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论文_史作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目标,通货膨胀,稳定,供给量,币值。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史作杰[1](2016)在《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争议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争议这一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进行文献述评。在通过与两个紧密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指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内涵争议的基本内容后,运用明暗两条线索总结出目标争议的演变历程及官方和学界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什么的思考变化。本文旨在强调目标透明度不够是造成目标争议持续的核心原因,扼要分析了争议产生的负面影响并给出改善建议。(本文来源于《财经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张兰[2](2016)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及我国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状况。文章从二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出发,总结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制定的经验与教训,探讨物价稳定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冲突,分析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宏观经济状况和要求,进而加强对我国最优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张衔[3](2015)在《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1995年确立的,这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与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增长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为客观背景的。但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运行体制发生了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总量使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从长期趋势看,价格总水平趋于紧缩,经济增长正进入"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分析表明,新条件下,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应当以增长为核心协调四大政策目标。(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5年12期)

李昊玥,贝政新[4](2015)在《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之间存在一定冲突性,需进行选择及平衡。本文首先阐述了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然后使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容忍度下,保持经济以中等速度稳步增长的阶梯目标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5年02期)

向宇,余晓羽[5](2011)在《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货币政策的整体框架,运用1994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得出结论:外汇储备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复杂。外汇储备变动对国内物价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外汇储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两者互为Granger原因。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调整国际储备结构;变货币储备为物资储备;加快结售汇制度的改革进程;坚持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国际货币合作;加快货币政策的其他改革。(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孙旸旸[6](2011)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的传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极易出现巨大波动,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有效地熨平经济周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AR根检验法进行VAR模型平稳性检验,然后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波动对物价和经济增长都有显着影响,并且对物价的影响要先于实体经济,因此认为货币在我国是非中性的。(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1年11期)

罗力强[7](2010)在《我国货币政策实际最终目标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究竟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还是"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样本1978-2009年年度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信贷总量还是货币供应量都与经济增长目标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并且都不与物价稳定目标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最终目标只是经济增长而不包括物价稳定,即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是围绕经济增长来体现的,而币值稳定不能被认为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田石英[8](2010)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法律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目标选择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应该继续以维护币值稳定为首要责任,但不宜继续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而应将促进充分就业补充为次要最终目标。(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周东海[9](2010)在《研判市场先辨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了当前一系列货币政策的真实意图仅在于稳定宽口径的价格水平,就没有必要担心政策会直接抑制总需求而带来实体经济的下滑。在均衡投放的政策要求下,资本市场短期难现过剩流动性。春节之前A股近10%的跌幅,有很大部分来自对政策力度过大的担心,明白政策意图之后,这(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0-02-26)

刘伟,李连发[10](2009)在《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的现实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尝试不同效用函数下的新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内一些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出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建议。我们发现,在金融危机后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下,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短期内宜使产出缺口目标的权重大于通胀目标的权重。为缩小产出缺口,我国货币政策当前的现实选择应是在保持货币信贷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加强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支持力度,使实体经济部门对货币信贷的需求增加。(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09年12期)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状况。文章从二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出发,总结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制定的经验与教训,探讨物价稳定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冲突,分析当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宏观经济状况和要求,进而加强对我国最优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1].史作杰.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争议研究的文献综述[J].财经理论研究.2016

[2].张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及我国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6

[3].张衔.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5

[4].李昊玥,贝政新.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J].商.2015

[5].向宇,余晓羽.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6].孙旸旸.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的传导[J].财政监督.2011

[7].罗力强.我国货币政策实际最终目标的实证检验[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

[8].田石英.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法律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

[9].周东海.研判市场先辨清货币政策最终目标[N].上海证券报.2010

[10].刘伟,李连发.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的现实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9

论文知识图

4.7 IS-LM 模型存款准备金率历史走势图(2007-2012年)...4-10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房价波...4-1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股票价...我国利率走廊机制的形成货币政策最影子利率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

标签:;  ;  ;  ;  ;  ;  ;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论文_史作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