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姿态确定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姿态,模型,测量,误差,卡尔,里格,尔曼。
姿态确定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虎,张伟,鞠晋[1](2015)在《基于STL模型的数控渐进成形模型姿态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数控渐进成形中板材件容易破裂、厚度不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TL(S Tereo Lithography)模型的数控渐进成形件模型姿态确定方法。在根据各叁角面片的成形角大小差异对叁角面片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利用成形角和成形件厚度的关系,通过定量计算各个叁角面片的成形角之差来确定模型绕X轴和Y轴的旋转角度,并调整待成形件模型姿态,进而确保各叁角面片的成形角之差最小,从而实现数控渐进成形中板材件厚度的均匀化。算法应用实例表明,模型姿态调整后板材件厚度分布更加均匀且厚度差明显减小,厚度差减小幅度为0.413 mm。(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黄叙辉,张征宇,尹疆,孙岩[2](2013)在《高速风洞试验模型姿态角的视频测量及不确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风洞测力试验中,阻力系数精度σc x的先进指标为0.0001,按误差分配原理,要求试验模型迎角的测量精度σα≤0.01°。为此,研究风洞试验中模型姿态角视频测量及其不确定度,给出其系统误差的补偿方法。实测数据(马赫数为1.5、2.0、3.0和4.0)表明:在2m暂冲式超声速风洞试验中,各阶梯迎角测量数据的标准差(含风洞气流脉动致模型姿态角振动产生的误差)在0.0018°和0.0094°之间,迎角实测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0.003°,由此可知,姿态角视频测量系统的σα≤0.0094°。本方法既不破坏模型的外形,又不改变模型的刚度与强度,具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3年05期)
张力军,张士峰,杨华波,钱山[3](2012)在《基于欧拉角观测模型的航天器姿态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乘性误差四元数的EKF姿态确定技术,系统研究了姿态敏感器常用的欧拉角观测模型,从两个方面证明了目前许多文献中所构造的欧拉角误差相对于误差四元数矢部的测量灵敏度矩阵存在缺陷,从理论上剖析了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推导了正确的测量灵敏度矩阵形式,数值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李忠亮,边少锋,李忠美[4](2012)在《基于WMM2010地磁模型的微卫星姿态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微卫星的特点和发展应用概况,简述了微卫星借助单个磁强计完成叁轴姿态确定的原理;并以WMM2010模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确定卫星姿态的统计性方法;分析了几种不同截断阶数的地磁模型与地磁场真值的差异,指出对于定姿精度要求不高的中低轨道(数百千米)卫星,可将低阶模型作为磁场真值存储在卫星处理器中,有助于提高卫星定姿的实时性。(本文来源于《海洋测绘》期刊2012年05期)
魏明坤,杨静[5](2011)在《一种模型误差鲁棒的卫星姿态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结合非线性预测滤波和二阶插值滤波实现基于星光/陀螺的高精度姿态确定的新算法.该算法用非线性预测滤波估计模型误差,再对补偿后的模型用高精度的二阶插值滤波来估计姿态参数.解决了在卫星实际运行中难以获得姿态确定系统的精确动力学模型,采用传统EKF(Extended Kalman Filter)将模型误差作为零均值白噪声处理,导致滤波精度降低甚至发散的问题.同时,二阶插值滤波将非线性模型按照二阶近似,无需计算函数偏导数,得到高精度的卫星姿态估计.仿真验证了该方法能有效地实时估计并补偿模型误差,提高了姿态估计的精度,且估计精度受滤波周期的影响不大,从而验证了算法的鲁棒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赵琳,黄晨,丁继成,许兆新[6](2011)在《基于MRPs两种误差模型的卫星姿态确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德里格参数和修正罗德里格参数是用于描述卫星姿态运动的最小表示法,计算量小,精度高;以修正罗德里格参数为工具研究了卫星姿态确定中的误差估计问题,建立了乘性和加性修正罗德里格参数误差模型,并将这两种误差模型应用到"星敏感器+陀螺仪"组合模式下,采用EKF算法估计卫星姿态,建立误差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AMRPs和MMRPs姿态角估计误差均达到10-2°级别以内,基于MMRPs误差模型的估计精度高于AMRPs,且计算更为简便,收敛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1年08期)
