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伤害性电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脊髓,基因,中脑,灰质,抑制,电针,射电。
伤害性电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端木程琳,王晓宇,何伟,张晓宁,万红叶[1](2019)在《不同强度电针和经皮电刺激对大鼠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抑制效应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强度的电针和经皮电刺激对正常大鼠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抑制效应的差异,探讨不同深度感觉传入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和经皮电刺激组,每组6只。在10%乌拉坦麻醉下,电刺激右侧腓神经皮肤感受野测得诱发出股二头肌肌电的C纤维反射阈值和潜伏期。以1.2倍的C纤维反射阈值强度(1.2Tc)作为检验刺激,分别以不同强度(Tc,2Tc,3Tc)的电针或经皮电刺激干预同侧梁丘穴1分钟,记录干预后0-4min检验刺激诱发的肌电变化,观察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和经皮电刺激的镇痛效应及其差异。结果:1.诱发正常大鼠肌肉C纤维反射的伤害性刺激强度阈值是3.91±0.80mA,与经皮电刺激诱导的阈值4.52±1.6mA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诱发正常大鼠肌肉C纤维反射的伤害性刺激潜伏期是144.78±25.5 ms,与经皮电刺激诱导的潜伏期228.22±39.32ms相比明显降低(P<0.01)。2.使用Tc刺激强度,电针在干预后即刻、1分钟和2分钟均产生了明显的镇痛效应,经皮电刺激仅在干预后即刻产生了明显的镇痛效应,两种干预方法对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肌电曲线下面积和频率的抑制效应无明显差异(P>0.05)。3.使用2Tc刺激强度,电针在干预后即刻、1分钟和2分钟均产生了明显的镇痛效应,经皮电刺激仅在干预后即刻产生了明显的镇痛效应。两种方法在干预完成即刻对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肌电曲线下面积和频率的抑制效应无明显差异;1分钟和2分钟电针对C纤维反射的抑制效应均明显优于经皮电刺激(P<0.05)。4.使用3Tc刺激强度,电针在干预后即刻、1-4分钟均产生了明显的镇痛效应,经皮电刺激仅在干预后即刻、1-2分钟产生了明显的镇痛效应。两种方法在干预完成即刻对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肌电曲线下面积和频率的抑制效应无明显差异;干预后1-4分钟电针对C纤维反射的抑制效应均明显优于经皮电刺激(P<0.05)。结论:电针和经皮电刺激均可抑制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3Tc强度电针和经皮电刺激较1Tc和2Tc强度对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的抑制效应更好。电针对C纤维反射的抑制效应明显优于经皮电刺激,这可能与电针干预不仅激活了表面,而且激活了更深的感觉传入有关。(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韩曼,刘晓华,杜剑青[2](2018)在《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36只雄性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缓激肽组、电刺激+缓激肽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均行心包内插管,生理盐水组心包内注射0.2 ml无菌生理盐水;缓激肽组心包内注射0.2 ml缓激肽;电刺激+缓激肽组心包内注射0.2 ml缓激肽联合PAG电刺激。观察心包内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lectromyogram,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了背斜方肌EMG活动,且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的EMG反应具有可靠的重复性,大鼠心包内各间隔40 min连续5次注射缓激肽,EMG反应依次为100%±0.00%,98.75%±0.75%,97.94%±0.56%,97.11%±0.52%,96.63%±0.68%;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显着增多(P<0.05)。与缓激肽组相比,电刺激+缓激肽组电刺激PAG(100,150,200μA)强度依赖性抑制了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EMG分别下降至50.63%±1.52%,43.27%±1.99%和28.88%±0.97%;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减少(P<0.05)。结论电刺激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发挥了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陈李圳,阚宇,王奕力,张晓宁,王晓宇[3](2017)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合谷穴区局部皮肤肥大细胞和伤害性神经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由于其操作简便、非刺入性、无痛等优点而逐渐应用于临床。临床证据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替代针剌治疗某些疾病。以往的研究表明,手针可以激活穴位局部皮肤神经纤维释放神经肽并引起肥大细胞聚集和脱颗粒,释放五羟色胺和组织胺等。而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局部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经皮电刺激合谷穴的局部组织细胞化学反应。