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置换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基因,信标,各向异性,生物,金属,嘌呤。
置换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凌一洲,李德前[1](2019)在《利用延时摄影技术观察铜铁置换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铁置换反应实验"的可视化改进为例,用智能手机的延时摄影功能录制48小时的反应过程,并压缩成96秒的视频,使化学反应的完整过程清晰直观地呈现。延时摄影技术为实验者提供了更感性的体验和更丰富的直观材料,适合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9年10期)
冯加林[2](2019)在《关于溶液中存在多个置换反应题的解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家都知道"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板块,这其中所涉及的置换反应又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中考化学在此设置的分值也比较多,关于置换反应相应知识点那是一定要考查的。其中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题目就要数"存在多个可能发生的置换反应"的题目了。现选编一些省市考题进行剖析,希望此文对于这类题的解法产生一些小思考小影响。一、例题赏析例1.(2018年四川绵阳中考第8题)向Cu(NO3)2、Al(NO3)3和Ag 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时有气泡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本文来源于《教育艺术》期刊2019年09期)
宋重阳,康亚峰,李诚予,庞代文,唐宏武[3](2019)在《光镊捕获单个上转换发光微纳复合物颗粒对链置换反应引发解组装过程的实时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980 nm激光光镊实时观测了链置换反应引发的单颗微纳复合物(Micro-Nano Composites,MNCs)颗粒的解组装过程。MNCs由核心NaYF_4微米颗粒(Micro-Particles,MPs)和卫星式组装的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组成,在进攻链(Invader strand)引发链置换反应后发生解组装。借助980 nm激光光镊辅助的显微成像平台,可实现单颗MNCs的同时捕获和激发。UCNPs具有出色的光稳定性,因此可以长时间测定无光漂白的发光信号。发光信号变化反映链置换引发的单颗MNCs的解组装,信号变化速度与Invader strand的浓度相关。浓度低至1 nmol/L的Invader strand即可在数分钟内产生可观测的信号变化。因此,MNCs可以用作一种DNA微传感器,有望应用于复杂生物体系中DNA/RNA的实时检测。(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雨双[4](2019)在《基于DNA链置换反应动力学和GFET对DNA甲基化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DN A甲基化,作为新型的生物检测标志物,在人类疾病检测和预后方面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现已研发了传统检测和生物传感器等方法实现了对DNA甲基化水平的检测,但是上述检测技术由于设备昂贵或操作过程繁琐等缺陷,限制了它们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石墨烯,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已广泛应用于传感领域,尤其是以单层石墨烯为通道的场效应制备的晶体管(GFET),因检测灵敏度高,己实现了对多种生物分子的检测。到目前为止,仍缺少关于利用GFET对DN A甲基化水平检测的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是开发一种基于GFET无标的检测方法实现对DN A甲基化的检测。本研究中,我们选取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P1)启动子区域中中的一段序列,将该序列中的胞嘧啶进行不同数目和不同位点的甲基化修饰后,作为本实验的目的序列。首先,为了 了解不同甲基化水平修饰的目的序列与DN A探针反应的动力学,我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甲基化修饰水平的目的序列与DNA探针的杂交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同时利用荧光淬灭原理,观测不同甲基化修饰水平的序列对DN A探针链置换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足与DN A探针的杂交还是链置换反应,目的序列中的甲基化修饰数目和修饰位点均对上述反应产生影响。其次,利川GFET表面修饰的DN A探针不同甲基化水平修饰的目的序列进行链置换反应,由于GFET休系内电荷变化引起的GFET电流曲线偏移和电阻变化趋势的差异,实现了对不同甲基化水平修饰的目的序列的检测与区分,且检测灵敏度为10 pM。该实验的结果为DNA甲基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无标、便捷的检测方法。同时,我们也首次利用GFET实现了对不同甲基化修饰水平的检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余文[5](2019)在《基于toehold介导链置换反应和滚环扩增技术的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核酸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动态监测至关重要。Toehold exchange和toehold displacement是广泛应用于核酸生物传感方法中保证核酸检测特异性的两种链置换反应策略。然而,目前仍缺少对这两种策略的直接比较以确定哪一种策略更适合临床核酸检测。滚环扩增(RCA)是一种高效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其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快速等特点而在核酸分析中倍受青睐。在本研究中,我们将系统性地比较toehold exchange和toehold displacement两种链置换反应,以获得保证核酸检测高特异性的策略,并尝试提高链置换反应效率;探索耦合链置换反应与RCA技术用于保证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建立一种更具通用性的RNA检测新方法。