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多重条件综合查询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程述立[1](2021)在《基于深度哈希的智能检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网络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伴随着成像设备的更加成熟,网络上产生了大规模多媒体数据,大规模多媒体数据的飞速增长显着增大了数据中心的承载压力,如何从这些大规模多媒体数据中实现信息的快速检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哈希技术具有存储成本低和检索效率高的特性,这使得哈希技术成为当前大规模多媒体数据存储和检索的主流方法。与此同时,大规模多媒体检索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学术意义,在视觉常识推理、语音身份识别、淘宝购物、京东购物、智能导航和推荐系统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当前研究中,大规模多媒体检索仍然面临模态内的语义一致性问题和模态间的语义鸿沟问题。充分利用大规模多媒体数据的模态内部信息并建立不同模态数据的共享表示,这有利于提升大规模多媒体检索的性能。本文以图像数据和跨模态图像-文本数据为研究对象,结合哈希技术和注意力机制,从语义空间信息重构和哈希学习理论出发,重点提升大规模多媒体检索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提升大规模图像检索的存储效率和检索实时性,分别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深度哈希算法,即集成深度快速监督离散哈希算法和自适应非对称残差哈希算法。在集成深度快速监督离散哈希算法研究中,该算法采用两个并行特征提取器和自适应加权融合策略来构成集成网络模型以增强图像的特征表示,然后采用快速监督离散哈希来完成哈希编码。考虑到对称哈希学习方式的深度哈希算法和集成网络模型难以适应实际场景的应用需求,进而本文提出一种非对称哈希学习算法,即自适应非对称残差哈希算法。该算法首先采用自适应非对称残差哈希来学习查询点哈希码,然后数据库哈希码通过直接生成的方式获取,最后提出非对称成对损失来关联查询哈希码和数据库哈希码。所提出的算法优化残差哈希网络参数同时更新数据库哈希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较好的图像检索性能。(2)为了进一步提升大规模图像检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了保护图像数据隐私的检索方案,该方案不同于现存的检索方案,所提出的方案主要关注图像加密模块及索引提取模块。具体来说,在图像加密部分,本文采用四维超混沌系统和DNA编码技术来保护图像数据的隐私;在索引提取模块,本文采用深度哈希算法来构建图像索引,并且基于安全近似最近邻算法保护数据库样本的索引和查询样本的索引。云服务器采用安全近似最近邻算法来完成密文相似度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方案能抵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遭遇的常见类型攻击。(3)为了进一步提升模态信息的利用率以及挖掘模态间互补信息,提出了双向聚集语义对齐注意力网络的跨模态检索算法。所提算法首先采用双向聚集语义对齐注意力网络来共享模态语义信息以消除无关语义信息对跨模态检索的消极影响,然后利用轻量长时的条带池化注意力网络来捕获模态空间语义信息,最后使用全局协方差池化来对齐图像模态和文本模态的语义。在损失函数部分,提出双向聚集语义对齐损失,该损失包含排序损失和语义对齐损失以共同优化跨模态网络的模型参数。实验验证了双向聚集语义对齐注意力网络具有较好的图像搜文本和文本搜图像的检索效果。(4)为了进一步提升大规模跨模态图像-文本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效率,提出了深度语义保持重构哈希的跨模态检索算法。所提出的算法首先采用二阶协方差池化和轻量长时的条带池化注意力网络来构建特征空间,然后使用特征重构层来实现跨模态语义信息的交互,最后提出语义保持重构损失来优化网络参数。从特征提取角度出发,通过轻量长时的注意力机制来获取重要的上下文模态语义信息;从网络优化角度出发,使用全局协方差池化来丰富语义并加速网络的收敛;在特征重构层中,使用两个瓶颈自编码来实现图像-文本模态语义的交互;在度量学习策略方面,本文设计了一种语义保持重构损失来优化模型参数以保留图像模态与文本模态的语义相关性。实验验证了深度语义保持重构哈希具有较好的跨模态图像-文本检索性能。(5)为了进一步减少哈希算法在应用场景中的模型复杂度以及提升哈希算法的检索精度,提出了多重语义重构哈希算法。在网络设计方面,本文构建了一种轻量双重注意力网络,该网络由有效通道注意力和高阶张量重构组成;接下来基于二阶统计优化算法来加快模型的收敛速度并在遥感特征哈希重构层中丰富遥感图像的语义表示;在度量学习策略方面,本文提出多重语义重构损失来训练遥感图像检索的网络模型。研究发现多重语义重构损失的超参数对数据集不敏感,因此本文将所提出的算法应用在组织病理学领域,实验结果表明多重语义重构哈希在遥感和组织病理学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雪健[2](2021)在《基于多种回归模型的葡萄园区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是我国葡萄生产的优生区,近年来,陕西省葡萄种植业蓬勃发展,然而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葡萄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随之加剧,很长时间以来,管理人员大多只重视旱灾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在旱灾发生前对旱灾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土壤湿度是农业干旱最主要的监测指标,客观、及时的土壤湿度信息是了解葡萄园区干旱的程度和分布状况、采取应对措施的重要前提条件,有利于增加葡萄的产量,而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型对土壤湿度进行预测成为了干旱监测与预警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我国水资源短缺,灌溉用水量大,并且全凭农民经验,同时管理水平落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土壤湿度建立三种不同的回归模型,以拟合效果、变量解释性等指标评价回归模型的优劣,构建出土壤湿度与其他因素的回归模型,设计实现了一套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为作物种植提供灌溉决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逐步回归的土壤湿度建模土壤湿度是评价干旱情况的重要指标,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的是多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于建立最优或合适的回归模型。通过逐步回归对土壤湿度进行建模,并分析拟合效果,R-square确定系数高达0.91。(2)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土壤湿度建模由于逐步回归分析会产生多重共线性以及变量系数无法解释等问题,因此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偏最小二乘回归主要研究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对土壤湿度建模,R-square确定系数为0.8959,拟合效果稍逊于逐步回归,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但变量系数符号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于是采用了第三种回归模型。