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定[1]2004年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对此,马恩列斯毛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进行过探索,从特征的角度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形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事物的本质是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一般性”,依此为依据,本文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对事物本质的内涵进行认识。首先分析了事物本质的规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是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的辩证统一;继而对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进行了哲学分析。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理论源流。首先分析了马恩从时代和实际出发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论述了马恩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理论模式的性质;继而分析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第叁部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科学地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首先从社会主义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清楚”与“不清楚”开始,分析了马恩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基础,得出了马恩对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后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是清楚的,论证了邓小平在新时期所说的“不清楚”包涵的两层含义,即我们对马恩的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其次阐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继而分析论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基本内容,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分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一般本质观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特殊本质观的基本内容;最后总结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理论特色。 第四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马列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本质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马列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之间坚持、继承、创新的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第五部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的意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的新发展,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统一、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为我们构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指明了方向,为我们正确区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提供了依据。 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即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而这一本质观包含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一般本质观和特殊本质观。清除了人们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认识上的片面认识、种种迷惑和混乱,使我们能够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有一个科学而又全面的认识。
金鑫[2]2004年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广阔背景下,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结中,多视角地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研究。力图阐明邓小平发展观形成与发展既是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受到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努力揭示邓小平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坚实的基石,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发展理论的内在核心,来体现中国发展的性质、目的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的展示,阐述有关发展的根本指向、模式和战略等根本问题。深入探讨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实事求是、以人民为本、和合、创新和开放等思维方式和特点,揭示邓小平发展观必然深刻地指导和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对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思考,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的解读;通过横向比较,所显示的对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与超越;通过世界范围内来考察中国的发展和实践是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探索,以及对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部分,是社会主义不断走向复兴的象征的分析,来凸显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而在新世纪征程中做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发展观。
肖霜[3]2013年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发展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使得邓小平发展观具有坚实的理论基地:马克思的辩证思维与发展生产力基本原则构成了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总原则;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及阶段论的构想是邓小平发展观形成的重要来源;邓小平发展观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批判基础上的融合和借鉴。邓小平发展观解决了中国发展的思维前提:在判断世界发展的格局与中国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具有时代性,甚至是超越时代的;在突破传统封闭体系的基础上,体现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在处理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问题上达到了高度的辩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境界对制度与体制进行了兼容性的把握。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实质与理论精华在于其高度的哲学性:发展的主题定位明确,并延伸了唯物史观体系,展示了发展的多向度性和综合性;在发展的根本认识路线上,始终强调总揽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路线,并对思想路线加以拓展;在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上,具有制度导向、公正导向、满足实践主体导向的正确方向,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强调社会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提出了局部和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在评价社会发展的尺度上坚持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邓小平发展观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它彻底实现了革命的理念向发展的主题根本性的转变;它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其功能和意义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崇高的国际地位。
王至元[4]1997年在《完整准确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文中研究说明完整准确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王至元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再认识和再探索,作出了合乎时代要求又体现中国国情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他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突出...
宋景堂[5]2000年在《邓小平哲学思想新论》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邓小平哲学思想,对于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更好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书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邓小平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形成过程和主要特点;分析、论证了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内涵;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观、实践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文明观、价值观和祖国统一观中的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哲学思想,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本书具有一定的深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王辉[6]2018年在《邓小平人民观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对中国、中国人民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就是改变了教条化的社会主义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焕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使我们大踏步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邓小平人民观指导下开辟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人民观的具体实践途径。从20世纪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来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在具体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目标:人的幸福、自由与全面发展置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位置,更未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与主体的核心思想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由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被忽视,导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教条主义盛行,对马克思所规划预见的社会主义外部特征迷信思想盛行,人民利益在这样的社会主义模式中长期无法得到保证。邓小平从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历经的曲折以及人民和个人所经受的坎坷中,提出社会主义发展必须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本旨:人的幸福与人的自由。