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微粉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水蛭微粉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吴玉生[1]2003年在《水蛭微粉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水蛭微粉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作用及机理,对实验大鼠急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理。 方法:63例脑梗死患者(病程在7天以内)随机分为叁组:A组,21例,西药常规治疗(简称对照组);B组,21例,西药常规加水蛭粗粉治疗(简称粗粉组);C组,21例,西药常规加水蛭微粉治疗(简称微粉组)。采用2种水蛭制剂预先给大鼠灌胃给药,然后造成急性脑缺血损伤的模型。观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CD62p)水平。观察实验大鼠血液SOD、MDA、内皮素(ET)、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脑组织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2种水蛭制剂均能提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以微粉组疗效明显,就总有效率比较:B组优于A组,P<0.05;C组优于A组,P<0.01。就愈显率比较:C组优于B组,P<0.05。3组患者上述4项实验指标治疗后也均有改善,2水蛭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C组优于B组(P<0.05,0.01)。实验大鼠观测指标:2种水蛭制剂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各项损伤性指标均有降低作用(P<0.05,0.01),对保护性指标有提高作用(P<0.05,0.01),以水蛭微粉更为明显,微粉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最轻。 结论:水蛭微粉较水蛭粗粉更能有效地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更能有效地减轻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水蛭微粉较水蛭粗粉更能有效地抑制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为水蛭微粉治疗脑梗死机理的几个重要方面。

马燕[2]2016年在《宽体金线蛭形态结构与胚胎发育》文中研究说明宽体金线蛭是一种药原动物,其制剂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脂血、冠心病等多种疾病,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宽体金线蛭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越加广泛,因此对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人们对水环境的干预增强,加之人工捕捉增多,使其野生资源逐年减少,因此,开展其人工养殖迫在眉睫。繁殖是宽体金线蛭人工繁养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繁殖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增加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也可保障市场需求的提高。因此本研究开展对宽体金线蛭形态结构与胚胎发育的研究,可以为宽体金线蛭的疾病防治、开发利用和人工繁养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在本研究中,将购买的宽体金线蛭养殖于室内自制的水蛭水族箱,取材进行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其形态结构。并对其卵茧进行解剖,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其结果显示:(1)宽体金线蛭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球、前列腺、阴茎鞘和雄孔几部分。精巢11对,乳白色,球形,位于Ⅻ-ⅩⅫ体节中部、腹神经索两侧,每节一对。精巢外包有薄膜,周围为疏松结缔组织,精巢内可见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及精子。输精管两条,纵行于精巢两侧。输精管由膜包被,内含许多支持细胞。贮精囊一对,乳白色,椭球状,始于第Ⅹ体节,止于Ⅺ或Ⅻ体节。贮精囊由多个管腔组成,管腔内含支持细胞和精子。射精球一对,乳白色,长管状。射精球由外膜、环肌层和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前列腺一个,乳白色,膨大呈球形,位于Ⅹ-Ⅻ体节间。前列腺由外膜、环肌和纵肌交替排列组成的肌肉层及单层柱状上皮组成。阴茎鞘一个,乳白色,长管状,通过雄孔开口于体外。阴茎鞘也由外膜、环肌和纵肌交替排列组成的肌肉层和单层扁平上皮组成,阴茎鞘中含阴茎。阴茎由角质层、环肌层和单层扁平上皮组成。雄孔一个,位于第33/34体环环沟中部。雄孔由外而内依次为角质膜,单层柱状上皮和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真皮。(2)宽体金线蛭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蛋白腺、阴道囊和雌孔几部分。卵巢一对,卵圆形,位于第Ⅺ-Ⅻ体节间,每个卵巢各发出一条输卵管。卵巢由滤泡组成,滤泡腔内含有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输卵管由疏松结缔组织层、环肌层和单层柱状上皮组成。两条输卵管汇合成为总输卵管,通入阴道囊,在刚汇合部外包有蛋白腺。蛋白腺乳白色,长椭圆形。蛋白腺由疏松结缔组织层、环肌层和复层柱状上皮组成。阴道囊乳白色,似葫芦形,有两个膨大的囊,通过雌孔开口于体外。阴道囊由结缔组织层、纵肌层、单层柱状上皮组成。雌孔一个,位于第38/39体环环沟中部,与雄孔相隔5环。雌孔由外而内依为角质膜,表皮和肌肉层。(3)宽体金线蛭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肛门几部分。口为叁角形,位于前吸盘。口由角质膜、表皮、致密结缔组织和肌肉组成。口内含有颚片,颚有叁片,背侧一片,腹面两侧各一片,由外而内依次为角质膜、上皮、肌肉层和颚腔。口后为咽,咽为白色的肌肉质长管,位于第Ⅶ-Ⅸ体节。咽由黏膜层和纵肌层构成,黏膜层由单层扁平上皮和粘膜肌层构成,黏膜层向内折迭,形成突起。咽后为食道,食道为较细长的管道,位于第Ⅸ-ⅩⅢ体节,管壁较咽薄。食道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单层环肌组成,上皮和肌层也向内突起,形成皱褶。食道后为嗉囊,嗉囊也为较狭长的管道,位于第ⅩⅣ-ⅩⅩⅡ体节,嗉囊有11对侧盲囊,第六对最长,向后延伸至直肠。嗉囊前后段结构有差异,以第七对侧盲囊为界限,嗉囊前段由单层柱状上皮和肌肉层构成,上皮向内突起,形成的褶皱较高,使嗉囊腔极度缩小,嗉囊后段也由单层柱状上皮和肌层构成,但上皮上含有微绒毛,且嗉囊后段腔内含有少量食物残渣,但不论是嗉囊前段还是后段,都存在着许多梨形和管状黏液细胞。嗉囊后为肠,肠为极短的白色管道,位于第ⅩⅩⅢ体节。肠由单层柱状上皮、疏松结缔组织和肌肉层构成,在结缔组织和上皮间分布着大量的梨形黏液细胞,肠腔内存在大量的食物残渣。肠后为直肠,直肠较长,通过肛门开口于体外。肛门位于背部,后吸盘前方。直肠结构与肠类似,也由单层柱状上皮、结缔组织和肌肉层构成。(4)宽体金线蛭的神经系统是索式神经,位于宽体金线蛭腹面、消化系统的下方,包括头神经节、腹神经索和尾神经节,共34个神经节。头神经节由6个神经节愈合而成,包括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节和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由21个神经节组成,每个神经节两侧各发出两对神经。尾神经节由7个神经节愈合而成,位于后吸盘内。神经节由外而内依次为外被囊层、神经节细胞层、内被囊层、神经节纤维网。外被囊层和内被囊层为单层环肌,神经节细胞层由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纤维网由神经纤维交织而成,体神经节向两侧发出的神经纤维来自于神经纤维网,但不同部位的神经节上述结构的形状、厚度略有差异。宽体金线蛭肾管成对存在,共有17对,位于侧窦两侧。肾管由腺体部和导管部组成,腺体部细胞中央有一个空泡,导管部细胞紧紧围绕在一起,形成一个通道。宽体金线蛭的循环功能由体腔窦来实现,体腔窦由纵行的两条侧窦及侧窦发出的分支所组成。侧窦形状不规则,管壁较薄,由内、中、外叁层膜构成。宽体金线蛭有5对眼点,位于第Ⅰ-Ⅳ体节的背侧,排列成弧形。眼点由许多感官细胞和一个色素杯组成。(5)在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现,宽体金线蛭卵茧椭圆形,由外而内由叁层组成,最外层为蜂窝状,外形和质地都如蜂窝,土黄色,中间一层胶质状,橄榄绿色,最内部为蛋白液,受精卵悬浮于其中。卵茧产下约3h,受精卵进入二细胞期,约8h进入四细胞期,约12h进入八细胞期,约1d进入多细胞期,约3d进入囊胚期,约5d进入原肠胚期,约28d孵出幼蛭。和现有文献相比,首先,本研究利用直观而又清晰的图片形式详细的展示了宽体金线蛭的大体解剖结构和组织学结构,丰富了宽体金线蛭形态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其次,本研究较为详细的展示了宽体金线蛭的胚胎发育过程,填补其胚胎发育研究方面空白。