(3)基于岭回归的土壤湿度建模及三种回归方法比较以上工作尚未解决变量符号系数有误的情况,岭回归可以解决模型参数不稳定,导致参数估计量的符号与变量含义相违背的问题,通过岭回归对土壤湿度建模,R-square确定系数同样达到0.91,将三种回归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偏最小二乘回归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逐步回归与岭回归的拟合效果最好,同时岭回归还解决了变量符号的问题,综合考虑,岭回归模型的可靠性最好。(4)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套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Zig Bee网络将土壤墒情与气象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PC端软件系统,编程将各类数据与曲线可视化显示,支持历史数据与曲线查询,数据导出,能够对葡萄园区内的干旱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根据回归模型得到的灌溉量计算公式,可以为灌溉提供决策。
宋晓娟[3](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宿鸿[4](2021)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与核酸结合位点注释的智能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结构决定其功能,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对蛋白质的靶向药物设计和功能注释有重大意义。然而,通过湿实验技术确定蛋白质结构成本高且耗时,而当前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的精度仍有待提高。核酸往往通过与其它分子(如蛋白质、金属离子等)的相互作用执行其生物学功能,准确识别核酸与其它分子的结合位点可以加速计算机辅助药物的设计。然而,现有的核酸与其它分子的结合位点预测算法的准确率相对较低。因此,本文针对这两个方面展开了以下研究:1.蛋白质结构预测。本文提出了一个快速准确的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tr Rosetta2,该算法是tr Rosetta的改进版,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了改进。第一,应用了一种从多尺度提取特征的新网络Res2Net来提高残基间二维几何信息的预测,包括距离和角度。第二,将多个同源模板自动集成到网络中,以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特别是对于容易或中等难度的目标蛋白。在CASP13和CASP14两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tr Rosetta2的接触预测精度分别比tr Rosetta提高了6%和8%。本文以tr Rosetta2的初始版本参加了CASP14双盲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91个目标上的预测结构模型的平均TM-score为0.67,tr Rosetta2将其提高到了0.69,与最佳服务器非常接近(Zhang-Server为0.71)。在CAMEO实验的161个目标蛋白上的进一步测试表明,tr Rosetta2到达了平均TM-score为0.8的水平,成功折叠了91.3%的蛋白质,优于CAMEO实验中表现最佳的参赛组。2.核酸结合位点注释。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核酸结合位点注释展开具体研究,即蛋白质与核酸结合位点以及小分子与RNA结合位点预测,分别开发了对应的智能算法:(1)提出了一个预测蛋白质中与核酸结合的残基位点的新算法Nuc Bind。Nuc Bind是一个集成算法,结合了基于序列的算法SVMnuc和基于模板的算法COACH-D的预测结果。SVMnuc是一个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算法,它使用三种互补的序列特征来预测蛋白质中与核酸结合的残基;COACH-D通过搜索同源模板来识别目标序列中与核酸作用的残基。本文在三个基准数据集上对所提出的方法与其它方法进行了评估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Nuc Bind一致优于现有的其它算法。尽管预测精度高,与其它大多数从头预测方法一样,SVMnuc与Nuc Bind存在两种核酸之间的交叉预测。Nuc Bind的成功归因于两点:一是SVMnuc中三种互补序列特征的使用,二是SVMnuc与COACH-D这两种互补方法的结合。(2)提出了一个预测小分子与RNA结合位点的新算法RNAsite。该算法基于序列谱和结构特征来识别RNA中与小分子发生作用的碱基,适用于RNA结构存在或者仅有序列可用的情况。在两个独立测试集上与RBind等其它三种算法的实验比较表明,当实验结构可用时,RNAsite与现有的表现最佳的RBind算法性能相当;当使用预测的结构模型时,RNAsite显着优于其它现有算法。本文讨论了通过检测小分子结合口袋对提高RNAsite算法准确度的可能性,还讨论了RNA结构的柔性以及与配体结合引起的RNA构象的改变对RNAsite算法的影响。RNAsite有望成为设计靶向RNA的小分子药物的有用工具。
陈梓扬[5](2021)在《图编辑距离的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图相似性查询是重要的图操作之一。图编辑距离(Graph edit distance)是衡量图相似性的重要方法,编辑距离的值表示给定的查询图和目标图之间编辑路径的最短长度。计算精确图编辑距离是一个NP-Hard问题,时空开销非常大。现有方法仍然存在冗余计算等问题,导致图编辑距离的求解效率较低。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高效的图编辑距离计算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映射扩展计算进行优化。针对已有方法在扩展映射时重复计算中间变量这一问题,提出了同层信息预先计算方法,将被重复计算的同深度中间变量在搜索开始前预先计算,降低了计算耗时。其次,本文对映射搜索策略进行优化。针对因图中对称顶点导致的扩展等价冗余映射的问题,提出基于去除对称顶点的剪枝策略,去除搜索过程中等价的冗余映射,提高了时间和空间效率;针对已有方法存储代价过大这一问题,提出基于上界的剪枝策略,去除编辑代价下界过大的无效映射,降低了不必要的空间消耗;针对已有方法未能考虑编辑代价下界相等时映射的优先级这一问题,提出了同代价深度优先的启发式策略,在映射编辑代价下界相等时,优先扩展深度更深的映射,提高时间和空间效率。最后,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通过计算时间以及总映射数量等指标,对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优化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改善了计算效率。
