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呋喃果糖苷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果糖,呋喃,家蚕,基因,酵母,树脂,官能团。
呋喃果糖苷酶论文文献综述
成天童,何冰芳[1](2019)在《大孔树脂MI-BN4固定化β-呋喃果糖苷酶Fru6及催化合成低聚果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β-呋喃果糖苷酶Fru6使用成本,使β-2,6键型低聚果糖应用到实际中。该试验研究了对Fru6的固定化技术。通过多官能团树脂MI-BN4对Fru6进行固定化,优化了果糖苷酶Fru6固定化条件,并研究固定化酶Fru6酶学性质、固定化酶Fru6催化低聚果糖能力、以及固定化酶Fru6重复使用的能力。在吸附时间6 h,温度25℃,加酶量40 U的条件下进行固定化,可得到酶活力205. 7 U/g,酶活回收率95. 2%,蛋白吸附量0. 6 mg/g干树脂的固定化果糖苷酶。固定化酶Fru6催化合成低聚果糖能力相较于游离酶有所提高,低聚果糖转化率从62%提升到了72%,并且可重复使用12次,低聚果糖产量略有降低。得到了高酶活回收率且催化能力较好的固定化果糖苷酶,为生产6-低聚果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20期)
张慧杰[2](2018)在《改造启动子和分泌途径提高重组毕赤酵母β-呋喃果糖苷酶分泌》一文中研究指出低聚果糖特别是新低聚果糖(neo-FOS)是具有益生元功效的保健型低聚糖类,而产生neo-FOS的β-呋喃果糖苷酶(β-fructofuranosidase,β-Ffase)是其大规模生产瓶颈所在。为了提高β-Ffase产量,本研究应用强启动子构建、转录因子过表达和分泌途径改造等策略以促进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高效分泌β-Ffase。首先,通过截短毕赤酵母3-磷酸甘油酸激酶启动子(PPGK1)序列和增加转录因子(AFT1)结合位点构建了系列组成型强启动子:PPE、PPD、PPD1、PPD2、PPD5,并利用报告基因egfp对这些启动子进行强度表征。利用这些强启动子调控来源于草酸青霉的β-Ffase基因(PoFF32A)分泌表达,构建系列毕赤酵母重组菌G/PE-BF、G/PD-BF、G/PD1-BF、G/PD2-BF、G/PD5-BF,其胞外β-Ffase酶活较对照菌(G/PGK1-BF)分别提高了 29.9%、32.0%、43.3%、45.4%、57.7%,但均约有20%的β-Ffase酶活残余胞内。其次,重组菌过表达转录因子AFT1后,G/AFT1-PE-BF、G/AFT1-PD5-BF胞外酶活分别提高了 135.5%、98.5%。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G/PE-BF的β-Ffase产量,对分泌途径的HAC1、PDI1、SEC4、SED5基因分别进行过表达,重组菌胞外酶活分别提高了 113.4%、121.1%、16.7%、15.7%。构建的重组菌G/PDI1-PE-BF,摇瓶发酵60h,胞外酶活最高可到27.0U/mL,较对照G/PGK1-BF的提高了 187.2%。因此,本研究为FOS的商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提高毕赤酵母的β-Ffase分泌表达提供基因工程改造思路。(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朱文恺,甘泉,贺伟,张新伟,周跃[3](2018)在《家蚕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BmSuc1的CRISPR敲除载体的构建与导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CRISPR/Cas9是近些年报道较多的基因编辑新工具,具有简便高效、特异性强等优势。BmSuc1是从鳞翅目经济昆虫家蚕Bombyx mori体内发现的编码β-呋喃果糖苷酶(β-fructofuranosidase,β-FFase)的基因,也是首个被克隆和鉴定的动物型β-FFase编码基因。β-FFase是作用于果糖基的蔗糖水解酶,BmSUC1可能与家蚕防御桑叶生物碱的生理过程有关,但目前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晰。为了解析BmSuc1在蚕体的作用途径及其生理功能,本研究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构建表达双元sgRNA的CRISPR载体,用于敲除家蚕基因组中的BmSuc1基因。【方法】根据目的基因BmSuc1的ORF序列设计2条sgRNA,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分别插入CRISPR载体的Sal I和Nhe I酶切位点。进而利用转基因显微注射技术将该编辑载体注入G_0代蚕卵,经催青孵化饲养家蚕并自交制备G_1代蚕种。【结果】PCR验证及测序结果均表明CRISPR编辑载体构建成功。根据Ds Red2红色蛋白的荧光标记,从G_1代家蚕幼虫中成功筛选出阳性转基因个体。