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刚, 陈玉琨[1]2003年在《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文中指出本文围绕如何构建和形成有利于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从高校学术人员的内涵和特点入手 ,分析了高校学术管理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揭示了新时期高校学术管理人员面临的新挑战。研究认为 ,作为知识工作者的高校学术人员具有自我
宋永刚[2]2003年在《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促进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机制,是提高高校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创新必须面对的一道复杂难题。本文围绕如何构建和形成有利于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从分析高校学术人员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在对我国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术人员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新时期高校学术人员管理面临的新挑战。研究认为,作为知识工作者的高校学术人员具有自我定位、学术自主、不断创新、自我更新等特性。只有充分尊重学术劳动的特点,并充分发挥学术人员的潜能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术发展,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实力,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和学术发展的天然联系,探讨了学术发展与学术人员发展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学术自由的关键。研究认为,没有学术的发展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术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基础。建立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人员发展机制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术人员发展是与高校发展、学术发展同时进行的,学术发展本身的规律决定了这样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基础上。 第叁章从高校学术人员的自我目标定位、自我资源调配、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学术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对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高校的学术发展以基层学科为基础,受到学术文化约束,又通过特有的权力配置维系。学术发展的动力源自学术人员的自我激励,学术发展目标与方向源自学术人员的敏感,学术发展的约束源自学术道德。 第四章从分析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理念的哲学基础入手,提出了以学术人员为本的高校学术管理新理念,探讨了高校学术人员管理体制和内在机制,进而提出了促进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高校学术管理实施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创新高校内部决策机制;建立公开招聘制度;重塑高校学术人员激励机制;创设鼓励和支持高校学术人员进行自我管理的良好环境。 第五章研究了高校学术人员管理政策的价值取向,着重从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学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规范学术管理制度、改革高校工资分配制度、促进高校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方面,就构建有利于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动力支持体系进行了政策分析,并提出若干改革建议。 第六章对21世纪高校学术人员自我发展的未来价值取向和实践中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竞争与合作、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理想与现实等几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揭示了对学术职业由强调其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对学术人员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自我发展,对学术人员的工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的高校学术人员管理新走向。
陈何芳[3]2005年在《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文中提出提高生产力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基本心态。人们不断呼吁提高国家的生产力、产业的生产力、企业及员工的生产力,等等,并且出现了“生产力经济学”这种专门的学科。大学作为社会的学术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和人类社会的“动力站”,也必然要关注自身的生产力状况。大学学术生产力是大学学者与学术资源相结合,通过知识的授受、创造与应用而形成的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知识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它是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能量基础,是大学整体学术实力和学术资本的象征。只有提高大学学术生产力,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人自身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大学也正是通过学术生产力的发展来赢得社会的支持,并由此获得发展的条件。大学学术生产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从要素上讲,它由大学学者的生产力和学科知识的生产力两个方面决定; 从过程上讲,它可以分解为学术活动的生产力、学术体制的生产力和学术文化的生产力; 从结果上讲,大学学术生产力又直接表现为大学的教学生产力、科研生产力和社会服务生产力。以上叁组八个维度的“生产力”,都可以分析它们的特性、生成机制、所面临的问题与出路。大学学者是大学学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他们既有生物性、能动性、社会性等一般劳动者的共性; 也有知识性、专业性、教育性、超越性这些职业特性。大学学者通常面临学科与院校的冲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叁种活动之间的冲突,以及业务角色与政治角色的冲突等。他们的自我定位、自律自主、不断创新、自我更新,直接影响其学术生产率。因此,要促进大学学术队伍群体力量的最大化,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培育大学学者的奉献、探索、求实、批判与合作精神。学科知识是大学学术生产的基本材料。对人类知识总体的借鉴与发展能力,是大学学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中的知识是分学科的,学科的发展为大学及其学者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沃土; 大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掌握在大学学者头脑中,学者的脑力劳动成为一种灵动的“知识工具”和“知识产品”; 大学知识的疆界是游移的,根据大学学者与“科学共同体”之间联系的紧密与松散、广度与频率而定。大学学术活动是大学学术生产的根本途径。大学的知识传播、科学研究和知识应用活动,构成了大学学者学术劳动的叁个中心; 大学学者工作与生活高度关联的特性,以及他们对于学术职业的深刻认同,使得大学学者的“学术化生存”得以可能。要实现大学学术活动的优化,就要克服大学学者专门化、学术组织割据等弊端,在“无形
黄燕[4]2012年在《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在高校管理和学生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转型的急剧性引发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紧迫性,教育改革的时代性催生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必然性,管理目标群体的变动性显示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重要性,而管理科学自身的发展性更形成了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充分性。有感于时代变革给学生事务管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有感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有感于十年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探索,笔者从文化的视野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在借鉴与比较的扬弃中,为推动中国特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探索新的视角和思路。在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概括和界定的基础上,笔者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流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探寻和展现了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化发展的清晰脉络。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变革和发展是以历史文化为逻辑起点,与高等教育发展密不可分,演变的方向具有惊人相似性,但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传承了各自民族特色,演变过程的“渐进性”有别。管理理念是学生事务管理实践的指导思想。中美两国因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的不同,因理论支撑、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的不同,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存在差异。中国高校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以“管理学生”为目标指向,坚持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形成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观,这种理念能维护管理的稳定,但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美国高校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学生”为目标指向,坚持主体平等的学生观,形成了与学术事务融合、与理论研究互动的实践观。但从发展趋势上看,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表现出趋同性。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是管理理念和管理内容付诸实践的载体和保障。中美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机构,但教育行政对两者的影响力不同,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也存在差异。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运行的特点是两级运行,党政合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各个高校的管理模式基本上趋同。