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江[1]2004年在《开胸手术对肺氧合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用反向Fick法研究开胸手术围术期氧供需是否平衡以及氧供氧耗关系的变化特点,开胸手术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3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常规插管麻醉后采用50%笑气复合静脉异丙酚、异氟醚维持麻醉,采用Hemosonic~(TM) 100经食道超声多谱勒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桡动脉穿刺行有创血压连续监测和动脉血气分析,经颈内静脉放置CVP测压管,同时抽取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分别于入室后平卧自主呼吸(T_1)、插管后侧卧位双肺通气15分钟(T_2)、侧卧位单肺通气15分钟(T_3)、侧卧位单肺通气30分钟(T_4)、侧卧位单肺通气60分钟(T_5)、关胸后双肺通气10分钟(T_6),分别抽取桡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同时抽取动脉血2ml测定动脉血乳酸浓度(ABL)。根据标准公式计算氧供(DO_2)、氧耗(VO_2)、氧摄取率(ERO_2),观察在6个时间点上述指标和SvO_2、MAP、HR、CI、TSVR、ACC、LEVT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趋势。 结果 单肺通气开始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显着下降(从230mmHg下降到144mmHg),但在单肺通气过程中PaO_2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141-148mmHg)。关胸后TLV使PaO_2显着升高(从148mmHg上升到278mmHg)。插管后TLV时的氧供和麻醉诱导前相比显着下降(从480ml·min~(-1)·m~(-2)下降到413ml·min~(-1)·m~(-2)),氧耗明显下降(从97ml·min~(-1)·m~(-2)下降到64ml·min~(-1)·m~(-2))。OLV过程中与插管后TLV相比,氧供维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404-421ml·min~(-1)·m~(-2)),随着单肺通气时间的延长,氧耗逐渐增加(从78ml·min~(-1)·m~(-2)上升到89ml·min~(-1)·m~(-2));同时摄氧率逐渐增加(从18%上升到24%),动脉血乳酸浓度呈上升趋势(1.63~1.70mmol·L~(-1))。关胸后TLV与OLV过程相比,氧供明显提高(从404ml·min~(-1)·m~(-2)上升到457ml·min~(-1)·m~(-2))而氧耗维持在一恒定水平(91ml·min勇叹珍~笋矛漪九节氛汾功柑及益葫动力笋影嗬必瑙诉比劝泞谐戈摄氧率有所下降(从24%下降到22%),同时动脉血乳酸浓度也下降。麻醉诱导后,机体的心肌收缩力显着下降;到关胸时机体的心肌收缩力比麻醉诱导时显着上升。开胸后心率显着升高,关胸后心率恢复正常。围术期机体的MAP保持相对恒定。单肺通气过程中,碱剩余的负值逐渐增大。 结论 在目前常规的胸外科手术麻醉条件下(50%笑气复合静脉异丙酚维持麻醉)开胸手术期间,机体的氧供和氧耗处于平衡状态。机体的血流动力学也处于平衡状态。
马孝武[2]2005年在《血液稀释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生理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我国人口不但呈老龄化趋势,而且老年病人手术的种类、数量及难度不断增加,手术中对异体血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由异体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也不断增多,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爱滋病等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新世纪我国将进一步面临血源短缺和输血后严重感染等严峻形势,因此如何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节约用血是当代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术前自体贮血、麻醉后实施血液稀释、术中严密的止血和血液回收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等均可减少围术期失血和异体血的应用,起到很好的血液保护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血液稀释机理研究的逐步深入,术前血液稀释(Hemodilution,HD)已成为当前临床节约用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主要有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AHH作为一种血液保护新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时间、费用低廉及减少血液污染等优点,且具有较强的扩容效果,目前临床已广泛用于术中节约用血及低容量休克的治疗等,并有逐步取代ANH之势。虽然目前AHH在临床应用逐步增多,但国内对老年人实施AHH的系统研究较少,特别是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全身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实施AHH对老年人血液动力学、机体组织的氧供、肾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老年人能耐受AHH的程度等尚需进一步进行基础和临床研究。 当前,临床所用血浆代用品的种类较多(如羟乙基淀粉液、琥珀酰明胶、右旋糖酐、尿联明胶等),但羟乙基淀粉液(Hydroxyethyl starch,HES)以其优良的理化性