李京[3]2005年在《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及对其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 42 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22 例,西医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80mg 口服,一日 1次;神经保护剂 0.9%生理盐水加胞二磷胆碱 750mg,静点,一日 1 次。中医治疗给予 0.9%生理盐水加灯盏花注射液 40ml,静点,一日 1 次。治疗组 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中药汤剂“化痰祛瘀汤”治疗,化痰祛瘀汤组成:生水蛭 3g、法半夏 10g、生白术 10g、赤芍 15g、天麻 10g、葛根 15g、酒大黄 5g。其中水蛭采用超微粉技术加工。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定,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 t-PA、PAI 水平。结果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从50.85±19.78 至 30.75±19.11,(P<0.01),对照组从 49.41±17.93 至 44.18±22.84(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分别为治疗组 20.10±11.38、对照组 5.23±11.6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75%,对照组为 41%,有显着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两组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从 25.30±5.08 至 23.00±4.90(P<0.05),对照组从25.23±5.57 至 23.41±6.05(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分别为治疗组 2.30±3.87、对照组 1.83±3.91,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 t-PA、PAI 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 t-PA 从 13.52±5.86 至 15.80±4.99(P<0.05),对照组 t-PA 从 13.25±5.27 至 15.40±4.62(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分别为治疗组-2.27±4.55、对照组-2.15±4.80,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PAI 从 36.82±15.09 至 26.87±9.25(P<0.05),对照组 PAI 从 36.78±11.59至 31.66±5.98(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分别为治疗组 9.95±16.86、对照组 5.13±11.23,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化痰祛瘀汤”可显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高 t-PA 水平,降低 PAI 水平,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更具极显着意义。化痰祛瘀汤作为脑梗死急性期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 t-PA、PAI 活性有关。

李妍[4]2012年在《活血及利水中药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活血、利水中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自体股动脉血注入脑尾状核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36只)、模型组(36只)、活血组(36只)和利水组(36只),并设立造模后1d、3d、5d叁个时间观察点;2.组织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3. HE染色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改变;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AQP4和PAR-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因子NF-κB、TNF-α和IL-1β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AQP4、PAR-1、NF-κB、TNF-α和IL-1β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2.与模型组相比较,活血组和利水组各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下降,AQP4、PAR-1、TNF-α和IL-1β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活血组NF-κB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利水组NF-κB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活血组和利水组之间相比较,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AQP4、PAR-1、NF-κB、TNF-α和IL-1β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模型组大鼠相关性分析显示,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表达呈正相关,AQP4的表达与PAR-1的表达呈正相关,PAR-1的表达与炎性因子NF-κB、TNF-α和IL-1β的表达分别呈正相关;5.模型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改变,活血组、利水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得到改善。结论1.凝血酶—PAR-1——炎症反应途径可能是AQP4上游信号通路的一部分,凝血酶及其受体PAR-1可能通过其介导的炎症反应上调血肿周围组织AQP4的表达而参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2.活血、利水中药均能够减轻脑水肿,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相关蛋白、细胞因子的表达实现的,但是,不同功效的中药其作用环节、作用靶点和作用强度不同。

杨洪雁[5]2013年在《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水蛭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大量的研究发现水蛭具有抗血栓、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对水蛭的研究日趋深入,研究领域日趋扩大,其药理作用正在被更多的挖掘出来并为人们所利用,被广泛用于临床,使其越来越成为预防、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药物,其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对水蛭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水蛭这一传统的中药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随着心脑血管等血瘀证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升高,对其病因及诊断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中西医学者的关注。医用动物模型作为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疾病的研究中,对疾病诊治与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血瘀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证候之一,是由瘀血所引起的各种临床综合表现。目前对血瘀证模型的制备多从其病因病机制备模型,在造模时有采用单一因素造模的,也有采用复合因素造模的。大量的研究表明,血瘀证涉及多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血液流变学、血脂代谢异常、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归经是中药理论中的精髓,是在千百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累积和总结出来的,它是分析和阐述中药功效和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对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中药归经的研究对于更进一步研究药物的药性、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复合因素(饥饿+高脂+注射肾上腺素)制备家兔血瘀证模型,造模期40d,造模结束后将模型组随机分为高、中、低叁个剂量组和模型组,水蛭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水蛭(0.30g/kg、0.15g/kg和0.075g/kg)治疗30d。