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扰动演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稳定性,第二模态
扰动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闯,董明[1](2019)在《局部凹槽对高超声速边界层中第二模态扰动演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局部矩形凹槽对来流马赫数为6.0的高超声速平板边界层中第二模态扰动演化的影响。引入了透射系数(定义为凹槽下游与上游扰动渐近幅值的比率)来量化凹槽的局部散射效应。数值结果表明:对于较浅的凹槽,频率较低的第二模态扰动被促进,而高频扰动的规律相反。对于大多数情况,凹槽深度的增加使得透射系数减小,这表明凹槽对扰动的促进作用减弱或抑制作用增强。当凹槽的深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透射系数与凹槽深度的关系变为正相关,这表明了另一机制的出现。临界深度受扰动的频率影响:频率越低,临界深度越大。(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振北,胡东旭,汪时机[2](2019)在《膨胀土胀缩裂隙演化及其扰动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研究膨胀土胀缩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土体的扰动规律,从而探究其引发工程和生态环境灾害的机理。论文对合肥膨胀土进行干湿循环-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试验,从获取的CT图中提取灰度值以及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角二阶矩(angular second moment,ASM)和对比度(contrast,CON),研究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裂隙图像的灰度值及其纹理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叁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图像灰度值随裂隙的发育状态而变化;初始阶段灰度值沿试样轴向分布比较离散,但在后期逐渐均匀,离散系数在3次干湿循环后达到最大值,比干湿循环前增加了106%,随后逐渐减小;2)ASM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在0°和90°方向上的值比在45°和135°方向上的值大9%;CON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在0和90°方向上的值比在45°和135°方向上的值小52%,其对纹理的方向差异性更加敏感;3)胀缩裂隙对原状膨胀土的结构性会造成破坏,强度劣化显着;在5次干湿循环后,2种土强度分别降低62%和46%,并且原状膨胀土与重塑膨胀土强度的差值也由347.3 kPa降至21.3 kPa;4)由ASM和CON定义的扰动函数与由土体原生联结结构强度定义的扰动函数,扰动过程中函数变化曲线吻合度高,故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的扰动函数能很好地描述胀缩裂隙扰动下的膨胀土强度特性。(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Peng,WANG,Chi-bing,SHEN[3](2019)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在超声速流场中不同位置的截面特性以及涡结构演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燃料和氧化剂的快速掺混是发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本文使用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对超声速混合层进行增强混合,采用实验的方法获得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后超声速混合层的精细结构,并研究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创新点:1.使用纳米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PLS)获取在超声速混合层中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2.分析由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演化过程。方法:1.使用信号源发生器实现纳米平面激光散射/粒子图像测速(NPLS/PIV)和脉冲电源的时序控制,从而实现NPLS对等离子体合成射流诱导的大尺度涡结构的捕捉,以及得到PIV获取流场的速度分布;2.获得不同位置截面和不同延时时刻的流场精细结构,并分析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增强混合的特性;3.对NPLS结果提取湍流边界,计算湍流的混合层的厚度和分形维数。结论:1.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对超声速混合层产生较大的扰动,展向方向扰动范围超过8D;2.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可以增加混合层的厚度;3.等离子体合成射流的扰动无法进一步提高充分发展的超声速混合层的分形维数。(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9期)
陈相臻,张永明[4](2019)在《边频扰动作用下边界层内扰动演化和叁波共振导致转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在研究边界层内扰动演化和叁波共振时,加入的扰动都是干净的。而实际流动中,往往存在边频扰动,即频率与主频扰动接近的扰动。边频扰动幅值足够大的时候,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其过程可简单描述为:一个主频扰动的边频扰动与该主频扰动的非线性作用会激发低频的差频扰动。而差频扰动是"危险"的,因为它与边界层中任何一个大幅值扰动的非线性作用,都会激发出该扰动的边频扰动,从而拓宽所有大幅值扰动的频谱,进而对整个边界层中扰动的演化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叁波共振导致的转捩问题,边频扰动的这种作用则会影响转捩位置。本文采用抛物化稳定性方程(PSE)进行研究。通过与直接数值模拟(DNS)方法对比,验证了PSE方法的正确性。然后用该方法计算边频扰动对边界层中扰动演化的影响,并与Kachanov等以及Saric和Reynolds(1980)的实验结果,还有Nayfeh和Bozatli的渐近分析结果相对比,结果基本一致。