史志国[3]2012年在《静态压力—容量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肺通气在开胸手术患者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静态压力-容量曲线指导设置呼气末正压结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96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按术前肺功能分为2组:N组为肺功能正常组,D组为肺功能异常组。再根据通气方式将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对照组(NC、DC组)和保护性肺通气组(NP、DP组)。NC、NP组各30例,均为肺功能正常患者,DC、DP组各18例,均为肺功能异常患者。NC、DC组设定单肺通气(OLV)潮气量9ml/kg,NP、DP组设定OLV潮气量6ml/kg,并在健肺采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P-V曲线低位拐点对应压力(Pinfs)+2cmH2O确定PEEP值,术侧肺采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压力为5cmH2O;调整呼吸频率,NC和DC组调整PetCO2在35~45mmHg之间,NP和DP组调整PetCO2在35~45mmHg。记录OLV前侧卧位(T1)、OLV开始后30min(T2)、OLV开始后60min (T3)的平台压(Pplat)、峰压(Ppeak)、肺顺应性(Cdyn);T1、T2、T3和关胸5min(T4)时抽取动脉血测血气指标,记录SPO2、PaCO2、PaO2,计算出肺内分流率(Qs/Qt);T1、T4和术后18h(T5)时抽取静脉血,检测IL-6、TNF-a浓度;监测术后1、3、5天胸部体征、血常规、胸片变化以判断预后。结果:与双肺通气(TLV)相比,OLV期间Cdyn降低,NC,DC组Pplat、Ppeak升高;T2、T3时,与DC、NC组比较,DP、NP组Pplat、Ppeak降低(P<0.05)。与TLV相比,OLV期间PaCO2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P组升高明显(P<0.05);Qs/Qt增加,PaO2降低T2、T3时,与DC、NC组比较,DP、NP组Qs/Qt降低,PaO2升高(P<0.05);T4、T5时,四组患者IL-6、TNF-α浓度均升高(P<0.05);T4、T5时,与NC、DC组比较,NP、DP组IL-6、TNF-α浓度降低(P<0.05)。与DC组比较,DP组围术期并发症减少(P<0.05)。结论:采用6ml/kg潮气量,根据静态P-V曲线Pinfs+2cmH2O设置PEEP,术侧辅以5cmH2O的CPAP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PH)的保护性肺通气模式有助于降低老年患者开胸手术OLV期间Pplat、Ppeak,改善老年肺功能正常患者的Cdyn;减少Qs/Qt,改善PaO2,减少IL-6、TNF-α产生,减轻肺损伤;有助于减少老年肺功能不全患者开胸手术围术期肺部并发症发生。目的静态压力-容量曲线指导设置呼气末正压(PEEP)结合肺复张(ARS)通气在肥胖患者开胸手术中的作用。方法24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肥胖肺癌患者,年龄39~75岁,体重指数均在30~40kg/m~2,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保护性肺通气组(P组);C组给予潮气量8-9ml/kg,P组给予潮气量6ml/kg,单肺通气(OLV)开始10min后给予ARS一次,后予PEEP,以静态P-V曲线(Pinfs)+2cmH2O确定PEEP值。记录OLV前(T1)、OLV开始后30min(T2)及OLV开始后60min(T3)时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动态顺应性(Cdyn)变化;T1、T2、T3、关胸后双肺通气5min(T4)抽取动脉血,测血气指标SPO_2、PaCO_2、PaO_2,并计算Qs/Qt(%)值。T1、T4和术后18h(T5)时抽取静脉血,检测IL-6、TNF-a浓度。结果与双肺通气(TLV)时比较,OLV期间2组Cdyn、PaO_2降低、Pplat、Ppeak、Qs/Qt(%)升高(P<0.05);与C组比较,OLV期间期间,P组Pplat、Ppeak、Qs/Qt(%)降低;P组在T2、T3时PaO_2增加(P<0.05);与T1时比较,T4、T5时IL-6、TNF-α浓度升高(P<0.05),T4、T5时,与C组比较,P组IL-6、TNF-α浓度降低(P<0.05)。结论采用6ml/kg潮气量,根据静态P-V曲线Pinfs+2cmH2O设置PEEP结合ARS的保护性肺通气方式有助于减少肥胖患者开胸手中低氧血症发生,减轻围术期肺损伤,在肥胖患者开胸手术麻醉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模式。
周嘉莉[4]2015年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阻滞在全麻下开胸单肺通气手术中围术期的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状态和对肺部氧合、肺内分流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开胸手术的肺癌患者80例(ASA 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胸椎旁阻滞组(PVB组)和硬膜外阻滞组(CEA组)两组患者均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入室后常规开放中心静脉通路,吸氧,有创动脉压监测,心电和脉搏氧饱和度监护,开放深静脉后给予咪唑安定0.03mg/kg缓慢静推,10min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PVB组)和硬膜外阻滞(CEA组),区域阻滞完成30min后进行全麻诱导,术后分别采用连续胸椎旁阻滞镇痛和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记录两组患者区域阻滞麻醉的起效时间、最大感觉阻滞平面;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前T0、阻滞后15分钟T1、麻醉诱导前T2、侧卧位双肺通气5分钟T3,单肺通气15分钟T4、单肺通气30分钟T5、单肺通气45分钟T6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测定动脉及混合静脉血血气,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丙泊酚和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总消耗量以及术中血管活性药的用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小时、24小时动脉血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以及术后6h、12h、24h及48h安静状态和咳嗽时的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和ASA分级无显着差异(P>0.05)(2)区域阻滞的效果:PV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均成功完成胸椎旁阻滞,起效时间(17.8+4.3)s,最大阻滞平面为(5.4士1.1)个节段。