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风险控制

黄明刚[1]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各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经济增长、吸收就业、产品多样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中小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据2012年国务院最新报道,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达5200万户,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担负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贡献GDP的60%以上;80%以上新产品开发由中小企业供给,65%的专利发明和75%以上的科技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尽管我国中小企业对社会做了重大贡献,但与大企业相比,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差距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据银监会2014年末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70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23.85%,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户数1144.6万户,仅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0.44%。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贵。据中央财经大学民泰研究所2015年4月对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中小企业认为:贷款利率水平并未因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制约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大量研究集中于传统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但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互联网金融是否能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呢?国内学者大多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交易行为、与传统金融比较、风险与监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对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事实上,这些研究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宏观的、操作层面的理论描述方面较多,对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进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渠道的实质性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作为研究内容。以互联网金融为切入点,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以网络经济与企业组织理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金融中介化的问题,探索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以进一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全文分四大部分,共七章组成。通过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解决了如下问题: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去金融中介化,提高融资效率,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网络媒体、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这些新型业态的产生形成了强大的互联网经济,为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业的变革与创新。然而,我国金融业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国有商业银行;另一方面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分配不均衡。金融互联网化始终摆脱不了传统金融的体制束缚,只是在服务渠道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金融媒介的功能并未实质性改变,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均并没有因为金融互联网化而改变,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已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客户,增进了金融服务的质量,金融缺口和信贷配给依然存在,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市场金融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依然没有改变,闲散、碎片化的资金没有得到平等的均衡收益、金融的普惠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金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高科技手段对中小企业融资,打破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壁垒,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匹配效率,实现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金融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的转变,富人金融向“草根”金融转变,大企业金融向普惠金融转变,加速了金融“脱媒”,进而促使金融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基因式”的变革,有力地推动金融业向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创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将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2.通过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网络小额信用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一方面电商平台记录了中小企业历史交易中诸如经营情况、财务信息等,为网络小额信用贷款提供了“草根”征信系统的便利,这些信息是主动获取的,客观、真实、可靠,而传统金融机构是通过被动获取信息,中小企业容易提供虚假信息,造成道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电商平台在中小企业违约时,会采取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关闭其电商业务,这样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违约成本。而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没有实体合作,金融机构停止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影响不大,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违约成本相对要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虽然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也存在资金供给不足,贷款利率高,科技风险和制度性约束等缺陷。3.对P2P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表明,P2P网络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同时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P2P网络借贷从开始萌芽时平台数量的凤毛麟角到如今的遍地开花,从简单的类信用卡模式到类担保债券模式,再到如今的类资产证券化模式,P2P网络借贷行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已更加多元化,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末,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规模累计达9750亿元,年度增长率超过225%。但是P2P网络借贷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信任是决定投资人是否愿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因素,而信任倾向、信任质量、关系型社会资本和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投资人对中小企业融资交易信任的重要基础。由于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交易机制设计不合理,P2P网络借贷平台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平台的很多问题,如平台挪用资金,线下擅自放贷,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2015年末,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共计1733家,歇业停业(包含隐形停运)的平台占P2P网络借贷平台总数近叁分之一。4.对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分析表明,众筹与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具有激励相容原则,为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众筹融资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激励。中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能够降低资金成本和获得详细的、高质量的信息。其次,对投资者的激励。投资者通过众筹平台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最后,对众筹平台的激励。众筹平台的主要收入和盈利方式是收取创意项目融资金额的4%-5%中介费用。所以众筹平台会设计非常好的市场规则来招揽优质创意项目,高效匹配中小企业创意项目融资资金,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来增加收入和利润。但从众筹对中小企业融资案例分析发现,众筹作为新兴产业,众筹融资在我国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不足之处。首先,众筹融资只适用于创意项目融资。其次,投资者投资的资金监控难度大。众筹解决了创意项目筹资的问题,但是投资后资金无法监控。再次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容易造成“非法集资”。最后,创意项目发起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5.对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比较与创新分析表明,现有的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需要进一步驱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网络小额信用贷款、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去金融中介化,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互联网金融叁种主要融资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方面各有所长,但同时也存在自己的“短板”。在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实践中,网络小额信用贷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受小贷公司政策限制;P2P网络借贷和众筹平台非法集资、携款“跑路”等庞氏骗局,自身特殊风险等缺陷,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除有监管空白,野蛮生长客观原因外,更多是信息不对称,运行机制设计不合理主观原因。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一步驱动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一方面构建“电商+P2B”网络借贷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奖励式和股权式众筹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2.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3.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本文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叁点:1.通过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论证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载体,并提出了“电商+P2B”网络借贷创新模式,其中“电商+P2B”网络借贷、奖励式众筹和股权式众筹模式,将成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的主要模式。2.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法对理论的交叉验证,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事后访谈等获得了新的数据信息来源,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3.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促进互联网金融自身发展;加快中小企业电商化发展,整合企业间价值链,构建“客户群组”,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交易成本,为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创造条件;加大监管立法,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管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监管与行业自律”混合型监管创新。

