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韵律音系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韵律,语料库,特征,词类,句法,从句,定语。
韵律音系学论文文献综述
吕俏俏[1](2019)在《韵律音系学视域下的中国手语韵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听障人士数量的增多,人们逐渐意识到手语在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在过去几十年里,手语研究一直是国外语言学的热门话题。相比之下,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韵律音系学是关于音系和句法如何交互作用的理论,其主要研究人类语言韵律结构以及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了揭示韵律在中国手语中的普遍性,本研究试图在韵律音系学理论框架下对中国手语的音系短语、语调短语及话语叁个韵律层级进行分析。本文借助于多模态标记软件ELAN,采用对比分析与假设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静、动态两种手语语料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中国手语》词典、多国手语通网站、新聋网。通过对手语语料的观察和标记,笔者提出以下假设:韵律结构在中国手语中具有普遍性;韵律音系学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手语韵律研究;由于模态差异性,中国手语的韵律系统与汉语的韵律系统在功能上相似,而形式上相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手语与汉语相似,其“语音串”也能被系统地切分成一系列韵律成分,且这些成分以层级形式被组织起来。在韵律短语层级上,辅手扩散和词尾延长是主要的韵律标记方式;大部分语调短语是由手语的非手动特征表达出来的,如扬眉、皱眉、眨眼等;在话语中,停顿和垂手主要用于陈述句的末尾,而不同面部表情是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句子类型的韵律标记。因此,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国内的手语研究与韵律研究,还拓宽了韵律音系学理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帮助人们理解自然语言的本质,并帮助手语教育者与学习者了解中国手语的结构、特征等。(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慧婷[2](2018)在《英语名化的汉译问题研究—《韵律音系学》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翻译报告基于笔者所做的翻译实践——《韵律音系学》(Prosodic Phonology)(第二章)。该书由音系学家Marina Nespor与Irene Vogel编纂而成,共计十一章,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韵律音系学的诸多理论和可检验假设。书中第2章对形态与句法成分无法构成某些音系规则应用范域的若干原因给以阐释,提出韵律层级成分的必要性。鉴于学术文本多使用术语、名化及复杂句的语言特点,这本书的翻译对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译者来说难度较大。经研究,目前国内对科技与法律文本中名化现象的翻译问题已有不少的讨论,但学术文本中的名化现象却几乎无人问津。因此,笔者选取《韵律音系学》这一学术着作进行翻译实践,并对其中名化现象的翻译问题展开案例研究,以期总结归纳出不同形式名化现象的翻译技巧。本翻译报告共分为六章,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全过程。第1章简要说明翻译任务,介绍原文本、翻译要求与报告结构。第2章和第3章依次概述译前准备与翻译过程,包括对文本特点的分析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第4章中,笔者从叁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学界对名化现象的研究概况,旨在探讨名化现象的定义、分类与功能,加强对名化现象的认识与了解。第5章则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尝试对不同类型名化现象的翻译进行举例论证,其中包括:词缀派生名化、零缀派生名化、动名词名化、不定式名化和小句名化。最后,笔者在第6章整理概括此次翻译实践的体会与收获,指明案例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陈蕾[3](2018)在《《韵律音系学》(节选)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翻译报告是翻译《韵律音系学》一书的第叁章的实践报告。《韵律音系学》是音系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作品,属于学术文本。该书系统地阐释并分析音系学单位,在音系学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和参考价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现原文中专业词汇和复杂长句的理解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此译者阅读了相关着述和文献,查阅专业词典,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对翻译有了很大的帮助。