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去氢枞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烯酸,层析,活性,络合物,噻唑,生物,热稳定性。
去氢枞酸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庞富华,李芳耀[1](2017)在《去氢枞酸结构修饰与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去氢枞酸是一种天然叁环二萜树脂酸,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为了寻找潜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对其骨架结构修饰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去氢枞酸近年来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去氢枞酸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9期)
韩海威,李阳,李光华,廖芳,段文贵[2](2016)在《分散聚合法制备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AEA)为单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异丙醇/水(IPA/H_2O)为分散介质,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PDAEA)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聚合物结构和微球的粒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分散剂、引发剂和单体浓度,醇水比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其粒径及其分散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AEA微球的粒径在1~3μm,粒径分布窄;PDAEA微球的粒径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醇水比的增加而增大,并随反应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11期)
陈乃源[3](2016)在《基于去氢枞酸羧基和B环改性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香是我国的天然优势生物质资源。去氢枞酸是松香的组分之一,更是歧化松香的主要成分。去氢枞酸本身及其衍生物显示广泛的生物活性。本文以从歧化松香中提取分离的去氢枞酸为原料,通过羧基和B环的化学改性,将1,3,4-噻二唑、膦酸酯、噻唑啉酮、噻唑、酰胺和硫脲等活性基团引入到去氢枞酸的分子骨架中去,设计和合成四类新型去氢枞酸基含杂环多官能生物活性化合物,为去氢枞酸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提供新途径。本文以去氢枞酸为原料,合成了四类共67个新型的去氢枞酸衍生物。初步探索了合成条件,利用FT-IR、1HNMR、13CNMR、ESI-MS和31PNMR等多种波谱分析方法对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还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在抑菌、除草和抗癌方面的生物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以去氢枞酸为原料,经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2,与系列取代苯甲醛和亚磷酸叁苯酯发生类Mannich反应,合成得到1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去氢枞酸基1,3,4-噻二唑-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3a-3q。2.以去氢枞酸为原料,经中间体5-去氢枞基-2-氨基-1,3,4-噻二唑2、5-去氢枞基-2-氯乙酰氨基-1,3,4-噻二唑4和5-去氢枞基-1,3,4-噻二唑-噻唑啉酮5,合成得到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去氢枞酸基1,3,4-噻二唑-噻唑啉酮类化合物6a-6p。3.以去氢枞酸为原料,经中间体去氢枞酸甲酯7、7-羰基去氢枞酸甲酯8、6-溴-7-羰基去氢枞酸甲酯9和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胺10,合成得到2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酰胺类化合物11a-11t。4.以去氢枞酸为原料,经中间体去氢枞酸甲酯7、7-羰基去氢枞酸甲酯8、6-溴-7-羰基去氢枞酸甲酯9和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胺10,合成得到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硫脲类化合物12a-12n。5.采用离体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五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发现在50 μg.L-1浓度下,去氢枞酸基1,3,4-噻二唑-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3e(R=o-F)和3f(R=p-F)对花生褐斑病菌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达96.9%和93.8%,优于阳性对照嘧菌酯;化合物3h(R=m-MeO)、3a(R=o-Br)、3c(R=o-Cl)和3e(R=o-F)对苹果轮纹病菌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均达95.0%以上,优于或近于阳性对照嘧菌酯;化合物3e(R=o-F)、3h(R=m-MeO)和3i(R=p-MeO)对番茄早疫病菌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均达95.0%以上,优于阳性对照嘧菌酯。去氢枞酸基1,3,4-噻二唑-噻唑啉酮类化合物6c(R= p-F)、6f(R= o-Br)和6n(R= m-OCH3)对小麦赤霉病菌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均达91.3%,与阳性对照嘧菌酯的抑制活性相同。化合物3e(R=o-F)和3h(R=m-MeO)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先导化合物。6.采用油菜平皿法和稗草小杯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发现在100 μg.mL-1浓度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不明显,只有去氢枞酸基B环并噻唑-酰胺类化合物11c(R=p-ClC6H4)和11q(R=amyl)对油菜胚根生长显示约50%的抑制活性。7.采用MTT法在20 μ浓度下测试了去氢枞酸基1,3,4-噻二唑-α-氨基膦酸酯类化合物3a-3q对MGC803(胃癌细胞)、BEL-7404(肝癌细胞)、A549(肺腺癌细胞)、Hela(子宫癌细胞)和Hepg2(肝癌细胞)五种癌细胞的抗癌活性。化合物3a(R=o-Br)、3c(R=o-Cl)和3k(R=o-NO2)显示一定的抗癌活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05-01)
常艳红,赵治巨,韩海威,覃柳妹,李光华[4](2016)在《溶解-沉淀法分离纯化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溶解-沉淀法分离纯化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AEA)的可行性。【方法】从歧化松香中提取去氢枞酸(dehydroabietic acid,DHAA),经酰氯化、与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反应得到DAEA粗产物,再分别通过硅胶柱层析法和溶解-沉淀法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 H-NMR、熔点仪、GC-MS和元素分析法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硅胶柱层析法和溶解-沉淀法得到的DAEA的纯度分别为97.19%和98.73%,收率分别为48.37%和46.18%。【结论】与硅胶柱层析法比较,溶解-沉淀法减少洗脱剂的使用量,缩短处理时间,为松香乙烯基单体的分离纯化提供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覃珊,段文贵,赖刚,吴光燧,马长花[5](2013)在《去氢枞酸醇类香料酯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去氢枞酸为原料,经去氢枞酸酰氯与醇类香料的O-酰化反应,合成得到去氢枞酸肉桂酯、去氢枞酸葑醇酯、去氢枞酸龙脑酯和去氢枞酸薄荷酯等4种去氢枞酸醇类香料酯,其中去氢枞酸肉桂酯和去氢枞酸葑醇酯为新化合物。目标产物的适宜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95~100℃,反应物n(醇)∶n(酰氯)=1.2∶1。采用IR、UV、NMR和MS等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3年01期)