高媛媛[2]2013年在《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研究》文中指出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最活跃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我国,尤其是在浙江省这一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聚集的地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尤为凸显。银行间接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主体,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显得十分重要,研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贷款技术、风险管理、贷款成本和综合服务等方面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进行了理论分析,重新认识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具体做法,以工商银行浙江分行为例,详细论述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和具体举措,进一步比较分析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劣势,并以工行浙江分行小企业融资产品贷款数据为样本,探讨了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建议。

熊泽森[3]2009年在《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的扩大,中国的中小企业经过叁十年的拼搏,从弱小到强大,从不规范起步到规范发展,从发展缓慢到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已经越来越显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目前制约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仍然是企业“融资难”。因此,论文有针对性地聚焦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证,这对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中国中小企业信贷市场融资制度安排为主线,通过借鉴信贷配给理论、金融抑制理论、金融制度变迁理论、制度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等理论观点,运用理论分析与现状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了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现状;从中观层面分析了银企之间制度不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下的博弈关系;从宏观视角分析研究了信贷市场制度安排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困境;从信贷需求主体和融资环境的视角分别独立考察了中小企业自身弱点和信用担保制度缺陷。最后,从制度创新视角构划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制度安排,旨在从中演绎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基本构想,以期为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本论文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认为,制度不同是形成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原因,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市场银企关系实质上表现为一种制度博弈关系,因而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信贷市场信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是形成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需要培育信贷市场激励机制;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是缓解银行与企业不对称信息有效途径;中小企业自身制度安排缺陷是形成其信贷融资困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因而必需加强中小企业制度建设。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是个系统工程,从制度创新入手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张卓琳[4]2005年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虽然大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所关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弱、经营风险大、抵押品不足、又缺乏良好的信用记录和信息透明度,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表现之一就是中小企业很难从信贷市场获得足够的间接融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国家都引入了信用担保制度,以便为中小企业提供足够的贷款信用支持,这是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典范,也是化解金融风险、改善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我国信贷市场上,信用担保机构的加入,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于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尚处在进一步完善的阶段。而信用担保机构也由于前期机构体系设计中,在运作模式、资金来源和损失分担、风险控制,以及配套环境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巨大的担保损失风险,且运作效率普遍不高,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本论文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到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以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使信用担保这一公共产品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久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产生和发展的制度背景,因此本论文首先对这一制度背景进行分析,在清楚界定中小企业概念范围的基础之上,从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超边际分析和分工演进理论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核心价值,并通过国内外有关数据的比较,分析了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和特点。接着,基于信贷配给理论、均衡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笔者从信用担保机构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和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与管理两个方面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进行理论分析。并指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是为有发展潜力,但信用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以帮助他们获得银行贷款,而不是为不良中小企业扶贫,进而提出了符合信用担保条件的中小企业的标准。

