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手术后肠内营养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富海,于庆生,沈毅,张琦,刘举达,王振,经文善[1](2022)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肠黏膜生物屏障损伤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手术创伤后肠黏膜生物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肠内营养组,芪黄煎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采用胃切除术复制大鼠肠黏膜损伤模型。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术后自由饮水进食,不给予肠内营养液和中药;肠内营养组术后注射肠内营养液;芪黄煎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照每日5、10、15g/kg剂量滴注中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肠上皮绒毛形态和结构,采用凝胶法检测大鼠体内内毒素含量,运用细菌培养技术对大鼠结肠内容物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培养与计数。RT-PCR荧光定量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ing-1,ZO-1)、封闭蛋白(claudin)、咬合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芪黄煎剂能显着降低肠黏膜损伤大鼠门静脉、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内毒素水平(P<0.05),显着增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P<0.05),显着降低肠黏膜损伤Chiu氏病理评分(P<0.05),显着上调小肠组织中ZO-1、claudin、occludin及其mRNA表达水平(P<0.05),且其效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大鼠胃切除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肠道黏膜生物屏障的损伤,高剂量芪黄煎剂可以有效减轻肠黏膜损伤,更好地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黏膜机械屏障肠上皮细胞的ZO-1、claudin、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起到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2](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提出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贾义安,黄小英,朱锦江,王烁[3](2021)在《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营养参数、炎症免疫及预后情况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背景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后康复非常关键,术后易发生营养吸收不良,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在改善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中有一定的作用.目的探讨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心脏瓣膜病(heartvalvulardisease,HVD)患者术后营养参数、炎症免疫及预后情况影响,以期为促进预后改善提供一定支持.方法选取2017-08/2020-10我院重症HVD患者8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肠内结合肠外组(n=43)、肠外组(n=43).两组均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进入ICU麻醉清醒后3-4 h肠外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肠内结合肠外组给予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5 d、1周后营养参数[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炎症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免疫功能(CD4+、CD8+、CD4+/CD8+)水平、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并统计预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情况).结果(1)营养参数:肠内结合肠外组治疗5d、1周后血清Hb、ALB、PA水平以及治疗1周后TSF、AMC水平均高于肠外组(P<0.05);(2)炎症免疫:肠内结合肠外组治疗5 d、1周后CD8+、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肠外组, CD4+、CD4+/CD8+水平均高于肠外组(P<0.05);(3)预后:肠内结合肠外组治疗5 d、1周后APACHEⅡ、SOFA评分及呕吐、腹泻、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肠外组, 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肠外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调节重症HVD患者炎症免疫反应,减轻营养不良,促进预后改善.
胡洁蔓[4](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王钊[5](2021)在《重度营养不良胃癌患者实施ERAS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术前营养不良筛查,对重度营养不良胃癌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后,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ury,ERAS),探讨胃癌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ERAS理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通过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统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中心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确诊的胃癌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围手术期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ERAS组和传统组,分析比较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炎性指标、血清白蛋白及术后并发症存在的差异。结果:1.传统组围手术期血清白蛋白含量变化较ERAS组更稳定;2.两组患者术前1天的WBC、NEU%、血清CR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炎性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较术前均有所升高,传统组术后恢复速度更快,两组术后炎性指标在各个检测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ERAS组和传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ERAS组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的例数高于传统组,住院时间较传统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ERAS组出现肺部感染9例,腹腔感染7例,吻合口瘘11例,下肢静脉血栓7例,传统组出现肺部感染8例,吻合口瘘5例,下肢静脉血栓6例、腹腔感染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ERAS管理模式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并适时暂缓或调整。
杜尖[6](2020)在《腹部创伤后的肠内营养你了解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部创伤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创伤,在医疗创伤中占有很大比率。很多的腹部创伤都是患者的内脏等器官受到损害,不能够开展正常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为了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速度,所以术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腹部创伤为患者带来的伤害。在患者腹部创伤的过程中,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的支持至关重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
龙艳慧[7](2020)在《肠内营养液温度对胃癌术后患者耐受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37℃肠内营养液与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耐受性的差异,探索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对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影响,为今后的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病区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31日收治的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胃肠Ⅰ病区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鼻肠营养患者作为对照组,以胃肠Ⅱ病区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鼻肠营养患者作为试验组。两组之间常规护理及医疗措施保持一致,对照组患者使用输液恒温器将肠内营养加温至37℃进行输注,试验组患者使用常温营养液直接输注。记录研究对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道相关症状发生率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营养生化指标、电解质指标及炎症指标,同时记录研究对象术前、术后的体重、BMI及握力。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性,对比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两组研究对象营养生化指标,电解质指标及炎症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行组内前后差异性的比较,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第7天)体重、BMI及握力值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组内前后比较。