【结论】本文详细介绍了表达双元sgRNA的CRISPR载体的构建方法,所获得的阳性转基因家蚕对于下一步探讨BmSuc1在家蚕糖类营养的吸收与利用途径中的作用奠定了重要的实验基础,有助于阐明蚕-桑相互选择和适应的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西浩,张慧杰,冯家勋,秦秀林[4](2017)在《单因素优化提高重组毕赤酵母β-呋喃果糖苷酶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生低聚果糖的β-呋喃果糖苷酶(β-fructofuranosidase,FFase)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工业酶。为了提高重组毕赤酵母生产FFase的产量,对重组毕赤酵母接种量、摇瓶装液量、甲醇添加量、山梨醇与甲醇共混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种量为5%时酶活力达到8.35 U/m L,甲醇添加量为0.8%时酶活力达到6.89 U/m L,山梨醇添加量为1.5%时酶活力达到9.49 U/m L,装液量为20 m L时酶活力达到27.34 U/m L。在最优条件下诱导重组毕赤酵母,FFase酶活可达到33.46 U/m L,较优化前提高了4.86倍。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毕赤酵母FFase发酵条件和提高FFase产量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7年09期)
江波,米书梅,阮征,邓近平,黄亚霖[5](2016)在《基于响应面法的海藻酸钠固定β-呋喃果糖苷酶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糖苷酶在水解/合成生产功能性食品配料(含低聚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提高糖苷酶的重复利用率与稳定性,本文对影响海藻酸钠固定化β-呋喃果糖苷酶(β-fructofuranosidase,FFase)工艺的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响应面法对固定化酶工艺进行优化,最后对所得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海藻酸钠固定化FFase工艺的关键因素及最佳条件为4 g/L海藻酸钠、固定42 min、交联温度26℃,酶活回收率为60.95%;在此条件下与游离酶相比,4℃下保存12 d后,酶活力依然有60%以上,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在温度低于70℃范围内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连续使用5次后,其固定酶活仍保持初始酶活的51.71%,具有良好的重复再利用性。(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吴彬,裴智鹏,成骋,吴斌,何冰芳[6](2017)在《利用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发酵产β-呋喃果糖苷酶重组大肠杆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重组大肠杆菌BL21(DE3)/pET22b-β-ffase进行高密度发酵产β-呋喃果糖苷酶工艺研究。【方法】比较溶氧反馈补料和指数流加补料对重组菌发酵产酶的影响,对不同比生长速率和诱导时机进行优化。【结果】确定了双阶段指数流加过程中重组菌生长的比生长速率,分别控制诱导前期比生长速率为0.20 h~(-1),诱导后期比生长速率为0.13 h~(-1),诱导时机为指数中期。获得细胞干重约为51 g/L,最高酶活达到1.79×10~5 U/L,单位菌体产酶量为3 510 U/g,单位产酶速率达到3.58×10~4 U/(L·h),生物量、单位菌体产酶量和产酶速率分别是指数流加未优化前的1.8、1.7和3.0倍。【结论】双阶段指数流加补料工艺能有效提高β-呋喃果糖苷酶的产酶量,为β-呋喃果糖苷酶的进一步工业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4期)
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7](2016)在《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转录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表达及其酶活性变化规律,为解析家蚕回避桑叶1-脱氧野尻霉素(DNJ)毒害作用的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Bm Suc1和Bm Suc2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和分析,同时测定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结果】Bm Suc1基因在5龄家蚕中肠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在5龄起蚕和盛食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Bm Suc2基因在整个5龄期的相对表达量均非常低。