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产率增长,农业生产,经济景气,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产品进出口,出口市场多元化,同比,人均可支配收入,生猪生产,生猪价格
农业生产率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1](2019)在《农业生产平稳 劳动生产率增长》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经农业经济景气监测预警结果显示,叁季度,中经农业经济景气指数为99.0,比上半年小幅回落0.3点。中经农业经济预警指数为90.0,比上半年上升6.7点,连续两个季度回升至“绿灯”区运行。与上半年相比,构成农经景气指数的6项指标呈现“两升一稳叁降”格局。(本文来源于《中国信息报》期刊2019-12-09)
周鹏飞,谢黎,王亚飞[2](2019)在《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与两步系统GMM模型的实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两步系统GMM模型对200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农业TFP的变动轨迹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农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 1%,对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8. 43%;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双轮驱动的良性格局;农业TFP增长率及其对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呈现出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事实特征。农业TFP增长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财政支农、城镇化进程、农村公路密度对农业TFP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工业化进程和农村用电量、农业贸易开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业TFP增长。(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12期)
王军,杨秀云[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8—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中国整体及各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数据,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及收敛性进行比较分析与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979—2016年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从波动增长到平稳增长的转变,年均增长率为3.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技术进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且表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通过收敛性检验的数据结果发现不仅在全国整体而且在四大地区内均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王悦,杨骁,张伟科[4](2019)在《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有效机制,是保障农业稳定生产和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10—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指数测算了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察不同形式的空间计量模型和权重后,这一结果仍然具有稳健性。因此,提高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是提升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政策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余航,周泽宇,吴比[5](2019)在《城乡差距、农业生产率演进与农业补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诱致性变迁因素和强制性变迁因素是审视农业土地流转与农业生产率变迁的主导理论。本文通过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刻画其变动规律与影响因素,发现传统的诱致性变迁因素并不能良好地解释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下农业生产率的变迁。本文基于1986~2017年农业农村部固定观察点数据发现:(1)土地配置效率改进与留守农户平均生产率降低并存,后者部分抵消了土地流转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2)城乡二元结构的"拉力"主导农业生产效率,到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的距离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农村内部农业生产率变动;(3)自上而下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呈现出异质性效果,这能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针对性改善农业生产绩效的重要抓手;(4)以农业补贴为主的各类农业产业政策的"推力"能够有效缓解城乡差距对农业生产率的负面冲击。新结构经济学的政策导向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张霞[6](2019)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在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有利于全面了解农业发展状况,为后期农业政策的制定、调整以及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西南地区5个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水平变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区农业TFP差异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通过对不同地区农业TFP结果进行比较,四川省农业TFP有先逐渐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技术进步是影响四川省农业TFP增长的原因;(2)重庆市农业TFP也是呈现波动式缓慢增加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3.54%;贵州省农业TFP近20年来增长速度最快,主要影响因素为技术进步;云南和广西农业TFP也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在不同时期对农业TFP的影响有所差异。(3)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并且不同地区农业TFP水平具有向各自稳定状态发展的可能性。[结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TFP增长与技术进步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因此,制约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科技进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科研导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我国西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10期)
周泽宇[7](2019)在《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生产率提升与国家粮食安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是我国对待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一贯态度。当前我国除开面临农业生产领域内部的长期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部分对于农村部门农业劳动力的"虹吸"效应外,中美贸易战的出现又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认为只有农业生产率的长期、稳定、有效提升才是彻底降低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基础和必要途径,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台除开落实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村居民福利的政策目标外,另一大政策考量就在于彻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林毅夫(2012)~(〔1〕)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具体政策导向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在制定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具体政策上的实践。(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刘涛,王波,李嘉梁[8](2019)在《互联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城镇化-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分析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在互联网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过程中,城镇化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即城镇化是互联网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互联网通过城镇化路径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在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通过城镇化发展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主销区通过城镇化发展则可能抑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给出本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赵琪[9](2019)在《多种方法提高全球农业生产率》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15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公布的《2019年全球农业生产率报告》(The 2019 Global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Report)提到,目前全球的农业生产率正在增长,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3%。但如果按照报告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21)
杨骞,王珏,李超,刘鑫鹏[10](2019)在《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标:考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及其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利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程度及来源,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空间分异特征;(2)超变密度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地区内分异,地区间分异的贡献率最低;(3)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是不同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交互强度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强度。研究创新: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价值:对于推进农业区域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农业生产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两步系统GMM模型对2007—2016年我国30个省份的农业TFP的变动轨迹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农业TFP年均增长率为3. 1%,对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8. 43%;农业TFP的增长呈现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双轮驱动的良性格局;农业TFP增长率及其对第一产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均呈现出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事实特征。农业TFP增长具有极强的路径依赖;财政支农、城镇化进程、农村公路密度对农业TFP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工业化进程和农村用电量、农业贸易开放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农业TFP增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生产率论文参考文献
[1].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农业生产平稳劳动生产率增长[N].中国信息报.2019
[2].周鹏飞,谢黎,王亚飞.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与两步系统GMM模型的实证考察[J].兰州学刊.2019
[3].王军,杨秀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
[4].王悦,杨骁,张伟科.农业保险发展对农村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余航,周泽宇,吴比.城乡差距、农业生产率演进与农业补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
[6].张霞.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的西南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7].周泽宇.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生产率提升与国家粮食安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农村经济.2019
[8].刘涛,王波,李嘉梁.互联网、城镇化与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J].农村经济.2019
[9].赵琪.多种方法提高全球农业生产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0].杨骞,王珏,李超,刘鑫鹏.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
标签:生产率增长; 农业生产; 经济景气; 固定资产投资额; 农产品进出口; 出口市场多元化; 同比; 人均可支配收入; 生猪生产; 生猪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