CEA组患者硬膜外阻滞起效时间(48.6+6.1)s,最大阻滞平面为(6.7±0.9)个节段,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VB组麻醉起效时间快。(3)麻醉镇痛效果: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阿片类镇痛药物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镇痛效果相当。PVB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CEA组短(P<0.05)。术后12h、24h、48h咳嗽时VAS评分PVB组低于CEA组(P<0.05)。(4)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CEA组患者MAP和HR在T1、T2时较TO下降明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PVB组患者麻黄素和阿托品消耗量明显低于CEA组(P<0.05)(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两组患者肺内分流从T3时开始升高,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小时和24小时动脉血氧分压PVB组高于CEA组(P<0.05);术后一周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PVB组低于CEA组(P<0.05)研究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成功率高,与硬膜外阻滞相比其麻醉起效更快速、镇痛效果与硬膜外相当,麻醉复苏和拔管更早,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肺内分流影响与硬膜外阻滞无差异,术后氧合较硬膜外阻滞佳,术后肺部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胸科手术麻醉和镇痛的方式。
李义[5]2014年在《不同间隔时间肺复张对单肺通气炎性因子、氧合指数及肺内分流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术中不同间隔时间肺复张对单肺通气炎性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开胸手术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进行肺复张的合理间隔时间,以指导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麻醉管理。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行开胸手术患者(食管癌和贲门癌)40例,性别不限。年龄65~75岁,体重65~80kg,ASAⅠ或Ⅱ级,所有入选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病史,肺功能检查无异常,术前无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术前无免疫系统疾病,无放化疗史以及激素等免疫功能抑制药物应用史。按照随机原则分为4组:A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每30min行一次肺复张;B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每60min行一次肺复张;C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每120min行一次肺复张;D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不采取肺复张,仅在关胸前行一次肺复张。单肺通气过程中SpO2低于90%者排除试验。为保证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围术期麻醉处理及手术操作均由同一位麻醉医师和同一胸科小组完成,手术入路均为左侧开胸手术。患者入室后用IntelliVue MP50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建立左上肢静脉通路,以15ml·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LR),局麻下行右侧桡动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血压。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0.08mg·kg-1、舒芬太尼0.2~0.4μg·kg-1、丙泊酚1.5~2.0mg·kg-1,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1行麻醉诱导,经口明视下行双腔支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确定导管位置,接Datex-Ohmeda7100呼吸机控制呼吸以及监测患者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设定通气参数:潮气量10ml·kg-1,吸呼比为1:1.5,氧流量1.5L/min,调整呼吸频率以维持PETCO2介于35~45mmHg之间。手术开始进胸后,通气模式由双肺通气改为单肺通气,潮气量6ml·kg-1,吸呼比为1:1.5,PEEP5cmH2O,气道峰压<30cmH2O,通过调整呼吸频率以维持PETCO2介于35~45mmHg之间。单肺通气期间A组患者每30min行一次肺复张;B组患者每60min行一次肺复张;C组患者每120min行一次肺复张; D组患者单肺通气期间不采取肺复张,仅在关胸前行一次肺复张。胸内操作结束后均行双肺通气。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吸入七氟烷(2~3%),微量泵泵注瑞芬太尼0.5~1μg/kg/min。行BIS监测,维持BIS值于40~60之间,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1以维持肌松。