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反转现象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反转现象研究

胡雁艳[1]2004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反转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市场理论(EMH)认为,有效金融市场中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充分体现可获信息变化的影响。投资者不能根据历史信息获得超额利润。但价格反转等众多异象的出现,使得学者纷纷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EMH提出了挑战。行为金融理论以崭新的视角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以及其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且建立了相关的投资者行为模型对价格反转等某些异象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本文通过中国上海证券市场价格反转现象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短期内表现为“强者不强”;中长期内表现为“强者转弱,弱者变强”,市场存在价格反转现象。基于此实证检验结果,本文在后半部分利用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借鉴其已有的理论模型结合中国证券市场的整体特殊性与投资者的特殊性,建立了简单的定性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模型,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以此对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进行探讨。

张翔, 胡雁艳[2]2005年在《深圳证券市场中长期价格反转现象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市场假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受到质疑,众多学者从理论与实证角度的论证中发现,证券市场并非那么有效。本文以深圳证券市场价格反转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检验发现,深圳证券市场也存在有效市场假说所谓的"异象"—价格反转现象。

张辉[3]2002年在《上海证券市场反转策略的实证检验》文中提出刚吕 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反转(。verreact )是指股票价格在某一个时间剧烈变

周观君[4]2005年在《基于量价分析的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分析为主要方法,结合规范分析,从交易量与价格相关关系、价格动量现象、新股价格行为等角度,深入剖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特征。 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交易量和价格之间不仅存在静态依存关系,而且存在显着的动态依存关系,交易量中引致依存关系的主要是信息交易量,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上交易量确实包含了与价格变化相关的重要信息。简单动量策略并不能获得显着的超额收益率,而基于交易量的动量(反转)策略能获得显着的超额收益,这再次说明交易量包含了与价格变化相关的重要信息。新股上市后呈现出显着的高抑价、短期弱势、长期强势特征;新股长期价格行为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显着的超额收益。 这些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否定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基于量价关系的技术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杨唤[5]2010年在《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2003年底前成立的38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在2004年1月至2009年4月的实证研究,判断沪深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市场是否存在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及其显着性,比较惯性投资策略与反转投资策略的收益大小,并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析实证结果,从而为人们的投资实践提供更好的工具和帮助,对市场中的投资者、管理者与国家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组法与双向表法是研究基金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通用方法,本文根据所选研究样本以及研究时间段的特点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传统的分组法与双向表法在研究时,均采用不固定分组法,本文提出了固定分组法,即在某一选定的形成期的不同的持有期赢家组合与输家组合的基金成员是固定的,并且是由相应形成期的各基金的超额收益率所决定的,这为研究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在不固定分组和固定分组的情况下,分别运用分组法和双向表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在传统分组的情况下,不论是分组法还是双向表法,惯性现象所占比例均不低于95%,现象显着的比例超过80%,这说明,短期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市场表现出很强的惯性。其主要原因投资者反应不足,而利用这一现象,投资者在对股票型开放式基金进行短期投资时可以考虑采取惯性投资策略,以获得超额利润。第二,在固定分组的情况下,反转现象增多,反转现象的比例约占一半,同时在所有反转现象中,约有至少20%的反转现象显着(以0.05、0.10的水平),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长期反转现象增强,与惯性现象比例相当。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市场反转现象的出现表明,一些基金由于被反应过度的投资者的过度“追涨杀跌”而导致的价格偏离,在经过市场较长时间的调整下,已经实现价值回归。对这种由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而导致价格严重偏离价值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采取反转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第叁,在固定分组的情况下,一方面,惯性现象不再占绝对优势,甚至少于反转现象;另一方面,惯性显着现象仍比反转显着现象所占比例要高。沪深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市场短期惯性现象明显,长期反转现象加强,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分析,正是认知偏差的存在与过度自信的心理导致了投资者的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同时结合沪深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市场所存在的信息质量差、投资者素质不高、政府监管不力等现象,提出符合沪深市场具体情况的对策和建议。

