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化学治疗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化学,肿瘤,恶性肿瘤,疗效,面部,治疗肿瘤,电导率。
电化学治疗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王健,牟玮,周代全,刘凤秀[1](2012)在《电化学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化学治疗(EChT)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移植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后行EChT,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酸碱度造成肿瘤残余,采用免疫组化、TUNEL法、活组织细胞内显微注射、明胶酶谱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讨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①病理学观察显示EChT后第1周时残余肿瘤细胞被大量纤维组织包绕;治疗后第2周,残余肿瘤细胞数目增多,其周围仍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治疗前肿瘤细胞核质比例增大,核异型性明显,线粒体数目较多但发育幼稚,细胞间连接较少。EChT后第1、2周,胞质内线粒体体积增大,发育较成熟,细胞间连接增多。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67阳性指数在第1、2周时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凋亡指数及Bax阳性指数在EChT后第1、2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指数与Bax阳性指数呈显着正相关。③Cx32阳性指数及LY扩散范围在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微注射后LY CH荧光染料在肿瘤组织内的扩散范围与Cx32阳性指数呈显着正相关。④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相对含量的结果显示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一致,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ChT治疗后2周内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指数明显增加,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明显改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较大肝癌行EChT治疗时肿瘤残余将难于完全避免,残余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对正确选择治疗后复查及再次治疗时机,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介入放射学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罗宏伟,李国才,权宽宏[2](2010)在《电化学治疗61例恶性肿瘤伴癌痛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肿瘤电化学治疗的临床广泛应用,统计历年来经电化学治疗的晚期肿瘤伴癌痛61例的疗效分析,探讨治疗癌痛的一种有效新技术和新方法。方法本组病例中有头颈部、胸部、消化系、妇科、骨及软组织恶性肿瘤,肿瘤分期均为4期。疼痛级别VAS分级:1级4例,2级20例,3级37例。常规麻醉下,疼痛的瘤体内设置正负电极,1~2cm相间,治疗电量每1立方厘米100库仑。全部病例治疗过程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结果全组病例疼痛缓解,有效率100%。疼痛效果评估:完全缓解(CR)56例,部分缓解(PR)5例;疗效维持最短7天,最长者超过1年。治疗后均停止用吗啡、杜冷丁等镇痛药物。结论对于适应电化学治疗的癌痛患者,进行电化学治疗,方法简便、不出血、痛苦小,不仅能缓解癌痛,还能有效治疗原发肿瘤以及复发癌和转移癌。电化学治疗的基本作用是:能够解除恶性肿瘤异常增长所产生的压迫和侵犯,从而达到消融镇痛的目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麻醉药品的依赖。电化学治疗癌痛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值得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0年26期)
李胜业,杨华,辛育龄[3](2006)在《放疗联合电化学治疗表浅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种种原因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位于或侵及体表的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时肿瘤巨大,周围毗邻重要器官,手术难度大,易引起大出血,单纯放疗也因局部乏氧和周围紧要器官放疗耐受量限制,而影响疗效,采用放疗联合电化学治疗该类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胡全轩[4](2006)在《电化学治疗体表肿瘤9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疗法(ECT)作为一种新的肿瘤介入治疗方法,今年米在肿瘤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并且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我们自2002年开始ECT治疗体表肿瘤9例.现将电化学疗法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7例,女2例,年龄52-76岁:病种:肺癌术后胸壁转移性腺癌4例、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3例、乳腺癌术后复发2例.9例病人均为手术后病人曾(本文来源于《河南省首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会议暨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06-05-01)
李京宏,辛育龄,张伟[5](2005)在《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我国研制的ZAY-B型电化学治疗仪和特制的铂金电极针治疗161例颌面、口腔肿瘤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和肿瘤体积选择麻醉方法。经过套管针将治疗电极直接插入瘤体,保护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将电极连接至电化学治疗仪开始治疗。治疗电压6~8 V,电流保持在60~100 mA,电量按肿瘤直径每1 cm给80~100 C。结果161例中CR 71例(44.1%),PR 56例(34.8%),NC 23例(14.3%),PD 11例(6.8%),CR+PR为78.9%(127/161)。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5%(149/161)、63.4%(102/161)和36.0%(58/161)。结论电化学疗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容貌及器官功能影响小,是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1种全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鲍红光,马向军,王明树[6](2005)在《电化学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方法即直流电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较新的方法,1987年由瑞典放射学专家首先应用于临床治疗肺癌。1988年我国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用于治疗人体恶性肿瘤。笔者于1991年开始用电化学方法治疗恶性肿瘤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6~79岁,其中左鼻旁鳞癌、右第10肋骨恶性肿瘤、左颞部转移(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通讯》期刊2005年07期)