吴新新[6](2020)在《面向电网拓扑管理的图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建设和发展,新型能源、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等大量涌现,电力网架结构和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电网系统中的拓扑结构由物理关系、客户关系以及资产关系组成,同时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海量电网运行数据、状态监测数据和智能电表数据等,利用这些拓扑数据可以进行用户用电范围分析、故障研判以及安全预警。当前电网的数据组织和处理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随着数据量和业务复杂度的增长,在存储规模、查询效率、可扩展性等方面都遇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面临的问题如数据库平均响应时间达到分钟级,业务高峰期状态更新不及时、可视化性能差等。而图数据库在存储、更新、查询数据方面具有快速准确的优势,能满足电网系统数据处理规模大、速度快等性能方面的需求。在图数据库中,电网中的任意具有真实属性的电气设备都可以作为一个图元来显示,通过操作图元,能够完成对实际物理设备的真实操作。同时,对图元以及设备的属性进行模块化封装,大大提升了程序的自适应性和可扩展性。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电网拓扑管理出现的问题,本文从电力图数据建模、图数据存储以及图检索查询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针对电网拓扑数据可视化性能问题,需要把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迁移到图数据库,本文使用图数据库技术构建电力图数据模型。通过提取电力系统设备信息以及真实的物理连接关系分别作为拓扑图的节点和边,设计基本图元来迁移数据,形成一个大的电网拓扑图,能清楚直观地展示电力设备连接关系,完成电力图数据建模。(2)针对电网拓扑图索引存储中的快速索引录入问题,在构建频繁子图索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哈希算法的序列化存储优化方法。该方法主要使用多哈希的探索序列使关键字均匀存储在哈希表中的每个位置,避免了存储过程中的冲突,并实现了对索引的快速搜索。(3)针对电网拓扑数据查询效率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的节点过滤算法,该算法采用空间换取时间的方式从图中过滤掉大部分不属于最优路径的节点。为了实现快速检索查询,本文在基于宽度优先双向搜索算法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阻断点并利用阻断点上存储的单源最短路径,来实现任意点到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快速求解。最后,使用国家电网公司某分部的电力系统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宋月丽[7](2020)在《基于即时学习的工业生产过程质量预测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生产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大幅增加,生产过程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众多,且作用机理不明;加之市场需求趋于个性化、多样性,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产品种类多、数量少,交货期短,生产过程存在着操作条件或工艺状态的频繁切换,给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加速融合,各种传感器、集散控制系统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工业过程数据可以方便地获取。在此背景下,数据驱动的质量分析和建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质量预测技术通过建立容易测量的过程变量和难以测量的关键质量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指标的快速检测,从而为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和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已发展成为解决复杂工业生产过程质量控制问题的一项关键技术。传统的质量预测模型多基于历史数据离线训练获得,无法适应工业过程的时变,导致模型性能随时间退化甚至失效,重新训练模型又将增加时间和经济成本。基于即时学习的质量预测建模方法,对于过程的时变特性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且建模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系统规模庞大且作用机理复杂,工业生产过程往往具有非线性、多工况、时变、动态等多种复杂特性,质量建模数据也可能存在有标签样本量少、数据分布失衡、输入变量多重共线性等复杂特征,使得基于即时学习的质量预测建模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主要针对小样本多工况过程和非线性大规模连续过程这两类典型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在综合考虑过程以及建模数据复杂特性的基础上,从建模参数优化、相似性度量改进、建模数据自适应更新管理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基于即时学习的质量预测改进建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小样本多工况过程质量预测的PSO优化即时学习建模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下,工业过程的同一条生产线往往需要生产多种品类的产品,而不同品类的产品数量都比较有限,且需求量也有很大差异,造成过程存在多种工况状态,且质量建模数据又具有小样本、数据分布失衡的特点。针对此类小样本多工况生产过程的质量预测,采用即时学习中的局部加权回归建模方法,降低模型对样本量的要求;同时针对数据分布失衡的特点,将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与K近邻法相结合设计局部加权带宽参数优化方案,通过为每次查询自适应地选择最优带宽参数,保持模型在数据疏密差异下具有良好稳定的预测性能。在计算流程上,巧妙地设计了离线和在线计算内容,以保证模型能够快速响应查询。通过数值仿真和铸铁生产过程铁水化学成分以及铸件抗拉强度的预测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2)复杂非线性大规模连续过程质量预测的改进即时学习建模大规模连续生产过程通常具有非线性、变量多重共线性、大范围工况、时变等多种复杂特性。针对此类复杂非线性过程的质量预测建模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互信息和偏最小二乘法改进相似性度量的双加权即时学习建模方法。所提出的方法在相似性度量上能够充分利用样本的输入和输出信息,并能够克服非线性、共线性等因素的影响,有效保障了近邻样本选择的准确性。在局部建模方面,综合考虑不同变量或样本对模型的重要性差异,提出一种基于互信息的变量加权和基于相似度的样本加权相结合的双加权偏最小二乘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增强模型对过程非线性、共线性、时变等多种复杂特性的处理能力。为实现这一建模方法,设计了一个详细的两阶段计算框架。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和脱丁烷塔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建模方法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且能够保证较快的预测响应速度。(3)工况迁移下基于密度的质量建模数据自适应更新管理针对过程发生工况迁移至新的工况时,基于即时学习的质量预测模型会因为无法为新的查询选择到准确的近邻样本而导致模型失效,提出一种基于密度的质量建模数据自适应更新管理方法。首先,基于样本相似度来定义数据密度,并给出基于交叉验证预测误差确定数据密度阈值的方法;然后,设计了基于密度的新样本选择性更新和旧样本淘汰机制,有效控制建模样本集大小,并保障建模数据的信息丰富性和避免数据冗余;最后,将上述基于密度的建模数据更新管理方法用于基于即时学习的过程质量控制建模中。