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失衡论文-冯正蔚

国际收支失衡论文-冯正蔚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收支失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实证分析

国际收支失衡论文文献综述

冯正蔚[1](2019)在《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常账户的常年顺差使得中国由一个资本稀缺国家逐渐成长为拥有一定资本存量的国家。然而与一般发展规律不同的是,中国并未随着经常账户顺差的经年积累而成为资本输入国。国际收支帐户的双顺差使得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不占优势的中国面临巨大的危机。随着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会逐渐得到缓解。我们基于近二十年来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与金融发展程度的数据构建模型对理论部分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融资成本的降低、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市场资本化的推进均会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金融市场竞争度的提高则对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9年06期)

董丽萍,何燕,张宇扬[2](2018)在《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影响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近十余年持续双顺差的罕见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双顺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以及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Thirlwall and Hussain模型为理论基础,将变量H-P滤波处理,对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和金融项目、经常项目与经济增长具有高度相关性;经常项目和经济增长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资本和金融项目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短期内经常项目对经济增长呈正向冲击效应,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对经济增长呈负向冲击效应,长期内则相反。(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期刊2018年20期)

王宇[3](2018)在《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到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等拉美国家,震惊了整个世界。比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是酿成墨西哥金融危机的根源,国际收支失衡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本文将在宏观经济学的框架内,分析钉住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评论》期刊2018年09期)

赵楠[4](2017)在《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其中国际收支最能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对外开放情况。其不仅在外凸显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而且对内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和质量,关系到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非国际性货币国家,要保持持续的适度顺差,以获得足够的外汇储备,确保经济安全、货币稳定、抵御外部冲击,所以不能追求绝对的国际收支平衡。同时,开放经济下也并非顺差越多越好、储备越多越好。一旦顺差过度、储备过度,则会引发本币升值,带来其外汇储备缩水、出口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因此保持我国国际收支的相对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重中之重的一环,也是学术界持续研究的热点问题。全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吸收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2012年为分割线前后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进行逐个研究,对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进行影响探究和机制分析,讨论出相关的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了简短的介绍。第一章将国际收支理论及国内外国际收支理论进行整合,简要的了解了当前国际收支的发展现状并着重对其当前形势进行了简单分析梳理。其次分别对1999年至今,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维度下的失衡现状进行了分析,在表格和图形中解读这十几年来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下各子账户的变动情况,对变动幅度较大的项目进行更加仔细的研究,并列举了我国国际收支大额顺差所造成的对国内外的影响。随后对持续多年的“双顺差”形成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近几年出现的资本金融账户逆差的新局势,对引起这种失衡的机理进行分析,引出未来我国面对失衡问题所能解决的相应对策。国际收支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对外影响力,是衡量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国际收支问题虽是老生常谈,可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下,能随时调整国际收支政策,保持国际收支均衡有助于焕发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周丽华[5](2016)在《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优化与外部失衡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度减少,严重的外部失衡得到了改善,特别是2015年国际收支结构的优化对于改善我国外部失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外失衡的改善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就业率的提高、物价的稳定,以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6年16期)