常规补液,乳酸钠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氯化钠130/0.4注射液,晶胶比2:1,及时调整麻醉深度,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MAP、HR变化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0%,监测术中尿量,维持尿量大于0.5ml·kg-1·h-1。记录单肺通气的时间、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及尿量。分别于入室(T0)、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1h(T3)、单肺通气2h(T4)、单肺通气3h(T5)、单肺通气结束(T6)、双肺通气30min(T7)、拔管后30min(T8)时,抽取桡动脉血1.5ml行血气分析,记录各时点的PaO2、PaCO2、A-aDO2及乳酸值,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氧合指数(OI)及肺内分流量(Qs/Qt);同时需在T0、T4、T7及术后2h(T9)、术后24h(T10)各时点经颈内静脉采集中心静脉血5ml,经离心后提取血清,于-70℃条件下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L-6、TNF-α及IL-10浓度。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及再次手术。1一般情况:四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病种构成比、术前FEV1/FVC(%)、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输液量、失血量及尿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检测指标:2.1炎性因子①T0时,4组患者血清的IL-6、TNF-α、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时相比,4组患者在T4、T7、T9和T10时的IL-6、TNF-α、IL-10水平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T4、T7、T9和T10时IL-6、TNF-α、IL-10水平均降低(P<0.05);D组在T4时降低(P<0.05),在T7、T9和T1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与B组相比,C组患者在T4、T7、T9和T10时IL-6、TNF-α、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与B、C两组相比,D组患者在T7、T9和T10时IL-6、TNF-α、IL-10水平均升高(P<0.05),T4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氧合指数①T0时,4组患者的氧合指数(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时相比,4组患者氧合指数在T2~T6时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A、B两组相比,T6时C组和D组患者氧合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在T6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5与T7~T8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肺内分流量①T0时,4组患者的肺内分流量(Qs/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T0时相比,4组患者肺内分流量在T2~T6时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A、B两组相比,T6时C组和D组患者肺内分流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在T6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5与T7~T8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长时间持续性单肺通气的开胸手术患者虽氧合指数及肺内分流量逐渐改善,但最后肺复张时易引起炎性因子的迅速升高造成急性肺损伤。2长时间间断性单肺通气的开胸手术患者从炎性因子、氧合指数及肺内分流量综合因素考虑应持续性单肺通气120min左右进行一次肺复张可缓解患者由萎陷到复张引起的肺损伤。
张译文[6]2016年在《超声引导下不同节段胸椎旁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循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节段的胸椎旁阻滞(TPVB)对开胸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内分流量(Qs/Qt)、动脉氧分压(Pa O2)、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是否有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择期行左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或贲门癌切除术的患者63例,体重指数19~28kg/m2,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为Ⅰ~Ⅱ级。心肺功能无中度及以上异常,胸部无手术或外伤史,胸廓脊柱无畸形,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以上患者随机分配到叁组:T4组(n1=21),T8组(n2=21)和C组(n3=21),其中T4组为左侧第4胸椎旁阻滞组,T8组为左侧第8胸椎旁阻滞组,C组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患者不进行胸椎旁阻滞。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建立上肢静脉通路,手术开始前30min静脉滴注盐酸戊乙奎醚1mg和咪达唑仑0.05mg/kg。用Philips Intelli Vue MP50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其脉搏氧饱和度(Sp O2)和心电图(ECG),局部麻醉下行右侧颈内静脉以及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和有创动脉压(ABP)。根据随机分组结果,帮助患者摆好右侧卧位的体位,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左侧第4胸椎旁阻滞或左侧第8胸椎旁阻滞。