韩斐[5]2010年在《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增加就业、繁荣经济、推动创新等。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与其自身固有的特点有关。直接融资上,中小企业难以达到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间接融资上,中小企业因抵押物、反担保物不足而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尽管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该问题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并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在中小企业众多的融资渠道中,信贷资金仍然占主要部分,甚至是唯一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外部融资形式。而金融机构目前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其拓展业务,占领市场的主要方向之一,如何开展业务并进行风险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是必须考虑的。淄博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的“较大的市”,淄川区位于淄博市的中心,是淄博市的一个经济强区。目前,淄川区已经成为淄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以建陶、机械加工、化工、纺织为特色的中小企业群。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银行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较多的资金支持,但始终不能满足其需求。本文从中小企业的基本状况入手,分析了淄川区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研究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的制约问题,剖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和主要的融资难点。在借鉴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为研究对象,依据企业融资理论、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新模式,探索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深层次途径,以期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提供依据。本论文通过分析认为,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不足的重要原因;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创新信贷融资模式,并健全一系列的制度,可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问题。

徐福炜[6]2010年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的市场定位战略是跟随型战略,各中小商业银行无视其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制度结构、资金规模等方面的极大差异,盲目模仿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产品,缺乏各自的经营特色。错误的或者不明晰的市场定位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扭曲和竞争的盲目无序,不仅造成中小商业银行获利能力和信用水平的下降,也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处的竞争环境的分析,剖析了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相比较所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针对其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明确指出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主要的竞争对手依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机制所长,制定和实施“求异型为主,跟随型为辅”的市场定位战略,才能确立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中小企业,其融资难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现状,并从中小企业自身、商业银行层面以及政策制度层面系统研究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通过对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市场的分析以及该业务是否可盈利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细分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在该领域利用自身优势完全具备与国有大型银行一较高低的能力,是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在解决了要不要采用求异性的市场定位战略的问题,以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这个细分市场能不能盈利的问题以后,本文对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开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业务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一是银企关系策略,通过建立市场性主办银行制度,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客户选择策略,通过行业选择策略、地域选择策略和个体选择策略的设计安排,重点解决客户筛选问题;叁是风险控制策略,通过制定更加合理的信用评级方法来达到有效风险控制的目的;四是贷款定价策略,重点解决成本收益匹配问题。