通过对血瘀证家兔血清中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AngII、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MDA)、肝脏中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进行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血瘀证家兔肝脏中载脂蛋白E基因(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LDL-R)、内皮素基因(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四个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探讨水蛭抗血瘀证的作用机理。同时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对血瘀证家兔和正常家兔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胆中SOD、MDA含量进行测定来研究中药水蛭的归经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血脂水平发生异常,血清中TC、TG、LDL-C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治疗后发现,血瘀证家兔叁个指标明显下降,与模型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进行调节,以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2)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内皮功能发生异常,血浆中ET-1、AngII含量显着高升高,NO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治疗后发现,血瘀证家兔叁个指标明显恢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内皮功能损伤进行调节,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3)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体内存在脂质过氧化反应,血浆和肝脏中MDA明显升高、肝脏中SOD含量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组水蛭进行治疗后,两个指标均呈现恢复的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瘀证家兔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抑制,其中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4)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进行治疗后,血瘀证家兔肝脏中ApoE、LDL-R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血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中对ApoE基因和LDL-R基因调节作用分别以给药第30d、高剂量组水蛭、低剂量组水蛭效果最好。5)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肝脏中ET-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不同剂量水蛭进行治疗后,血瘀证家兔肝脏中ET-1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说明水蛭能够对内皮功能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中以给药第30d、低剂量组效果最好。6)水蛭不论对血瘀证家兔还是正常家兔各个脏器中SOD、MDA含量的影响均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基本上与水蛭传统归经相一致,但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肝脏中MDA含量影响的选择性更符合传统的水蛭归经理论,结果提示水蛭归肝经,对肺、肾、胃、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综上,采用复合因素多因素(饥饿+高脂+肾上腺素)能够成功制备家兔血瘀证模型,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家兔血脂水平代谢紊乱、内皮功能异常、机体内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模型组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eNOS基因表达量显着下降,ET-1基因表达量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经过不同剂量组水蛭进行治疗后,叁个剂量组均能对血瘀证家兔血脂水平、内皮功能、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调节,能够显着上调血瘀证家兔肝脏中ApoE基因、LDL-R基因、eNOS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ET-1基因的表达量,说明水蛭能够治疗家兔血瘀证模型,其作用机制可能是:1)调节血脂代谢水平及血脂代谢相关基因LDL-R、ApoE基因的表达量;2)调节内皮功能及相关基因ET-1、eNOS基因的表达量;3)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对水蛭的归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蛭对血瘀证家兔还是正常家兔各个脏器中SOD、MDA含量的影响均有一定的选择性,水蛭的这种选择性调节能基本反应水蛭的归经,提示采用体内活性物质观测法研究中药的归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刘希伟[6]2013年在《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现代医学领域中最棘手问题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及其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等。现代研究认为,缺血性脑损伤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兴奋性中毒、离子稳态破坏、梗死周边去极化、氧自由基损伤、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破坏以及细胞凋亡等机制,它呈现一个时间、空间改变的动态过程。依据供应动脉的分布,脑缺血的局部组织分为缺血中心区和缺血边缘区,在缺血中心区脑血流量急剧下降,缺血边缘区的脑血流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离中心区越远脑血流量的降低越不明显。在脑梗死中心区,神经元坏死在数分钟内即可发生;而在缺血半暗带区,因侧枝血管可部分代偿脑血流量的不足,所以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再灌注的时间窗决定了缺血半暗带残存神经元的预后。近年来,在中医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王永炎院士提出的“毒损脑络”学说,本课题组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细化病理状态下脑组织结构、功能与脑微环境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与脑组织细胞相互作用关系,对吴以岭院士提出的“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的研究”进行展开,本课题以脑微血管为切入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紧围绕“孙络-微血管”病变,寻找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异常与脑微血管物质-能量-信息紊乱的相关性,对恢复受损机体功能,减低患者的临床死亡率和致残率意义重大。目的1.验证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及形态的影响;2.观察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结构的影响;3.观察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再生促进和抑制因子的影响。方法1.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评价大鼠PMCAO模型复制成功与否并进行分组;通过另一种行为学方法——步态分析系统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价;2.通过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比的方法来评价大鼠脑形态破坏的程度;3.通过常规HE染色方法在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一般形态结构变化;4.