结果1.基线资料: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疾病基本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耐受性: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机械并发症: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肠内营养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试验组。4.营养指标:(1)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体重、术后BMI、术后握力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蛋白的值差异无显着性(P>0.05)。(2)组内的比较,自身前后配对t分析及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体重、BMI及握力术前术后的值差异具有显着性,营养生化指标中对照组术前与术后第3天变化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术前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的是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其它不同时间点各项营养生化指标的变化差异不具有显着性。试验组中术前与术后第3天变化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转铁蛋白;术前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的是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其它不同时间点试验组营养生化指标的变化差异不具有显着性。5.电解质指标:(1)血清钠: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钠的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常温肠内营养液对不影响血清钠的水平;组内不同时间点前后比较表明,术前与术后第3天血清钠的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7天及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钠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整个实验期间血清钠处于正常范围。(2)血清钾,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P>0.05),即血清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不同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常温肠内营养液不影响血清钾的变化。(3)血清钙,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钙的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7);时间效应(P<0.01),即血清钙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为术前与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钙的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第7天血清钙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氯,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氯在不同时间点,差异不具有显着性;时间效应(P<0.01),即血清氯的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血清氯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与术后第7天血清氯的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炎症指标:组间效应(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白细胞值差异不具有显着性。组内前后比较中,对照组的白细胞在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前与术后第7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之间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白细胞仍高于正常值。试验组的白细胞在术前与术后第3天,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7天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第7天白细胞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1.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不会增加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2.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输注不会增加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相关症状的发生;3.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肠内营养液可减少胃癌术后鼻肠管拔管率和堵管率,同时可减少患者不适感;4.常温肠内营养液不会阻碍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吸收。5.常温肠内营养液对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电解质失衡无影响。6.与肠内营养液加温至37℃输注相比,常温营养液输注下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患者炎症水平恢复较快。
廖秀兰,李燕萍,梁利琼[8](2019)在《幽门后肠内营养和胃内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中度意识障碍患者的并发症及营养状况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内营养及幽门后肠内营养在颅脑损伤中度意识障碍患者中引起的并发症及营养状况变化。方法:130例颅脑损伤中度意识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A组采用幽门后肠内营养,B组采用胃内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血浆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GB)水平,以及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结果:A、B两组在治疗7 d后,ALB和HGB均降低,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并发症49.23%,B组患者并发症55.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中度意识障碍患者早期采用经胃内营养或幽门后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
丁梅,耿文真,刘晓英[9](2016)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老年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AP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基础治疗组(n=40)行综合治疗,72 h内肠营养组在基础治疗组治疗基础上,于患者入院72 h内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72 h后肠营养组在基础治疗组治疗基础上,于患者入院>72 h后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监测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血清淀粉酶(AMS)水平、C反应蛋白(CRP)含量、AMS恢复正常的时间,1214 d后评价疗效,观察并分析并发症、不良预后。结果 72 h内肠营养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治疗后72 h内肠营养组、72 h后肠营养组ALB、AMS、CRP含量均显着优于基础治疗组(均P<0.05),且三组AMS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有显着差异(均P<0.05),基础治疗组时间最长,72 h内肠营养组时间最短。基础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转手术率均高于72 h内肠营养组和72 h后肠营养组,72 h后肠营养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72 h内肠营养组(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是治疗老年AP患者的有效营养支持方式,而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胡石奇,唐国文,曹杰,刘梅,粟琼瑜[10](2015)在《生长抑素对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顺应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对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顺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中等以上腹部手术的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手术后12 h开始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连续5d,实验组按常规使用生长抑素5 d,而对照组未使用生长抑素;比较两组在术后5 d内胃肠道不适的发生与否,胃肠减压的引流量,肠蠕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7 d的血液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等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手术后胃肠道不适的发生,鼻胃管(胃肠减压)引流量,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 d的血液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糖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长抑素有助于机体对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应性,并安全可行。