通过数值仿真和硫回收工业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能够保障即时学习模型快速适应新工况,有效增强了质量预测模型对工况迁移的自适应追踪能力,从而维持模型在实际使用中的长期有效性。本文针对实际工业生产过程的复杂过程特性和质量数据特点,综合考虑模型预测精度、自适应性、计算效率等性能指标,在过程质量预测的即时学习建模方面开展探索研究。提出了基于PSO优化加权带宽参数的质量预测即时学习建模方法、基于互信息和偏最小二乘法改进相似度的双加权即时学习建模方法,以及工况迁移下质量建模数据的自适应更新管理方法。为了验证所提出的建模方法的有效性,采用了多个数值仿真案例和实际工业生产过程质量预测案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建模方法能够更好地处理过程的复杂特性,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复杂时变工业过程的质量控制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李家林[8](2020)在《论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来,受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下行、强监管下互联网平台不断暴雷、共债风险显着上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信用卡行业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后,发卡增速开始放缓,逾期规模逐步抬头,各个主要信用卡发卡机构公布的业绩数据中都不同程度的提到受共债因素影响,信用卡逾期快速上升。开展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研究,在当下更显迫切。以往研究信用卡逾期违约现象,主要集中在持卡人本身特征等因素上分析,共债是一个新鲜事物,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参考有关研究文献,使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共债产生,发展,传导的内因和机理,并通过构建的共债指标实证分析了其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近年信用卡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居民杠杆率,偿债率,互联网贷款等共债发展情况,从宏观上发现在居民杠杆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信用卡未偿信贷总额也在持续扩大,对应的信用卡风险延滞率和损失率维持在较高风险水平;其次,通过发卡机构和贷款机构的规模经济效应理论,发卡机构之间,发卡机构和贷款机构之间,放款机构和借款个人之间的博弈理论,放款机构和借款个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阐述了共债形成的内在逻辑和传导机理,指出了共债风险在信用卡发卡机构传导的典型路径,从理论上揭示了共债风险和信用卡逾期违约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最后本文以人行征信报告为基础,通过共债基本信息,共债行为信息,共债违约信息,潜在共债需求信息四个维度,构建了6项外部共债评价指标,结合内部的贷后管理数据,采用多分类Logit模型从实证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贷记卡额度总使用率,他行贷记卡最近12个月还款异常笔数,最近6个月内查询机构数,3项指标表现为很强的正相关性;未销户的发卡机构数,贷款最近12个月还款异常笔数,2项指标表现为正的相关性,构建的共债指标总体稳定显着;通过对构建的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对比,发现该模型对于严重逾期违约和不违约预测具有很好的区分度,接近80%左右。最后本文基于信贷风险全流程管理,征信体系完善,失信惩戒建设三个方面,为如何减少共债引发的信用卡逾期现象,防范信用卡行业系统性风险提出了政策建议。
高艺华[9](2020)在《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航空航天产业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遥感技术越来越被重视且遥感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商业化的遥感资源与服务的交易市场却不够活跃,这限制了遥感应用的普及和产业链的进一步协同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遥感资源与服务的供给方与数量日益增长的需求方之间缺少安全互动互信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传统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价格协商机制耗时长且较为繁琐,供需双方沟通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区块链、IPFS和Mongo DB技术,设计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的架构;结合经济学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理论,设计了遥感资源与服务竞拍交易机制;结合多重签名技术,设计了交易仲裁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的原型平台。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架构。该架构利用区块链上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解决交易双方之间互不信任的问题;利用Mongo DB进行数据检索和过滤,解决在区块链上难以灵活查询的问题;利用星际文件平台(Inter Planetary File System,IPFS)保存公共资源,解决在区块链中存储图片或者大文本十分昂贵甚至不可行的问题,保证遥感资源与服务相关图像和描述文本的有效存储。2)设计了一个基于第二价格密封拍卖与智能合约的遥感资源与服务非正式竞拍交易机制,解决了遥感资源与服务协商时间长、过程繁琐,定价不灵活的问题;设计了一个基于多重签名和智能合约的交易仲裁机制,解决了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仲裁问题。3)实现了一个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原型平台。基于本文设计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框架,结合竞拍交易机制和交易仲裁机制,利用IPFS、Mongo DB等相关开发技术实现了一个集信任与安全于一体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原型平台。实现了遥感资源与服务查询及展示功能、遥感资源与服务竞拍功能,以及交易仲裁等功能。最后,对平台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平台能够满足真实场景下的高并发请求,在高峰请求场景下能够正常运行。