通过酶联免疫(ELISA)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内皮抑素(ES)四种与脑内微血管再生环境相关的蛋白含量变化,揭示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脑内微血管再生的情况;5.观察通心络对以上各环节的影响。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将模型组、通心络组、阳性对照药丁苯酞组动物造模醒后、1d、3d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组间差异比较:造模后各组神经功能无明显差异;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将模型组、通心络组、阳性对照药丁苯酞组动物按照规定的时间点比较取材前评分与造模醒后评分比值:相对于1d模型组,通心络组的两次评分比值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3d模型组,通心络组的两次评分比值下降,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结果说明,通心络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模型组,且3d更显着。2.步态分析系统结果:1)步伐规律性指数: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奔跑时间: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右足着地面积: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无统计学差异。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TTC染色后,假手术组大鼠脑切片未见白色梗死灶,模型组、通心络组、阳性对照药丁苯酞组叁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白色梗死灶出现。与1d、3d模型组相比,通心络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一般形态观察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灰白质边界基本清楚,皮层区各层细胞分布基本正常,神经细胞形态多样,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整齐;1d、3d模型组,缺血中心区发生肿胀、软化,灰质白质分界不清。皮层顶叶和海马区神经元大量丢失,排列紊乱,神经元出现急性缺血性改变,如皱缩、深染等,胶质细胞增生,小血管闭塞,周围有组织间液积聚。给予通心络治疗后,梗死灶面积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小,神经元丢失减少,脑微血管处于开放状态,损伤程度显着降低。5.通过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大鼠急性脑梗死后各组血清和患侧(左侧)脑匀浆中的含量,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血管生成素(Ang-1)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4)内皮抑素(ES)结果:血清: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脑匀浆: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大鼠急性脑梗死后各组大脑顶叶皮层区各因子的表达情况,1)GFAP结果: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升高趋势,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2) VEGF结果: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Ang-1结果:1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给药1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4)ES结果:3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3d后,通心络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功能和形态明显受损,通心络对其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通心络通过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微血管结构,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大鼠急性脑梗死后,通心络可能是通过调节与微血管再生环境中促进和抑制因子的变化,改善缺血半暗带侧枝循环的建立。

谭涛[7]2012年在《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MCAO小鼠蛋白芯片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清VEGF、Ang-1含量变化及MCAO小鼠蛋白芯片表达的影响,进而从血管新生方面阐述补阳还五汤的作用机理。[方法]:临床资料将9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汤剂组和超微组各30例,对照组按西医常规治疗,汤剂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汤剂,超微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超微补阳还五汤,与治疗前及治疗后1d、7d、14d检测血清VEGF和Ang-1含量的变化,并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的改善分析评价疗效。同时选用SPF级小鼠20只,线栓法造模后分为模型组和补阳还五汤组,每组10只,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3ml。补阳还五汤汤剂组给予补阳还五汤传统汤剂灌胃,2组动物喂养21天后断头取脑,进行细胞因子芯片检测。[结果]:治疗后叁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汤剂组、超微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对照组显效率为31.03%,总有效率为79.31%,汤剂组显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00%,超微组显效率为65.52%,总有效率为93.10%,叁组疗效比较,汤剂组、超微组优于对照组,汤剂组、超微组之间无差异。两组中医证候均有好转(P<0.05);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显效率为31.03%,总有效率为79.31%,汤剂组显效率为56.67%,总有效率为90.00%,超微组显效率为65.52%,总有效率为93.10%,叁组疗效比较,汤剂组、超微组优于对照组,汤剂组、超微组之间无差异。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1含量有下降趋势,治疗7d、14d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汤剂组、超微组患者血清VEGF、Ang-1水平在7d、14d均有提高(P<0.05)。实验资料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有4个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稳定下调,1个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稳定上调。[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明显降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与汤剂无明显差异。超微补阳还五汤能够显着增加并维持血液VEGF、Ang-1水平,与汤剂无明显差别。促进血管新生可能是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作用机制之一,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可能与细胞因子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曹文斋[8]2017年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现有临床证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明确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2.通过建立中药方剂数据库,利用频数聚类分析,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证型及方证分布的特点,初步明确方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方规律;进一步利用网络图、Apriori算法、Kohonen建模等文本数据挖掘方法,探索现代中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用方提供参考。方法:1.Meta分析对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手工检索相关资料,收集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按照中药方剂和中成药进行分组,以相对危险度(RR)和标准化均差(SMD)为效应量,采用Stata MP 14进行meta分析分别汇总两组患者死亡率、有效率、神经缺损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炎症因子和不良反应等指标。