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防护对策

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防护对策

宋祎(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骨科40006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307-01

【摘要】调查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探讨护士意外针刺伤的危害,从生理和心理危害阐述。针对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增强防护意识,严格操作规程,安全使用锐器,规范污物处理,刺伤处理原则五个方面的对策,减少和避免护士针刺意外伤的发生。

【关键词】护士意外针刺伤原因防护对策

意外针刺伤是护士工作中的一种职业危害,是易发感染的高危职业[1]。为了解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对策,减少和避免护士意外针刺伤的发生。笔者对我科2010年4月—2012年4月护士意外针刺伤进行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从事临床护士工作2年以内,年龄在18—30岁之间,护士146名,护师85名,调查率100%。

1.2调查结果

231名护士有107名未发生过意外针刺伤,66名记忆不清楚,发生过意外针刺伤共58人次,其中刺伤未出血或挤出血40人次,占67%,滴出血12人次,占21%,流出血6人次,占12%。刺伤处理情况:刺伤后及时处理49人次,占84%,未及时处理人9次,占16%。

1.3刺伤原因

从调查结果显示,意外刺伤的58人次中,因配药时被安瓿刺伤15人次,占26%,拔针不规范被刺伤23人次,占40%,操作过程中未戴手套9人次,占15%,操作时被家属碰撞5人次,占9%,回收处理污物刺伤6人次,占10%。

2.危害分析

2.1生理危害

意外针刺伤不仅引起医务人员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造成生理危害。目前已证实有几十种病原体经针刺伤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美国疾控中心(CDC)对意外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得出,1次被HIV或HCV感染的针刺伤引起的可能性分别为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机会为6%—30%[2]。因此,意外针刺伤后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是比较大的,不容忽视。

2.2心理危害

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大家知道,当发生意外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血液就能使受伤者感染HBV,而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病人已出现猛增趋势。由于这些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一旦感染了HIV/HCV/HBV,就意味着工作、家庭、生活的改变。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使多数护士在被针刺伤后表现为恐惧、害怕等非正常的心理反应。消极的对待又使护士情绪上感到非常压抑、悲伤、更易导致再次针刺伤,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3.防护对策

3.1增强防护意识

对护士要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并作为上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3.2严格操作规程

意外针刺伤的发生来源于护理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调查显示,护士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未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技术不熟练是导致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各项操作的全过程中,又可能发生意外针刺伤,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有的护理人员常都形成个人的操作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最易导致针刺伤。故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是避免意外针刺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3.3安全使用锐器

护士特别是治疗护士,要了解正确处理锐器的必要性,改变不正确的个人习惯,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如自动针帽的静脉导管、注射器等,杜绝或减少意外刺伤的发生。

3.4严格污物处理

对医疗中使用过的针头、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污染物,要指定专人回收。回收时要戴手套,对污染物的处理要按定执行。

3.5刺伤处理原则

意外针刺伤后正确的应对措施是:刺伤后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冲洗5分钟,用2%碘酊、75%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应尽早检查抗体,若HBV/HCV/HIV三项检查有一项为阳性,受伤的又是易感者,则在6个月内进行定期检测,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同时应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利用有效的生物制剂,以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后果。

参考文献

[1]闵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皮肤刺伤现状与对策,中华临床防治医学杂志,2007,2(3):3.

[2]王磺,龚青梅,李德方,等.333例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2,2(1):72.

标签:;  ;  ;  

护士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与防护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