程瑞琦[10](2020)在《面向视障出行辅助的视觉感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包括盲人和低视力人士在内的视力障碍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获取环境空间信息的能力极其有限,他们在日常出行、工作、学习及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着眼于视障人士的出行难题,基于视障辅助智能设备,利用计算机视觉的技术手段,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视障辅助的视觉感知方法,进而为视障辅助系统的可靠、实时和便携等关键性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在视障出行辅助的视觉感知技术中,视觉定位和交通路口场景感知是两个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视障辅助中的视觉定位具有大尺度范围、长时间跨度、相机可穿戴和输入图像离散的特点,研究界尚未针对视障辅助中的视觉定位问题开展研究。现有的交通路口下的场景感知算法较为简单,人行横道和人行道交通灯检测算法无法同时对于不同光照、不同天气、不同角度、不同距离和被遮挡的目标进行实时、准确的检测,无法适应视障辅助实际环境的需要。本文着眼于弥补研究现状中的不足,针对视障辅助感知中的视觉定位问题,基于多模态图像提出多重描述子融合和可学习深度特征两种视觉定位方案;在视障辅助中的交通路口场景识别问题上,提出基于自适应分割和一致性分析算法的人行横道检测以及基于颜色特征机器学习和时空域分析的交通灯检测方法。本文融合基于多模态图像的多重描述子,提出了一种用于视障辅助的视觉定位方法OpenMPR,同时采集了视障辅助的实际场景定位数据集,在大尺度范围、长时间跨度、使用可穿戴相机等开放室外环境下实现了关键位置预测和全路径定位功能,填补了视障辅助领域视觉定位的空白。此外,本文进一步充分利用多模态图像,同时利用并改进可学习深度特征NetVLAD,提出了一系列视觉定位和场景识别方法。本文提出的全景环带定位框架将全景环带图像和深度描述子结合,同时解决视觉定位中的视角变化和外观变化问题。本文提出的多模态分级的视觉定位框架使用图像检索的粗定位、几何验证的精确定位和序列匹配的多帧融合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基于紧凑型卷积网络,本文还提出了一个统一场景描述和场景识别功能的集成网络。以上方法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良好,能够实时准确地解决穿戴设备上的具有挑战性视觉变化的定位问题,并同时兼顾场景识别应用。在交通路口场景识别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行横道检测算法AECA及其交互方法。算法通过自适应阈值提取人行横道的亮条带,并通过一致性分析将条带聚类形成人行横道,其中聚类的依据为条带的多种几何和灰度特征。与只能在理想场景中检测人行横道的现有算法相比,该算法在远距离人行横道、低对比度人行横道、行人遮挡、各种环境光照等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下均能实现出色的性能。同时,实地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交互方法在可穿戴设备上实现了斑马线型人行横道的导航功能。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分割、HOG-SVM分类和多帧融合的实时人行道交通灯检测算法。为了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下实现鲁棒性和效率,检测算法包括三个过程:候选对象提取、候选对象识别和时空域分析。候选对象的提取和识别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人行道交通灯的颜色和形状特征,时空域分析阶段则解决了实际使用中的待测目标图像变化可能造成的检测失败问题。所提出方法实现了不同类型、不同距离、不同天气条件等实际情况下的出色检测性能,检测精度和召回率均十分优异。本文还建立了人行道交通灯的数据集,算法在移动设备上的运行帧率也完全满足视障辅助的需要。本文研究涉及的视觉定位和场景感知技术包括视觉算法设计、实地数据采集和人机实验等内容,所提出的方法为视障辅助领域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也能在机器人导航、自动驾驶等应用领域发挥作用。
二、实现多重条件综合查询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多重条件综合查询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哈希的智能检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模态图像检索研究现状 |
1.2.2 隐私保护图像检索方案研究现状 |
1.2.3 跨模态图像-文本检索研究现状 |
1.2.4 相关应用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
2.1 单模态图像检索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1 传统哈希的图像检索算法 |
2.1.2 深度哈希的图像检索算法 |
2.2 跨模态图像-文本检索相关理论与技术 |
2.2.1 实值跨模态图像-文本检索 |
2.2.2 深度哈希跨模态图像-文本检索 |
2.3 算法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深度哈希的单模态图像检索 |
3.1 引言 |
3.1.1 集成深度网络模型与传统哈希算法 |
3.1.2 残差学习与目标哈希码生成 |
3.2 基于深度哈希的单模态图像检索方法概述 |
3.2.1 集成深度快速监督离散哈希 |
3.2.2 自适应非对称残差哈希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集成深度快速监督离散哈希实验及分析 |
3.3.2 自适应非对称残差哈希实验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哈希索引隐私保护的图像检索方案 |
4.1 引言 |
4.2 基于哈希索引隐私保护的图像检索方案方法概述 |
4.2.1 隐私保护图像检索方案 |
4.2.2 索引提取及密文相似度计算 |
4.2.3 图像隐私保护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图像加密密钥敏感性分析 |
4.3.2 图像加密熵值分析 |
4.3.3 图像加密相关性分析 |
4.3.4 抗阻塞攻击分析 |
4.3.5 检索性能分析 |
4.3.6 隐私保护检索方案的数据流向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双向聚集语义对齐注意力网络的跨模态检索 |
5.1 引言 |
5.2 双向聚集语义对齐注意力网络方法概述 |
5.2.1 多模态特征提取 |
5.2.2 多模态信息增强模块 |
5.2.3 双向聚集注意力机制 |
5.2.4 语义对齐模块 |
5.2.5 双向聚集语义对齐损失函数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1 实验参数设置 |
5.3.2 算法性能比较 |
5.3.3 消融分析 |
5.3.4 注意力机制分析 |
5.3.5 可视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深度语义保持重构哈希的跨模态检索 |
6.1 引言 |
6.1.1 深度哈希跨模态图像-文本研究 |
6.1.2 高阶统计优化研究 |
6.2 深度语义保持重构哈希方法概述 |
6.2.1 语义保持重构哈希网络架构 |
6.2.2 视觉-语言特征空间 |
6.2.3 特征重构层 |
6.2.4 语义保持重构损失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1 实验参数设置 |
6.3.2 算法性能比较 |
6.3.3 消融分析 |
6.3.4 相关指标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深度哈希在遥感和组织病理学领域应用 |
7.1 引言 |
7.1.1 深度哈希在遥感领域相关应用 |
7.1.2 深度哈希在组织病理学领域相关应用 |
7.2 低秩语义重构哈希方法概述 |
7.2.1 低秩语义特征重构哈希网络架构 |
7.2.2 多重语义重构损失 |
7.3 遥感领域相关应用 |
7.3.1 实验参数设置 |
7.3.2 算法性能比较 |
7.3.3 参数敏感度分析 |
7.3.4 消融分析 |
7.4 组织病理学领域相关应用 |