15~20分钟后,测试患者是否出现阻滞平面,出现阻滞平面的病例为有效病例,入组试验,并记录平面范围,未产生平面或平面过于广泛的(如T4组的最低平面低于T6的,或T8组平面高于T6的,可能会产生交叉影响)剔除试验。采集好相关指标数据后,面罩通气下嘱患者自主呼吸,给氧去氮。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1.0μg/kg,依托咪酯0.2~0.3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2~0.3mg/kg,呼吸消失5分钟后经口明视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男性8.0#,女性7.5#),听诊两肺呼吸音一致后固定导管,然后置入支气管封堵器,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封堵器套囊位置是否良好,检查完后双肺通气。用Drager Fabius Trio麻醉机控制呼吸、监测气道压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和七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瑞芬太尼泵注速度为0.1~0.3μg/kg/min,七氟醚吸入浓度为1%~3%,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40~60。每30~40分钟静脉追加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呼吸参数设定:双肺通气潮气量(Vt)为6~10ml/kg,单肺通气潮气量为6~8ml/kg,吸呼比均为1:2,呼吸频率依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设定,将Pet CO2维持在35~45mm Hg。新鲜氧流量为1L/min,吸入氧浓度为80%。分别在阻滞前(t0)、阻滞后15min(t1)、侧卧位双肺通气时(t2)、单肺通气15min(t3)、单肺通气30min(t4)、单肺通气45min(t5)、单肺通气60min(t6)、单肺通气90min(t7)记录脉搏氧饱和度(Sp O2)、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各0.5ml做血气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叁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入室Pa O2、FEV1/FVC、射血分数、手术类型比例、手术中补液量和术中尿量,经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able1)。2叁组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内分流量都遵循麻醉插管后(t2)开始升高,单肺通气后15~30分钟达到峰值(t3~t4),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各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6)。3叁组患者动脉氧分压的变化趋势则为吸氧后双肺通气时(t2)迅速升高达峰值,单肺通气后先迅速下降(t3),45分钟(t5)左右降至最低,然后缓慢回升,各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7)。4叁组患者在单肺通气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各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8,Fig.9,Table4)。5与C组相比,T4组和T8组的术中升压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并没有增加(Table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麻醉诱导时使用的镇痛药物舒芬太尼(Table2)的用量,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中镇痛药物(瑞芬太尼)的用量(Fig.10),叁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经过两两比较,与C组相比,T4组和T8组术中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组与T8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开胸手术患者行第4或第8节段的胸椎旁阻滞,不会增加单肺通气期间的肺内分流量,也不会对动脉氧合造成影响;胸椎旁阻滞可以减少术中镇痛药物的使用,同时也不会产生胸段硬膜外阻滞那样明显的循环抑制,不增加麻醉期间升压药的使用量。因此,胸椎旁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科手术术中及术后镇痛。
柏文华, 常国祥[7]2018年在《右美托嘧啶对开胸手术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肺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右美托嘧啶对开胸手术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肺保护作用。方法:4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右美托嘧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15min内D组预注右美托嘧啶1μg/kg,C组等量等速输注生理盐水。静脉诱导,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控制麻醉深度。D组持续输注右美托嘧啶0.5μg/kg/h至关闭胸腔后停止,C组相同时段等量等速输注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等。于麻醉诱导前(T_1)、单肺通气1h(T_2)、单肺通气结束即刻(T_3)、手术后1d(T_4)、3d(T_5)、7d(T_6)监测CRP。T_1、T_2、T_3监测动脉血气。结果:两组一般资料和单肺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CRP组内比较C组麻醉后各时点血清CRP较麻醉前升高,D组除T_2、T_6时点外,其他各时点CRP较麻醉前也升高;组间比较麻醉后各时点D组CRP低于C组(P<0.05)。Pao_2/Fio_2组内比较,T_2、T_3时点低于T_1;组间比较T_2、T_3时点D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可降低开胸手术患者的CRP水平,抑制肺部炎症反应,提高肺氧合功能,具有确切的肺保护作用。