2.数据挖掘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组方建立基础数据库,采集一般情况、脑梗死起病时间、糖尿病病程、临床指标等相关信息,采用药物频数、药味、药性、归经、功效等聚类分析,运用网络节点、Apriori算法、Kohonen建模算法等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及用方规律,并探讨治法、用方与临床特征、临床指标的关系,并探索方剂的作用机理。结果:1.Meta分析(1)共纳入104篇临床试验,总共纳入患者10366例,包括治疗组5125例,对照组5011例。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多数为B级,存在中等风险的偏倚。(2)中药方剂+西药治疗组vs.西药治疗组,有效率合并RR=1.12(1.08,1.17);神经缺损评分NHISS积分合并SMD=-1.39(-1.73,-1.04),NFDS积分合并SMD=-1.27(-1.58,-0.96),TCMS积分合并SMD=-1.03(-1.43,-0.63);生活质量评分:BI积分合并SMD=1.03(0.89,1.17),ADL积分合并SMD=1.19(1.08,1.31);血糖指标:空腹血糖合并SMD=-0.82(-1.07,-0.58),餐后2h血糖合并SMD=-0.97(-1.34,-0.59),Hb A1c合并SMD=-0.71(-1.18,-0.24);血脂指标:TC合并SMD=-0.52(-0.66,-0.39),TG合并SMD=-0.52(-0.71,-0.29),LDL-C合并SMD=-0.42(-0.51,-0.33);高切全血粘度合并SMD=-1.23(-1.67,-0.79);IL-6合并SMD=-1.33(-2.00,-0.65),TNF-α合并SMD=-3.32(-8.72,-2.08);不良反应合并RR=1.082(0.24,1.39)。(3)中成药+西药治疗组vs.西药治疗组,有效率合并RR=1.13(1.07,1.19);NHISS积分合并SMD=-1.31(-1.75,-0.86);NFDS积分SMD=-1.68(-2.45,-0.91);生活质量评分ADL合并SMD=0.84(0.38,1.30);空腹血糖合并SMD=-0.65(-1.57,0.28),餐后2h血糖合并SMD=-1.33(-1.73,-0.93),Hb A1c合并SMD=-0.58(-0.90,-0.26);TC合并SMD=-0.53(-0.78,-0.28);TG合并SMD=-1.10(-1.84,-0.35);LDL-C合并SMD=-0.93(-1.34,-0.52);低切全血粘度合并SMD=-1.21(-1.65,-0.76);高切全血粘度合并SMD=-1.83(-2.51,-1.14);全血粘度合并SMD=-1.19(-1.76,-0.61);hs-CRP合并SMD=-1.56(-2.29,-0.84);IL-6合并SMD=-1.20(-1.64,-0.75);TNF-α合并SMD=-1.01(-1.79,-0.23);不良反应合并RR=0.86(0.46,1.61)。2.数据挖掘研究(1)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为(61.45±4.24)岁,女性比例为(0.44±0.09),急性脑梗死起病时间14d内患者比例最高,糖尿病病程5-10年间患者比例最高。(2)方剂中最常用的前十种药物为黄芪、地龙、川芎、生地黄、赤芍、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和水蛭。活血祛瘀药、补虚补气药、清热凉血药、平肝熄风药、补虚补血药等为高频用药种类。通经活络、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活血祛瘀和补气升阳功效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甘味、苦味、辛味和咸味药物使用频率较高。药性平、微寒、温性和微温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归肝经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3)方剂中共采用5种常用治法,分别为益气活血、清热解毒、健脾通络、镇肝潜阳及镇肝熄风法,其中益气活血法使用最频繁。用方中,自拟养阴活血通络方和补阳还五汤的使用最频繁。(4)Apriori算法建模结果,石菖蒲→川芎;石菖蒲→黄芪;葛根→黄芪;水蛭→黄芪;红花→桃仁为常用药对。石菖蒲、黄芪→丹参;石菖蒲、黄芪→生地黄;石菖蒲、黄芪→川芎;葛根、黄芪→川芎;红花、桃仁→赤芍等为常用药组。(5)Kohonen建模聚类分析结果获得5个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新的中药方剂组合,并揭示了新方剂应用的临床规律。(6)关联图结果显示方剂自拟养阴活血通络方和化浊毒方与空腹及餐后2h血糖降低相关;化浊毒方和复脉饮与血脂改善有关;补阳还五汤、芪葛蛭丹通络方与血液流变学改善有关;补阳还五汤与IL-6水平下降有关。结论:1.现有临床证据表明,西药治疗基础上,中药作为辅助用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有效,能够改善神经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积分,并对临床指标有改善作用,且不增加副作用。2.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更年轻,男性更为多见,多于诊断糖尿病后5-10年间发生中风。3.益气活血法是中药方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最常用治法,活血祛瘀药及补益药是最常用药物。4.活血祛瘀药、通经活络功效药物使用频率高,归肝经药物使用频率高。5.关联规则取得高频药对和药组合并应用,可能增加疗效。6.聚类分析提取新的方剂处方,并根据临床资料提示了可能的应用规律,为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方剂治疗和新药开发提供重要参考。7.养阴活血通络方、化浊毒方等可能改善血糖、血脂水平,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和炎症因子水平发挥功效。

刘深[9]2018年在《“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缺血性中风是指多种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临床发病特点,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手段有限,主要包括溶栓和神经保护。然而溶栓因受治疗时间窗限制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导致其临床使用率较低,难以惠及大多数患者;神经保护剂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实验性中风动物模型有效,但其临床试验并未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这就迫使我们寻找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新方法。近年来,导师吴以岭院士提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受到广泛关注,尤其针对缺血性中风从脑“孙络—微血管”相关性研究切入,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靶点”,既往研究初步显示通络代表药物通心络胶囊(以下简称“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具有微血管介导的脑组织保护作用。因此本课题分别从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中的重要作用及通络干预机制。第一部分理论探讨从脉络学说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策略1目的:从中医脉络学说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新观点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2方法:本研究系统梳理脉络学说中有关孙络研究文献,提出脑“孙络—微血管”具有密切相关性,结合缺血性中风发病特点,探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的重要性;并综述了通心络对脑微血管保护的研究进展。3结果:阐明脑之孙络与脑微血管包括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及脑微循环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密切相关性,论述了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导致气血渗灌、濡养代谢、津血互换障碍,脑之气络失养,同时毒邪内生,进一步损伤脑络,脑神失用,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通络干预通过保护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靶点”提供理论支持,文献研究初步显示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具有脑微血管保护作用。