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杓兰论文_刘璐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藏杓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西藏,熊蜂,萼片,柔毛,兰科,落叶松,植物。

西藏杓兰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19)在《褐马鸡和西藏杓兰的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看到这个题目有人不禁会问,褐马鸡和西藏杓兰有什么联系?话说在山西沁源观鸟节期间,一号"明星鸟"褐马鸡的展示台却因褐马鸡阴差阳错的引路而让位于西藏杓兰。观鸟节还没开幕,我在组委会划定的六条线路上观鸟。一天上午,在下山途中海拔2300多米的山坡上,发现5只褐马鸡,停下的瞬间,褐马鸡迅速向山坡上跑去。我和妈妈一起(本文来源于《旅游纵览》期刊2019年08期)

[2](2018)在《西藏杓兰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杓兰,单子叶植物纲,微子目,兰科,杓兰属。植株高15~35 cm,具粗壮、较短的根状茎。茎直立,无毛或上部近节处被短柔毛,基部具数枚鞘,鞘上方通常具3枚叶,罕有2或4枚叶。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8~16 cm,宽3~9 cm,先端急尖、渐尖或钝,无毛或疏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缘毛。花序顶生,具1花;花苞片叶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1 cm,宽2~5 cm,先端急尖或渐尖;花梗和子房长2~3 cm,无毛或上部偶见短柔毛;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8年33期)

王辰,彭建生[3](2018)在《西藏杓兰》一文中研究指出拉丁学名:Cypripedium tibeticum形态特征:多年生地生草本植物,植株高15-35厘米。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花序顶生,具一花;花苞片叶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晰,唇瓣的囊口周围有白色或浅色的圈。生活习性:花期5-8月。分布于西藏东部和南部,(本文来源于《西藏人文地理》期刊2018年01期)

水伊,徐晔春[4](2016)在《西藏杓兰的性陷阱》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杓兰的口袋状花瓣意义非比寻常,是一个明目张胆的陷阱,或者说,是一个性陷阱。当然,这个陷阱针对倒霉的熊蜂。口袋的大小都是专门为熊蜂量身打造,连花朵的颜色都朝着熊蜂的体色靠近。(本文来源于《森林与人类》期刊2016年01期)

徐晔春[5](2012)在《“仙女的拖鞋”——西藏杓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杓兰为兰科杓兰属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cm~35cm,通常具3枚叶,罕有2枚或4枚叶。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花序顶生,具1花,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晰,唇瓣的囊口周围有白色或浅色的圈,唇瓣深囊状,近球形至椭圆形。花期5月~8月。产甘肃南部、四川西部、贵州西部、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至南部,原生于海拔2300cm~4200m的透光林下、林缘、灌木坡地、草坡或乱石地上,叶形美观,(本文来源于《花木盆景(花卉园艺)》期刊2012年10期)

李鹏,罗毅波[6](2009)在《中国特有兰科植物褐花杓兰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西藏杓兰的生殖隔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被子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兰科植物通常依靠种内特化的传粉者而形成种间物种隔离。褐花杓兰(Cypripedium smithii)与西藏杓兰(C.tibeticum)是杓兰属大花亚组中的两个近缘种类,二者形态特征相似,分布区也存在明显重迭。在西藏杓兰繁殖生物学特征已知的基础上,本文对褐花杓兰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褐花杓兰与西藏杓兰进行了外部形态比较。结果表明,4个居群中普遍存在西藏杓兰和褐花杓兰间的一系列形态过渡类型,两个物种并没有明确的形态差异。褐花杓兰与西藏杓兰杂交亲和,传粉观察也表明褐花杓兰由熊蜂(Bombus)蜂王传粉,具有与西藏杓兰相同的传粉系统。因此,在自然条件下,西藏杓兰与褐花杓兰之间可能会存在较频繁的基因流,从而产生一系列中间过渡类型。将它们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建议将其合并为一个种。(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09年04期)

李鹏[7](2008)在《西藏杓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森林与人类》期刊2008年07期)

