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兴港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000
摘要:对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校而言,协同创新是一个需要极其重视的办学理念,它能够迅速聚集并合理配置创新需要的资源,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革新,在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把协同创新理念与物流人才培育相结合,对协同创新与高校建设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可以提升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促进高校的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
关键词:协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协同;
协同创新训练是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新途径,是多学科协调、共同探索教育创新的实践活动。协同创新推动了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丰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视角基于合作创新缺乏物流人才培养在中国,航运物流人员教育培训,例如,提出了合作创新为核心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并使用多维协同模型在航运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关系,最后提出了以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对提高物流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物流业是货物包装、运输、配送的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伴随着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我国物流业规模也逐渐扩大。据统计,201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229.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物流业总收入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我国快递行业已经连续6年每年增长超过50%,并且已成为全球快递量大国。全球每年约产生700亿件快递,中国快递量高达300亿件。
1.人才数量需求持续性扩大。伴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流通企业的生产服务过程已经离不开物流运输,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一需求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数量上,伴随着电子商务和O2O等商业模式的发展,物流服务人才成为电商与流通企业紧缺人才,需要一大批基层物流人才支撑起不断崛起的物流配送行业。需求的扩大还体现在结构的变化上,电子商务使得物流运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物流不仅仅是运送货物,而是将各个地区行业相连接的使者,其岗位不仅仅是基层配送人员,还包括仓库管理员、指挥调度人员、客户服务人员、各类型车辆司机、分拣员、高端设备操作员等。同时,对于物流人才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随着人工智能和高端验证识别技术的发展,物流行业对专业化人员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
2.人才类型需求日趋多元化。因不同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程度不同,其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就战略规划而言,大型国有进出口贸易企业从事大量的远洋和船舶物流运输,就需要较多懂得经济贸易、外语的物流人才,而对于国内的民营快递公司而言,其就需要较多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出众的物流人才;同一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物流企业建立初期,往往需要较多具有亲和力的物流基层工作人员来获得市场口碑,当进入到成长期,则需要更多的物流管理类人才来进行市场的开拓和差异化产品的开发,而到企业成熟期或上市之后,会需要更多既懂得公司治理、金融、法务又具有专业物流知识与能力的人才。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诞生不少民营物流企业,如中通、申通、顺丰等都已经上市,其业务范围也逐渐拓展到全球。培养特定方向的专业型人才能够适应我国物流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物流行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3.人才需求的地域性差异较大。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不平衡的特点,物流行业也不例外,不同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差距较大。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程度高、交通建设状况良好、居民可支配收入高等方面的原因,物流行业发展程度高,因此对物流行业人才的需求多集中在高级管理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中部地区的物流行业发展程度落后于东部地区,但近年来也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其对于物流行业的需求集中于管理类人才,能够使企业在中部迅速占领市场。西部地区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而且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原因,部分地区的物流业务很难开展,该地区的物流人才需求集中在基层工作人员,其需要扩大企业在物流运输上的覆盖面,并探寻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应对策略。
二、物流人才协同创新培养参与主体的关系处理
协同创新各个主体均需融入到人才培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即以协同创新为基础的航运物流人才培养需要各方实现全程协同,除了实现各主体资源的高度整合,还需要各协同创新主体间紧密协作,正确处理好彼此间的协同关系。以协同创新为核心的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在整个过程中,借助主体之间的协同项目开发与研究,实现协同创新各参与方的利益,最终令物流人才的协同培养成为现实,从而达到提高航运物流人才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目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多维协同的过程,在协同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各主体间主要存在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政协同、校企协同和辅助协同五种关系。校校协同,即通过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对人才实行协同培养。在具体培养航运物流人才的过程中,高校位于主体地位,积极推动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革新,通过调研其他高校,借鉴其他高校在教学目标、课程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经验,形成适于本校的独特的航运物流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提高本校航运物流人才的社会适应力和核心竞争力。校所协同,即高校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科研项目对人才进行协同培养。科研院所可以根据自身的性质给予高校更为先进科学的指导,对于学生学术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校所协同的进行也有助于借助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经验,迅速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为科研院所提供了优秀的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术后备军。校政协同,即高校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对物流人才进行协同创新培养。政府在协同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为物流人才的协同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环境,为各参与方的协同合作做出制度安排和法律保障,同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校企协同,即高校利用企业提供的信息和资源制定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企业掌握着本行业市场的第一手信息,也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既能对高校提供实践指导服务,又能对其人才培养进行监督评估。此外,高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航运物流人才不仅能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也降低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辅助协同,即协同创新过程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承担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指导任务,通过提供资金与实践场地等方式积极推动着协同创新的进行。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培养专业化和融通型的人才。专业化是指物流人才能够掌握物流管理的主要知识,运用专业化的物流行业工具开展业务,并能够在物流专业领域不断创新和自我完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要求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关注学生对物流理论的把握,并将经典的理论和日新月异的物流行业实践相结合,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物流作业,并能在工作中反思与创新。专业化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单位在已有师资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在企业内担任管理人员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能够补充专职教师无法提供的行业内动态和相关实践技能信息,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专业化培养。融通型人才是指物流人才能够适应物流行业不断发展的趋势,对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法务、物流国际化等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不断开阔视野,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和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的人才通力合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策略和方案。融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开发通识类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在物流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按需设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的课程模块应当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实验课程构成,这三类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应当按照企业的需求来制定。(1)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作为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应当囊括国内外经典的物流管理理论,使学生能够了解物流行业的变迁和承担的使命;还应当引进优秀的物流管理案例,其不仅包括经典案例,还应当包括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和资本市场发展而发生的典型案例,以此提升学生对于物流专业的全面认识。(2)通识课程。通识课程是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类课程,其内容应当与物流行业的发展密切联系,并与企业实际运营相结合。通识课程应当包括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法、货物运输保险、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商务谈判等科目,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时事点评等方式展开。(3)实训课程。实训课程是在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其课程设置应当尽量结合物流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应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模拟系统,使学生进行物流仿真模拟实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建立“实训-实习-试用”岗前实践机制。应当建立以“实训-实习-试用”为一体的岗前实践机制,使学生在这三个过程中完成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进阶,从而适应企业的现实需要。实训是在学校进行的模拟实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后续的实习当中。实习是学生在物流企业进行亲身实践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校应当加强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与企业共同开发实习项目,使学生能够不断通过实习提升自身能力,从而顺利就业。在试用过程中,学生还尚未成为物流企业的正式员工,能否转正取决于其在试用期的表现。在实践机制中加入这一过程,能够关注学生在进入物流企业之后的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物流人才能够匹配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
4.完善就业跟踪与企业反馈机制。为了培养符合物流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还应当完善就业跟踪与企业反馈机制。一方面,跟踪毕业生在就业之后的发展情况,关注3年之内的薪酬变化和5年之内的职位晋升情况,并对工作变动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跟踪评价。培养单位应当不断研究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质量,不断建立起就业质量评价和跟踪机制,并推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以此在同类型院校之间进行比较,不断取长补短。通过就业跟踪机制,发现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在未来的物流人才培养中不断改进,使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发展前景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其不仅在于与物流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引进校外兼职教师,还包括与物流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定期通过企业获得人才发展情况的反馈信息。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方案,不断倾听物流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建议,通过双方合作来不断完善自身的培养模式。
总之,协同创新的提出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对于提升物流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元主体参与的航运物流人才协同培养不仅能够满足航运物流人才所需的理论基础,同时提供了物流行业的一线实践经验,这对提高航运物流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梅洪浩.浅谈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2017.
[2]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