4小结: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明确缺血性中风脑“孙络—微血管”保护的必要性,通络干预通过保护脑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观点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从实验角度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实验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章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方法:(1)选用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建立缺血性中风动物模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将造模后(pMCAO)及假手术(Sham)小鼠分别分为2个时间点(6h和24h)亚组。(2)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评价 pMCAO 小鼠神经功能,采用脑TTC染色检测是否出现脑梗死。2结果:(1)神经功能:造模后6h和24hSham组小鼠活动自如,无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而模型组则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偏侧运动、感觉及反射功能障碍。(2)脑TTC染色:造模后6h和24hSham组小鼠TTC染色均显示红色,表明未出现脑组织梗死;而模型组在6h和24h缺血侧均有白色显示,说明模型组小鼠发生脑梗死,表明造模成功;而且模型24 h亚组脑梗死面积明显大于6 h亚组,表明24 h亚组脑缺血程度较重。3小结:通过线栓法建立的pMCAO小鼠出现了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脑组织梗死,是可靠、稳定的模型,该模型易于复制、成功率高,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保护作用1方法:(1)选用C57BL/6J小鼠,采用线栓法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阳性对照药恩必普组(NBP)、通心络高剂量组(TXL-H)、通心络中剂量组(TXL-M)、通心络低剂量组(TXL-L),药物干预组在造模后1h、3h、21h分别给予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 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分别在造模后6h和24h采用mN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脑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相对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评估脑水肿。2结果:(1)神经功能:Sham组小鼠活动正常,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而其它组小鼠均出现了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与pMCAO组相比,TXL各剂量及NBP在造模后6 h和24 h均改善了 pMCAO小鼠神经功能(P<0.01),TXL-H、TXL-M及NBP改善神经功能优于TXL-L(P<0.05),而TXL-H、TXL-M及NBP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TXL-H及TXL-M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与NBP相当。(2)脑梗死体积:在造模后6 h,与pMCAO组相比,TXL-H及NBP均明显缩小了 pMCAO小鼠脑梗死体积(P<0.05或P<0.01),且TXL-H在缩小脑梗死体积方面与NBP相当(P>0.05);而TXL-M和TXL-L组脑梗死体积与pMCAO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造模后24 h,与pMCAO组相比,TXL各剂量及NBP均明显降低了脑梗死体积(P<0.05或P<0.01),TXL-H在降低脑梗死体积方面显着优于TXL-L(P<0.01),与NBP及TXL-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脑水含量:pMCAO组脑水含量在造模后6h及24 h均明显高于Sham组(P<0.05),提示在造模后6 h及24 h小鼠均出现脑水肿,且在24 h脑水肿更明显;而各药物干预组在造模后6 h及24 h脑水含量与pMCAO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TXL各剂量及NBP均未能减轻pMCAO小鼠脑水肿。3小结:通心络能缩小缺血性中风小鼠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显示了良好的脑保护作用。第叁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NBP组、TXL-H组、TXL-M组及TXL-L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组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同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分别在造模后6h和24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并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检测脑缺血区BBB通透性。2结果:(1)脑微血管结构:Sham组血管壁光滑、完整,而pMCAO组血管壁不规则、不连续,部分管壁明显缺如,药物干预组血管壁损伤情况介于pMCAO组和Sham组之间,其中TXL-H组微血管损伤最轻,其次是TXL-M组及NBP组,提示TXL及NBP均能够保护脑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其中TXL-H优于NBP。(2)EB检测BBB通透性结果:①EB荧光法测定结果:Sham组及其他组缺血对侧微血管完好,红色荧光染料EB局限于血管内,无渗漏,而pMCAO组及各药物干预组缺血侧在造模后6h和24h均有不同程度的荧光染料血管渗漏,以时间点来看在24 h血管渗漏更严重,以组间差别来看pMCAO组渗漏最严重,其次是TXL-L组,NBP及TXL-M组染料渗漏相对较轻,TXL-H组最轻。②脑组织EB浓度测定结果:缺血后6h和24h,NBP组、TXL-H组及TXL-M组EB含量明显低于pMCAO组(P<0.05或P<0.01),而TXL-L组EB含量与pMCAO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缺血后6h,TXL-H组及TXL-M组EB含量明显低于TXL-L组(P<0.05);在缺血后24h,TXL-H组EB含量明显低于NBP组、TXL-M组及TXL-L 组(P<0.05 或 P<0.01),提示 TXL-H、TXL-M 及 NBP 均能保护 pMCAO 小鼠 BBB,且TXL-H效果优于NBP及TXL-M。3小结:通心络能保护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血管结构,降低BBB通透性,初步证实了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第二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的脑微血管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实验一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保护研究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TXL组、阻断剂环巴胺组(cyclopamine,CP)及TXL+CP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TXL组及TXL+CP组小鼠通心络(3.0g/kg)灌胃,其他组给予相应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CP组及TXL+CP组腹腔注射CP(10 mg/kg),其他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在造模后6h和24 h应用EB检测脑缺血区BB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法定位脑缺血区Shh的细胞来源并定性其表达量,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ZO-1)及 Shh 信号通路(Shh,Patched,Smo,Gli-1)蛋白表达。2结果:(1)EB荧光法检测BBB通透性结果:缺血后6 h和24h,TXL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pMCAO组(P<0.01),提示通心络对pMCAO小鼠BBB具有保护作用;而TXL+CP组及C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大于TXL组(P<0.05或P<0.01),表明Shh阻断剂环巴胺反转了通心络对BBB的保护作用。(2)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结果:脑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Occludin、Claudin-5及ZO-1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P<0.01),表明造模后缺血区脑皮质紧密连接破坏;而TXL组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P<0.01),提示通心络上调了缺血区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而TXL+CP组及CP组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均低于TXL组(P<0.05或P<0.01),表明环巴胺阻断了通心络对脑缺血后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上调作用。