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体感刺激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位,电流,数模,波形,脊髓,脉冲,小波。
体感刺激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越[1](2012)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器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发电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者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内在生物电活动。它为医者提供了从周围感受器到高级大脑皮层的整个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信息,不仅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也加深医者对疾病的总体认识。诱发电位技术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在临床应用上日趋广泛,被称为临床神经电生理的第叁大进展。与本文研究相关的体感诱发电位是诱发电位按刺激形式分出来的一种。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并设计出一个智能化的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器系统,其功能是产生脉冲电流,对人体进行安全的恒流刺激。刺激电流的各参数:电流的强度、频率、脉宽都受计算机控制,且参数设置精度较高,可调范围较大。整个刺激器系统与计算机和人体完全隔离,良好地避免了各种干扰、保障了病人的安全。本文首先介绍了整个刺激器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单片机为控制中心,产生脉冲电流的频率、脉宽、强度都受其控制。并对系统中各模块电路分别做了详细介绍。然后运用仿真软件对各模块电路进行模拟仿真,证明了整个系统的可行性。最后设计了一个控制界面,利用串口通信,准确控制各刺激参数,并让结果在界面上显示出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诱发电位的概念、分类、发展史,以及体感刺激器的国内外现状做了详尽、准确的叙述。并且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刺激器系统,实现了刺激器的智能化、安全性能以及参数调节的精确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王颖,谢正祥,王志芳,李虹,刘玉红[2](2008)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声音资源的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新的用于刺激产生体感诱发电位的神经刺激器。此刺激器是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声音资源,并且巧妙地运用声卡本身的模数和数模转换功能,将声音波形文件通过计算机声卡输出,借助于后面简单、稳定的电压扩展电路和恒流恒压源电路,得到0~100V范围内连续可调电压的刺激信号并且这些信号有不同的电流档限制。从而确保刺激器既可产生稳态体感诱发电位,又可以产生瞬态体感诱发电位。(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08年02期)
白洋[3](2002)在《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器的研制及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发电位可以反映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因此广泛地用于评价脊髓功能,特别是用于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的脊髓损伤监护。但目前术中监护存在不少问题需解决。如监护设备“大而全”,不适合手术室环境,应用范围受限,智能化程度低。另外国内术中脊髓功能监护起步较晚,还未见到对术中诱发电位监护技术的专门研究报道,尤其是缺少对脊髓损伤有关的诱发电位信号形态变化的特征信息和损伤判断方法的深入研究。本文在综合分析术中脊髓功能监护的现状基础上,拟研究开发一套系统所需的智能化的体感刺激器,其功能是产生脉冲电流,对躯干和四肢进行恒流电刺激。本课题研制的刺激器作为诱发电位仪的一部分,由计算机完全控制,生成的脉冲的频率、脉宽和强度控制精度高,可在较大范围内连续可调。整个仪器只有手掌那般大小, 功耗在1W左右,且与人体和主机完全隔离,良好的保障病人安全。本文研究的另一重点是探索反映脊髓损伤的有关的诱发电位形态变化的特征信息和可靠的损伤判断方法。针对目前EP监测中判定脊髓损伤的指标(波幅和潜伏期)存在信息量相对较小、稳定性较差的缺陷,本课题提出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对术中脊髓功能监护进行研究,通过短时傅立叶变换和小波变换分析和比较典型信号的时频分布,证明时频特征参数能更有效的提取信号的变化信息。作者最后利用脊髓在受不同程度损伤下的脊髓诱发电位的时频分布图,比较时频分布和时域上的各参数的变化,找到了新的损伤判定的特征指标:峰值能量, 及其叁个参数:峰值时间、峰值频率和峰值功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实现了监护设备在智能化、低功耗、安全性方面的改进,为国内同类仪器的研制作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还应用时频分析这一新兴的非稳定信号处理工具寻找到适合术中监护的时频算法和临床实用的定量特征指标,并证明新的特征参数要比传统的监护指标更灵敏、更快捷,可以提高监护的可靠性。本课题从理论上和实际上为医疗设备的改进研究和实现术中脊髓功能的自动监护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2-04-30)
章江[4](1996)在《ZEP系列诱发电位/肌电图仪体感刺激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介绍了ZEP系列诱发电位/肌电图仪体感刺激器的工作原理。该刺激器精确地实现了计算机对刺激频率、脉宽和强度的数字化控制,并对消除刺激器的交流干扰、实现安全隔离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1996年01期)
唐庆玉,张唯真,汪晓光,曹宇,栾纪源[5](1994)在《体感诱发电位电流刺激器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一种用于体感诱发电位测量的电流刺激器。该刺激器由微机控制。刺激强度0.1mA-99.9mA可调,步长为0.1mA,有12档刺激频率及4档刺激脉冲宽度。文中还给出了性能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1994年03期)
体感刺激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一种新的用于刺激产生体感诱发电位的神经刺激器。此刺激器是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声音资源,并且巧妙地运用声卡本身的模数和数模转换功能,将声音波形文件通过计算机声卡输出,借助于后面简单、稳定的电压扩展电路和恒流恒压源电路,得到0~100V范围内连续可调电压的刺激信号并且这些信号有不同的电流档限制。从而确保刺激器既可产生稳态体感诱发电位,又可以产生瞬态体感诱发电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感刺激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越.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器的研究与设计[D].重庆大学.2012
[2].王颖,谢正祥,王志芳,李虹,刘玉红.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声音资源的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器的研制[J].电子技术应用.2008
[3].白洋.体感诱发电位刺激器的研制及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方法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
[4].章江.ZEP系列诱发电位/肌电图仪体感刺激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6
[5].唐庆玉,张唯真,汪晓光,曹宇,栾纪源.体感诱发电位电流刺激器的研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