二、胃手术后肠内营养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手术后肠内营养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肠黏膜生物屏障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胃切除模型复制及给药方法 |
2.2 标本制作与指标检测方法 |
2.2.1 大鼠体内内毒素浓度检测 |
2.2.2 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检测 |
2.2.3 大鼠肠黏膜上皮结构的变化 |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nulaoccluding-1,ZO-1)、封闭蛋白(claudin)、咬合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水平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体内内毒素水平比较 |
3.2 各组大鼠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
3.3 各组大鼠肠上皮黏膜形态及Chiu氏病理评分比较 |
3.4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ZO-1、claudin、occludin mRNA表达水平比较 |
3.5 各组大鼠小肠组织中ZO-1、claudin、occludi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 |
4 讨论 |
(2)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3)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营养参数、炎症免疫及预后情况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营养参数 |
2.2 炎症反应指标 |
2.3 免疫功能指标 |
2.4 APACHEⅡ、SOFA评分 |
2.5 并发症 |
2.6 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病死情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文章亮文章亮 |
实验背景 |
实验动机 |
实验目标 |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展望前景 |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理论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患者需求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5.1 研究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研究结果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3.6.1 研究目的 |
3.6.2 研究方法 |
3.6.3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评价指标 |
5.2.4 资料收集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许可 |
5.2.7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失访情况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重度营养不良胃癌患者实施ERAS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营养评定及营养风险筛查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第2章 结果 |
1.围手术期血清蛋白情况 |
1.1 检测时间和管理模式在白蛋白含量变化中的相互影响情况 |
1.2 两组血清蛋白含量组间与组内比较情况 |
2.两组围手术期炎性指标比较 |
3.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 |
4.两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的比较 |
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 ERAS 理念营养不良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致谢 |
(6)腹部创伤后的肠内营养你了解吗?(论文提纲范文)
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途径、输注方式与制剂的选择 |
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的途径 |
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 |
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 |
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时机的选择 |
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注意事项 |
腹部创伤后肠内营养的效果 |
(7)肠内营养液温度对胃癌术后患者耐受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肠内营养 |
1.3.2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不耐受 |
1.3.3 肠内营养机械并发症 |
1.3.4 腹泻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退出说明 |
2.1.4 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抽样及分组方法 |
2.2.3 样本量 |
2.2.4 干预内容及方法 |
2.2.5 研究工具及评价指标 |
2.2.6 资料分析方法 |
2.2.7 伦理原则 |
2.2.8 质量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 |
3.2 研究对象疾病基本资料 |
3.3 对照组与实验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的比较 |
3.3.1 肠内营养输注结果 |
3.3.2 干预后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比较 |
3.3.3 对照组与试验组之间机械并发症的比较 |
3.3.4 营养状况之间的比较 |
3.3.5 对照组与试验组干预前后电解质的比较 |
3.3.6 炎症指标的比较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4.1.1 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的分析 |
4.1.2 临床疾病资料的分析 |
4.2 肠内营养输注温度对胃癌术后患者耐受性的影响 |
4.2.1 肠内营养液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腹胀的影响 |
4.2.2 肠内营养液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恶心呕吐及腹泻的影响 |
4.3 肠内营养输注温度对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机械并发症的影响 |
4.3.1 肠内营养液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导管移位的影响 |
4.3.2 肠内营养液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导管堵塞的影响 |
4.4 肠内营养液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 |
4.4.1 肠内营养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体重、BMI及握力的影响 |
4.4.2 肠内营养液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肠内营养液常温下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电解质的影响 |
4.6 肠内营养下液常温输注对胃癌术后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 |
5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不耐受与营养液温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幽门后肠内营养和胃内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中度意识障碍患者的并发症及营养状况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置管 |
1.2.2 营养液 |
1.2.3 观察指标 |
1.2.4 评价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9)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治疗方法 |
1.3观测指标 |
1.4疗效评价标准 |
1.5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疗效分析 |
2.2临床检测指标 |
2.3预后分析 |
3 讨论 |
(10)生长抑素对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顺应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胃手术后肠内营养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肠黏膜生物屏障损伤的影响[J]. 周富海,于庆生,沈毅,张琦,刘举达,王振,经文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1)
- [2]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3]早期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营养参数、炎症免疫及预后情况的干预作用[J]. 贾义安,黄小英,朱锦江,王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1(13)
-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5]重度营养不良胃癌患者实施ERAS的临床分析[D]. 王钊.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6]腹部创伤后的肠内营养你了解吗?[J]. 杜尖. 家庭生活指南, 2020(05)
- [7]肠内营养液温度对胃癌术后患者耐受性影响的研究[D]. 龙艳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幽门后肠内营养和胃内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中度意识障碍患者的并发症及营养状况影响[J]. 廖秀兰,李燕萍,梁利琼. 华夏医学, 2019(06)
- [9]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预后[J]. 丁梅,耿文真,刘晓英.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03)
- [10]生长抑素对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顺应性的影响[J]. 胡石奇,唐国文,曹杰,刘梅,粟琼瑜. 广州医药,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