方法:首先,我们分别在叁种不同缓冲溶液(20 mM Tris-HCL(含1M Na~+)、1×PBS(pH 7.4,10 mM PBS)、1×TAE)中系统性地比较了toehold exchange和toehold displacement的检测特异性,并计算其实验区分因子和理论区分因子。然后,我们提出并证实了"拉动策略",即在toehold exchange反应达平衡时,加入新的探针与toehold exchange产物反应,打破原反应平衡,以提高toehold exchange正向反应效率从而提高检测信号。最后,我们以miRNA let-7d为检测模型,基于溶解转换的发夹探针耦合toehold exchange和RCA建立了用于RNA检测的特异性识别和通用性信号放大的荧光传感方法。结果:1.Toehold exchange相对于toehold displacement显示出更高的特异性,其中toehold exchange的实验DF值为6左右,toehold displacement的实验DF值为1左右;2."拉动策略",即在toehold exchange反应达平衡加入新的探针消耗toehold exchange产物,提高链置换正向反应效率,将检测信号提高了2-3倍,而检测特异性几乎不变。3.以miRNA let-7d为检测模型,所建立的RNA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 fM-1 nM,检测下限为0.46 fM,并能区分2 nt或3 nt差异的同家族miRNA。结论:1.Toehold exchange相对于toehold displacement在实验和理论上均具有更高的平衡特异性,该结论将为后续建立核酸特异性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与指导。2."拉动策略"将为提高核酸检测灵敏度提高新的契机,且几乎不影响核酸特异性。3.基于溶解转换的发夹探针耦合toehold exchange和RCA建立了用于RNA检测的荧光传感方法,该方法显示出良好的检测性能,并且仅需改变检测探针序列而不需重新设计RCA模板序列便可用于对其他RNA的检测,更具通用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彭炫,林建芬[6](2018)在《基于迁移理论的“置换反应滤渣问题分析”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迁移理论的概念界定及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概况等教学背景,以置换反应中"滤渣问题"型习题为例,创新地从拟人化视角分析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迁移解决问题,使思维可视化,并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最后,提出基于迁移理论的初中化学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装备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江欣承,王东梅,范美坤,龚正君[7](2018)在《基于置换反应快速制备银纳米-泡沫铜SEIRA基底的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增强红外光谱(SEIRA)灵敏度高,且由于其高度特征性,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本研究以泡沫铜为衬底,对其进行表面改性,并基于置换反应负载银纳米,获得SEIRA基底。实验过程优化了银离子溶液浓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反应时间等主要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可对11-巯基十一烷酸(MUA)分子探针产生明显增强红外信号的SEIRA基底,制备流程见Figure 1.。实验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改进置换反应的方法,向硝酸银溶液中添加PVP,并与泡沫铜反应,获得银纳米-泡沫铜SEIRA基底,以MUA(1mM)为分子探针,测试制备的SEIRA基底的增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银用量为10m L 0.2mM,PVP用量为2mL0.05g/mL,反应时间为30s时,红外增强效果最好。用最优基底对MUA分子探针进行红外检测,在其特征峰当中,1689、2849和2916 cm~(-1)处增强效果最为明显,在1689 cm~(-1)的特征峰处可得到0.016-0.023的吸光强度。计算可得,此处增强倍数达到32.7倍。本方法所制备基底的灵敏度、重现性高。具备快速、简便、低成本的优点,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20)
凌一洲,施伟东,王国余,程鹏[8](2018)在《置换反应中金属枝晶结构的观察——基于可视化技术的“金属树”标本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置换反应生成的金属单质呈树枝状,可称之为"金属树"。为取得更好的"金属树"可视化效果,采用压缩反应空间和改变观察方式的思路进行实验探究。将置换反应制成玻片标本,将反应空间压缩至薄层以防止"金属树"重迭干扰。用光学显微镜、数码体视镜、手机微距镜等设备观察金属树标本,可清晰地观察到金属树枝晶的细节结构。该实验可作为课堂实验、家庭实验或课外探究等教学活动,适合在中学推广。(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8年06期)
胡盼[9](2018)在《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新型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生化分析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因诊断、疾病研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发展,研究者们构建了多类荧光生物传感器。其中,基于支点介导链置换反应所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具有无酶、操作简单、响应迅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目标物的分析检测中。然而,该策略在支点的活化控制方面仍存在挑战,其支点区域存在序列依赖性,使之无法设计出通用型荧光生物传感器也是弊端之一。另外,荧光各向异性(FA,Fluorescence anisotropy)分析检测方法由于其仅需要单标记,可克服光漂白、可在复杂样品中使用等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荧光各向异性所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大多需要对二级结构进行特殊设计或使用纳米材料,存在设计复杂、无法兼容酶放大策略等问题。