为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译者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以Catford(1965)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鉴于此理论分为不同层次的转换,译者主要讨论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对词语翻译的指导,句子翻译则以层次转换和结构转换为依据。通过理论指导,译者发现,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能够比较有效地翻译词语,体现在词类转换将原文中词语的词性转换为符合译文习惯的词性,如副词转为动词,动词转为名词等,使译文通顺、地道;单位转换则是将原文中的单词在译文中转为短语,使译文符合译入语习惯。对于句子翻译,层次转换和结构转换起着重要的作用。层次转换是将原文中的语法现象在译文中用词汇表达,如英语过去时在汉语中用“已经”等词表示,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英汉语法差异问题;结构转换是改变原文句子的语言结构,如被动句改为主动句,使译文符合汉语习惯。由于翻译转换理论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英汉语言差异问题,虽然该理论提出的时间相对比较久远,但其在翻译此类学术文本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较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19)
巫雪艳[4](2018)在《中华蒙学经典的韵律音系学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华文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充分考虑到孩童的认知特点,大部分蒙学经典的句式简短,讲究押韵,适合吟诵。吟诵作为汉语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以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为目的中华蒙学经典,正是通过吟诵这一古老的学习方法而广为传颂,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文献研究显示,目前大多数蒙学经典翻译研究只关注文本语言与文化的转换,忽视语音层面的分析。除此之外,大部分相关研究关注概念性层面,缺乏数据的支撑。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以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为研究材料,以韵律音律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对《千字文》叁个英译本同原文本的吟诵特征顺应程度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究中华蒙学经典的翻译规范。本研究选取周兴嗣所着《千字文》为源语文本,王宝童、赵彦春、Nathan Sturman的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分别建立语音语料库和文本语料库,研究参数包含音高、音长、句末响音以及尾韵。在语音语料方面,我们使用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Praat负责提取音高和音长数据。在Cool Edit Pro V2.1的帮助下,我们根据原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相应地对四个语料的每个小句进行切分。文本语料方面,本研究将对每个小句最后一个字进行音标标注,接着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具有明显区别性特征的句子,我们将会做进一步对比分析研究。最后,根据蒙学经典的吟诵特征,本研究将找到最佳译本并得出结论。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音高部分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王译本最符合吟诵特征。王译本的小句平均调域与原文本之间差距最小,大约在1秒左右,而赵译本和Sturman译本的小句平均调域均大于2秒,这表明王译本的可读性更高。在子调域音高起伏度方面,王译本的语气与原文本更加接近,在感叹句语气与祈使语气之间达到了绝佳的平衡。(2)在时长部分,我们认为赵译本最佳。赵译本每个小句的平均时长与原文本的差距最小。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赵译本的译文时长之所以最短,是因为其严格地仿照千字文四字一句的形式,省略语法成分,且多用祈使句。而王译本和Sturman译本的译本中,语法成分相对比较完整,这增加了小句的时长,不利于吟诵。因此,在时长方面,赵译本的可读性与劝诫性更高。(3)句末响音中,王译本有将近50%的句子有句末响音,Sturman其次,赵译本最少。在这其中,王译本中更有超过50%的句末响音句子以元音结尾,这说明在句末响音方面,王译本的可读性与音乐性都比较出色。(4)在押韵方面,王译本和赵译本均通篇押尾韵,Sturman有77.6%的句子押尾韵。王译本创造性地每8个音节押韵一次,与原文的每8字押韵一次有异曲同工之妙。赵译本仿照原文的形式,每四字一句,句式整齐,押韵连贯,节奏鲜明,更适合孩童的吟诵与记忆。而Sturman的译本在尾韵的排列上过于杂乱,缺乏规律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1)