师家升[6](2016)在《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平衡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双顺差”,储备资产大规模增加。长期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是由货物贸易顺差引起的。长期持续的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主要是由直接投资顺差造成的。“双顺差”的积累使得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节节攀升。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就象一把双刃剑,长期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对中国经济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长期持续的货物贸易顺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得中国在进口支付、外债清偿、外汇市场干预等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在成为货物贸易大国的同时,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并在核电、高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已经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然而,随着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外资大量流入,经常账户中的投资收益逆差不断扩大,中国对国际市场和对外资的依赖性也不断加大。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但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加之外汇占款已成为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造成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困难。伴随着中国国际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高发频发,使中国连续多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因此,努力探寻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找到实现平衡的路径和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选择了以加工贸易作为发展外贸的突破口,通过加工贸易使外资与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使得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中国在利用外资上选择了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并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使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和外贸出口的主导,使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进一步扩大。内部失衡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储蓄率居高不下,加之金融的低效率使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以及国内消费率低更加剧了中国的“双顺差”。此外,人民币汇率、利率、GDP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相关的政府调控政策等都是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中国国际收支实现平衡的基本路径和对策措施在于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到主要依靠内需上来,并通过改革、转型、创新找到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改善收入分配,提高金融效率,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步伐,并对现有的经常项目管理政策、资本项目管理政策和外汇储备管理政策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岳柳汐[7](2016)在《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收支失衡常态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近代世界经济的新问题,也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日益融为一体,世界各国和地区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融为一体,各个经济体内部及相互之间融为一体。一个局部经济事件或经济危机(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会很快波及全国,波及全球。世界上的一部分国家是国际收支顺差,另一部分国家是国际收支逆差,资本的流入和流出也是相对应的。新兴经济体有较高盈余,发达经济体有较大赤字。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GDP总量约占世界的1/4,同时也是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自2004年起占其GDP的比例一直在国际公认的5%的警戒线之上。以日中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中东石油生产出口国近年来是连续的巨额经常账户顺差。中国国际收支不同于世界各国的显着特点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都出现了持续顺差,即“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中国自1987年出现了国际收支的第一个双顺差,到2015年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有23年,从1999—2011年是持续13年的双顺差。1987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约为3亿美元,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3532亿美元,占同期GDP的10.9%。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也由2007年的942亿美元跃升为2011年的2655亿美元。双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6年年底为1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到15282亿美元,2014年为3843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一倍多。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己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不过2012—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有了新的变化。专家学者依据2012—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减缓的事实,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将从双顺差的严重失衡到经常账户CA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一顺一逆模式发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国际收支失衡常态化、中国宏观经济过热、中国房地产业过热、泡沫、是否硬着陆、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为题,通过探讨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子结构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探寻保持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路径,合理运用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政策来解决当前的失衡等问题是研究的焦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是从总体上上大致给出了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演变曲线,但是,实践表明这一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很多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无法用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因此基于各国新形势下的国际收支状况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该理论。本文系统分析了国际收支结构,并结合理论与现实赋予其不同结构参数以不同的影响程度,这对于帮助理解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状况和成因,寻找其影响失衡的主导影响因素,无疑为政府的调控国际收支失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近些年来,在世界经济失衡的大环境下,中国外部经济的巨大不平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历史演进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厘清中国国际收支一级账户及其子账户的流量、存量的动态变化,寻找出其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和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并以此提出改善政策建议;本文对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进行模拟预测,这对于政府超前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了解,并及时出台相应政策具有重要实际参考价值。总之,本文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演变规律及其主导影响因素研究,进一步考察其成因、潜在风险、收益与成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国际收支模式和外汇制度,这对完善和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理论、充实国际收支理论体系等都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且对中国内外经济的持续发展将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及现实分析修正、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影响的主导参数分析、宏观经济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研究及失衡实证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数学模型及预测研究。第一部分(第1、2、3章),对国内外国际收支各种理论、学说、学派、流派、动态进行总结,对于国内外资料按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失衡、各国国际债务、世界货币贬值、世界经济衰退、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分析,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将现实与理论的差异作实证分析,提出更符合现实的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演变曲线。第二部分(第4章),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主导参数分析。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状态及其子结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分析。第叁部分(第5章),中国宏观经济对国际收支影响的主导因素研究及失衡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国宏观经济与国际收支历年数据分析,找出对国际收支影响较大的宏观经济参数,现实实证分析证实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真正的原因。对中国房地产业、房价、固定资产投资、gdp增速等历年曲线变化的拐点与中国国际收支的拐点进行综合分析。第四部分(第6、7章),中国国际收支及宏观经济影响的数学模型及预测研究。建立双变量和联立方程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各级账户与宏观经济主导因素的影响进行相关、对比、计量分析。对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进行模拟。对将来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进行预测,提出政策性的建议。用现实实证分析法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究,对现实与其理论的差异作实证分析,提出符合现实的改进的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曲线。用类比法、筛选法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类比筛选得出相关性较大的、贡献大的、影响显着的参数;用建立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进行相关分析、对比分析、计量分析、模拟预测等。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的研究,得出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和结论。(1)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进行了深入分析和修正在研究了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学说的基础上,对其与现实的吻合和背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修改补充,提出了五阶段国际收支一般演变模式,对每一阶段两大账户的状况作了定义。在一般模式的前提下,提出了发达国家演变模式和亚洲四小龙、无资源国家、资源国家、金砖国家、滞后发展国家模式等。(2)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及其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将宏观经济的名义gdp和真实gdpz的概念引用到中国国际收支的分析中来,即定义不考虑涨价因素的实际国际收支数据为名义数据,考虑涨价因素的经过处理的数据为真实数据,分析表明名义数据是失真的,用真实数据进行经济分析更为合理。通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从几十个国际收支各级账户中找出了影响较大的起主导作用的参数及其影响规律,得出经常账户主导参数是真实货物hz、真实货物贷方hdz、真实货物借方hjz;资本金融账户主导参数包括真实短期贷款dz及其贷方ddz、借方djz和真实贷存投(短期贷款、存款、投资)dctz。在2000年之前数据较小在平衡位置上下波动,中国国际收支是基本上平衡的;在2001年以后数据演变曲线急剧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开始失衡,且失衡程度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正好与中国房地产业1999年7次降息刺激、2001年房地产企业上市禁令解除、2003年土地拍卖造成的房价疯涨、2008年4万亿刺激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相吻合。(3)对中国宏观经济参数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筛选,找出了对近年来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通过宏观经济参数对中国国际收支净额cka的影响分析得出,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gdp增速、消费增速、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fg、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对经常账户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gdp增速、消费增速、储蓄存款增量△sck、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外商直接投资fdi、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z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相关性很好。宏观经济参数对资本金融账户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包括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量的增量△lls、房价增量△lfj、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fg、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的增量△llzg、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量的增量△llgdp,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很好。对中国房地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中国国际收支的拐点进行了“拐点”分析,充分证明了近年来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是过热的房地产、过高的地价房价和过热的宏观经济如gdp等。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与宏观经济、国际收支的拐点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表明有些宏观调控措施是不适应的,如2003年地产拍卖和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正是这两次宏观调控导致了房价地价疯涨、宏观经济过热和中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在这个阶段中国很多经济现象是违背经济规律的。(4)运用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以及与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模拟和超前预测,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从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各级账户与核心账户的相关性对比数据和曲线中,通过规律观察选择与核心账户相关性强的账户进行双变量模型分析,得出经常账户6个双变量模型函数和资本金融账户8个函数,它们的相关系数都在0.5以上,拟合优度决定系数在0.2以上,甚至达0.8、0.9,证明它们的相关性很强。同理得出了宏观经济与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相关性双变量模型各20多个函数,其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5以上,拟合优度决定系数在0.2以上,甚至更大,证明了它们的相关性很强和对比分析的正确性。对各宏观经济参数与中国国际收支核心账户建立了联立方程模型,得出了与国际收支相关性强的宏观经济参数,验证了双变量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双变量模型是一致的。运用宏观经济参数与中国国际收支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以往的中国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2003—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导因素是房价地价疯涨、房地产投资过热;如果把2004年的土地拍卖、2009年4万亿的等经济刺激政策影响消除,即去房地产化处理后,中国国际收支是基本平衡的。运用宏观经济参数与国际收支的双变量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对中国国际收支进行了6年的超前预测,结果表明:逐渐降低房地产对GDP增速的贡献、制造业对GDP增速的贡献稳中有降、提高交通业和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GDP增速降在6%以上,中国国际收支未来(十叁五)是基本平衡的。对解决长期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提出政策性建议,主要是:降低房地产业对宏观经济的主导地位,对GDP增速的贡献降在2%以下;加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取代房地产业地位,对GDP增速贡献在2%以上;保持制造业稳中有降,对GDP增速贡献降低在2%以上;鼓励消费,使消费对GDP的贡献到7%左右;减缓GDP增速,把GDP增速降在5.5%-7%范围。(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期刊2016-04-10)

