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来西亚华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文化,族群,马关,社会。
马来西亚华人论文文献综述
毛睿[1](2019)在《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的事迹未见于中国的任何一本史籍,它却在马来西亚家喻户晓。故事讲述的是明朝的汉丽宝公主带着五百名中国官家小姐前往马六甲和亲。汉丽宝公主嫁给马六甲苏丹芒速沙(Sultan Mansur Shah)为妻,五百名官家小姐也和当地土着通婚,他们的后代都成了马六甲子民。苏丹芒速沙为汉丽宝公主在中国山(Bukit Cina)修筑了辉煌的宫殿,并愉快地生活在一起。据马来(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11期)
王家强,郭武[2](2019)在《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道教根柢——李丰楙着《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曾远播海外很多国家。对于海外道教的研究,学界曾取得过一些成果,如民国傅勤家着《中国道教史》即有"道教之流传海外"一章,专门介绍道教在新罗、日本、真腊的流传情况,朝鲜学者李能和也于1933年撰成过《朝鲜道教史》。1949年以后,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亦曾关注道教在海外传播情况,而陈耀庭着《道教在海外》、孙亦平着《东亚道教研究》与宇汝松着《道教南传越南研究》则属有(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尚心悦[3](2019)在《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来西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构成部分,即华人的传统音乐。这种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何关联?马来西亚华人音乐是如何在当地发展传承的?笔者到当地对此进行了调查与探讨。(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1期)
李春裔,廖冰凌[4](2019)在《马来西亚本土化叙事环境下的华人青年认同——以华语电影《大日子Woohoo!》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日子Woohoo!》创作于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并存的社会环境下,从汇杂的语言、族群大融合的生活方式和本土特色物品叁个方面呈现出异域风格特质。该电影可谓是导演周青元为马来西亚华人青年谱写的成长篇章,分别从自我同一性与文化认同两个维度讨论马来西亚华人青年认同从混乱到整合的过程。影片中的青年通过主动承担责任,努力达成目标获得自我同一性确立;通过深入保留华人民俗的乡村,传承华人民俗文化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认同。籍着自我同一性和文化认同的确立,青年男子在多元种族与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确立自身的社会角色。(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黄思婷,石沧金[5](2019)在《变迁的族群效应: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运动,是机制外民众表达诉求的管道,也是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互动的一种因素。马来西亚是一个族群、宗教多元的国家,自1958年独立以来,马来西亚独特的半民主政体以及宽松的社会环境,为马来西亚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创设了制度空间。自1969年5·13种族冲突以来,a不同族群间为了捍卫自身利益所发起的社会运动层出不穷。最终,社会运动推动了马来西亚政治的发展。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法,可以对马来西亚政府分别回应马来人和华族社会运动的不同方式进行验证,进而建构一个关于社会运动领域的"族群"效应理论,并以此来论证马来西亚政府对社会运动的回应受到了"族群"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马来西亚政府对马来人发起的社会运动较为关注,在不危害社会稳定和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常用温和的方式对社会运动进行回应。相反,在一般情况下,马来西亚政府回应华族发起的社会运动的方式则相对较为强硬。(本文来源于《南亚东南亚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郝雪[6](2019)在《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郝雪)经过6年的筹办,日前,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在吉隆坡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也是马来西亚第一座民办华人博物馆。博物馆委员会主席吴德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兴办这样一座华人博物馆,主要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了解在马来西亚发展历程中华人先贤们所(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08-15)
毛睿[7](2019)在《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分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化年间,明朝公主汉丽宝嫁给马六甲苏丹芒速沙为妻。这段历史不见于中国史籍,却是马来西亚华人重要的文化记忆。文章结合马来亚联合邦独立以来华人族群的文化生态来探讨汉丽宝记忆生成的叁大成因,并进而回应文学书写与记忆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海外华人的文化身分构建问题。(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蒋修若,邵岑[8](2019)在《关注华人人口比重下降和老龄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外华侨华人在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积极拥护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推动了中国同沿线各国的友好合作,为将“一带一路”打造成一条和平交往、文明交流之路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充分认识海外华侨华人所发挥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7-15)