毕凯欣[5](2018)在《英语定语从句翻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Marina Nespor与Irene Vogel出版的《韵律音系学》是该学科的标志性着作,推动了音系学以及语言学其他领域的相关探索。该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尚无中文译本。本报告基于笔者对《韵律音系学》一书的序、前言以及第一章的英译汉实践,首先对翻译过程进行回顾,其后对书中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作重点分析。本翻译报告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章为任务描述,是对翻译任务、所选文本及其作者、翻译要求以及本报告框架结构的简要介绍。第二章为翻译准备,主要围绕译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翻译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关参考资料的收集。第叁章为翻译过程,主要涉及源文本分析、翻译过程重难点介绍、以及译后质量控制。第四章为案例分析,是本报告的核心部分,聚焦源文本中出现的定语从句的翻译。《韵律音系学》是典型的学术型文本,内容逻辑性强,句式结构严密复杂,句子间关系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在于定语从句的使用。笔者首先对源文本中的定语从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翻译处理,最后总结采用的翻译方法。第五章则是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首先,作为一名译者,必须尽其所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与可读性。其次,译前的充足准备和译后的仔细审校对翻译质量而言同样举足轻重。最后,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一典型学术文本的翻译以及分析总结,能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及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5-22)
尹玉霞,张洪明[6](2017)在《优选论框架下的韵律音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韵律音系学,是生成音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处理语法组织中的音系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优选论诞生之前,韵律音系学研究是在规则有序推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丰富了成果。90年代初期,伴随着优选论的诞生,韵律音系学研究的视角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制约条件的类型及理据、制约条件交互及类型学效应等方面介绍与探讨优选论框架下韵律音系学研究。(本文来源于《南开语言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严晓雯[7](2017)在《基于语音语料库的《长生殿》及其英译本的韵律音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生殿》作为中国四大经典戏剧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也成为昆曲、京剧的传统曲目。文献研究表明,以往对于《长生殿》的研究多集中于戏剧主题和戏剧创作意义等,而对于其翻译的研究较少,且多着重于翻译策略或美学再现方面。戏剧翻译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戏剧原文与译文对等、戏剧翻译作品中语用要素再现和翻译的文化对比等,而将戏剧翻译与韵律音系学结合的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中国传统戏剧经典《长生殿》的经典曲目《定情》和《惊变》为例,结合韵律音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分析唐明皇、杨贵妃、高力士叁个主要角色语言的韵律特征,并且比较杨宪益、戴乃迭和许渊冲、许明两个英译本中对这叁个角色语言韵律特征的表现,分析韵律特征对人物塑造的影响,探究哪一个译本更加适用于舞台表演,从而构建戏剧翻译的韵律音系学评价体系。为保证研究客观性,本文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选取洪升《长生殿》中《定情》和《惊变》为源语文本,杨宪益、戴乃迭(杨译)和许渊冲、许明(许译)的两个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 6.0完成文字-音频转换。研究选择时长、音高和音强作为分析参数,借助Praat 6.0软件提取文件时长、最大音高、最小音高、平均音高、最大音强、最小音强。作为数据驱动研究,本研究中数据差异引导研究关注点,并且根据数据追踪不同译本的韵律再现效果,从而构建基于韵律音系学的戏剧翻译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长方面,杨译本叁个人物的唱词大多比许译本短,与原文较为一致,更能准确地再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基调。(2)在音高层面上,本研究主要考查了音高起伏度的变化。相比杨译本,许译本整体调域变化最为明显,更强调音高大幅变化,益于表现情感起伏;并且音高起伏位置、幅度与原文一致性更高。但也为演员在短时间内再现音高变化增加了困难。(3)音强方面,由于中英文固有的差异,两个译本的音强都比原文低得多,大多只有原文的叁分之一至一半。比较而言,杨译本更接近原文,音强曲折变化更多。(4)在重构人物方面,杨译本的一些表达与原文更接近,而许译本对不同角色话语的翻译具有内在一致性。