韩超[6]2012年在《股指期货日内反转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股指期货作为一种在发达国家较为常见的投资和避险工具,在多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其特殊的性质和杠杆交易等手段,研究股指期货的种种特性有利于将金融期货市场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推进。在2010年4月16日,中国大陆正式推出了大陆第一种金融期货--沪深300股指期货。从国外发达国家的股指期货发展历程来看,股指期货早已成为这些国家的期货市场中交易最为活跃的金融期货品种,因其覆盖面大,交易标的涉及到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状况,故作为一种灵活的投资避险途径和流动性较高的投资途径是非常合适的。那么反观中国大陆,对其来讲,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发展基础必须承认是比较薄弱的,其一,沪深两市的现货市场的发展并不完善,交易的手段并不发达,交易者的结构也参差不齐。其二,期货投资基金的发展也较弱,这对于扩大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并真正做到成为一种新的投资途径且增加市场流动性来说难度较大。其叁,经纪商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虽然期货市场在中国推出较早,但是,期货经纪商的水平未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之间的竞争方向没有向提高服务质量和研发水平的方向上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时,亚洲,尤其是东亚股指期货的交易量不跌反升,而且上升的幅度较大,而且对于韩国,日本等亚洲发达国家来讲,本国股指期货的推出大大推动了该国的利率和外汇等金融期货品种的发展,从这些事实来看,中国大陆市场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发展前景应是良好健康且对实体经济有巨大推进作用的。而正因为如此,对于股指期货的认识以及对其性质的了解更应该大力推广,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研究也应具备更深远的理论意义和更大的实践意义。国外学者在研究SP500期货市场和香港恒生指数HIS期货市场时,发现价格反转出现在期货市场开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并且注意到潜在的价格反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初始价格(开盘价)的变动,而并非由于买卖报价差(bid-ask spread),或者交易者的恐慌。同时还观察到,这个价格反转现象可以被加以挖掘并用于交易策略(除去交易费用),即使看起来这些现象并不是那么非常显着和明显。但是通过近20年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过度反应在证券市场中期和长期来将,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即使是老练的交易者和实力较强的机构投资者也会出现非理性交易行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内数据,与绝大多数研究日度以上数据的研究文献有所不同,但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保持与这些文献的联动性,故而利用国外那些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已被证明实用性较高的实证手段(如前述对SP500和恒生股指期货的研究方法)来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日内数据的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进行研究和解释。将日内数据做横截面回归分析来看是否具有对开盘定价产生过度反应,且在过度反应之后的反转效应的存在性是否显着,并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本文研究的严谨性,对这些反转现象到底是不是由于过度反应造成的做了对应的分析,排除了因ask-bid买卖报价差,开盘一部分交易者恐慌交易者等影响因素,证明了在沪深300股指期货出现开盘定价偏差之后的确存在价格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反转现象。在之后的章节中,本文对整个反转现象进行拆解,观察惯性效应是否存在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价格趋势中。前者已经在国外的股票市场中和期货市场中被证实存在,但这些研究跟主要着眼于日度以上数据的考察,且对股票组合等投资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对期货日内数据的考察也非常少。而后者主要是在日度以上数据考察,同样鲜见日内数据的研究。因而本文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内数据做惯性考察也是具有较大的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如果紧紧从数据上来对反转现象进行说明,我们认为这未免有些武断,研究的成果应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且对于中国大陆这个股指期货的新兴市场来将,研究的成果更应该为广大的投资群体服务,所以,本文在做了以上的研究之后,还将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讲述这个现象,因为本文研究的沪深300日内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恰恰是指市场中的交易者利用证券价格的历史表现作为依据进行投资造成的价格趋势的变化特点,所以,还将结合中国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交易者行为的特征,利用BSV,DHS以及HS模型来对上述的实证结果做分析,说明这些结果在行为学上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在这里,我们回头来看,利用行为学来解释以上两个效应时,这些交易者往往能够获取一定的超额回报,而需要注意的是,“超额回报”其本身就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所以,在文章的开头阶段,将从市场的有效性入手来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内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做一个分析,我们认为以这样的方式来作为文章的开头是比较合适的。这可以使得本文的研究更为系统。总体上来将,本论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陆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内开盘偏差形成的价格反转的特征。说明在基于以上特征的情况下运用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的操作手段是否有效。并用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对该现象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在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研究之后,我们认为本论文进行的研究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内交易参与者的构成和其行为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本次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在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中,采用的是沪深300在近一年时间的0.5秒级别的数据,将其做样本内分析,但是由于沪深300股指期货从上市至今时间不长,因而这些现象在其后较长的时间内是否能经受时间考验仍有待观察。二.因数据获取能力的有限,我们暂时难以获取沪深300ETF的日内数据,众所周知的是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沪深300ETF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对交易者来将,两者之间的互相关系常被用来用作套利操作,所以如果能够收集到沪深300ETF的相关数据并借此进行交易者的行为分析,则将为本文填色不少,但因种种原因,在本次研究中,只能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IF主力合约进行单向分析,由于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开盘时间为北京时间的上午9:15分,而沪深两市A股开盘时间为北京时间的上午9:30分,所以在进行反转现象分析的时候,未能将沪深300股指现货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内,不得不说是本文留下的一大遗憾。如有可能,可将由于沪深两市开盘之后的资金流向做一个考察,研究成期现两市之间的成交量对比是否对价格的反转有一定的影响。叁.本文主要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日内的价格反转效应,相比国外在日度数据以上的研究略显不足。且由于沪深300股指期货本身的交易标的为沪深300现货,故而结合现货股票的成长性来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是否会因证券分析师的对经济基本面的预测而引起日度以上的反转现象将非常有意义,但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的证券业发展不成熟,期货以及证券经纪商主要以提供经济服务为竞争手段,完善的盈利预测体系以及数据库的建立没有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从而为进行上述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不过近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容量扩大,期货品种的日益增多,这类数据的丰富以及证券界的研究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到时可对上述所描述的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来看证券分析师对经济基本面以及公司基本面的分析预测是否会导致沪深300股指期货在日度以上的时间框架内是否也会发生反转。第四,在第叁点中讲到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和现货之间的开盘时间的差异,因为沪深300现货数据的缺失,所以未能对沪深300现货日内数据进行反转存在性验证,因沪深300股指期货是在2010年4月16日推出的,所以在该日之前的沪深300现货的反转效应与股指期货推出之后的反转效应必然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这种比较大的差异也只是一种猜测,因为未能检索到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者以往国外的研究文献,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未能展开,当然了,这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可操作的研究素材,希望在今后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日内数据的文献能够越来越深入,以帮助广大的投资者真正认识这个新兴的事物。