(3)Shh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黄色荧光(Shh)与绿色荧光(GFAP)部分重迭,提示Shh与GFAP共定位于星形胶质细胞,部分黄色荧光围绕在红色荧光(EB)周围,提示Shh可能存在于内皮细胞,结合既往Shh研究,初步证明本实验Shh由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并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脑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Shh表达明显低于Sham组(P<0.01),提示脑缺血后Shh表达下调;而TXL组Shh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及CP组(P<0.05或P<0.01),提示通心络上调了脑缺血区Shh表达;TXL组Shh表达与TXL+C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Shh阻断剂环巴胺不干预Shh表达。(4)Shh信号分子(Patched,Smo,Gli-1)Western blot 检测结果:脑缺血后 6 h 和 24 h,TXL 组 Patched、Smo、Gli-1表达明显高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通心络激活了脑缺血区Shh信号通路;而TXL+CP组及CP组Patched、Smo、Gli-1表达明显低于TXL组(P<0.05或P<0.01),TXL+CP组Gli-1表达在脑缺血后6h与TXL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Shh信号通路阻断剂环巴胺阻断了 TXL对Shh信号通路的激活。3小结:Shh信号通路介导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从而保护 BBB。实验二LRP-1介导的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BBB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TXL组、阻断剂RAP(receptor-associated protein)组及 TXL+RAP 组;在造模后 1 h、3 h 和 21 h 分别给予TXL组及TXL+RAP组通心络(3.0g/kg)灌胃,其他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RAP组及TXL+RAP组侧脑室注射5μLRAP(9μM),其他组侧脑室注射等量的无菌PBS。(2)分别在造模后6 h和24 h应用EB检测各组小鼠BBB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脑缺血区LRP-1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ZO-1)及 LRP-1 表达。2结果:(1)EB荧光法检测BBB通透性结果:TXL组、RAP组及TXL+RA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均明显小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TXL及RAP对脑缺血后的BBB均具有保护作用;而TXL+RAP组渗漏到血管外的EB荧光强度和面积与TXL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TXL对脑缺血后的BBB保护作用并未被RAP加强。(2)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结果:TXL组、RAP组及TXL+RAP组缺血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pMCAO组(P<0.05或P<0.01),提示TXL与RAP均上调了缺血脑皮质Occludin、Claudin-5及ZO-1的表达。(3)LRP-1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LRP-1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P<0.01),表明脑缺血后LRP-1表达上调;而TXL组、RAP组及 TXL+RAP 组 LRP-1 表达均低于 pMCAO 组(P<0.05 或 P<0.01),表明 TXL 与 RAP均下调了 LRP-1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脑缺血后6 h,LRP-1表达TXL组、RAP组及TXL+RA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脑缺血后24 h,TXL+RAP组与RAP组LRP-1表达均低于TXL组(P<0.01),表明RAP增强了 TXL对LRP-1的下调作用。3小结:通心络通过抑制LRP-1进而上调缺血性中风小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保护BBB。第四章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第一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NBP组、TXL-H组、TXL-M组及TXL-L组,在造模后1 h、3 h和21 h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组通心络(TXL-H,3.0g/kg;TXL-M,1.5g/kg;TXL-L,0.75g/kg)及恩必普(123m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相应体积的溶媒(1%Tween 80)。(2)于造模后6 h和24 h用双光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脑微循环,测量其梗死周围区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等指标;观察正常区、梗死中心区及梗死周围区微小静脉内白细胞的黏附、聚集和滚动,并计算梗死周围区单位血管壁面积上白细胞黏附数。2结果:(1)脑梗死周围区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和血流量: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小于Sham组(P<0.01),提示脑缺血后存在微循环障碍。在缺血后6 h,TXL各剂量组及NBP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pMCAO组(P<0.05或P<0.01),说明TXL及NBP干预后脑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TXL-H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TXL-L组(P<0.05),与TXL-M组及NBP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缺血后24 h,与pMCAO组相比,仅TXL-H及NBP增加脑缺血区血流速度及血流量(P<0.01),而TXL-M与TXL-L未增加(P>0.05);TXL-H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明显大于TXL-M组(P<0.05)和TXL-L组(P<0.01),与NBP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些说明TXL-H在改善脑缺血微循环方面优于TXL-M及TXL-L,与NBP效果相当。(2)在缺血后6 h,TXL各剂量组及NBP组黏附在单位面积微静脉管壁上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pMCAO组(P<0.05或P<0.01),TXL-H组、TXL-M组及NBP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TXL-L组(P<0.05或P<0.01),提示TXL与NBP均能降低脑缺血后白细胞聚集、黏附,进而抑制炎症反应,且TXL-H、TXL-M抑制作用强于TXL-L;在缺血后24 h,TXL-H组及NBP组黏附在单位面积微静脉管壁上的白细胞数明显少于pMCAO组(P<0.05或P<0.01),而TXL-M组及TXL-L组与pMCAO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在这个时间点仅TXL-H及NBP降低了脑缺血后的白细胞聚集、黏附。3小结:通心络能改善脑缺血小鼠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抑制白细胞—内皮相互作用有关。第二节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小鼠血管活性物质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1方法:(1)建立pMCAO小鼠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pMCAO组及TXL组,TXL组在造模后lh、3h及21h分别给予TXL(3.0g/kg)灌胃给药,Sham及pMCAO组在相应时间点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2)在造模后6 h和24 h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6-keto-PGF1α、TXB2及ET-1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缺血区皮层黏附分子(ICAM-1,VACM-1,P-selectin,E-selectin)表达。