汪叁岳, 程远[8]2014年在《单肺通气时程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单肺通气时程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选择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单肺通气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153例,按照单肺通气时程将患者分为1组(<1.5 h)、2组(1.5~3 h)、3组(>3 h),每组各51例。观察指标:各组患者在麻醉前(T1)、麻醉后(T2)以及手术结束前(T3)和术后1 d(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T2~T3时肺泡灌洗液中TNF-α和IL-8变化情况。结果①各组间同时间点HR、MAP、CV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不同时点MAP、CV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T3时点,1~3组萎陷肺及通气肺TNF-α、IL-8值均高于同组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点,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T3时点,2组萎陷肺TNF-α、1~3组萎陷肺IL-8值均高于比同组通气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单肺通气时程对老年患者术中、术后24 h的血流动力学无显着影响,但肺泡灌洗液TNF-α和IL-8浓度随着单肺通气时间延长而增加,单肺通气超过3 h最显着且萎陷侧肺比通气侧肺更加明显。
刘文君[9]2010年在《根据压力—容量曲线设置保护性通气方式对单肺麻醉患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静态呼吸系统压力-容量(Press-volume Curve,P-V curve)曲线低位拐点(Pinf)设置不同PEEP,观察肺保护性通气方式在肺叶切除术单肺通气(OLV)期间对患者呼吸力学、动脉血气值、动脉血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120例择期开胸手术病人,ASA1~2级,肺功能:MVV(实测值/预测值)>70%、FEV1(实测值/预测值)>60%。随机分为5组,每组24人,C组(大潮气量组:Vt=10ml/kg、PEEP=0)、P-2组(PEEP=Pinf-2cmH2O、Vt=6ml/kg),P+0组(PEEP=Pinf+0cmH2O、Vt=6ml/kg),P+2组(PEEP=Pinf+2cmH2O、Vt=6ml/kg),P0组(PEEP=0、Vt=6ml/kg)。术中监测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Raw)、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分别于术前(BO)、双肺通气(TLV)及OLV20分钟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在OLV开始即刻(T1)、OLV结束即刻(T2)分别采集动脉血3ml测定TNF-α、IL-6的浓度。结果呼吸力学:与TLV相比,OLV时各组Cdyn均降低、Ppeak、Pplat、Raw均升高(P<0.01);在TLV、OLV时,与C组相比,P+2组的Raw下降(P<0.01或P<0.05),与其它组相比,P+2组的Ppeak、Pplat均升高(P<0.05),各组间Cdy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同BO相比,TLV、OLV时各组PaO2、SaO2均增加(P<0.01),但OLV比TLV低(P<0.01);各组Qs/Qt,OLV比TLV高(P<0.01);在TLV、OLV时,各组间的PaO2、SaO2、Qs/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其它各保护性通气组的PaCO2均增加(P<0.01),但仍在临床允许的范围之内;IL-6:与T1相比,各组IL-6浓度在T2时均增加(P<0.01);在T2时,与其它组相比,P+2组IL-6浓度增加幅度最小(P<0.05),其它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T1时,C组、P-2组、P+0组、P+2组、P0组分别有61%、54%、56%、63%、59%的样本没有测出TNF-α浓度;在T2时,各组分别有52%、54%、56%、63%、59%的样本没有测出TNF-α浓度。结论在肺叶切除OLV期间,PEEP设置为Pinfs+2cmH2O水平的保护性通气方式可减少肺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降低患者的气道阻力;在短时间内对肺顺应性和氧合没有影响;可减少IL-6释放、减轻肺部炎性反应。
付立旺[10]2017年在《支气管封堵技术对左开胸手术肺萎陷分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食管癌开左胸手术中,在支气管封堵管(BB)下进行单肺通气,参照Campos肺萎陷和手术野的评估方法[1]和双腔管下肺萎陷和手术野的评估方法[2],计算应用支气管封堵器技术开左侧胸肺萎陷分级的百分比,便于指导临床评估开胸手术患侧肺萎陷程度。方法:由于Campos分级是术侧肺自然萎陷状态下的评估。双腔管下分级是对术侧肺进行小潮气量通气,经过干预后,根据术者对手术野暴露的满意度以及是否影响手术操作的评估分级的定义:Ⅰ级术侧肺基本萎陷,不经过干预后手术野暴露满意,不影响手术操作。Ⅱ级术侧肺部分萎陷,经过干预后手术野暴露可,但不影响手术操作。Ⅲ级术侧肺萎陷差,经过干预后仍严重影响手术野暴露,手术无法进行。支气管封堵技术下分级是对支气管封堵管中心导管进行小潮气量通气,经过氧气通气干预后,根据术者对手术野暴露的满意度以及是否影响手术操作的评估,分级的定义如双腔管分级。随机选取同一组手术医生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择期的60例食管癌患者,男女不限,体重为49~80kg,身高155~175cm,全部选择开左胸食管癌根治术。ASA分级为Ⅰ~Ⅱ级,术前心电图、心脏超声以及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依据肺功能报告,记载患者预计肺总量,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血常规和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既往体健,无系统疾病。