7.4.1 实验参数设置 |
7.4.2 算法性能比较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基于多种回归模型的葡萄园区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高温干旱对葡萄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干旱监测研究现状 |
1.2.2 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墒情监测与灌溉决策技术研究现状 |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组织 |
第二章 基于逐步回归的土壤湿度建模 |
2.1 回归预测理论 |
2.2 建模准备 |
2.2.1 土壤湿度阈值确定 |
2.2.2 数据收集 |
2.3 逐步回归分析法介绍与应用 |
2.3.1 逐步回归分析基本思想 |
2.3.2 逐步回归分析步骤 |
2.4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土壤湿度建模 |
3.1 多元线性回归的多重共线性影响 |
3.2 偏最小二乘回归理论与方法 |
3.2.1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简介 |
3.2.2 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方法 |
3.2.3 偏最小二乘回归计算方法推导 |
3.2.4 交叉有效性分析 |
3.2.5 多因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步骤 |
3.3 数据建模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岭回归的土壤湿度建模 |
4.1 岭回归模型 |
4.1.1 岭回归模型的提出 |
4.1.2 岭回归的典则形式 |
4.1.3 岭参数的计算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3 三种回归方法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发与设计 |
5.1 硬件设备 |
5.1.1 墒情监测仪选择 |
5.1.2 设备介绍 |
5.1.3 模块设计 |
5.2 软件系统 |
5.2.1 系统模块设计 |
5.2.2 系统工作流程 |
5.2.3 系统界面 |
5.2.4 历史数据与曲线查询 |
5.2.5 数据分析 |
5.2.6 实时监测与预警 |
5.2.7 计算灌溉量 |
5.2.8 葡萄生长模拟 |
5.2.9 系统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城市社区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
(四)共生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共生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蛋白质结构预测与核酸结合位点注释的智能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蛋白质结构预测 |
1.1.2 蛋白质结合位点预测 |
1.1.3 RNA结合位点预测 |
第二节 课题相关文献综述 |
1.2.1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综述 |
1.2.2 蛋白质与核酸结合位点预测综述 |
1.2.3 RNA与小分子结合位点预测综述 |
第三节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工具 |
第一节 本文涉及到的基本概念 |
2.1.1 蛋白质 |
2.1.2 核酸 |
2.1.3 序列比对 |
2.1.4 多重序列比对 |
2.1.5 序列相似性 |
2.1.6 结构相似性 |
2.1.7 其它概念 |
第二节 基本工具和数据库简介 |
2.2.1 核酸序列数据库 |
2.2.2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
2.2.3 蛋白结构数据库 |
2.2.4 蛋白质-小分子互作用数据库 |
2.2.5 CD-HIT |
2.2.6 BLAST |
2.2.7 HHsuite |
2.2.8 CASP |
2.2.9 CAMEO |
第三章 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 |
第一节 方法与材料 |
3.1.1 数据集构建 |
3.1.2 MSA生成和选择 |
3.1.3 模板生成和选择 |
3.1.4 基于Res2Net网络的残基间几何约束预测 |
3.1.5 基于能量最小化的蛋白质折叠 |
3.1.6 trRosetta2算法的总体架构 |
3.1.7 性能评估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3.2.1 用Res2Net替换ResNet改进了残基间几何信息预测 |
3.2.2 使用同源模板有利于容易或中等难度的目标蛋白 |
3.2.3 trRosetta2与MODELLER在TBM蛋白上的比较 |
3.2.4 在CASP14 双盲测试中的表现 |
3.2.5 在CAMEO测试集上的表现 |
3.2.6 案例分析 |
3.2.7 在多重序列比对中排除同源序列对trRosetta2结果的影响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节 trRosetta2的网页服务器 |
第四章 蛋白质与核酸结合位点预测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4.1.1 数据集构建 |
4.1.2 NucBind算法的总体架构 |
4.1.3 基于模板的预测算法COACH-D |
4.1.4 从头预测算法SVMnuc的特征设计 |
4.1.5 性能评估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4.2.1 SVMnuc参数优化 |
4.2.2 特征贡献分析 |
4.2.3 在训练集YFK16上的表现 |
4.2.4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4.2.5 案例分析 |
4.2.6 预测结合残基在分子对接中的应用 |
4.2.7 所提方法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节 NucBind的网页服务器 |
第五章 RNA与小分子结合位点预测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集构建 |
5.1.2 RNAsite算法的总体架构 |
5.1.3 基于序列的方法RNAsite_seq |
5.1.4 基于结构的方法RNAsite_str |
5.1.5 结构特征的统计分析 |
5.1.6 模型构建和性能评估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5.2.1 参数优化 |
5.2.2 特征贡献分析 |
5.2.3 与其它方法的比较 |
5.2.4 为什么RB19上的预测准确度比TE18上的高? |
5.2.5 在含有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小分子的RNA上的表现 |
5.2.6 组合结合口袋检测的潜在改进 |
5.2.7 RNA结构的动态特征对预测结合位点的影响 |
5.2.8 holo和apo结构对预测结合位点的影响 |
第三节 结论 |
第四节 RNAsite的网页服务器 |
第六章 总结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图编辑距离的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相关定义 |
2.1.1 图 |
2.1.2 图编辑距离 |
2.2 图编辑距离的计算 |
2.2.1 最佳优先搜索 |
2.2.2 深度优先搜索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映射扩展计算优化 |