本文针对现存问题进行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协同支点激活链置换反应机制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我们构建了“协同支点”,用以激活支点介导链置换反应。协同支点是两段完全独立的DNA片段,通过相邻碱基之间的堆积作用,激活支点进行链置换反应。我们通过实时荧光检测以及非变性凝胶电泳实验,验证了该原理的可行性,对DNA的检测下限为0.5nM,线性范围为1-10nM,R2=0.9979。通过远程支点以及可逆性实验,证实该体系与其它策略具有相容性,可在复杂体系中进行应用。(2)通用型DNA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基于传统支点介导链置换所构建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具有序列依赖性,使其无法设计通用型荧光传感器。根据我们所提出的“协同支点”激活机制,我们构建了一种通用型荧光生物传感器用于miRNA、ATP的分析检测以及对PCR扩增体系进行监测。miRNA检测限度为2nM,线性范围为0-20nM,R2 = 0.990。ATP检测限度为5μM,线性范围为0-50μM。而PCR扩增在pUC18浓度为400aM-400pM范围下,与荧光信号对数呈现出线性关系,可用于分析检测aM水平的pUC18质粒。(3)基于DNA-蛋白质复合分子信标的高效荧光各向异性生物分析信号转换器:我们以DNAzyme-Pb2+为代表,提供了 一种基于可切断的DNA-蛋白质分子信标。构建一种用于荧光各向异性生物分析的信号转化策略。DNA-蛋白质复合分子信标同时具有分子信标分子内稳定性以及链酶亲和素大分子量的优点,可有效放大荧光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6)
吴霜[10](2018)在《基于链置换反应的多功能基因检测平台》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于DNA在信息储存、生物相容性、结构转换多样性和设计灵活性等方面的天然优势,DNA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分子逻辑门、分子成像以及分子马达等方面。DNA生物传感器有响应范围广、结构变化多样等优点,可实现对多种金属离子以及ATP、蛋白质、miRNA、DNA等生物分子的灵敏检测。DNA还可被用作生物学研究和医学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人体内的多种病症如胰腺癌、肺癌、21叁体综合征等的发生发展都与遗传物质突变异常相关。核酸序列分析检测是实现个体化医疗、有效诊断管理癌症和传染病的重要途径。近年来,DNA生物传感器在基因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应用。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叁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支点介导链置换反应和目标物诱导链置换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及在DNA分子器件中的应用,多种功能性核酸分子及其应用以及2-氨基嘌呤探针的荧光特征及其应用。第二章以NMM为探针构建免标记的熵增链置环循环,并将其应用于目标DNA的检测中。D1链与HP结合发生链置换反应,释放原本与HP结合的D2链,裸露出可与fuel结合的toehold区域,触发链置换反应。Fuel链与HP结合生成稳定双链释放出Dl链和被束缚的PW17序列,Dl链可重新参与下一次循环,PW17形成G-四链体结构与NMM结合,体系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对目标基因的检测限可达1 nM。第叁章以2-氨基嘌呤为探针实现对两种胰腺癌相关基因的灵敏检测。由ATP和钾离子触发的目标物诱导的链置换反应,使得原本被覆盖的toehold区域裸露出来,加入P53基因和K-ras基因分别与toehold区域结合触发链置换反应,释放出颈部有2-氨基嘌呤凸环的发夹环。而形成凸环的2-氨基嘌呤荧光强增强作为输出信号,可实现对P53基因和K-ras基因的灵敏检测,检测限可达2nM。(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08)
置换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家都知道"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单元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板块,这其中所涉及的置换反应又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中考化学在此设置的分值也比较多,关于置换反应相应知识点那是一定要考查的。其中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题目就要数"存在多个可能发生的置换反应"的题目了。现选编一些省市考题进行剖析,希望此文对于这类题的解法产生一些小思考小影响。一、例题赏析例1.(2018年四川绵阳中考第8题)向Cu(NO3)2、Al(NO3)3和Ag 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稀硫酸时有气泡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置换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娟,凌一洲,李德前.利用延时摄影技术观察铜铁置换反应[J].化学教学.2019
[2].冯加林.关于溶液中存在多个置换反应题的解法探讨[J].教育艺术.2019
[3].宋重阳,康亚峰,李诚予,庞代文,唐宏武.光镊捕获单个上转换发光微纳复合物颗粒对链置换反应引发解组装过程的实时探测[J].分析科学学报.2019
[4].刘雨双.基于DNA链置换反应动力学和GFET对DNA甲基化的检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余文.基于toehold介导链置换反应和滚环扩增技术的核酸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6].彭炫,林建芬.基于迁移理论的“置换反应滤渣问题分析”教学研究[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
[7].江欣承,王东梅,范美坤,龚正君.基于置换反应快速制备银纳米-泡沫铜SEIRA基底的方法研究[C].第五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凌一洲,施伟东,王国余,程鹏.置换反应中金属枝晶结构的观察——基于可视化技术的“金属树”标本制作[J].化学教学.2018
[9].胡盼.基于DNA链置换反应的新型荧光传感器的构建及生化分析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8
[10].吴霜.基于链置换反应的多功能基因检测平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