康立[7]2007年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理论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小企业在增进市场效率、提升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国际贸易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劳动力相对丰富及资本相对稀缺的要素禀赋特征下,中小企业给国民经济赋予了发展与改革的双重意义。然而,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约束却成为钳制其发展潜力和速度的主要掣肘。在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信贷融资是对中小企业有实质性影响的主要外源融资形式。故而,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银行业结构变迁与整合、信贷担保制度构建都将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以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为独特视角,立体而全面地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特征为主线,通过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信息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信贷契约理论、信用担保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观点,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归纳与比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剖析商业银行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相互关系;从宏观视角探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对应逻辑;从制度设计上考察信贷担保制度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功能重构。旨在从中演绎出重要的结论与有益的启迪,以期为我国处于转型期的银行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良性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论文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概述。第2章着重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融资缺口问题。中小企业作为一个多重相对性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融资需求特征。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需要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来对应其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表现出更偏好内源融资,更依赖债务融资等特征。中小企业在外源融资中更易遭受“融资缺口”的困扰,其形成原因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以及金融体制和政府管制等方面找到解答。第3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分别从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叁个不同的视角,提炼出适合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理论观点。其中,在融资结构理论中,代理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和融资顺序理论对于解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最具说服力。由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两个分析范式共同构成的金融中介理论,为解释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监控和创建声誉机制功能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在企业规模、项目风险类型、抵押品价值量和区域因素等变量上的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综合模型,为中小企业易成为银行信贷配给受害者这一信贷市场普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第4章从非对称信息视角考察了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之间的关系。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银行业结构、利率体制、抵押和担保等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中小企业的信贷合约设计。这些影响因素彼此关联,或导致信贷合约不易达成,或形成信贷合约低效均衡。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必须在完善银行竞争结构的基础上,改进银行对中小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推进利率市场化以吸收风险,并努力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第5章从相对优势理论、制度和贷款技术演进等多维视角,对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银行业结构包含银行业规模结构和银行业市场结构两个层面。国内外文献表明,银行业结构因大规模并购而导致的集约化趋势,对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的影响并不存在单一结论。通过综合权衡不同规模银行信息优势和风险分担优势,本文发现银行业规模扩张与中小企业融资困惑之间并无直接因果关系,“小银行优势假说”正遭遇质疑。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优势会发生消长,大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优势和作用有加强趋势。因此,过分强调倚重发展中小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片面性。第6章探讨了信用担保制度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但其介入后,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依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信用担保制度的基本构架,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形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作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机制的补充,具有一定必要性,但不能过分放大其作用。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应在发展思路、组织结构和运作形式上科学定位及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重塑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经济功能。第7章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微观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悖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相关调查报告和问卷调查方式取得的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陷入困境之中。通过回归分析和检验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的微观约束主要来源于贷款条件约束、财务指标约束和审批时滞约束。从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与银行业结构的关系上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歧视并非由银行业规模因素所致,而是由我国银行业所有制结构和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一味强调通过创建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政策主张,可能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带向误区。第8章剖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制度根源并提出解困思路。阻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交易达成的各种制度因素,包括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缺失、银行业治理结构和竞争结构缺陷、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及信贷技术的滞后、金融抑制因素等。中国应从发达国家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政策中获取经验,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调整银行业结构、建立银行内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创新中小企业信贷技术、建立多层次支持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政策法律体系等手段,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全面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特性;通过归纳与借鉴融资结构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和信贷配给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偏好寻求有力的理论支撑;将信贷合约理论应用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分析,并推导出一些有价值的政策结论;从理论、制度、历史及技术进步等多维度视角,为研究银行业结构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更为完整的解释框架;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功能重构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分析;在实证分析环节,运用问卷调查和亲历基层访谈获取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反映的真实信息,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囿于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本文较偏重理论分析而显计量分析不足。既有的回归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分析所选取的样本较为特殊,因此其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覆盖面较广的课题,由于占有文献有限,本文仅选取了其中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了较为粗浅的探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也将是未来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夏泰凤[8]2011年在《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文中指出如何在供应链背景下,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降低其融资成本,已经成为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供应链金融凭借制度创新,集合企业、资金、金融产品等多种资源,实现了融资关系中各方福利的优化,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技术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为银行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和理念脉络,为拓展第叁方中介企业的业务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供应链金融依托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关系,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一系列融资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从中小企业生产的静态考察向动态经营考察的飞跃,风险防范方式实现了从实物担保向供应链中物权控制的飞跃,实现了从关注大企业融资向关注与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融资的飞跃,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背景和意义入手,将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出了支撑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四块理论基石,并针对现有供应链金融研究体系不完整、不系统的现状,对供应链金融的理念进行剖析,并将其与传统融资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其独特优势。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模式收益分析、弱化信息不对称、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四个方面阐述供应链金融在解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所具有的优势。以此框架为蓝本,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金融仓储服务模式,系统阐释了该模式的核心理念、运作流程和业务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具体运作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对金融仓储服务模式的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分析,.利用数理模型分析其对信贷风险优化及质押率的选择。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业务模式,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和盈利模式,而且因其降低融资门槛加速资金流通而备受中小企业欢迎。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共赢特征的金融服务产品,通过整合金融资源和各主体,逐渐迈入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宽广网络大道,并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市场应积极有效的推动该模式的运作,使其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推动和有效配合,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外部环境的营造和政策的引导。