从5龄起蚕到熟蚕,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第5 d(盛食期)的酶活性最高,达158.82U/mg。【结论】Bm Suc1基因表达水平及β-呋喃果糖苷酶活性变化规律与5龄家蚕吸收利用桑叶蔗糖营养的生理进程基本一致,提示Bm Suc1基因作为一种蔗糖水解酶基因在家蚕中肠组织消化吸收桑叶蔗糖营养物质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李鑫[8](2016)在《家蚕β-呋喃果糖苷酶的定点突变与功能性活性位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叶的乳汁中含有高浓度的糖类似生物碱,如:D-AB1、脱氧野尻霉素(DNJ)、1,4-二脱氧-1,4-亚氨基-D-核糖醇等,对α-葡萄糖苷酶(EC.3.2.1.20)具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抑制β-呋喃果糖苷酶(β-FFase,EC.3.2.1.26)的活性。DNJ对蓖麻蚕、甘蓝夜蛾等非食桑昆虫幼虫具有明显的毒性,阻碍幼虫的生长。家蚕(Bombyx mori)是以桑叶为唯一营养来源的昆虫,DNJ等生物碱对家蚕并没有表现出毒性作用,说明家蚕具有抵抗桑叶生物碱防御系统的能力。继家蚕β-FFase基因(BmSuc1)被克隆鉴定之后,来自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种昆虫的β-FFase基因先后被发现。然而,BmSUC1作为蔗糖水解酶,其在家蚕避免生物碱毒害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中的功能还不明确;关于昆虫β-FFase的酶活中心、关键酶活性位点及底物结合位点尚缺乏调查和了解。β-FFase属于糖苷水解酶GH32家族。为了调查家蚕β-FFase的活性位点及其活性特征,本研究通过BmSUC1与其他物种β-FFase同源序列的比对,发现GH32家族酶中与酶活相关的叁个保守结构域的关键氨基酸(WMNDPNG,RDP,EC)在BmSUC1中同样是保守的。利用重迭延伸PCR的方法将Asp63、Asp181、Glu234分别定点突变成Ala,构建基于叁个突变(D63A、D181A、E234A)的pFastBac Dual重组表达载体。利用大肠杆菌-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在家蚕卵巢细胞(BmN)中进行体外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和活性测定。最后采用蒸发光检测器-HPLC法对活性显着增加的D181A突变型的酶活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鉴定。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分别收集真核表达体系的各组分,即细胞外(培养液)、细胞内上清和细胞内沉淀),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培养液中,分子量约56KDa,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2)通过大量表达并经Ni-NTA亲和色谱层析柱分离纯化重组蛋白和Western blot分析,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的野生型BmSUC1和叁个突变型重组蛋白。3)以蔗糖为底物进行酶活反应,利用DNS法检测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野生型BmSUC1的最适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30℃,而D63A和E234A突变在pH5~9、反应温度15~60℃范围内均表现出几乎没有活性,说明该两个氨基酸位点是BmSUC1的关键性活性位点。有趣的是,D181A的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BmSUC1,其最适反应温度也为30℃,而最适pH为6.0。4)酶的活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D181A突变型对蔗糖和棉籽糖的底物亲和性都高于野生型BmSUC1。HPLC分析发现BmSUC1和D181A催化的酶促反应产物的中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1-蔗果叁糖和6-蔗果叁糖,表明D181A和BmSUC1一样,不仅具有蔗糖水解酶的活性,同时表现出果糖基转移酶的活性,与GH32家族的酶活特性一致,并且D181A的水解酶活性和果糖基转移酶活性都显着高于野生型BmSUC1。总之,本研究通过定点突变的方法对BmSUC1的预测活性位点进行功能性探究,发现D63A、D181A和E234A突变对酶的活性均产生了明显影响。细菌、真菌及植物β-FFase的晶体结构解析结果表明,D63起亲核攻击作用,E234则作为酸碱催化位点起到质子传递作用,对于BmSUC1来说,该两个位点可能具有同样重要的功能。一般认为D181位点对底物的过渡态起到稳定作用,至于D181A突变导致BmSUC1活性的显着增加的原因,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4-01)