倪嘉[7]2012年在《我国期货市场日内价格行为与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行为金融学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并不总是理性的基础上,他们在“有限理性、有限自制”的原则下进行投资决策。正是投资者并不总是理性,其决策就会受到心理认知偏差、市场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种行为偏差就会导致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过度反应,引起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从而出现过度反应现象。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票市场,得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现象,而很少研究期货市场。但我们知道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随着股市的大幅波动,我国期货市场交易活跃、交易量大幅上升、日内价格波动大,这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如果期货市场日内价格波动是对市场信息冲击(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正确反应,那么期货市场日内价格波动是期货市场发展和完善的结果;如果期货市场日内价格波动主要是由非理性因素引起的,那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规范期货市场的发展。考虑到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共同点,可以推测期货市场也可能存在过度反应现象。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过度反应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评述,然后分析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价格的内在联系,再从行为金融视角分析了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期货市场监管者可能产生过度反应的心理与行为偏差,理论分析了我国期货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的可能性;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我国期货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期货市场日内价格对于股票市场隔夜收益波动存在过度反应现象,过度反应存在规模效应,即股票市场隔夜收益波动越大,期货市场当天日内价格反转程度越大。同时沪铜、沪铝期货合约不存在市场成熟效应,而天然橡胶期货合约存在市场成熟效应。(2)期货市场存在投资者情绪平稳效应,即过度反应现象在交易日为星期一有显着性减弱或者不存在,此结论可认为我国期货市场过度反应现象是一种行为现象,由投资者的行为偏差造成的,同时交易者行为模型也可解释过度反应存在的原因。市场成熟与投资者情绪平稳效应的存在减弱了过度反应的程度。(3)利用过度反应现象,设计反转交易策略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交易时可以获得正的收益,并且股票市场隔夜收益波动越大,在期货市场上采用反转交易策略所得收益越大,此结论可以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提供借鉴。