在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采用的是扁平化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机制,各个高校的管理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在管理方法的人性化、民主化、现代化程度上存在差距,但都蕴含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追求专业化是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但专业化程度有所不同。特定化的角色定位、多样化的工作内容、独立设置的管理机构、严格的准入资格制度、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完备的职业培训制度,以及日益完善的协会制度和明确的专业标准等构成了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突出特征。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人员配置、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协会发展、制度建设、专业评价等方面与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对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管理理念、运行机制、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质性比较的基础上,笔者从文化的视角对两者同质性和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大一统”的中国文化重在培养“标准化”的学生,“多元化”的美国文化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使中国学生事务管理侧重机制守成,美国文化的现代性使美国学生事务重视制度创新。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使得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组织结构垂直性明显,而美国文化的经济性则促使了其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中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在传统儒家的文化氛围中保持独立发展,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在开放多元的文化氛围中促进协作融合。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人治和人文关怀色彩较为浓厚,而美国高校则大力推崇科学理性和法治管理等。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不能全盘地照抄,而应该是中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交融性整合,是继承传统文化和保持适度制度移植的统一。既要传承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与思想精髓为我所用、为今所用,又要顺应高校管理发展改革趋势,在管理中构建学生事务组织各要素间相融洽的和谐文化,保持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呼应的文化氛围,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文化,树立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学生发展观,推进柔性管理与制度规范相协调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管理育人与文化化人有机结合的管理文化创新。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以往学生事务管理的思路和做法进行了认真反思,并学习和借鉴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成果和有益经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建构思路,即逐步实现理念的人本化、定位的和谐化、发展的专业化、模式的科学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改革发展成功之路。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也需要在实践中完善。笔者以案例的方式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实践操作模式,分别从提升文化建设、倡导自主参与、提高服务质量、注重师生沟通、强化后台支撑等角度提出了“工作室”模式、“参议制”模式、“一站式”模式、“书院制”模式、“云共享”模式的实践创想与工作规范,以期对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邓远萍[5]2016年在《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长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大学生自我教育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内化环节。实质上,大学生自我教育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把自己视为教育对象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我——我”模式的主体合一的个体自我教育。此外,相对于传统教育者——教师的角色而言,在受教育者——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无教师直接参与的、以“学生——学生”为体征的教育也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严格的说,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角色(自我)而不是一个环节或过程。尽管受教者内化过程中也存在自我教育成分,但它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主要指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教育。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绝对化,即想当然的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视为教育对象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自我教育不是不需要教育者的教育,相反却对他者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推进和顺利实现离不开外在的他人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个体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及社会进步等方面日益彰显出它独特的时代价值。但大学生自我教育目前现有的研究视角所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当代价值的发挥。确切的说,研究视角的选取问题是制约大学生自我教育深入发展的重要瓶颈。然而,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却具有无比重要的优势。大体而言,人的现代化属于具体的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性质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和内涵。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来讲,人的现代化不仅指出人要从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人中提升出来,尤为重要的是,还要从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现代人中提升出来,进而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离不开教育的造就,尤其是现代化教育的塑造和培养。事实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人的现代化的棱镜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当大学生作为教的一方即教育主体时,大学生需要首先在思想上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毛泽东思想中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以此端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向;当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作为自学的一方即教育客体存在时,它需要借助自律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自我发展理论,提高个体内化的速度和效率,从而使自教与自学两个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我们弄清楚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根基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施教”的问题,对于此问题的处理,我们遵循人的现代化要求,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先从理论层面对现有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如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理论问题;并从实践层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即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网络实现模式及社会实践实现模式,进行深入、全面的创新性探索,从而厘清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实践问题。然而,尽管处于具体操作层面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型构建而言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但受具体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仅处于“应然”的状态,而非“实然”的境地。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然”的境况中,才能保证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运行。这是我们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独立章节进行探讨的重要缘由。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思索的基础上,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从具体实践的操作层面上深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如何教”的问题。总之,只有使大学生自我教育在以上各个环节上巧妙、有效的勾连起来,才能使它在人的现代化棱镜中绽放璀璨的光芒,释放巨大的能量。
