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针刺对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陕西省渭南市中医医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方法:2014年4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60例强迫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氯丙咪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都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的反应抑制能力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96.7%和83.3%,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反应抑制能力评分分别为12.34±2.55分和24.25±3.33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3.23±4.29分和33.10±3.87分(P<0.05),组间对比差异也明显(P<0.05)。结论:针刺能改善强迫症患者的反应抑制能力,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针刺;强迫症;氯丙咪嗪;反应抑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298-02

现代研究表明强迫症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而致的疾病,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因而单一的药物治疗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1]。我国传统医学中针刺疗法早已证实对一些复杂的精神疾病疗效独特,当前临床应用也比较多见[2]。本文以2014年4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强迫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针刺对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4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强迫症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有关强迫症的诊断标准[3];近两周内未服用其它抗抑郁药物者;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未服用任何精神药物或停药>4周。其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5.22±2.94)岁;平均病程(10.27±3.24)个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婚姻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氯丙咪嗪25mg,每天2次,持续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位百会、夹脊、内关、三阴交,取28号1.5寸毫针,内关、三阴交、百会平补平泻;背部夹脊穴取28号3寸毫针,平刺与捻转相结合,得气后出针,使针感保留1h,每日1次,持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的反应抑制能力进行评分。

(1)?疗效评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2)反应抑制能力评分: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进行评定,分为0~40分评分,分数越高,反应抑制能力越严重,量表具有很高的信效度。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的组间对比采用卡方χ2分析,计量数据的对比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96.7%和83.3%,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显效率对比(n)

3.讨论

随着我国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导致强迫症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4]。中医虽没有强迫症的病名,不过抑郁发作在“脏躁”、“癫证”等病证中多有记载,在治疗上需要醒脑调神、醒脑开窍。

在治疗中,西药的长期使用容易使得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也有比较多的不良反应,为此当前中医治疗的应用比较多。特别是在针刺治疗中,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与脑关系密切;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补三脏则脑髓化生有源;夹脊有调节脏腑功能之效;百会为醒脑急救之要穴,并于脊里,可开窍启闭醒元神。同时针刺可以调节脑内5-HT的功能,以针刺增强开窍作用,保留针感以加强针刺作用[5]。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96.7%和83.3%,观察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反应抑制能力评分分别为12.34±2.55分和24.25±3.33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3.23±4.29分和33.10±3.87分(P<0.05),组间对比差异也明显(P<0.05)。

总之,针刺能改善强迫症患者的反应抑制能力,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艳斐,李承家.针刺治疗强迫性神经症验案1则[J].山西中医,2012,28(7):62-63.

[2]胡振宏,赵安全,康世东.针刺下脱敏疗法治疗焦虑症强迫症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2):317-318.

[3]孙凌,王建平.强迫症诊断研究的新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6):1041-1047.

[4]杨永信,吴少兰,郑振宝等.住院强迫症患者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59-160.

[5]吴栩.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郁证验案1例[J].光明中医,2013,28(4):811-812.

标签:;  ;  ;  

针刺对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