程顺[8]2006年在《惯性与反转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存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市场中存在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背离的“市场异象”,其中最典型的“市场异象”就是股票的价格惯性现象与价格反转现象。价格惯性现象指股票在一个时期的价格仍保持上个时期的走势,即早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仍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超过早期收益率较低的股票;而价格反转现象则是指股票在一个时期的价格改变了上个时期的走势,早期收益率低的股票在之后的表现可能会超过早期收益率高的股票。同时由股票的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产生出两种重要的投资策略:惯性投资策略和反转投资策略。这种股票价格的自相关现象已经在国外许多国家的股票市场上被发现。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此类异现?惯性投资策略与反转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是否可行?本文系统地综合了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对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然后采用沪深两市1995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的A股月交易数据,对我国股市的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的存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股市具有比较弱的短期惯性现象;(2)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价格反转现象,尤其在中长期反转现象表现更加明显;(3)我国股票市场相比国外市场反转程度更高。此外,本文还通过我国股票市场的研究结果与国外先进市场已有研究结论的比较,分析我国股市与国外市场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希望通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股市价格变化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陈耀年[9]2006年在《投资者系统决策偏差对收益率分布尾部的影响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标准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人,即使大部分投资者是非理性人,但是由于完美套利的存在,市场也将是有效市场。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时具有系统性偏差,而且完美套利并不存在,所以这些偏差将对证券市场收益率分布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收益率分布厚尾的原因,这对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投资者系统性决策偏差比较多,Debont和Thaler认为过度自信是人类最为稳定的心理特性,他们列举了度量的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后悔厌恶是一种非常普遍存在的心理,人们常常为做了错误的决策而自责不已,这种情绪就是后悔,损失会让人很痛苦,而后悔是一种除损失之外,还认为自己必须对此负责的感受,因此后悔比损失更让人痛苦。后悔厌恶是指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后悔的痛苦,人们常常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模糊厌恶是指人们在熟悉的事情和不熟悉的事情之间更喜欢熟悉的那个,而回避选择不熟悉的事情去做。这些心理偏差将导致投资者决策时产生一系列行为偏差:如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确认性偏差以及处置效用。反应过度描述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投资者对于一些信息过于重视,造成股价在利空信息下过度下跌而在利好信息下上涨过度。反应不足是人们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形式,也可称之为保守主义,它主要指人们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愿意改变个人原有信念,因此当有新的信息到来时,人们对原有信念的修正往往不足。确认性偏差是指人们一旦形成先验信念,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有时甚至会人为地扭曲新证据。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避免了后悔带来的痛苦,而且这些证据对自身信念的支持更增添了他们的过度自信。确认性偏差使得投资者坚持错误的信念,直至有非常强有力的证据出现。Shefrin和Statman从期望理论对预期效用的两处修正出发,拓宽了期望理论应用的外延,提出处置效用,认为盈利证券给投资者呈现的是盈利前景,投资者此时更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的结果,而亏损证券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投资者更倾向于冒险赌博,于是投资者持有亏损证券的时间更长而迅速卖出盈利证券,实现确定性收益。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投资者上述系统性的行为偏差会导致收益率分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与正态分布相比较存在厚尾;二、日收益率分布的厚尾大于周

徐顺英[10]2012年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市场价格日内N形漫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市场的稳定跟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行为息息相关.因此,透过对市场参与者金融行为的了解,有助于建构一个更稳定、更有效率、更透明及更公平的市场.本研究利用2001年至2010年道琼指数,日经225指数,香港恒生指数,台湾股价加权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及上证指数的统计分析,归纳显示,依市场不同,分别有将近60%至90%的交易日里,市场日内价格是呈现N形漫步,并非随机漫步,针对此一现象,本研究试图解答几个问题:1.形成N形漫步的可能金融行为是什么?其形成过程机理又是如何?2.N形漫步是否反映着一种市场内部的稳定机制?不同的交易者结构是否会有不同的稳定性?本文以台湾指数期货2007年至2009年的一分钟高频交易数据,对市场的N形漫步现象的价格行为特性加以分析,然后利用前景理论的框定效应,锚定效应和处置效应,结合预期落差反应作为交易者的金融行为的假设前提,来推论其行为与N形漫步的关系,并进行实证与模拟;另一方面,以”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以及”追求相对投资绩效”的动机,来解释N形漫步背后的机构交易者的金融行为,并解析其机理过程.并探讨机构交易者比重较大是否为市场带来更大的稳定性;同时,也基于N形漫步现象,建构若干交易策略,对其是否可获得超额报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N形漫步现象的形成,跟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行为有密切关系.框定效应,锚定效应,处置效应及价格预期落差反应对N形漫步的形成有显着的作用;此外,机构交易者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及追求相对投资绩效的动机,也对N形漫步的形成有一定的强化作用;N形漫步也代表着一种市场内部的稳定机制,机构交易者的比重较大的市场,其市场日内的稳定性也较高.本研究对市场日内N形漫步背后的金融行为提出新的观点,并对机构交易者的日内交易行为提出新的制约条件;同时,就市场日内稳定性提出新的观点:N形漫步是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行为互动下的一种内部稳定作用的现象,机构交易者比重越大的市场,其日内稳定性越高。

参考文献:

[1]. 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反转现象研究[D]. 胡雁艳.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深圳证券市场中长期价格反转现象的实证研究[J]. 张翔, 胡雁艳. 华东经济管理. 2005

[3]. 上海证券市场反转策略的实证检验[D]. 张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4]. 基于量价分析的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研究[D]. 周观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5]. 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实证研究[D]. 杨唤. 济南大学. 2010

[6]. 股指期货日内反转效应研究[D]. 韩超.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7]. 我国期货市场日内价格行为与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D]. 倪嘉. 南京财经大学. 2012

[8]. 惯性与反转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存在性研究[D]. 程顺.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9]. 投资者系统决策偏差对收益率分布尾部的影响及实证研究[D]. 陈耀年. 湖南大学. 2006

[10].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证券市场价格日内N形漫步研究[D]. 徐顺英. 中南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反转现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