丁为龙,张庆明,马旺,吴斌,何冰芳[9](2016)在《β-呋喃果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其在低聚乳果糖合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适宜的树脂作为载体固定β-呋喃果糖苷酶,并研究该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低聚乳果糖。【方法】选择9种大孔吸附树脂和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固定β-呋喃果糖苷酶,筛选固定化效果较好的树脂作为载体。用聚乙烯亚胺(PEI)修饰得到PEI-树脂,采用吸附法将酶固定于PEI-树脂上,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考察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及其催化合成低聚乳果糖的能力。【结果】通过筛选发现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D311固定化效果较好,经过PEI修饰后,D311固定化效果显着提高。用PEI修饰的载体PEI-D311固定果糖苷酶,最优固定化条件为:PEI浓度2%,加酶量103 U/g,吸附温度25°C,吸附p H 6.0-8.0,吸附时间8 h。最优条件下固定化酶活达57 U/g,酶活回收率达55.3%。用固定化酶催化水解1 mol/L蔗糖,重复利用15批载体酶活没有明显降低。用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低聚乳果糖,8 h内低聚乳果糖产量最高达到137 g/L。【结论】PEI-D311固定的果糖苷酶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稳定性及较高的低聚乳果糖合成能力,这为固定化酶法生产低聚乳果糖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静[10](2014)在《桑螟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会在昆虫噬咬部位渗出大量乳汁或其他分泌物来抵抗虫害。桑叶乳汁中含有大量1-脱氧野尻霉素(1-DNJ)等生物碱对蓖麻蚕等非食桑昆虫具有毒害致死作用。家蚕不受桑叶生物碱的毒害作用,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家蚕p-呋喃果糖苷酶(β-FFase)基因BmSucl是首个报道的动物型该类中肠蔗糖水解酶基因,在家蚕抵抗桑叶生物碱的机制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是一种与家蚕亲缘关系较远但食性一致的桑树常见害虫,对桑园产量的危害相当严重。桑螟的基因组中同样存在β-FFase同源基因,但该类基因在桑螟的体内外表达情况及功能特性尚不清楚。本实验首先调查了桑螟体内各组织中β-FFase同源基因的转录水平。RT-PCR结果表明DpSuc1a在前肠、中肠和丝腺的表达量相对较高,DpSuc2c在前肠、中肠和脂肪体的表达水平也较高,而DpSuc1b、DpSuc2a和DpSuc2b在桑螟体内几乎没有表达。其次,研究了桑螟的中肠和丝腺总蛋白的p-FFase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和家蚕一样,桑螟的中肠确实存在β-FFase,且其活性不受生物碱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蔗糖水解酶的活力,而在丝腺中未检测到β-FFase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桑螟各β-FFase基因的功能特性,我们根据实验室前期研究得到的桑螟β-FFase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获得了桑螟5个β-FFase基因和家蚕BmSucl的全长ORF,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化、诱导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了纯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除DpSUC1b未表达外,其他基因均表达出可溶性的重组蛋白。然而,相对BmSUC1的活性而言,桑螟的各重组蛋白均未显示出β-FFase的酶活性。