刘东,鞠建华,邹忠杰,林耕,杨峻山[8](2005)在《西藏杓兰中两个新菲醌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西藏杓兰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反复进行分离和SephadexLH 20纯化,并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两个菲醌类化合物:西藏杓兰醌A和西藏杓兰醌B。鉴定其结构为:7 羟基 2 甲氧基 1,4 菲醌(1);7 羟基 2,10 二甲氧基 1,4 菲醌(2)。结论西藏杓兰醌A和西藏杓兰醌B均为新的菲醌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刘东[9](2000)在《叁叶崖爬藤、狭叶崖爬藤及西藏杓兰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葡萄科(Vitaceae)崖爬藤属中的叁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和狭叶崖爬藤(Tetrastigma hypoglaucum Planch.)以及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中的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 King et Rolfe)进行了植物化学和免疫药理学研究,同时综述了葡萄科植物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利用多种吸附材料和分离方法对叁叶崖爬藤进行了分离,分离得到十七个化合物,并通过各种先进的波谱学技术(包括IR,UV,EI-MS,FAB-MS,~1HNMR,~(13)CNMR,HMQC,HMBC)和化学方法,鉴定了十六个化合物(1-16),其中两个黄酮碳甙为新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6-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apigenin-6-α-L-rhamnopyranosyl(1-4)-α-L-arabinopyranoside,10)和芹菜素-8-α-L-吡喃鼠李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甙(apigenin-8-α-L-rhamnopyranosyl(1-4)-α-L-arabinopyranoside,11)。其它化合物包括3个叁萜(蒲公英萜酮、蒲公英萜醇、α-香树脂醇)、2个黄酮甙(山奈酚-7-氧-鼠李糖基-3-氧-葡萄糖甙、芹菜素-6,8-二葡萄糖甙)、4个酚酸(水杨酸、丁二酸、叁十二酸、没食子酸乙酯)、1个小环肽(环四谷氨肽)、3个甾醇及甙类(β-谷甾醇、麦角甾醇、胡萝卜甙)及甘露醇,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对狭叶崖爬藤进行了化学研究,从中分离得到十六个化合物,鉴定了十二个,其中一个新的有机酸,为顺-9,12,13-叁羟基-10-烯-十八酸((Z)-9,12,13-Trihydroxy-octadec-10-enoic acid,25),其它化合物包括2个鞣花酸(3,3’-二甲氧基鞣花酸-4-氧-木糖甙、3,3’-二甲氧基鞣花酸-4-氧-(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0-05-01)

林建中[10](1998)在《奇特的西藏杓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杓兰(Cyprideium tibeticum)系兰科杓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喜生于海拔2800~4200米的高山灌丛草甸中或有腐殖质的疏林下。花期5~6月。花色艳丽,花型奇特,紫红色的船形花囊在3~5片卵状椭圆形的互生绿叶(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盆景》期刊1998年07期)

西藏杓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杓兰,单子叶植物纲,微子目,兰科,杓兰属。植株高15~35 cm,具粗壮、较短的根状茎。茎直立,无毛或上部近节处被短柔毛,基部具数枚鞘,鞘上方通常具3枚叶,罕有2或4枚叶。叶片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8~16 cm,宽3~9 cm,先端急尖、渐尖或钝,无毛或疏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缘毛。花序顶生,具1花;花苞片叶状,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1 cm,宽2~5 cm,先端急尖或渐尖;花梗和子房长2~3 cm,无毛或上部偶见短柔毛;花大,俯垂,紫色、紫红色或暗栗色,通常有淡绿黄色的斑纹,花瓣上的纹理尤其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藏杓兰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璐.褐马鸡和西藏杓兰的故事[J].旅游纵览.2019

[2]..西藏杓兰简介[J].教学考试.2018

[3].王辰,彭建生.西藏杓兰[J].西藏人文地理.2018

[4].水伊,徐晔春.西藏杓兰的性陷阱[J].森林与人类.2016

[5].徐晔春.“仙女的拖鞋”——西藏杓兰[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2

[6].李鹏,罗毅波.中国特有兰科植物褐花杓兰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及其与西藏杓兰的生殖隔离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9

[7].李鹏.西藏杓兰[J].森林与人类.2008

[8].刘东,鞠建华,邹忠杰,林耕,杨峻山.西藏杓兰中两个新菲醌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英文)[J].药学学报.2005

[9].刘东.叁叶崖爬藤、狭叶崖爬藤及西藏杓兰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

[10].林建中.奇特的西藏杓兰[J].中国花卉盆景.1998

论文知识图

西藏杓兰西藏杓兰-西藏杓兰分布图3基于ITS1和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西藏杓兰-西藏杓兰分布图西藏杓兰-西藏杓兰分布图鼓槌石斛

标签:;  ;  ;  ;  ;  ;  ;  

西藏杓兰论文_刘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