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中学7317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初中数学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逐步受到师生好评。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使很多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积极性、自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合作、探究型教学形式主张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互动学习。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还没有真正走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型教学教学模式上。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明显,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同时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本来就非常枯燥数学知识更成了学生望而生畏“拦路虎”。谈“数”色变是大多数学生的反应。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现状呢?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体验博大精深的数学知识才是解决之道。合作、探究型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共同体验的“金钥匙”。怎样在初中数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型教学呢?
下面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合作、探究型学习形式的侧重点是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突出学生是主体这一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在当前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认为合作、探究型教学花费大量时间且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为借口,不愿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因此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导致合作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定位对组织合作、探究型教学结构和形式有重要的影响,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标,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定位不明确必然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要对其引起重视。其实,这也是教师思想在作祟,是惰性使然,不愿改变使然。由于教师缺少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会导致学生互动目标不明、组织能力不足,小组团结性差。在小组合作学习阶段,部分学生部分学生喜欢表达自己意见,因此忽视了其他学生意见的表达。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主动和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学习能力止步不前,两极分化严重。
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型教学形式。学生本身呈现出不同的个体特性,缺乏有效的指导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学设计形式对合作教学机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领悟学习的核心,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备课和准备阶段,可以采用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要充分信任,明确分工,有效指导
很多初中生对合作、探究型学习缺乏了解,缺乏主动,忽视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畏手畏脚,不积极参与,注意力不集中,自己不深入思考、人云亦云等。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带领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含义和方式进行了解。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放开手脚,明确分工,教师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对设计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了如指掌,做好融会贯通的工作,只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学生只有理解了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和特点之后,才能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还有,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对自我的控制能力比较差,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其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目标。首先需要合理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分配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解,保证小组成员间实力的均衡性,避免出现组间能力差异大的现象。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强调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要求小组成员明确自身责任。最后教师需要和小组保持密切的联系,避免出现组织不协调或者管理不合理的现象,做到充分信任,明确分工,有效指导。
三、合理评价,形成良性发展
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完成的效果,要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小组之间、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完成效果也肯定是有差异的。为了减少这些差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此做出合理评价,指出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为下次活动指出了方向,形成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有效的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重新进行审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面对低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根据教学现状的要求,落实课改方案。通过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喜欢数学,充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不再为数学而头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