罗川,张征宇,孙岩,喻波[7](2010)在《模型变形视频测量的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风洞试验中的模型变形视频测量(VMD)要求双(多)相机大角度大重迭的测量方式,而通过现有共线方程的线性化模型难以取得高精度的相机位置与姿态角,故推导包含共线方程泰勒展开二次项的非线性误差模型,建立3控制点的VMD相机位置与姿态确定技术。多个工程实例表明该技术能取得高精度的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有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实验流体力学》期刊2010年06期)
钱山,李鹏奎,张士峰,蔡洪[8](2009)在《基于改进陀螺漂移模型的卫星姿态确定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轴稳定卫星的有陀螺姿态确定系统需要对陀螺漂移误差进行建模。针对目前采用的白噪声驱动陀螺漂移模型会引起陀螺漂移估计误差曲线不光滑,进而导致姿态角估计误差和姿态角速度估计误差曲线不光滑的问题,提出两种改进的陀螺漂移误差模型,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的陀螺漂移模型可以有效降低漂移估计误差的稳态误差,提高姿态角和姿态角速度的估计精度。(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刘一武,陈义庆[9](2003)在《星敏感器测量模型及其在卫星姿态确定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星敏感器是卫星高精度姿态测量的重要部件 ,如何正确建立其测量误差模型是影响姿态确定精度的关键因素。本文推导出星敏感器叁轴姿态测量误差的方差计算公式 ,对测量误差的性质进行研究 ,揭示了在星敏感器叁轴测量中 ,光轴测量精度劣于根据另两轴测量所确定的光轴指向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星敏感器测量模型 ,给出改进的姿态滤波器观测方程 ,减小了观测误差 ,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姿态确定的精度。本文方法不仅适用于通常使用的双星敏感器姿态确定系统 ,也可独立地应用于只带单个星敏感器的姿态确定系统(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刘一武,陈义庆[10](2002)在《星敏感器测量模型及其在卫星姿态确定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星敏感器叁轴姿态测量的误差性质进行研究,得到一些具有实用意义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星敏感器测量模型,可以提高姿态确定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02年03期)
姿态确定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速风洞测力试验中,阻力系数精度σc x的先进指标为0.0001,按误差分配原理,要求试验模型迎角的测量精度σα≤0.01°。为此,研究风洞试验中模型姿态角视频测量及其不确定度,给出其系统误差的补偿方法。实测数据(马赫数为1.5、2.0、3.0和4.0)表明:在2m暂冲式超声速风洞试验中,各阶梯迎角测量数据的标准差(含风洞气流脉动致模型姿态角振动产生的误差)在0.0018°和0.0094°之间,迎角实测估计值的标准不确定度≤0.003°,由此可知,姿态角视频测量系统的σα≤0.0094°。本方法既不破坏模型的外形,又不改变模型的刚度与强度,具有实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姿态确定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朱虎,张伟,鞠晋.基于STL模型的数控渐进成形模型姿态确定[J].锻压技术.2015
[2].黄叙辉,张征宇,尹疆,孙岩.高速风洞试验模型姿态角的视频测量及不确定度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3
[3].张力军,张士峰,杨华波,钱山.基于欧拉角观测模型的航天器姿态确定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2
[4].李忠亮,边少锋,李忠美.基于WMM2010地磁模型的微卫星姿态确定[J].海洋测绘.2012
[5].魏明坤,杨静.一种模型误差鲁棒的卫星姿态确定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
[6].赵琳,黄晨,丁继成,许兆新.基于MRPs两种误差模型的卫星姿态确定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
[7].罗川,张征宇,孙岩,喻波.模型变形视频测量的相机位置坐标与姿态角确定[J].实验流体力学.2010
[8].钱山,李鹏奎,张士峰,蔡洪.基于改进陀螺漂移模型的卫星姿态确定算法[J].宇航学报.2009
[9].刘一武,陈义庆.星敏感器测量模型及其在卫星姿态确定系统中的应用[J].宇航学报.2003
[10].刘一武,陈义庆.星敏感器测量模型及其在卫星姿态确定系统中的应用[J].控制工程.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