而无论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或是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使社会主义与人民群众这两者在实际上日渐脱离,未能真正成为较为和谐的一体。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发展模式应有人民群众的自我实践来探索。人民群众的意愿往往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向,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不是忽略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以教条的社会主义模式来束缚人民群众,而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来完善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同时,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加强、夯实、创新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人民观以及毛泽东的人民观是邓小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实践的迫切需要以及改革开放是邓小平人民观的现实依据。邓小平人民观的形成发展过程经历了法国勤工俭学至建国时期的萌芽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提出形成阶段,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至南方谈话的成熟阶段。邓小平人民观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逻辑起点,以对人民定义与地位的界定为其科学基础,以深入人民、依靠人民为其思想导向,以人民幸福、人民富裕为其最终目标,以珍惜人民的创造性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其实现途径,以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以人民的实践决定发展方向为其根本基石,以教育人民和培育共产主义的人为其基本原则;它具有民族性,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理论认识,是中国百姓摆脱贫困的理论;它具有战略性,使人民观上升到社会主义命运前途的高度,使人民观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它具有时代性,是时代的视野与思考,吸取时代的精华;它具有辩证性,是对人民各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全面认识。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相继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江泽民以提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胡锦涛以提出“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改善民生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习近平以提出“中国梦”思想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邓小平人民观进行理论发展,以群众路线与反腐斗争的实践推动邓小平人民观的发展。邓小平人民观当代发展的思想特点是继承性、发展性、科学性。邓小平人民观的当代理论价值在于奠定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基础。邓小平人民观的实践作用在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21世纪。邓小平人民观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现实启示:解答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方向,指明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黄敏[7]2018年在《邓小平文化观研究》文中指出研究邓小平的文化观,旨在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初的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如何继承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通过深入分析改革初现实情况对邓小平文化观进行梳理,把邓小平文化观加以系统化,阐述了邓小平文化观的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重点将邓小平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归纳概括,进而深入探讨了邓小平文化观研究中的新问题和邓小平文化观研究的新方法。最后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实际出发,归纳现实意义:邓小平的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完善和创新,能够深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有利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分析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的特点。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说明文化的内涵,让我们对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主要讲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代背景下,研究邓小平文化观的形成背景与渊源,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加以分析。第叁部分研究“邓小平文化观”的主要内容,以邓小平在文化方面提出的理论为依据,详细分析邓小平的文化观;第四部分是深入分析“邓小平文化观”的显着特点;第五个部分主要内容是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分析“邓小平文化观”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或将要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变革。最后一个部分总结全文,将邓小平文化观的形成背景进行简述,展望未来邓小平文化观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董慧[8]2011年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适合中国国情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发展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设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和重要理论依据。邓小平发展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特色思想”,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发展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因此,研究邓小平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五个章节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研究。第一章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论述了邓小平发展观产生的理论来源、发展过程及科学内涵;第叁章从科学内容着手,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了全面阐述;第四、五章论述了邓小平发展观继续发展的表现和意义,并指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关系,显示了邓小平的发展观不仅在当代,也在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可磨灭的根基地位。作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发展观已成功地指引中国走向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全社会谋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新时期,继续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全面系统地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对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并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米锋[9]2008年在《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是邓小平从五个不同的视角提出并加以论证的,它具有四个形成特点:一是它是明显地区别于经典社会主义传统理论形态的“新形态的社会主义观”;二是它是达到了社会主义真理和社会主义价值高度统一境界的“新境界的社会主义观”;叁是它是明显区别于以往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新模式的社会主义观”;四是它是实现了从理论内容、思维定式、理论层次上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突破性发展的“新突破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在江泽民和胡锦涛时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潘新[10]2003年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是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表现。系统地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对于新世纪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笔者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诠释邓小平理论并提出一些也许还有局限性的见解。本文主要利用历史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阐述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社会主义观及其历史发展;然后重点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过程、内容和特征;最后分析说明了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社会主义观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一种思想、理论和社会制度,产生于16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观的初级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二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变革,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第二部分论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的历史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发展经历了孕育、产生、形成和成熟四个发展阶段。1978年底前为孕育阶段,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至1984年6月为产生阶段,再到党的十叁大为形成阶段,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达到成熟的标志。第叁部分着重论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笔者把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内容分为互相联系的叁个组成部分:(1)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研究[D]. 刘德定. 河南大学. 2004
[2]. 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金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 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肖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13
[4]. 完整准确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J]. 王至元. 北京社会科学. 1997
[5]. 邓小平哲学思想新论[D]. 宋景堂. 北京大学. 2000
[6]. 邓小平人民观研究[D]. 王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8
[7]. 邓小平文化观研究[D]. 黄敏. 陕西科技大学. 2018
[8]. 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董慧. 青岛大学. 2011
[9]. 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D]. 米锋. 吉林大学. 2008
[1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研究[D]. 潘新. 河南大学. 2003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