研究方法:经皮穴位电刺激大鼠左前肢合谷穴区,以同一大鼠对侧合谷为非刺激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合谷穴区皮肤类肤蛋白酶标记的肥大细胞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或P物质(SP)标记的伤害性神经肽以及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分布。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CGRP、SP和肥大细胞的共表达分布,以及5-羟色胺(5-HT)标记的肥大细胞与SP共表达分布。最后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研究结果:SP-IR或CGRP-IR阳性纤维分布在表皮和真皮内,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局部真皮。经皮穴位电刺激后穴区SP和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SP-IR或CGRP-IR)表达较对照穴位明显增加。在对照组观察到较为完整的类胰蛋白酶标记的肥大细胞少量分布于真皮层,而经皮穴位电刺激后肥大细胞变形并聚集于组织或分布于SP-IR或CGRP-IR神经纤维周围。此外,部分肥大细胞聚集在血管附近,伴随有5-HT颗粒物脱出。而且肥大细胞总数和脱颗粒率显着增加。结论:以上结果提示经皮穴位电刺激后出现合谷穴区"类针灸样"的局部作用,即SP-IR和CGRP-IR神经纤维局部高表达,肥大细胞聚集在神经纤维和血管周围,并脱颗粒释放5-HT。(本文来源于《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12-01)
王宁,张婷,苏园林,王锦琰,罗非[4](2016)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电刺激与丘脑电刺激对大鼠伤害感知行为的差异调节(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部脑刺激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中枢神经及精神疾病的功能型手术疗法。深部脑刺激在临床应用于疼痛治疗起源于半个多世纪以前,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类型的顽固疼痛,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神经机制,首先需要建立合适的深部脑刺激治疗疼痛的动物模型。本研究在大鼠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vl PAG)或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ior lateral nucleus,VPL)埋置刺激电极,研究深部脑刺激对正常大鼠急性痛、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注射引起的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以及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手术引起神经病理痛大鼠模型的镇痛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在正常大鼠中,单侧vl PAG刺激能够显着提高双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着的双侧镇痛作用;(2)在CFA建立的慢性炎症痛模型中,对侧vl PAG刺激和VPL刺激都能够显着提高CFA侧足底的热辐射痛阈,即产生显着的镇痛作用;(3)在SNL手术引发的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中,对侧VPL刺激能够显着提高SNL侧足底的机械痛阈,而vl PAG刺激对SNL引发的触诱发痛没有影响。以上结果提示,PAG刺激对于急性痛以及慢性炎症痛有着较好的镇痛效果,而VPL刺激更适合慢性炎症痛和慢性神经病理痛的镇痛研究。(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孙娜,徐燕,孔令恒,朱娟霞,牛利刚[5](2015)在《脊髓电刺激对缓激肽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CS)对缓激肽(BK)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2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电生理实验(N=17)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N=25),所有实验动物均实施心包插管术以诱发心脏痛。电生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BK心脏重复刺激组(n=5)和BK加SCS组(n=12),以心包内可重复性注入致痛剂BK所诱发的背斜方肌肌电(EMG)变化百分比为观察指标,评估SCS对BK所诱发的EMG的下行调控作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3)、生理盐水对照组(n=4)、SCS对照组(n=6)、BK心脏痛模型组(n=6)和BK加SCS组(n=6),以心包内注射BK所诱发的T3~T5节段脊髓背角c-fos表达水平为伤害性评价指标,评估SCS对BK所诱发的c-fos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电生理实验,与BK心脏重复刺激组比较,BK加SCS组EMG变化百分率降低(P<0.05);SCS结束5min后,EMG为基础对照的54.02%±4.95%(P<0.05);SCS结束55min后,EMG为基础对照的74.82%±4.74%(P<0.05);SCS结束105min后,EMG恢复至基础对照水平。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CS对照组大鼠c-fos表达水平分别为22.50±1.85和35.00±3.77,与空白对照组(15.00±2.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K心脏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水平(115.67±10.0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BK加SCS组大鼠c-fos表达水平(59.83±5.76)与BK心脏痛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SCS对BK诱发的EMG反应和脊髓背角伤害性信号c-fos表达均具有抑制效应,这种抑制效应很可能是由于SCS激活了颈段脊髓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继而这些抑制性神经元通过降低胸段脊髓心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活动而抑制了心脏伤害性感受。