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手段,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框架,比较研究中国传统名剧《长生殿》及其翻译的韵律特征和戏剧特征,构建戏剧翻译的韵律音系学评价体系,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戏剧及其翻译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陈丹蕾[8](2017)在《吟诵经典《诗经》翻译的韵律音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凡诗文皆可吟诵,中国历代诗歌均可用吟诵之法传承。诗必有韵,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诵读之时便可传情达意,与其音韵和谐的关系颇深。本研究选取中华吟诵经典《诗经·风》中的爱情诗歌为例,结合韵律音系学与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究中华吟诵经典在翻译中的韵律和情感再现。本文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选取程俊英校注的《诗经译注》为中文源语文本,以James Legge、汪榕培和许渊冲的叁个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 5.0将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进行文字-音频转换,自建平行语音语料库。通过数据分析,比较叁个英译本是否准确传递原诗韵律和情感,并结合译本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找到与原诗文本意义、韵律与情感传递最为接近的英译版本。本研究选取时长与音高为分析参数,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提取时长、起始音高、结尾音高等数据,以数据分析及主观判断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韵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长层面,在考察的272句诗句中,Legge译本的平均时长最长,而许渊冲译本的平均时长最短。Legge的译本追求准确传达源语文本含义,字字对应,而导致其译本与原诗相比时长过长,不适宜吟诵且限制了吟诵时的情感表达。《诗经》中所选原诗均为四字一句,形式统一,叁译本诗句的时长的标准差计算结果显示,许渊冲译本的数值最小,因此其诗句整体时长更为整齐,在形式上其整体时长与原诗风格最为接近。(2)在音高层面,本研究主要考察了调域变化和音高起伏度。首先比较了不同译本在处理不同主题的诗时的异同,不同主题的诗可体现不同情感。在许渊冲译本中,不同主题的诗之间调域相差比较大,说明许译本注重利用音高变化展现不同情感的变化,而汪榕培和里雅各译本在此方面的调域差距则不大,且诗句的调域分布有一定误差。其次,在诗句层面比较了叁个译本的整体调域,数据显示,许渊冲译本与其它两译本相比调域最大,而里雅各的调域最小,因此叁译本中许渊冲译本的情感波动最大。最后,比较了原诗与叁译本的音高起伏度,许译本与原诗起伏度走势具有较高的统一性,且与原诗有相同的语气,更适宜吟诵者的情感表达。(3)总体上,综合时长与音高研究结果,相比其它两英译本,许渊冲译本可在声音层面最大程度再现原诗的音韵特征和情感变化,更适宜吟诵。本研究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框架,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方法,以《诗经》为例探索吟诵经典翻译的韵律特征和情感传递,对于中华吟诵经典的翻译研究和中华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方姝琦[9](2016)在《中华吟诵经典翻译的韵律音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吟诵是中国古诗词文的创作和鉴赏方法,是中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兼具歌唱的韵律节奏和朗诵的抑扬顿挫,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独特的音韵美。由此,吟诵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的声音效果。文献研究表明,目前吟诵研究主要关注方言吟诵特点、诗词吟诵节奏以及吟诵的社会应用等叁个方面,而吟诵翻译尚未涉及。因此,本研究以中华吟诵经典《叁字经》为例,根据吟诵的特点,结合韵律音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探究中华吟诵经典的翻译规范。本研究采用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选取嘉静吟诵的《叁字经》为源语吟诵语料库的音频资料,源语文本及目的语文本的语音合成音频建成源语及译语合成语料库。选取清代王相所注的《叁字经训诂》为源语文本,Robert Morrison,Herbert Allen Giles,王宝童以及赵彦春四个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 5.0完成文字-音频转换,并使用Cool Edit Pro V2.1进行剪辑处理。研究时首先根据吟诵特点以及源语单句末字时长分布,将源语吟诵音频、源语和目的语文本及相应的合成音频各分为“吟”和“诵”两部分;再分别结合其不同特点,选择相应参数构建韵律音系学的吟诵翻译评价体系。“吟”部分选取时长及句末响音作为分析参数来体现其末字拖腔的特点,而“诵”部分则选取时长和音高作为参数来体现其与“吟”部分的和谐性。借助语音分析软件Praat的脚本运行功能提取文件时长、最高音高及最低音高等,且在每个子单元内平均选取10个采样点,记录各点的准确音高。