3.1 问题分析 |
3.2 同层信息预先计算方法 |
3.3 算法描述 |
3.4 算法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映射搜索策略优化 |
4.1 问题分析 |
4.2 基于Symmetry-Breaking的剪枝策略 |
4.2.1 算法思想 |
4.2.2 算法描述 |
4.2.3 算法分析 |
4.3 基于上界的剪枝策略 |
4.3.1 算法思想 |
4.3.2 算法描述 |
4.3.3 算法分析 |
4.4 同代价深度优先的启发式策略 |
4.4.1 算法思想 |
4.4.2 算法描述 |
4.4.3 算法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环境配置 |
5.2 数据集 |
5.3 评价指标 |
5.4 性能分析与比较 |
5.4.1 运行时间与扩展次数 |
5.4.2 总映射数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面向电网拓扑管理的图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图数据库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 |
1.2.1 图数据库技术 |
1.2.2 图数据库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2.1 相关算法基础理论 |
2.1.1 图论基础知识 |
2.1.2 图查询算法 |
2.1.3 哈希算法 |
2.2 图数据库 |
2.2.1 Neo4j图数据库 |
2.2.2 Tiger Graph图数据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电网拓扑管理的图数据建模方法 |
3.1 引言 |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 模型设计 |
3.3.1 电网末端设备建模 |
3.3.2 设置电网业务优先级 |
3.3.3 模型构建 |
3.4 电网拓扑数据模型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哈希算法的电网图数据库存储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 基于多哈希算法的电网图数据库存储策略研究 |
4.3.1 频繁子图筛选 |
4.3.2 多重哈希编码索引 |
4.3.3 基于多重哈希编码索引和子图筛选的存储优化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FS的电网图数据库查询优化策略研究 |
5.1 引言 |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 基于BFS的最短路径查询优化算法 |
5.3.1 BFS双向搜索 |
5.3.2 基于节点阻断的双向BFS算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面向电力拓扑管理的图数据管理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需求分析 |
6.2 功能框架 |
6.3 系统设计与实现 |
6.3.1 系统流程 |
6.3.2 系统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基于即时学习的工业生产过程质量预测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过程质量预测建模技术的发展 |
1.2.2 过程质量预测的在线建模方法 |
1.2.3 基于即时学习的过程质量预测建模 |
1.2.4 基于即时学习的过程质量预测建模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3.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即时学习建模理论 |
2.2 即时学习建模算法及优化算法基础 |
2.2.1 局部加权线性回归算法 |
2.2.2 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 |
2.2.3 粒子群优化算法 |
2.3 变量相关性分析基础 |
2.3.1 线性相关性分析 |
2.3.2 多重共线性分析 |
2.3.3 互信息 |
2.4 过程质量预测模型的性能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即时学习的小样本多工况过程质量预测建模 |
3.1 引言 |
3.2 小样本多工况过程即时学习建模中的带宽参数优化方案设计 |
3.2.1 即时学习建模中带宽参数的优化方法 |
3.2.2 关于采用PSO优化即时学习带宽参数的讨论 |
3.3 基于PSO和 K-NN优化即时学习的过程质量预测建模 |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1 数值仿真实验 |
3.4.2 铸铁生产过程化学成分预测 |
3.4.3 灰铸铁抗拉强度预测 |
3.4.4 计算效率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即时学习的大规模连续过程质量预测建模 |
4.1 引言 |
4.2 过程质量预测即时学习建模中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
4.3 基于改进即时学习的大规模连续过程质量预测建模 |
4.3.1 基于PLS潜变量的相似性度量 |
4.3.2 基于MI-PLS改进相似度的双加权即时学习建模方法 |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数值仿真实验 |
4.4.2 脱丁烷塔过程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况迁移下基于密度的即时学习建模数据更新管理 |
5.1 引言 |
5.2 即时学习框架下质量建模数据更新管理相关因素讨论 |
5.3 质量建模数据密度的定义及密度阈值参数的确定 |
5.3.1 质量建模数据密度的定义 |
5.3.2 数据密度阈值参数的确定 |
5.4 即时学习框架下基于密度的质量建模数据自适应更新管理 |
5.4.1 质量建模数据新旧样本的选择性更新与淘汰机制 |
5.4.2 即时学习框架下基于密度的质量建模数据更新管理流程 |
5.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5.1 数值仿真实验 |
5.5.2 在硫回收单元上的仿真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8)论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特色和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信用逾期的研究 |
2.2 互联网共债的研究 |
2.3 共债影响的研究 |
2.4 共债解决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信用卡和共债的现状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2 信用卡概述 |
3.2.1 扩张的发卡市场 |
3.2.2 竞争性的发卡机构 |
3.3 共债概述 |
3.3.1 共债规模:债务杠杆率 |
3.3.2 共债压力:偿债比率 |
3.3.3 其他共债发展 |
3.4 共债等影响下信用卡的风险表现 |
3.4.1 信用卡风险:未偿信贷余额规模 |
3.4.2 信用卡风险:延滞率和当前损失率 |
4 共债对信用卡逾期影响的理论分析 |
4.1 信用卡逾期的传统因素简述 |
4.2 信用卡逾期的共债因素理论分析 |
4.2.1 共债形成机理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
4.2.2 共债传导机制和影响的相关理论 |
4.2.3 共债风险对信用卡逾期影响的主要路径 |
5 影响信用卡逾期的共债指标体系构建 |
5.1 构建基本原则 |
5.2 共债指标筛选 |
5.3 共债指标影响预期假设 |
6 Logit模型实证分析 |
6.1 模型设定 |