2结果:(1)血管活性物质:①血清6-keto-PGF1α水平:缺血后6 h,TXL组、pMCAO组及Sha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缺血后24h,pMCAO组与Sham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提示脑缺血后血清中PGI2(稳定的代谢产物为6-keto-PGF1α)代偿性升高,而TXL降低了 PGI2水平(P<0.05)。②血清TXB2水平:脑缺血后6h和24h,TXL组、pMCAO组及Sham组叁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血清6-keto-PGF1α与TXB2比值:缺血后6h和24h,pMCAO组6-keto-PGF1α/TXB2比值明显大于Sham组(P<0.01),而 TXL 降低了 6-keto-PGF1α/TXB2 比值(P<0.05)。④血清 ET-1 水平:缺血后6h和24 h,pMCAO组ET-1水平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提示脑缺血后ET-1降低;缺血后6h,与pMCAO组相比,TXL升高了 ET-1(P<0.05),而在缺血后24h,TXL组与pMCAO组相比ET-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2)黏附分子表达:脑缺血后6 h和24 h,pMCAO组ICAM-1表达与Sham组相比显着上调(P<0.01),提示脑缺血后梗死周围区皮层ICAM-1上调;而通心络治疗组明显低于pMCAO组(P<0.05或P<0.01),表明通心络下调了 p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皮层ICAM-1表达。脑缺血后24 h,pMCAO组P-selectin表达与Sham组相比显着上调(P<0.01),提示脑缺血后梗死周围区皮层P-selectin上调;而通心络治疗组明显低于pMCAO组(P<0.01),表明通心络下调了 pMCAO小鼠脑梗死周围区皮层P-selectin表达;而脑缺血后6h叁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缺血后6h和24h,VCAM-1、E-selectin表达叁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小结:通心络改善缺血性中风小鼠脑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调节血清中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6-keto-PGF1α与TXB2比值、ET-1)表达,抑制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及P-selectin表达相关。结论:1理论研究:本研究以脉络学说为指导,从“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切入,阐明脑之孙络与BBB及脑微循环的密切关系,揭示缺血性中风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导致气血渗灌、濡养代谢、津血互换障碍,进而引起脑之气络失养,毒损脑络,脑神失用,明确脑“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关键致病作用。通络干预可以通过保护缺血区“孙络—微血管”,进而发挥脑组织保护作用,从而为脑梗死缺血区“孙络—微血管”保护观点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从实验角度探讨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提供理论指导。2实验研究:研究证实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微血管介导的脑保护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了通心络对缺血性中风的脑微血管保护机制:激活Shh信号通路和抑制LRP-1表达,进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从而保护BBB;同时,用双光子显微镜证实通心络能改善缺血性中风脑微循环障碍,其机制与调节血管活性物质(6-keto-PGF1α、6-keto-PGF1α与TXB2比值、ET-1)表达,抑制黏附分子ICAM-1及P-selectin表达相关。

李克明[10]2007年在《超微粉碎水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微粉水蛭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粗粉水蛭组、微粉水蛭高剂量组、微粉水蛭中剂量组、微粉水蛭低剂量组。其中粗粉水蛭组,给予粗粉水蛭0.27g/(kg.d);微粉水蛭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微粉水蛭0.27g/(kg.d)、0.18g/(kg.d)、0.09g/(kg.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天,末次灌胃1h后,麻醉,固定,线拴法制备MCAO模型。缺血2小时再灌注22小时后观察水蛭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梗死面积、脑组织形态的影响;检测水蛭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影响;对血浆中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 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含量的影响;及对脑组织金属蛋白酶(MMP)表达的影响。结果:微粉水蛭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减小大鼠脑缺血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提高SOD活力,降低MDA含量和NO水平;减少细胞因子ICAM-1,VCAM-1,PDGF的水平;抑制金属蛋白酶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微粉水蛭高剂量组的脑缺血面积、血清MDA值、脑匀浆NO值、ICAM-1水平均显着低于粗粉组,微粉水蛭中、高剂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脑匀浆MDA值、PDGF水平显着低于粗粉组。结论:微粉水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与抗自由基损伤、减轻炎症反应等有关。微粉水蛭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优于粗粉水蛭,微粉水蛭中剂量(0.18g/kg.d)的作用效果优于或相当于水蛭粗粉(0.27g/kg.d)的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水蛭微粉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吴玉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3

[2]. 宽体金线蛭形态结构与胚胎发育[D]. 马燕. 西南大学. 2016

[3]. 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及对其纤溶系统影响的研究[D]. 李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4]. 活血及利水中药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干预作用的研究[D]. 李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5]. 水蛭抗家兔血瘀证作用机制及归经的初步研究[D]. 杨洪雁.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6]. 通心络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微血管变化的影响[D]. 刘希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7]. 补阳还五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MCAO小鼠蛋白芯片表达的影响[D]. 谭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

[8].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评价[D]. 曹文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

[9]. “孙络—微血管”病变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探讨及通心络干预研究[D]. 刘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10]. 超微粉碎水蛭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 李克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水蛭微粉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对急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