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伟华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19000)
【摘要】目的:研究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认知行为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2-2014.2脑梗死住院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出院前后给予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两组均给予干预3个月,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认知行为、神经功能恢复以及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互动健康教育在改善患者认知行为、社会行为、肢体恢复、语言以及思维等9个领域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互动式健康教育在改善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认知行为以及神经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互动式健康教育;脑梗死;认知行为;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8-0359-02
我国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居世界第一,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过200万,致残率高达75%。互动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增加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从而让患者有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病情恢复[1]。本研究通过专业护理人员对我科脑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进行互动式健康教育,分析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认知行为以及神经功能的临床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2.2-2014.2脑梗死住院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2例,男性30例,女性32例。观察组62例,男性31例,女性31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即采用口头的健康教育方法,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的预防知识。观察组给予互动式健康教育,具体:(1)制定目标:入院后根据患者对脑梗死疾病的认识程度、预防知识、饮食及运动情况,病情及个人生活习性制定出下一步具体的实施计划。(2)实施阶段:专业护士人员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交流,通过如表情、目光以及声音等表达方式让患者感觉到重视和关怀。同时进行心理沟通,让患者了解到不良情绪、心情波动等与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抑郁和思想悲观的患者鼓励其表达自身情感和意愿,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同时向患者传达积极的态度。出院后每周一次进行电话或者随访沟通,了解患者对疾病的知识,专业护士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综合性判断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的制订适合患者健康教育的目标。随访期间让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患者主动咨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克服急躁、悲观情绪等负面心理状态,让患者充分了解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病情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让患者进行自身心理状态调整,以增强护患之间的互动,最终让患者发其主动性和自律性了解疾病以及预防措施[2]。
1.3疗效评价标准
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eifiQualityofLife,SS-QOL),包括语言、自理能力、社会角色等等9个领域,分数越高,健康状态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进行资料正态分布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检验,对于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SS-QOL得分情况
对比两组干预后SS-QOL得分情况,结果提示互动式健康组在改善语言、肢体、思维、社会角色等12个领域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患者出院后进行干预,了解其对患者的认知行为、神经功能以及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病情恢复情况。结果提示互动式健康组在改善语言、肢体、思维、社会角色、精力、能力等9个领域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进一步说明互动式健康教育能够全方面的提高脑梗死患者后遗症的恢复。研究证实互动式健康教育是由于通过增加患者参与度的方式,增加其对自身疾病治疗和控制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其中主观能动性,由患者根据健康教育内容和生活行为改善的要求自主选择,从而达到控制方案个体适应性的最大化,有利于患者坚持治疗。以上均提示互动式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提高患者内心的积极治疗性、提高患者内在主动性,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起到自身恢复的最佳状态。
综上所述:互动式健康教育在干预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能够让患者积极主动的面对疾病,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有效提高患者的认识行为以及神经功能恢复。因此临床上应该给予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县,邱锡坚,梁玉连.互动式健康教育对提高宫颈炎患者宫颈癌预防知识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31-32.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
[3]罗娅,谢楚峰,曾梅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对初次入院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