6.1.1 Logit模型介绍 |
6.1.2 多分类Logit模型构建 |
6.2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
6.3 变量定义和筛选 |
6.3.1 变量的定义和分组 |
6.3.2 变量分组的描述性统计 |
6.3.3 多重共线性的诊断 |
6.4 多分类Logit实证结果分析 |
6.4.1 回归结果分析 |
6.5 模型的样本数据预测 |
6.6 稳健性检验 |
6.6.1 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的平行性检验 |
6.6.2 多分类无序Logit模型的拟合效果检验 |
6.7 实证小结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9)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平台 |
1.3.2 基于区块链的其他类型的交易技术方案 |
1.4 主要工作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区块链 |
2.1.1 区块链技术概述 |
2.1.2 智能合约 |
2.2 IPFS技术 |
2.3 Mongo DB |
2.4 拍卖模型 |
2.4.1 第一价格密封拍卖 |
2.4.2 第二价格密封拍卖 |
2.5 多重签名 |
2.6 遥感资源与服务分类 |
第3章 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平台需求分析 |
3.1 平台需求概述 |
3.2 功能需求 |
3.2.1 智能交易模块功能 |
3.2.2 遥感资源与服务信息模块功能 |
3.3 非功能需求 |
3.3.1 存储需求 |
3.3.2 可扩展性需求 |
3.4 平台设计目标 |
第4章 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平台设计 |
4.1 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平台架构设计 |
4.1.1 逻辑架构 |
4.1.2 物理架构 |
4.1.3 公共服务接口 |
4.1.4 智能合约设计 |
4.2 智能交易模块设计 |
4.2.1 基于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的智能竞拍设计 |
4.2.2 基于多重签名的交易仲裁设计 |
4.3 遥感资源与服务信息模块设计 |
4.3.1 遥感资源与服务供需信息发布 |
4.3.2 遥感资源与服务信息查询 |
4.3.3 遥感资源与服务信息展示 |
4.4 数据存储设计 |
4.4.1 数据信息上链设计 |
4.4.2 链下存储设计 |
第5章 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原型平台实现 |
5.1 运行环境部署 |
5.1.1 构建以太坊应用 |
5.1.2 部署存储环境 |
5.2 智能交易模块的实现 |
5.2.1 基于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的智能竞拍实现 |
5.2.2 基于多重签名的交易仲裁实现 |
5.3 遥感资源与服务信息模块的实现 |
5.4 链下存储实现 |
5.5 平台测试 |
5.5.1 测试环境 |
5.5.2 性能测试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10)面向视障出行辅助的视觉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视障辅助技术概述 |
1.3 视觉定位辅助技术现状 |
1.3.1 视障辅助领域的定位技术 |
1.3.2 基于图像的视觉定位技术 |
1.4 交通路口场景感知辅助技术现状 |
1.4.1斑马线型人行横道的检测 |
1.4.2 人行道交通灯的检测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2 融合多模态图像多重描述子的视觉辅助定位 |
2.1 多模态融合定位方法概述 |
2.2 多模态图像及其描述子 |
2.2.1 GIST描述子 |
2.2.2 LDB描述子 |
2.2.3 BoW描述子 |
2.2.4 GoogLeNet描述子 |
2.3 特征检索、融合与匹配 |
2.3.1 关键位置预测 |
2.3.2 全路径定位 |
2.4 实验及结果 |
2.4.1 算法实现和数据集 |
2.4.2 关键位置预测功能测试 |
2.4.3 全路径视觉定位功能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可学习深度特征的视觉定位和场景识别 |
3.1 可学习的深度图像特征 |
3.1.1 可学习的特征池化:NetVLAD |
3.1.2 深度特征的训练 |
3.2 基于全景环带相机的视觉定位 |
3.2.1 全景环带图像的展开 |
3.2.2 深度特征提取和序列匹配 |
3.2.3 全景图像描述子性能实验 |
3.2.4 全景环带定位系统性能实验 |
3.3 基于多模态图像的分级视觉定位 |
3.3.1 粗略定位:NetAVLAD与图像检索 |
3.3.2 精确定位:Dense Desc与几何验证 |
3.3.3 在线序列匹配 |
3.3.4 Dual Desc的训练和测试 |
3.3.5 分级视觉定位系统测试 |
3.4 基于高效集成网络的视觉定位和场景识别 |
3.4.1 定位识别集成网络的结构 |
3.4.2 集成网络的训练和测试 |
3.4.3 定位识别系统的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自适应分割和一致性分析算法的人行横道检测 |
4.1 实时斑马线型人行横道检测算法 |
4.1.1 图像分割和候选区域筛选 |
4.1.2 候选区域一致性分析 |
4.2 算法参数优化和性能实验 |
4.2.1 自适应分割的参数优化 |
4.2.2 一致性分析的参数优化 |
4.2.3 算法性能实验 |
4.3 交互方案和实地实验 |
4.3.1 辅助视障人士的交互方案 |
4.3.2 人行横道导航实地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颜色特征和时空域分析的交通灯检测 |
5.1 实时人行道交通灯检测算法 |
5.1.1 图像的颜色分割和候选对象筛选 |
5.1.2 交通灯候选对象的识别 |
5.1.3 多帧融合的时空域分析 |
5.2 算法参数优化和性能实验 |
5.2.1 人行道交通灯数据集 |
5.2.2 算法参数的优化 |
5.2.3 算法性能实验 |
5.3 交通路口辅助导航 |
5.3.1 辅助导航方法 |
5.3.2 辅助导航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实现多重条件综合查询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哈希的智能检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D]. 程述立. 新疆大学, 2021
- [2]基于多种回归模型的葡萄园区干旱监测与预警系统研发[D]. 李雪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4]蛋白质结构预测与核酸结合位点注释的智能算法研究[D]. 宿鸿. 南开大学, 2021(02)
- [5]图编辑距离的优化方法研究[D]. 陈梓扬. 东华大学, 2021(01)
- [6]面向电网拓扑管理的图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D]. 吴新新.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基于即时学习的工业生产过程质量预测建模方法研究[D]. 宋月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论共债对信用卡逾期的影响[D]. 李家林. 浙江大学, 2020(02)
- [9]基于区块链的遥感资源与服务交易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高艺华. 河南大学, 2020(02)
- [10]面向视障出行辅助的视觉感知技术研究[D]. 程瑞琦.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