吴庆华[6]2013年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教师是高校重要的学术人力资源,他们在工作中能否较好地承担起职业所赋予的责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如何在师资竞争愈益激烈、教师流动日益频繁的高等教育环境中,通过青年教师的发展保留和壮大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以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状况为逻辑起点,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呈现出他们在就职时的职业选择,在任职初期遭遇的现实问题,他们在教学、专业、组织、个人四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的行为策略。对于处于适应转型过程中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在任职初期怀揣的教育理想与严峻的教育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现实的冲击。这种现实困境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们自身任职初期的经验境况;二是地方高校提供的制度环境。学校作为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依托的组织,提供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与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并非总是一致。当青年教师由于所处地方高校场域下的不利位置而感到有难度实现或者无法去实现自己预期目标和价值时,他们往往依据对学校组织目标的顺应程度分别采取“积极”、“消极”和“徘徊”的行动策略。接下来本论文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获得的政策、组织和制度支持进行了剖析。在政府政策层面,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叁个:高校教师培训政策、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和各类人才支持激励政策。政府主导型的政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但整齐划一、缺乏分类以及高端化的支持政策也深深影响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在地方高校层面,地方高校正处于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型的阶段,尽管提供了一系列制度支持,但是在指导理念和管理上还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没有从为青年教师发展服务和潜能开发的角度进行统筹考量。而且,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管理制度上存在着路径依赖,同时学校正在推行的效率取向的管理制度与青年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些成为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发展上的制约因素。在借鉴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论文分别从地方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深层变革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实施策略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
蒙诗茜[7]2014年在《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英语是当今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点,相应地,英语/外语专业教师已经发展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本研究在对教师专业发展、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发现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重实践陈述,轻理论提练;质的分析多,量的论证少;时间跨度短,研究维度少;从研究者角度研究教师的研究多,教师研究发展自己的研究少的弊端,并提出了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概念、内涵、特征及模式。研究者认为,“以自身为资源”涵盖叁个层次的要素:第一层次是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第二层次是教师在具备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前提下,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科研、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探索和反思等实践活动;而第叁个层次则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自我规划、自我实施、自我调整、自我反思、自我评估的螺旋式上升的行动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观察与分析了研究者进行的历时九年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对外语教师单一个案研究与多个个案进行了案例内分析与跨案例分析,分析了六省一市385名大学英语教师填写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问卷,并解答了以下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一:研究者以自身为资源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的实效性如何?1.对其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和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2.对其学生的学习及其它方面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3.对其所在组织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研究问题二: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研究问题叁:在具备了相同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因素的前提下,叁个不同层次的“以自身为资源”对外语教师个体发展的有效性起着怎样的推进作用?作为我国首例历时九年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除了通过SPSS19.0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处理专业发展材料中的定量材料,还通过国际上开始盛行的Nvivo10.0的定性材料分析工具来对大量复杂的叙事材料进行编码和分析,并使用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如摘要表、解释性的矩阵图和编码图表。通过对研究者和两位中外教师的深入案例研究、六位国内外语名家的案例研究及大样本(385位教师)的六省一市大学英语教师发展需求分析问卷调查的反馈,研究发现: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对研究者而言是可行且有效的;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分别为教学、研究、学习、反思与合作;在具备了相同的核心因素的前提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中“以自身为资源”的叁个层次对其专业发展有递增式的推进作用,层次越高(即越接近行动研究层次),专业发展的成效性越高。从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层面来说,本研究文献综述尽可能涵盖了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成果,对带有创新性质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研究工具来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从实践的层面来说,本研究的历时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尽可能呈现出单一个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情境和多维度描述;同时,进行了单一个案——多个个案——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从点到面,推进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实证性和概括性。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的本研究有不少的局限性,如叙事研究和个案研究有较大的主观性,研究方法及其使用有待进一步合理有效,对影响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缺少足够关注,部分文献综述没有进入深入点评等,但是本研究可以作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方面一个有意义且有益的探索,为那些有志于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提供个案的参考和启示,鼓励和帮助他们进行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学、科研、学习、反思和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建立一个个以自身为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从而改善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李思雨[8]2018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进入高校所接触的第一人,肩负着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重要职责,加之当前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进一步拓展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作为兼具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其价值追求、能力素质、工作成效等都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主要是衡量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整体状况,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将承担新时代的新使命。对高校辅导员这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进行工作成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深刻领会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对系统科学理论的理解,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多学科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宏观、微观相结合为思考视角,以实现效果最优化为价值取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科学内涵、影响因素、体系构成、评估运用以及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创新发展等核心问题进行了重大探讨。全文由导论、主体论述五章和结论叁大板块构成。导论:阐述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一文的选题缘由。之所以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既是回应社会对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引路人的时代需求,也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需要,同时更是为了满足高校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重点从理论层面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体系,通过实践成效来证明该体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突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体系指标设置和权重确定的难度,建立多维度、多层次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评估体系。同时,创新地解答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需要达到什么目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体系包含哪些内容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采用何种策略进行优化”等根本问题。第一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理论阐释。本章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工作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性出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论阐释。