王恒[9]2007年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课题,本文选择目前与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授信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总结与归纳我国现行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方法,结合(搜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历史数据,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对影响商业银行授信风险的有关经济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论证;同时结合我国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历史特点,探索适应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对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实践价值的授信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本文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在简要介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损失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引出本文选题的背景、依据以及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第二章从国内外金融风险损失的历史教训入手,阐明现代风险管理是一个全球化的课题,同时探讨了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风险损失的异同之处;接着介绍了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在一些主要经济体里的实践情况;最后,简要地介绍了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息息相关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演变过程。第叁章在概述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思想及演进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技术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目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信用风险控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如我们熟知的信用矩阵、KMV以及在险价值VAR模型等,以及美国现行的经济资本配置体系,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结构模型和集合模型等。第四章详细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信用以及融资现状,指出中小企业信用低下是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直接原因。第一节针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定义及分类,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特点;第二节详细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融资途径等,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原因;第叁节结合中国中小企业的信用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商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比较,提出一些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方法。第五章从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实务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的实践方法。第一节简要地介绍了授信业务的概念、分类以及各授信环节的相互关系;第二节介绍了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以及商业银行授信中小企业的风险博弈关系;第叁节介绍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评估指标,分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两种情况加以论述,最后详细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的传统方法。第六章主要以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经济计量检验。本章第一节选取某银行信用评级系统为检验对象,从标准、对象、实现方法以及审批流程等方面对其客户信用评级系统进行必要的介绍,使读者对所选取的检验对象有较深入的认识;第二节介绍了本章所运用的经济计量检验方法: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第叁节从检验变量的选择入手,利用排序模型从众多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变量中,选取对信用评级系统影响较大的变量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最后确定排序多元模型的最终形式,得出各解释变量对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影响力系数;第四节利用建立的排序模型进行期望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运用排序模型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是可行的。第七章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的风险限额作为样本,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影响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限额的企业财务及经营管理指标进行计量检验。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商业银行对企业授信额度的概念、目的以及统一额度管理的意义;第二节首先介绍了检验企业风险限额的意义以及授信风险限额检验模型的设计和变量的选择标准;接着详细论述了模型的确立、估计以及结果分析;最后对模型进行总体评估,得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向大客户过度授信这一重要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得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授信主要关注的企业经营管理指标,如企业信用等级、所有者权益、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负债等,为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授信的风险偏好提供了依据。第八章结合上一章经济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另一个角度对授信风险限额进行再检验,同时对两个模型方法和结论进行比较,得出两个模型的优缺点。本章第一节简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二节首先回顾了授信风险限额的经济计量模型,接着建立了5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然后又建立一个10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和以上两个模型作出比较,结果发现:5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的拟合优度基本上差不多,而10个变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拟合优度明显强于经济计量模型。从而比较了两种建模方法的异同点: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适应输入输出之间非线性关系的特点,因而可以容纳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这是它优于线性经济计量模型的地方。线性经济计量模型只能容纳具有线性关系的信息,排斥非线性关系的信息,但是它能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力系数,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却不能。这说明了两种模型各有长处,不能互相替代。同时也给出了对两种模型根据需要而做出选择的空间。第九章是本文的结尾部分,首先是对本文的研究工作作出概括性的总结,同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接着介绍了与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密切相关的几个需注意的方面,如依法合规、反欺诈以及资产保全等。这些不是依靠掌握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就能解决了的,然而这些又在授信风险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以及法律监管等尚不完善、透明的状况下,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对一些尚待开展的工作做了前瞻性的概括,以此作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主要创新点在于:一、针对中国银行目前使用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选用一个地区分行的实际数据,利用排序多元离散选择经济计量模型对评级系统进行检验,检验其信用评级系统中指标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冗余指标,各指标的分值设置是否合理,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程度是否符合原先的设计思想,从而为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修订完善提供参考意见;二、利用中国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的授信风险限额以及授信企业的财务数据,结合企业信用评级状况,建立加权最小二乘法经济计量模型,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得出模型评估结果,分析影响授信风险限额的诸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为银行制定正确的授信风险限额或修改既有的风险限额提供参考意见。叁、通过对风险限额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再检验,比较经济计量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检验授信风险限额时的异同之处,分析各方的优缺点,以求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四、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提供信贷风险控制的理论和与方法指导,是基于实践指导的应用研究。本文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惯用的数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中的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具有实践指导和应用价值。这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具有理论探索和实务操作创新的意义。作为一篇数量经济学专业的博士论文,本文侧重于对目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理论的实践检验,同时对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望老师们以及有意于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学者同仁批评指正。