(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刘晓华,韩曼,杜剑青[6](2015)在《电刺激孤束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作用及其脊髓机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刺激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对心包内注射辣椒素诱发的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ardiac-somatic motor reflex,CMR)的影响,以及脊髓鞘内注射受体拮抗剂对NTS这一电刺激效应的影响,探讨参与NTS对心脏伤害性信息调控的脊髓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对照组、育亨宾组、纳洛酮组。分别单独电刺激NTS或电刺激NTS结合脊髓鞘内注射溶媒、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α2受体阻断剂(育亨宾)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观察以背斜方肌肌电(electromyogram,EMG)活动为指标的CMR变化。结果与对照比较,电刺激(10、20、50μA)NTS,CMR呈强度依赖性的减少(P<0.05);鞘内注射育亨宾的溶媒或生理盐水10μL,对20μA电刺激的抑制效应没有明显影响(P>0.05);鞘内注射育亨宾(20、50μg)或纳洛酮(50、100μg),电刺激对CMR的抑制效应被翻转(P<0.05);鞘内注射小剂量的纳洛酮(10μg),使电刺激对CMR的抑制效应增强(P<0.05)。结论电刺激NTS对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有下行抑制作用,脊髓的α2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和阿片受体介导NTS的下行抑制作用,小剂量的纳洛酮对该下行抑制有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魏昭,沈晶晶,张美琴,陈梦,敬晶[7](2014)在《吗啡对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诱发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躯体伤害性电刺激能否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改变,以及吗啡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saphenous nerve,SN)后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及皮下注射吗啡对该变化的影响。结果:伤害性电刺激SN后30 min能够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显着增加;皮下注射吗啡可抑制伤害性电刺激SN引起的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增加。结论:伤害性电刺激SN模拟躯体痛后可致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显着增加,表明SN传入的伤害性信息能够到达脊髓腰骶段,吗啡抑制了伤害性电刺激SN引起的脊髓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增加,说明此反应具有伤害性感受性质。(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张明洁,梁景耀,陈小燕,刘若卓,董钊[8](2013)在《不可预测温和应激所致抑郁对电刺激上矢状窦硬脑膜产生的伤害性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偏头痛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疾病,年患病率达9.3%,抑郁为最常见的致残疾病之一,二者共病不仅对治疗产生了极大的挑战,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然而抑郁对偏头痛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并不清楚。本实验拟建立不可预测慢性温和应激(unpredictable chronic mild stress,UCMS)大鼠抑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电刺激上矢状窦硬脑膜的偏头痛大鼠模型,观察UCMS诱导的抑郁对清醒大鼠伤(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11-15)
傅小云,谢鹏,涂业,喻田,吕粟[9](2013)在《重复伤害性电刺激下大鼠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复伤害性电刺激下大鼠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变化。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24只,麻醉后行4个相同时间段的左前爪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分别为A、B、C、D,刺激间期为10 min);刺激期间予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统计参数法行图像分析不同时间段伤害性电刺激下脑功能成像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段刺激鼠左前爪激活数目情况:D时间段的总的激活数目显着低于A、B、C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时间段总的激活数目显着低于A、B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时间段伤害性电刺激大鼠均存在明显的局部脑区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信号的强烈变化,主要激活脑区包括:伏膈核(accumbens nucleus,Acb)、右侧初级感觉皮质(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I)、右侧腹后外侧丘脑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 thalamic nucleus,VPL)及后扣带回皮质(retrosplenial granular cortex,RSG);在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后,中枢对电刺激引起的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及加工网络的BOLD信号响应减弱。