而用重组蛋白DpSUC1a制备的兔源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印迹反应的结果和RT-PCR一致,DpSUC1a主要在桑螟的中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也表明桑螟的中肠细胞中有DpSUC1a的存在。综合以上数据,桑螟β-FFase基因DpSuc1a的表达调控机制可能与家蚕不一样,主要依赖于翻译后的修饰和加工。作为桑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桑螟是杀虫剂的重要作用对象。对桑螟β-FFase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进化水平研究食桑昆虫抵抗桑叶生物碱毒害作用的酶学适应机制,为揭示蚕-桑高度协同进化系统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抗虫靶标、防治桑园害虫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呋喃果糖苷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聚果糖特别是新低聚果糖(neo-FOS)是具有益生元功效的保健型低聚糖类,而产生neo-FOS的β-呋喃果糖苷酶(β-fructofuranosidase,β-Ffase)是其大规模生产瓶颈所在。为了提高β-Ffase产量,本研究应用强启动子构建、转录因子过表达和分泌途径改造等策略以促进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高效分泌β-Ffase。首先,通过截短毕赤酵母3-磷酸甘油酸激酶启动子(PPGK1)序列和增加转录因子(AFT1)结合位点构建了系列组成型强启动子:PPE、PPD、PPD1、PPD2、PPD5,并利用报告基因egfp对这些启动子进行强度表征。利用这些强启动子调控来源于草酸青霉的β-Ffase基因(PoFF32A)分泌表达,构建系列毕赤酵母重组菌G/PE-BF、G/PD-BF、G/PD1-BF、G/PD2-BF、G/PD5-BF,其胞外β-Ffase酶活较对照菌(G/PGK1-BF)分别提高了 29.9%、32.0%、43.3%、45.4%、57.7%,但均约有20%的β-Ffase酶活残余胞内。其次,重组菌过表达转录因子AFT1后,G/AFT1-PE-BF、G/AFT1-PD5-BF胞外酶活分别提高了 135.5%、98.5%。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G/PE-BF的β-Ffase产量,对分泌途径的HAC1、PDI1、SEC4、SED5基因分别进行过表达,重组菌胞外酶活分别提高了 113.4%、121.1%、16.7%、15.7%。构建的重组菌G/PDI1-PE-BF,摇瓶发酵60h,胞外酶活最高可到27.0U/mL,较对照G/PGK1-BF的提高了 187.2%。因此,本研究为FOS的商业化生产奠定了一定基础,也为提高毕赤酵母的β-Ffase分泌表达提供基因工程改造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呋喃果糖苷酶论文参考文献
[1].成天童,何冰芳.大孔树脂MI-BN4固定化β-呋喃果糖苷酶Fru6及催化合成低聚果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2].张慧杰.改造启动子和分泌途径提高重组毕赤酵母β-呋喃果糖苷酶分泌[D].广西大学.2018
[3].朱文恺,甘泉,贺伟,张新伟,周跃.家蚕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BmSuc1的CRISPR敲除载体的构建与导入[J].应用昆虫学报.2018
[4].赵西浩,张慧杰,冯家勋,秦秀林.单因素优化提高重组毕赤酵母β-呋喃果糖苷酶产量[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
[5].江波,米书梅,阮征,邓近平,黄亚霖.基于响应面法的海藻酸钠固定β-呋喃果糖苷酶工艺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
[6].吴彬,裴智鹏,成骋,吴斌,何冰芳.利用指数流加补料高密度发酵产β-呋喃果糖苷酶重组大肠杆菌[J].微生物学通报.2017
[7].杨伟克,唐芬芬,刘增虎,钟健,董占鹏.5龄家蚕中肠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转录表达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6
[8].李鑫.家蚕β-呋喃果糖苷酶的定点突变与功能性活性位点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9].丁为龙,张庆明,马旺,吴斌,何冰芳.β-呋喃果糖苷酶的固定化及其在低聚乳果糖合成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
[10].李静.桑螟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