引发单体进行活性聚合,也可以从休眠种上夺取卤原子而变成休眠种,使体系中链增长自由基稳态浓度较低,在活性种和休眠种之间建立一个快速的动态平衡。从而聚合体系显示出“活性”/可控的特征。因此可以利用ATRP方法合成具有规整结构,分子量可控的目标高聚物或低聚物。SFRP体系中常采用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基(TEMPO)为自由基捕获剂,它是一稳定自由基,只与增长链发生偶合作用形成共价键,而这种共价键在高温时可断裂产生自由基。因而TEMPO在捕获增长自由基后,不是活性链的真正死亡,而是暂时失活形成休眠种。这一过程为一可逆过程,从而控制了自由基的浓度,防止了链转移和链终止的发生。因此,采用TEMPO体系也可得到分子量可控制,分散性窄的聚合物。1984年,Schmidt等人首先提出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概念,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是一种均匀的多相材料。由于该材料综合了有机无机各自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阻燃性、热稳定性、机械性能等方面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因而成为材料学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该研究已成为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本论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合成一种结构对称的星状单体或引发剂,通过ATRP方法使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在星状单体或引发剂末端引发聚合,从而得到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均可控的星型聚合物。第二,通过SFRP方法来合成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其通常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键合两大类,其中化学键合分又分为“从表面接枝”和“接枝到表面”两种技术。本论文采用“从表面接枝”的技术在凹凸棒表面引入氮氧自由基,从而引发苯乙烯进行稳定氮氧自由基聚合,得到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可控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并利用FT-IR、NMR、TG-DTA、XPS、TEM、GPC等技术对星型聚合物和复合材料进行了全面的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合成星型聚合物的研究1.研究了以季戊四醇为原料,合成了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并以其作为星型聚合物的单体核,用溴苄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聚合,从而得到四臂的星型聚合物。通过FT-IR、HNMR、GPC的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为预期产物,并且聚合反应有“活性”聚合的特征。2.首次采用了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液溴发生加成反应合成了大分子引发剂季戊四醇四(2-甲基-1,2-二溴丙烯酸酯),并以其为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聚合,从而得到八臂的星型聚合物。通过FT-IR、HNMR、GPC的测试结果表明聚合物为预期产物,并且聚合反应有“活性”聚合的特征。二、通过γ-(2,3-环氧丙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将HOTEMPO锚固到凹凸棒表面引发苯乙烯聚合的研究本论文首次采用了硅烷偶联剂γ-(2,3-环氧丙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60)将HOTEMPO锚固在凹凸棒的表面,随后引发苯乙烯聚合,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凹凸棒—KH-560—HOTEMPO—PSt。并且通过本体聚合与溶液聚合的研究对比,发现本体聚合要优于溶液聚合。FT-IR、XPS、TEM以及元素分析表明不仅HOTEMPO已经成功的锚固在凹凸棒上,而且引发了苯乙烯的聚合。TGA说明了凹凸棒上聚苯乙烯的接枝情况。由GPC分析可知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单体转化率和数均分子量呈线性关系,反应在动力学上对单体浓度是一级关系,符合“活性”聚合的特征。

王晓松, 应圣康[10]1998年在《二十一世纪新材料合成技术──“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发展与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别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的发展及其在合成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新催化体系的研究[D]. 陈瑾. 苏州大学. 2004

[2]. 新型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体系的设计[D]. 朱倩. 天津工业大学. 2017

[3]. 新型多核含膦Cu(Ⅰ)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催化剂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虎春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05

[4]. Lewis酸对二级氯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的影响[D]. 王玉玲. 青岛科技大学. 2006

[5]. 铁(Ⅱ)/衣糠酸催化体系应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研究[D]. 刘占军. 河北大学. 2003

[6]. 铁系催化剂用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研究[D]. 张艳哲. 河北大学. 2004

[7]. 活性自由基聚合新催化体系的研究[D]. 胡晓辉. 天津工业大学. 2015

[8]. 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氟丙烯酸酯—聚醚嵌段共聚物合成及性能研究[D]. 文少卿. 苏州大学. 2016

[9]. 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星型聚合物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D]. 魏玉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08

[10]. 二十一世纪新材料合成技术──“活性”自由基聚合的发展与前景[J]. 王晓松, 应圣康. 合成橡胶工业. 1998

标签:;  ;  ;  ;  ;  ;  ;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新催化体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