在数据驱动下,数据差异指导研究关注点的变化,根据数据结果,结合例句分析,比较目的语文本及源文本的韵律差异。研究结果如下:“吟”部分中,综合时长与句末响音分析后发现赵彦春的译本最适宜吟。其80%的译句时长较源语吟唱句时长短,60%的句末词均以响音结尾,两者均有利于实现“吟”最显着的特点——末字拖腔。但结合例句分析发现,赵译本过分拘泥于“叁字一句”的表达方式,导致译文在短的同时丧失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因此仍需要进行内容扩充以及添加注解等修改。王宝童译本中79%的译句时长较短,但在句末响音方面欠佳,仅40%的译句句末为响音。Morrison和Giles的译本注重句末响音的使用但内容过于翔实,导致仅35%左右的译句时长较短。因此此叁译本在“吟”翻译方面均不及赵译本。“诵”部分中,综合时长与音高分析后同样认为赵彦春的译本最适宜诵。Morrison和Giles的译句时长较源语合成句音频平均差异高达1s,且平均音高较源语过高、音高起伏度也过大,无法形成与其余“吟”部分在时长及音调上的和谐一致。王宝童译句在时长上较源语差异最小,仅0.3s左右,且在音高方面的差异也较小,但通过例句分析,发现其典故部分出现错译,且其音高起伏度体现出译句更倾向于语调较为生硬的祈使句,不利于《叁字经》“劝学”思想的吟诵表达。赵译句时长与源文相比仅相差0.4s,音高差异也较小,在音高起伏度方面与源文更为一致,均倾向与使用感叹句来表达“劝学”思想,更适宜作为“诵”部分译本。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手段,以韵律音系学为理论框架,结合吟诵的特点,以吟诵经典《叁字经》为例探索中华吟诵经典的翻译规范,为推动中华传统吟诵经典翻译研究及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6-01)
张洪明[10](2014)在《韵律音系学与汉语韵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厘清韵律音系学的基本概念,讨论确定韵律单位的原则和方法,检验该理论在汉语中的运用。本文通过介绍基本理论,试图区分不同学说框架意义中的术语概念;讨论韵律结构单位的定义及构成,解释什么是韵律单位,一个特定的韵律单位怎么确定,以及如何建构汉语韵律层级结构树;反省以往汉语韵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音步"和"韵律词"的研究;重新分析汉语韵律句法现象(包括左分支和右分支的互补分布问题),分清倾向和规则的异同;讨论语音和语法的接口,梳理各种类型的"语音-语法"错位关系,并附带厘清轻重、长短、高低、强弱、轻重音等概念;最后探讨古今汉语差异,澄清跟上古汉语音节结构分析相关的基本概念。(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4年03期)
韵律音系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翻译报告基于笔者所做的翻译实践——《韵律音系学》(Prosodic Phonology)(第二章)。该书由音系学家Marina Nespor与Irene Vogel编纂而成,共计十一章,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韵律音系学的诸多理论和可检验假设。书中第2章对形态与句法成分无法构成某些音系规则应用范域的若干原因给以阐释,提出韵律层级成分的必要性。鉴于学术文本多使用术语、名化及复杂句的语言特点,这本书的翻译对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译者来说难度较大。经研究,目前国内对科技与法律文本中名化现象的翻译问题已有不少的讨论,但学术文本中的名化现象却几乎无人问津。因此,笔者选取《韵律音系学》这一学术着作进行翻译实践,并对其中名化现象的翻译问题展开案例研究,以期总结归纳出不同形式名化现象的翻译技巧。本翻译报告共分为六章,较为全面地描述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全过程。第1章简要说明翻译任务,介绍原文本、翻译要求与报告结构。第2章和第3章依次概述译前准备与翻译过程,包括对文本特点的分析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第4章中,笔者从叁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学界对名化现象的研究概况,旨在探讨名化现象的定义、分类与功能,加强对名化现象的认识与了解。第5章则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尝试对不同类型名化现象的翻译进行举例论证,其中包括:词缀派生名化、零缀派生名化、动名词名化、不定式名化和小句名化。最后,笔者在第6章整理概括此次翻译实践的体会与收获,指明案例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韵律音系学论文参考文献
[1].吕俏俏.韵律音系学视域下的中国手语韵律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刘慧婷.英语名化的汉译问题研究—《韵律音系学》翻译报告[D].暨南大学.2018
[3].陈蕾.《韵律音系学》(节选)翻译报告[D].暨南大学.2018
[4].巫雪艳.中华蒙学经典的韵律音系学翻译研究[D].江苏大学.2018
[5].毕凯欣.英语定语从句翻译分析[D].暨南大学.2018
[6].尹玉霞,张洪明.优选论框架下的韵律音系学研究[J].南开语言学刊.2017
[7].严晓雯.基于语音语料库的《长生殿》及其英译本的韵律音系学研究[D].江苏大学.2017
[8].陈丹蕾.吟诵经典《诗经》翻译的韵律音系学研究[D].江苏大学.2017
[9].方姝琦.中华吟诵经典翻译的韵律音系学研究[D].江苏大学.2016
[10].张洪明.韵律音系学与汉语韵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当代语言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