结论:重复伤害性电刺激后,大鼠脑功能成像显示激活脑区数目减少,伏膈核、右侧S1、VPL、RSG脑区激活体素减小,可能与中枢对伤害性刺激的调制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宁丽,王英伟[10](2012)在《在体膜片钳记录前扣带皮层神经元对伤害性电刺激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麻醉状态下,采用在体膜片钳记录前扣带皮层(ACC)神经元对外周伤害性电刺激的反应。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只,经腹腔注射2.5%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立即行气管插管术,随后固定于实验台,进行在体膜片钳记录,细胞记录稳定后,给予1.5mA、时长2s的电流刺激大鼠的前后肢,记录大鼠ACC神经元对电刺激的反应。结果戊巴比妥钠麻醉状态下,给予大鼠电刺激后,其ACC神经元表现出明显的兴奋性反应,且其对电刺激的反应幅度为(4.02±1.32)mV,反应持续时间为(131.33±58.08)ms,反应潜伏期为(57.83±10.82)ms。结论戊巴比妥钠麻醉状态下,伤害性电刺激可以诱导ACC神经元出现显着的兴奋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伤害性电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调控作用。方法36只雄性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缓激肽组、电刺激+缓激肽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均行心包内插管,生理盐水组心包内注射0.2 ml无菌生理盐水;缓激肽组心包内注射0.2 ml缓激肽;电刺激+缓激肽组心包内注射0.2 ml缓激肽联合PAG电刺激。观察心包内缓激肽诱发大鼠心脏-躯体运动反射的变化,该反射以背斜方肌肌电(electromyogram,EMG)为观测指标;同时观察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了背斜方肌EMG活动,且心包内注射缓激肽诱发的EMG反应具有可靠的重复性,大鼠心包内各间隔40 min连续5次注射缓激肽,EMG反应依次为100%±0.00%,98.75%±0.75%,97.94%±0.56%,97.11%±0.52%,96.63%±0.68%;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显着增多(P<0.05)。与缓激肽组相比,电刺激+缓激肽组电刺激PAG(100,150,200μA)强度依赖性抑制了心包内缓激肽诱发的EMG活动,EMG分别下降至50.63%±1.52%,43.27%±1.99%和28.88%±0.97%;同时,脊髓背角c-Fos表达减少(P<0.05)。结论电刺激PAG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发挥了下行性抑制调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伤害性电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端木程琳,王晓宇,何伟,张晓宁,万红叶.不同强度电针和经皮电刺激对大鼠伤害性刺激所致C纤维反射抑制效应的比较[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2].韩曼,刘晓华,杜剑青.电刺激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下行性抑制调控[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
[3].陈李圳,阚宇,王奕力,张晓宁,王晓宇.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合谷穴区局部皮肤肥大细胞和伤害性神经肽的影响[C].2017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暨2017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17
[4].王宁,张婷,苏园林,王锦琰,罗非.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电刺激与丘脑电刺激对大鼠伤害感知行为的差异调节(英文)[J].生理学报.2016
[5].孙娜,徐燕,孔令恒,朱娟霞,牛利刚.脊髓电刺激对缓激肽诱发的心脏伤害性感受的抑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6].刘晓华,韩曼,杜剑青.电刺激孤束核对大鼠心脏伤害性感受的作用及其脊髓机制的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7].魏昭,沈晶晶,张美琴,陈梦,敬晶.吗啡对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诱发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的影响[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4
[8].张明洁,梁景耀,陈小燕,刘若卓,董钊.不可预测温和应激所致抑郁对电刺激上矢状窦硬脑膜产生的伤害性行为的影响[C].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9].傅小云,谢鹏,涂业,喻田,吕粟.重复伤害性电刺激下大鼠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变化[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
[10].宁丽,王英伟.在体膜片钳记录前扣带皮层神经元对伤害性电刺激的反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