崔艳杰,饶小平,商士斌,宋杰[6](2012)在《去氢枞酸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去氢枞酸是一种重要的松香衍生物,化学结构中含有苯环及多个手性中心,其衍生物表现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在医药及农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根据去氢枞酸的结构特点,通过对羧基进行典型的羧基反应,如酯化、成酰氯、还原成胺、还原成醇及脱羧降解等,以及对芳环进行亲电取代、去异丙基等,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主要从羧基改性衍生物生物活性、芳环改性衍生物生物活性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去氢枞酸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2年06期)
苏运胜,吕立盈,聂少姬[7](2012)在《环境温度对去氢枞酸检测结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歧化松香去氢枞酸含量时,发现外界环境温度波动对仪器实测结果数值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还表明,降温条件下仪器实测结果的偏差较升温情况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当外界的气温低于14℃时,去氢枞酸含量的仪器测定值与实物真实值最大偏差超过4%以上。(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2年04期)
李光华,高振胜,杨苹苹,段文贵[8](2011)在《电荷转移聚合法合成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歧化松香中提取的去氢枞酸(DHA)出发,将其酰氯化后与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反应,合成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HAAGE)。并以DHAAGE为单体,苯胺/二苯甲酮络合物为引发剂,THF为溶剂,在紫外光照射下,通过电荷转移聚合(CTP)法合成具有苯亚胺基链端的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PDHAAGE)。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动力学曲线呈良好线性关系,其表观聚合速率常数kp'为5.0×10-5 s-1;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引发剂浓度增大和反应温度的升高,PDHAAGE的分子量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李光华,赵治巨,覃柳妹,段文贵[9](2010)在《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歧化松香中提取的去氢枞酸(DHA)出发,经酰氯化后与丙烯酸(2-羟基)乙酯反应,合成了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HAAGE);并以此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溶剂,在60℃下,利用常规自由基聚合(CPR)法制备了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PDHAAGE)。考察了单体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变化,并利用FT-IR1、H-NMR、GPC、TG和DSC等对PDHAAGE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同时考察了PDHAAGE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结果表明,得到的PDHAAGE的数均分子量(Mn)约为5400,分子量分布小于1.40;Tg为95.8℃,Tm为375.8℃,热分解温度Td为396.4℃,说明PDHAAGE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PDHAAGE易溶于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0年08期)
李光华,覃柳妹,刘慧,段文贵[10](2009)在《ATRP法合成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歧化松香中提取的去氢枞酸(DHA)出发,经酰氯化后与丙烯酸(2-羟基)乙酯反应,合成了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HAAGE);并以此为单体,2-溴-异丁酸乙酯(EBr-iB)为引发剂,CuBr/2,2’-联吡啶(2,2’-bipyridine)为催化体系,在90oC下,利用原子转移聚合(ATRP)法制备了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PDHAAGE)。利用FT-IR、1H-NMR和GPC对所制备的单体和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单体转化率随聚合反应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动力学曲线呈良好线性关系,表观聚合速率常数kp′为3.6×10-7s-1;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很窄。(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09年05期)
去氢枞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AEA)为单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异丙醇/水(IPA/H_2O)为分散介质,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PDAEA)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聚合物结构和微球的粒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分散剂、引发剂和单体浓度,醇水比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其粒径及其分散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AEA微球的粒径在1~3μm,粒径分布窄;PDAEA微球的粒径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醇水比的增加而增大,并随反应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氢枞酸论文参考文献
[1].王秀,庞富华,李芳耀.去氢枞酸结构修饰与生物活性研究的新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2].韩海威,李阳,李光华,廖芳,段文贵.分散聚合法制备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微球[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6
[3].陈乃源.基于去氢枞酸羧基和B环改性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6
[4].常艳红,赵治巨,韩海威,覃柳妹,李光华.溶解-沉淀法分离纯化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J].广西科学.2016
[5].覃珊,段文贵,赖刚,吴光燧,马长花.去氢枞酸醇类香料酯的合成与表征[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3
[6].崔艳杰,饶小平,商士斌,宋杰.去氢枞酸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2
[7].苏运胜,吕立盈,聂少姬.环境温度对去氢枞酸检测结果的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2
[8].李光华,高振胜,杨苹苹,段文贵.电荷转移聚合法合成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李光华,赵治巨,覃柳妹,段文贵.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0
[10].李光华,覃柳妹,刘慧,段文贵.ATRP法合成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