杨孔,岳碧松,王子淑[7](2004)在《电化学治疗肿瘤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细胞电穿孔结合抗肿瘤药物治疗肿瘤 ,称为肿瘤的电化疗 (Electrochemotherapy ,ECT)。离体肿瘤细胞和活体肿瘤组织电穿孔的最低电场强度分别为 4 5 0~ 6 5 0V/cm和 4 0 0~ 6 0 0V/cm。治疗肿瘤时常用脉冲个数 8个 ,脉冲宽度 10 0 μs,场强 6 0 0~130 0V/cm .,频率 1Hz的电场。已经有 10余种抗肿瘤药物用于电化学治疗肿瘤的研究 ,其中博莱霉素的效果最好 ,其次为顺式铂氨等。电化学治疗肿瘤 ,从体外培养细胞株到体内实体瘤 ,从实验室到临床 ,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电场参数、电极针的直径、电场磁力线的几何分布、肿瘤的大小、给药方式和药物种类等影响电化学治疗的效果。电化学治疗肿瘤运用于临床治疗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比如临床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给药方式、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治疗机理等。(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04年06期)
孙才均,陈关福,谢磊[8](2004)在《电热电化学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电热电化学治疗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月共治疗早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T_1N_0M_0,T_2N_0M_0)舌癌、颊癌、口底癌、牙龈癌、牙龈黑色素瘤、软腭黑色素瘤、上腭癌及颜面皮肤癌共计81例。用电热电化学治疗仪(ETECD)进行1-2次治疗,同时对T_2期患者除上腭癌、皮肤癌及软腭黑色素瘤外均作颈清术。【结果】在资料完整并经3年随访的69例患者中,经1次电热电化学治疗(ETECT)45例,2次治疗15例,3次治疗2例(均为T_2期患者)。结果CR53例,76.8%(53/69),PR16例,23.2%(16/19)。3例T_2期恶性肿瘤在治疗后2-3年内死亡,其3年死亡率4.3%(3/69),3年生存率为95.7%(66/69)。【结论】电热电化学治疗仪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有明显疗效,能较多地保留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其功能完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创技术,操作方便,为治疗恶性肿瘤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浙江省第二十叁届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10-01)
常铁欣[9](2004)在《电化学治疗体表恶性肿瘤48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表肿瘤繁多 ,在病理学上分为良性和恶性 2大类 :良性肿瘤一般危害较小 ,手术切除是最佳方法 ;而恶性肿瘤危害大 ,不易根治 ,术后常有转移。 1990年 6月— 2 0 0 2年 8月 ,笔者以WL -B型电化学治疗仪治疗体表恶性肿瘤患者 4 8例(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4年18期)
原红梅,俞叶锋,陈剑,查全性,熊永炎[10](2004)在《电化学治疗肿瘤过程中组织的电导率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电化学处理过程中组织的电导率变化与其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恒定直流电流(15mA)电解动物组织及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同时测量电化学处理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然后观察组织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的电导率在电化学处理过程中呈规律性变化,并且与受损组织的病理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关联.这表明可以用电导率的变化来表征电化学治疗过程中肿瘤组织的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电化学治疗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肿瘤电化学治疗的临床广泛应用,统计历年来经电化学治疗的晚期肿瘤伴癌痛61例的疗效分析,探讨治疗癌痛的一种有效新技术和新方法。方法本组病例中有头颈部、胸部、消化系、妇科、骨及软组织恶性肿瘤,肿瘤分期均为4期。疼痛级别VAS分级:1级4例,2级20例,3级37例。常规麻醉下,疼痛的瘤体内设置正负电极,1~2cm相间,治疗电量每1立方厘米100库仑。全部病例治疗过程平稳,无并发症发生。结果全组病例疼痛缓解,有效率100%。疼痛效果评估:完全缓解(CR)56例,部分缓解(PR)5例;疗效维持最短7天,最长者超过1年。治疗后均停止用吗啡、杜冷丁等镇痛药物。结论对于适应电化学治疗的癌痛患者,进行电化学治疗,方法简便、不出血、痛苦小,不仅能缓解癌痛,还能有效治疗原发肿瘤以及复发癌和转移癌。电化学治疗的基本作用是:能够解除恶性肿瘤异常增长所产生的压迫和侵犯,从而达到消融镇痛的目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控制麻醉药品的依赖。电化学治疗癌痛是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值得推广与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化学治疗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王健,牟玮,周代全,刘凤秀.电化学治疗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
[2].罗宏伟,李国才,权宽宏.电化学治疗61例恶性肿瘤伴癌痛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0
[3].李胜业,杨华,辛育龄.放疗联合电化学治疗表浅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
[4].胡全轩.电化学治疗体表肿瘤9例[C].河南省首届肿瘤微创治疗学术会议暨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2006
[5].李京宏,辛育龄,张伟.电化学治疗颌面、口腔肿瘤的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5
[6].鲍红光,马向军,王明树.电化学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研究通讯.2005
[7].杨孔,岳碧松,王子淑.电化学治疗肿瘤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
[8].孙才均,陈关福,谢磊.电热电化学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C].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浙江省第二十叁届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9].常铁欣.电化学治疗体表恶性肿瘤48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
[10].原红梅,俞叶锋,陈剑,查全性,熊永炎.电化学治疗肿瘤过程中组织的电导率变化与损伤程度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