姜凌,邱光前[8](2016)在《经济周期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失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经济波动会对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投资产生影响,经济周期与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变化是否存在内在的相关性有待严谨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1991~2012年我国的两个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利用1980~2013年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和世界相对于中国的GDP增长率数据,构建SVAR模型,分析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常账户余额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周期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变化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对GDP增长率的信息冲击会导致经常账户余额持续波动。(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岳柳汐,张志敏,李秀婷[9](2015)在《萨缪尔森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详细叙述了萨缪尔森国际收支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并模拟出标准的理想的四阶段发展曲线(称为理想的萨缪尔森曲线);其次,以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和数据为实例,对萨缪尔森国际收支四阶段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中国国际收支数据和曲线进行了专题研究,分辨出第一和第二阶段,这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吻合,对中国国际收支第叁阶段萨缪尔森曲线的偏移即双顺差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按照正常经济发展规律,中国本来是可以进入标准的萨缪尔森曲线第叁阶段的,但由于房地产疯狂发展造成国际热钱流入,这是双顺差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宋丹梅[10](2015)在《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收支平衡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多年持续的"双顺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衡。持续"双顺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政策导向型出口优惠政策、内部经济结构性失衡以及国际间产业转移。国际收支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通胀压力,阻碍了民族企业发展。提出有效扩大内需、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对外经贸》期刊2015年03期)

国际收支失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近十余年持续双顺差的罕见现象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双顺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以及我国高额外汇储备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Thirlwall and Hussain模型为理论基础,将变量H-P滤波处理,对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相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和金融项目、经常项目与经济增长具有高度相关性;经常项目和经济增长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资本和金融项目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短期内经常项目对经济增长呈正向冲击效应,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对经济增长呈负向冲击效应,长期内则相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收支失衡论文参考文献

[1].冯正蔚.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象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

[2].董丽萍,何燕,张宇扬.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影响检验[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

[3].王宇.钉住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失衡与墨西哥金融危机[J].金融发展评论.2018

[4].赵楠.我国国际收支失衡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5].周丽华.我国国际收支结构优化与外部失衡改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

[6].师家升.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平衡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6

[7].岳柳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主导因素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6

[8].姜凌,邱光前.经济周期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失衡[J].世界经济研究.2016

[9].岳柳汐,张志敏,李秀婷.萨缪尔森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

[10].宋丹梅.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5

标签:;  ;  ;  

国际收支失衡论文-冯正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