张广宁[10]2009年在《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融资困境被公认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经济理论界、实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世界性难题。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已被国内许多学者认可和政府的重视,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而且也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除绪论部分外,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从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失灵、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困境、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障碍、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和制度环境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理论综述;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信息障碍及解决对策、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障碍及解决对策对国内文献进行理论综述。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基于发达市场国家的背景,其所做出的理论解释和所提出的政策措施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实际。国内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关问题进行的研究也较多,但需要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备适用性、系统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措施。第二章,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渠道和融资困境。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从需求和可得性视角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行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目前中小企业外部主渠道仍然是银行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指的就是信贷难,由此使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陷入信贷困境。第叁章,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成因分析。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对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成因进行分层次研究,深入探寻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成因。首先,研究中小企业特征、信息环境和法治环境等对单一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按照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交易成本高的逻辑线索,分析中小企业信贷困境的成因。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导致信息内部化倾向更加明显、经营不稳定、信用缺失严重;我国社会征信体系和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尚不完善;相关法律和司法体系尚不健全,银行债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而,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交易成本更高,从而导致银行“拒贷”或实行抵押型信贷,而抵押品的普遍缺乏必然导致中小企业信贷陷入困境。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发达也是中小企业信贷难的重要原因。其次,分析金融管理体制,信贷市场结构等制度变量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重大影响。本文指出,我国国有垄断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规模歧视和所有制歧视。垄断地位还使银行倾向于提高贷款条件、缺乏获取企业信息及建立信用评估和监督体系的激励、采用财务报表型信贷和不动产抵押信贷,因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问题更为严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状况不理想,民间借贷也发展不足,也很不规范,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对商业银行信贷过度监管使银行治理结构和经营战略发生改变,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第四章,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的国别和地区比较与借鉴。以美国、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为样本,对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指出,虽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各具特色,但是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并辅之以必要的融资政策扶持体系和扶持措施,这是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基本经验。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具体国情、经济体制、金融管理体制、金融体系等有着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特点,期望简单照搬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短期内彻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第五章,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政策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破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在于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以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在商业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消除“金融抑制”,发展一大批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地方性民营中小银行;发展各类直接融资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功能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扶持体系,并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信息、法治等基础环境建设;建立以多层次、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核心的政策扶持体系。短期内,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银行应进行组织结构创新,成立独立的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创新审批机制、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加大各大中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指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改革现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使部分符合条件的民间融资合法化,引导和规范其发展。从长远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应独立为中小企业法人银行;将原有地方中小银行改造成为产权多元化的中小企业银行;放松金融市场管制,发展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民营中小银行;发展各类资本市场。以最终建立起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体系。在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基础上,应鼓励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信贷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关系型融资、发展动产质押融资、创新信用评级;建立、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短期内需要加大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而从长期看,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型方向发展,建立以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为主体,政策性担保为辅的多元化信用担保体系;完善中小企业社会信用信息、法律和司法环境建设,不断推动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鼓励、推动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信息中介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 黄明刚.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2]. 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研究[D]. 高媛媛. 浙江大学. 2013

[3]. 中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D]. 熊泽森.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D]. 张卓琳. 中南大学. 2005

[5].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D]. 韩斐.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6].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策略研究[D]. 徐福炜. 复旦大学. 2010

[7].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D]. 康立.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研究[D]. 夏泰凤. 浙江大学. 2011

[9].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研究[D]. 王恒. 华侨大学. 2007

[10]. 破解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研究[D]. 张广宁. 辽宁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中的风险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