边频扰动的幅值虽然低于主频扰动,但只要其幅值足够大,就会激发出幅值较大的差频扰动,而且会影响主频波的演化。为了研究边频扰动对叁波共振转捩的影响,先计算了无边频时的转捩机理,结果发现了"定常展向波作用(SSWW)"机制,即两个叁维波激发出定常展向波,而定常展向波的生成和增长是发生转捩的必要条件。然后研究了二维主频扰动存在边频扰动的情况下,叁波共振导致的转捩。发现边频波的相对幅值,即它的绝对幅值与主频波的绝对幅值之比,对转捩的提前量有影响,而其绝对幅值则无明显影响。相对幅值越大,转捩越靠前,且当相对幅值达到40%时,会对转捩位置有实质性的影响。而存在边频扰动时,转捩的机理则是,边频扰动通过多种复杂的渠道,增强了SSWW机制的作用效果,最终导致转捩提前。(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王宏伟,邵明明,王刚,邓代新[5](2019)在《开采扰动下逆冲断层滑动面应力场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复杂地质构造与煤矿冲击地压关系密切,也是世界范围内煤矿安全开采的重要课题,断层滑移失稳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及前兆信息是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理论前提和重要保障。工作面开采扰动时,以断层滑动面上应力场演化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研究断层滑移失稳时的前兆信息。以义马千秋矿2122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建立了F_(16)逆冲断层赋存条件下的水平加载相似材料模型,运用应力监测和声发射监测的手段,分析了开采扰动下断层滑动面切应力的动态演化特征,研究了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断层面上声发射事件数的分布规律;通过建立断层赋存条件下的工作面开采的数值模型,研究了断层区域岩层裂隙发育情况,分析了断层滑移失稳时切应力分布和能量释放的动态演化特征;通过相似模拟和数值模拟中应力场、声发射和能量场的分布规律,总结了断层滑移失稳的前兆信息。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滑动面切应力和声发射分布特征表现出3个不同的阶段,即水平载荷施加阶段,工作面开采阶段和断层滑动失稳阶段。载荷施加阶段,断层滑动面不断积聚能量,声发射事件数激增;工作面开采过程中,断层频繁受开采扰动,正应力与切应力两者变化不同步。开采初期,正应力处于较大值而切应力较小。随着工作面的开采,正应力与切应力的变化情况相反,正应力逐渐降低,切应力逐步增大。工作面接近断层时,断层滑动面切应力表现为逐步降低的过程中陡然增加的特征;断层滑动前期,断层构造在失稳前仍然积聚大量应变能,声发射事件数出现较少或者缺失的现象;当岩层垮落诱发断层滑移失稳时,能量在不断释放;断层区域内声发射事件数则在近似恒定不变时突然激增。断层滑移失稳前声发射数较少或恒定不变与微震监测中的"缺震"现象较为吻合,即微震事件数在断层滑移失稳前或冲击地压发生前突然出现减少,发生后激增的现象。因此,断层滑动面应力和声发射事件数的激增变化特征可作为断层滑移失稳的前兆信息。(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超,蒋丽源[6](2019)在《周期性扰动信号对激发介质中螺旋波演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D2Q9模型,研究周期性扰动信号对激发系统中螺旋波演化行为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显示:扰动信号施加的位置远离螺旋波波头位置时,扰动信号在驱逐螺旋波的同时不会破坏螺旋波的结构;扰动信号的特性参数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够激发出靶波进而驱逐螺旋波。(本文来源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路军,周宏伟,荣腾龙,任伟光[7](2019)在《深部煤体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扰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描述深部煤体开采过程中扰动特征,提出基于采动应力的扰动强度判别表达式。根据深部煤体开采实际条件,采用应变软化本构关系,建立深部煤体在保护层开采及蠕变条件下数值模型,得出保护层开采后煤体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受扰动强度特征,并分析出在受扰动影响及蠕变条件下变形场规律,最终将现场实测应力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说明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表明:(1)深部煤岩体强度差异大,岩体强度高,破坏时应力衰减快,而煤体强度较低,呈现弹塑性破坏。(2)采用基于采动应力的扰动因子表征煤体受扰动程度;保护层采空区下煤体卸压范围大,表现出区域性扰动特征,而未受保护层开采影响但受本煤层回采巷道影响的局部区域,扰动因子在0.7以上,呈现高强度扰动特征;采动应力扰动因子与扰动强度呈正相关,扰动因子越大,煤体受扰动程度越强。(3)深部煤体受扰动及蠕变影响,保护层采空区下煤体体积应变增加明显,而未受保护层开采扰动的煤体由于蠕变影响,其体积应变也随时间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王春,程露萍,王文,刘涛,韦永恒[8](2019)在《一维高静载频繁动态扰动时含铜蛇纹岩能量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预加载高轴压、0.4MPa的冲击气压频繁冲击的方式模拟深部岩石所处的高静载条件下受爆破开挖扰动影响的力学环境,进行一维高静载频繁动态扰动试验。然后基于试验结果探讨冲击扰动前后含铜蛇纹岩伴随主要能量的种类,并在预加轴压时岩石内部损伤不计、冲击扰动后轴压值不变、岩石破碎后内部储能为零的假设条件下,推演各种能量的演算方法,并分析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冲击扰动前后主要伴随的能量为弹性能、入射能、弹塑性能、反射能、透射能、复合释放能;弹塑性能随扰动冲击次数的增加呈幂函数的形式减小;反射能、透射能分别与入射能的比值和复合释放能都随扰动冲击次数的增加而增大,但前者呈线性趋势发展,后者呈对数趋势变化;冲击扰动过程中岩石处于释放能量的状态,且随扰动冲击次数的增加,释放的能量总体上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金平,夏继红,汪颖俊,窦传彬,周之悦[9](2018)在《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滩地是维护河流健康的重要屏障。以浙江省龙游县灵山港滩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年份的图件资料获取河道滩地几何参数、位置信息等,应用景观格局理论,计算滩地破碎度指数、扰动度等,分析灵山港滩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化特征,并应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扰动因子对滩地演化扰动度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从1982-2013年,灵山港滩地格局变化明显,且在2003-2010年变化更显着,从上游到下游,滩地呈现窄长变化趋势,滩地分布均匀性减弱,破碎程度呈增大趋势;(2)扰动度DI<1.35时,自然扰动因子对河流滩地演化具有较大贡献度;扰动度DI≥1.35时,人为扰动因子对河流滩地演化具有较大贡献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2期)