根据研究需要随机分叁组:A组(n1=20)、B组(n2=20)和C组(n3=20)。患者被送入手术室,完善叁方核对,手术室护士建立外周液路,切皮前30min,戊乙奎醚1mg和咪达唑仑0.05mg/kg入壶。用IntelliVue MP50监护仪记录其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电图(ECG),2%利多卡因局麻后进行有创穿刺,包括深静脉和桡动脉,记录CVP和ABP,进行术前吸空气的动脉血气分析。面罩下100%纯氧吸入,增加氧储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0.4μg/kg,依托咪酯0.2~0.3mg/kg,患者入睡后推注顺式阿曲库铵0.3mg/kg,辅助呼吸和面罩人工通气5min后由同一高年资麻醉医生经口明视插入7.5~8.0号单腔气管导管,固定单腔气管导管,然后经单腔管置入支气管封堵管,置入左主支气管。先用听诊法检查封堵管套囊对位是否良好,再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定对位良好,同时检查气道情况,确保通畅。固定支气管封堵管,进行双肺通气。用datex-ohmeda7100呼吸机控制呼吸以及监测气道平台压(pplat)和气道峰压(ppeak)、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中麻醉采用瑞芬太尼-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微量泵瑞芬太尼(0.5~1μg/kg/min)和吸入七氟烷(1~3%),每半小时静推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进胸前双肺通气,呼吸参数设定为:潮气量(vt)8ml/kg,呼吸频率(f)12次/分,吸呼比(i:e)1:2。进胸后改为单肺通气模式,呼吸参数设定:潮气量为6ml/kg,呼吸频率15次/分,吸呼比1:2。在左侧肺完全萎陷后,手术进行到过主动脉弓阶段时给予注入氧气(浓度0.8)干预(附图),使b组和c组分别达到肺萎陷程度分级的Ⅱ级和Ⅲ级(附图),记录下此时的注气总量(v1,v2),给予小潮气量1ml/kg维持萎限程度。同时抽血气记录ph,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记录叁组的有创动脉压(ab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2天内声音嘶哑、咽痛的发生例数,和术后7天内肺部发生感染的例数。结果:1基本情况:叁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术前pao2、fvc、fev1/fvc(%)、dlco、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血红蛋白含量、手术中补液量、术中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的血气分析中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中心静脉压(cvp)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的pao2和a-ad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b组比较,c组患者的pao2和a-ado2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的萎陷程度为100%,b组萎陷程度为80.2%,c组萎陷程度为72.2%,6 ABC叁组开左胸侧肺萎陷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ABC叁组患者术后2天内声音嘶哑、咽痛的发生情况,和术后7天内肺部发生感染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左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时,术侧肺通过不同程度的膨胀,能够提高动脉氧分压,降低低氧血症等并发症,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左侧肺的萎陷分别为Ⅰ级萎陷100%~80.2%,Ⅱ级萎陷80.2%~72.2%,Ⅲ级萎陷低于72.2%。同时,肺萎陷程度在80.2%的情况下既不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又不干扰手术操作。术后声音嘶哑、咽痛和肺部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双腔管低。
参考文献:
[1]. 开胸手术对肺氧合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D]. 孙传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04
[2]. 血液稀释对老年人开胸手术生理功能的影响[D]. 马孝武. 郑州大学. 2005
[3]. 静态压力—容量曲线指导个体化保护性肺通气在开胸手术患者中的作用[D]. 史志国.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2
[4].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的临床应用[D]. 周嘉莉. 浙江大学. 2015
[5]. 不同间隔时间肺复张对单肺通气炎性因子、氧合指数及肺内分流量的影响[D]. 李义. 河北医科大学. 2014
[6]. 超声引导下不同节段胸椎旁阻滞对开胸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内分流和循环的影响[D]. 张译文. 河北医科大学. 2016
[7]. 右美托嘧啶对开胸手术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肺保护作用[J]. 柏文华, 常国祥. 北方药学. 2018
[8]. 单肺通气时程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J]. 汪叁岳, 程远.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9]. 根据压力—容量曲线设置保护性通气方式对单肺麻醉患者的影响[D]. 刘文君.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10
[10]. 支气管封堵技术对左开胸手术肺萎陷分级的研究[D]. 付立旺. 河北医科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