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盐城市登瀛小学,江苏盐城224001)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效率能否有进一步的提高,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肯学、乐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设计相关的小组活动,为学生的语文才能展示搭建一个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进而服务于现实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语文系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知识的扩展与思维的发散,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孩子的全方面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营造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探索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的语文课程教学倡导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利于课堂中的教学信息交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萌动。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不仅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进而学好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如何使课堂小组学习切实有效,已成为现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目的性
活动的设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只要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才不会乱,课堂教学才能有序运行。小组活动也是如此。小组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小组活动才会顺利进行下去。组织小组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活泼的同学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总是滔滔不绝,而有一部分学生在别人发言时,你说你的想法,我说我的观点,大家互不相干;有个别内向的同学一言不发,坐在一旁听别人的发言。每当全班反馈交流时,一些好动的同学不能认真倾听,让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时,应该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关系。对小学生来说,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会变得十分散漫,小组学习的目标与要求不能定得过多过高。过多的话,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目标。太高的话,学生讨论不出来,那么他们又体会不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所以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钻研,预设好小组活动的内容。精心分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活动任务,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有序性
活动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顺序。活动安排是否有序,直接影响到上课的质量。在小学课堂中的小组活动中,有些小组长很难在短时间中带领学生讨论,这就要求老师在小组活动前帮学生安排好活动的程序。让学生知道先干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预设好时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最后总结反馈的时候,老师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认真组织小组活动。
三、有效性
活动不在多,关键在精,要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每节课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小组活动环节。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增强活动的可参与性。在组织小组活动前,老师要对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分工,比如你发言,他记录。要让每一个成员都动起来,都有事情做。老师也要参与到小组中去,把自己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大家共同讨论。老师的评价对于学生也很重要,对于表现很好的小组,老师要给予适时的表扬,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小组活动是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两者结合,构成了课堂的亮点。
比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第二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气势汹汹”的含义,于老师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气势汹汹”的含义。由于教师的有效组织,学生扮演的杂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真正体现了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需要学生配合,需要学生展示自己的才智。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将生活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指明道路。只有对学生发展起作用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