赵磊,宋润杰,杨彦广[10](2018)在《叁维边界层中扰动演化预测的理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的e~N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边界层的转捩预测,e~N方法在不可压、亚音速甚至超音速二维边界层的转捩预测中已经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但e~N方法应用于叁维边界层的转捩预测时,其理论基础还不完善。目前在叁维边界层中广泛采用基于鞍点法(saddle-point method)的e~N方法(e~N-SPM),该方法的核心被认为是鞍点条件及最大增长率条件。本文结合转捩预测实际应用过程,理论分析了鞍点条件及最大增长率条件,指出以往对e~N-SPM的认识存在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更合理、更具物理基础的条件——扰动在群速度垂直方向不增长(non-amplify condition),基于此条件的e~N方法称为e~N-NAC。e~N-SPM及e~N-NAC均是基于严格的平行流假设所建立的叁维e~N方法,无法同时考虑扰动演化过程中其流向波数与展向波数的变化,限制了采用稳定性理论精细预测扰动的演化,也限制了采用e~N方法对叁维边界层进行精细转捩预测。本文基于严紧的理论推导将应用于保守系统的射线追踪理论(ray-tracing theory)应用到边界层这一弱非保守系统,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射线追踪理论及NAC条件建立适用于叁维边界层的e~N-RT方法。该方法可精细预测扰动在叁维边界层中的演化,也可辅助用于叁维边界层转捩的精细预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25)
扰动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定量研究膨胀土胀缩裂隙的演化特征及其对土体的扰动规律,从而探究其引发工程和生态环境灾害的机理。论文对合肥膨胀土进行干湿循环-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试验,从获取的CT图中提取灰度值以及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角二阶矩(angular second moment,ASM)和对比度(contrast,CON),研究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裂隙图像的灰度值及其纹理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叁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的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图像灰度值随裂隙的发育状态而变化;初始阶段灰度值沿试样轴向分布比较离散,但在后期逐渐均匀,离散系数在3次干湿循环后达到最大值,比干湿循环前增加了106%,随后逐渐减小;2)ASM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在0°和90°方向上的值比在45°和135°方向上的值大9%;CON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在0和90°方向上的值比在45°和135°方向上的值小52%,其对纹理的方向差异性更加敏感;3)胀缩裂隙对原状膨胀土的结构性会造成破坏,强度劣化显着;在5次干湿循环后,2种土强度分别降低62%和46%,并且原状膨胀土与重塑膨胀土强度的差值也由347.3 kPa降至21.3 kPa;4)由ASM和CON定义的扰动函数与由土体原生联结结构强度定义的扰动函数,扰动过程中函数变化曲线吻合度高,故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的扰动函数能很好地描述胀缩裂隙扰动下的膨胀土强度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扰动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闯,董明.局部凹槽对高超声速边界层中第二模态扰动演化的影响[J].航空动力学报.2019
[2].杨振北,胡东旭,汪时机.膨胀土胀缩裂隙演化及其扰动规律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3].Peng,WANG,Chi-bing,SHEN.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扰动在超声速流场中不同位置的截面特性以及涡结构演化(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4].陈相臻,张永明.边频扰动作用下边界层内扰动演化和叁波共振导致转捩的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5].王宏伟,邵明明,王刚,邓代新.开采扰动下逆冲断层滑动面应力场演化特征[J].煤炭学报.2019
[6].陈超,蒋丽源.周期性扰动信号对激发介质中螺旋波演化行为的影响[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9
[7].王路军,周宏伟,荣腾龙,任伟光.深部煤体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扰动特征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8].王春,程露萍,王文,刘涛,韦永恒.一维高静载频繁动态扰动时含铜蛇纹岩能量演化规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9
[9].王金平,夏继红,汪颖俊,窦传彬,周之悦.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10].赵磊,宋润杰,杨彦广.叁维边界层中扰动演化预测的理论基础[C].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