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论证了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的知识借鉴价值。第二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章主要探讨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造成消极影响的因素。基于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调研和理论研究的梳理,从高校辅导员工作本质属性、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以及高校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叁个维度,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消极影响因素分为基本因素、主要因素和特殊因素叁个方面,并从工作主体、客体和环境等方面阐释了造成这些消极影响因素的主要原因。第叁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构成。本章重点讨论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理论体系结构,按照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影响受众将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分为直接成效、间接成效和溢出成效叁个部分,并论证了叁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阐述了叁种成效的具体形态和特性。第四章: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估。本章基于上一章所构建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理论体系,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估展开实践操作。文章从评估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原则入手,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构成要素、制定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程序、以及确定指标和权重来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理论体系与评估体系进行实践融合。第五章: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提升的“叁因”取向发展。本章主要解决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使其取得创新发展的问题。根据“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研究其运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科学内涵,从叁个方面提出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的创新发展取向、实践要求以及前进趋势,即通过提升职业能力、优化育人方法、健全工作制度等方面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成效,通过促进工作体系建设、角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接轨等方式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间接成效,通过实现观念意识和工作成效展示的创新发展,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溢出成效。结论: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明确后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方向。
王飞[9]2014年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实际,紧密围绕育人宗旨,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视角探索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内涵、原则、评价体系,深入分析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存问题,探索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实践路径。高校学生组织是学生的集合体,是团结学生、凝聚学生、影响学生的组织阵地。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又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载体;加强学生组织管理既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在管理结构、组织文化、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需树立育人为本、科学管理的理念,加强学生组织管理的科学化发展。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是高校学生组织管理部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育人为宗旨,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学生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组织运行效率,推进组织管理最优化,提高组织育人效果的过程。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增强高校育人效果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与管理科学化的内涵界定入手,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理论对学生组织管理的指导意义。针对当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提出教育管理思路,分析学生组织类型,总结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问题,在借鉴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历史经验与国外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实践路径。本文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视角,探索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的叁个维度,即管理结构、组织文化及管理队伍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结构层面组织规范化建设路径、扁平化建设路径、信息沟通优化路径;组织文化管理层面学生组织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虚拟组织文化建设路径、学习型学生组织文化建设路径;组织管理队伍整合层面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路径、全员化发展路径等。
唐振平[10]2006年在《当代中国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例证、对比和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的要义出发,以论证中国大学自治的合理性。在分析中国大学百年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自治的中国现代大学外部管理体制设想,并构思了合大学内在逻辑和普遍精神的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了选题和研究的依据、对象和方法,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结论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等大学经久不衰的传统具有普遍性,可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与此同时,还对大学自治的得失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分别从法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寻觅了我国大学自治的理据,提出了大学自治的社会学依据。第叁章根据我国大学的发展轨迹和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指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管理存在的问题,预见了大学经营时代的到来,阐述了大学改革的动向和发展趋势。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的多元主体趋势和影响大学发展的关联因素,阐明了大学的沟通机制,构建了政府、大学、社会之间关联互动的大学外部管理体制。此外,还重点对大学校长的质素要求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设想。在分析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大学新的权力结构系统和组织扁平化问题,并重新勾勒与改进了我国大学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大学管理运营人才的培养,着力讨论了我国大学文化和伦理建设问题。第六章为本文的末章,主要结合前面五章的研究,前瞻了中国大学未来和新时期中国大学的多重使命,阐述了历史给中国大学人的昭示。研究表明,中国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其常青常新的根据依然是世界大学普遍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国大学的发展必须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结合。中国大学和大学人,只有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民族共忧患,与人民齐奋斗,与时代同步伐,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圆满完成历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J]. 宋永刚, 陈玉琨. 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 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 宋永刚.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 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 陈何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 黄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 邓远萍. 东南大学. 2016
[6].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D]. 吴庆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7]. 以自身为资源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蒙诗茜.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8]. 高校辅导员工作成效研究[D]. 李思雨. 西南大学. 2018
[9].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科学化研究[D]. 王飞.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10]. 当代中国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D]. 唐振平. 中南大学. 2006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高校学生论文; 高校辅导员论文; 大学论文; 自我分析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美国工作论文; 新视野论文; 政治论文; 大学生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学术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