钟琴宇[9](2019)在《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塑造的政治传播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民族国家大多具有多个民族或族群,这些族群的国家认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马来西亚是一个以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多个原住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族群矛盾由来已久。其中,马来西亚的华人在历史上曾面临种种“歧视性”政策,导致其国家认同产生巨大危机.近些年来,马来西亚华人却呈现出了愈发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的华文媒体发挥了“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本文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文化,把握主流华文媒体在其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基于对导致华人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深入的分析,探讨和评估了华文媒体在华人国家认同塑造中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本文主要通过梳理历史上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演变,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在高压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生态下,产生了极强的抗争意识,并通过政治参与中的族际“互动”与“交往”,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了对本族群认同的建构.本文阐述了马来西亚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其中重点叙述了《星洲日报》的发展历程和它在华人社会拥有的重要影响力,并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星洲日报》在2018年马来西亚大选期间的新闻报道进行研究,发现近些年来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的增强,主要得益于马来政府的政策转向、华人积极的政治参与以及媒体的塑造功能.其中媒体发挥的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媒体的“民主化”功能上,包括形成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等;另一方面体现在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解释”的功能上,包括“求同存异”、塑造“集体记忆”、营造“参与感”和区分“他者”等.本文主要以《星洲日报》在大选期间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对“第十四届马来西亚大选”这一事件进行个案分析,指出这次“改朝换代”为马来西亚的威权政治打开了一个缺口,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转型。此次“民主化”所带来的民主体制的发展发挥着“制度合法性”的建构作用,同时,马哈蒂尔为首的“希盟”对前任政府腐败行为的激烈抨击,在“利益合法性”和“道德合法性”方面也塑造着认同,叁者共同作用于马来西亚华人对新任政府和执政者认同的增强.然而,在多元族群的政治社会中,各族群之间的冲突和对立短时间内依旧不会消逝,历史上马来西亚华人所遭受的一系列“歧视性”政策,他们曾经在抗争和反抗的过程受到的屈辱和艰难险阻,已经成为不可消磨的“集体记忆”印刻在他们的头脑中。在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绝不可能简单地用国家认同覆盖或消灭原生性认同。本文认为,“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在不同“场景”中进行切换,并广泛形成一种“多元文化主义”的共识,是马来西亚华人、执政者和华文媒体在未来的族际整合和国家认同建构中最为重要的行动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23)
李斌[10](2019)在《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关系中的作用(2008-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来西亚和中国是休戚与共的友好邻邦,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进入21世纪,在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推进之下,中马关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华公会是马来西亚时任执政党“国民阵线”的成员党之一,党员全部由华人组成,在马来西亚政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8年以来,马华公会积极发展同中国政府、民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从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马华公会始终积极响应着这个号召,并且在马来西亚国内推介宣传。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中国推广“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地区外交的支点国家。研究马华公会在中马关系中的作用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对马华公会华人执政党特殊性的观察也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政党政治的视角,在深入剖析马华公会的发展历史基础上,全面探讨了马华公会的政治困境及政治现状,从政党外交的角度分析了马华公会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动机,总结了马华公会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并对未来马华公会的发展及在中马关系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马来西亚华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也曾远播海外很多国家。对于海外道教的研究,学界曾取得过一些成果,如民国傅勤家着《中国道教史》即有"道教之流传海外"一章,专门介绍道教在新罗、日本、真腊的流传情况,朝鲜学者李能和也于1933年撰成过《朝鲜道教史》。1949年以后,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亦曾关注道教在海外传播情况,而陈耀庭着《道教在海外》、孙亦平着《东亚道教研究》与宇汝松着《道教南传越南研究》则属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来西亚华人论文参考文献
[1].毛睿.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文摘.2019
[2].王家强,郭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道教根柢——李丰楙着《从圣教到道教:马华社会的节俗、信仰与文化》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19
[3].尚心悦.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浅谈[J].戏剧之家.2019
[4].李春裔,廖冰凌.马来西亚本土化叙事环境下的华人青年认同——以华语电影《大日子Woohoo!》为例[J].嘉应学院学报.2019
[5].黄思婷,石沧金.变迁的族群效应: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运动为例[J].南亚东南亚研究.2019
[6].郝雪.马来西亚华人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N].人民政协报.2019
[7].毛睿.明朝公主和亲马六甲:马来西亚华人文学书写、文化记忆及身分认同[J].民族文学研究.2019
[8].蒋修若,邵岑.关注华人人口比重下降和老龄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9].钟琴宇.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认同塑造的政治传播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9
[10].李斌.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关系中的作用(2008-2018)[D].华侨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