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高华[1]2004年在《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文中提出曾国藩文化思想主要渊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曾国藩一生信奉程朱理学,自称“一宗宋儒”,同时又“汉宋兼容”、“博取百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大力弘扬近代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精神,并发扬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其二是西方近代文化,它对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使其在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华夏中心”论的束缚,不自觉的迈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步履。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笃信程朱”的理学思想、“兼容并蓄”的百家思想、“务实求朴”的经世致用思想、“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自强求富”的近代科技思想等。 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实践者,其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洋务思想为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而曾国藩有“中国近代化之父”的称誉。 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具有保守封闭性与开放进取性同时并存的双重特点。一方面,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具有开放性和进取性的因素,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交流,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又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的因素,他对封建传统文化的许多糟粕不加批判的予以继承,在很大程度上对西方近代先进思想和政治制度采取排斥的态度,极力护卫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封建纲常名教,以此捍卫封建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开了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先河,这表明曾国藩的文化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因而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作用也是有限的。 本文试图探讨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了解中华民族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艰辛历程,总结历史的经验,以便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景林[2]1996年在《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双峰举行》文中研究表明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于1995年11月18日至21日在曾国藩的家乡——湖南省双峰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并向大会提交论文80多篇。 这次会议是建国40多年来召开的第十次关于曾国藩研究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解放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评价一直持全盘否定态度,曾国藩研究长期以来无人
成赛军[3]2009年在《叁十年来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研究述要》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郭莹[4]1994年在《精英人物与中国近代化进程》文中研究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作用的同时,也高度肯定精英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普列汉诺夫在谈到马克思的天才巨着《资本论》时有一段精彩的议论。他指出,《资本论》一书,或许可以由天赋较低的一些人共同努力来完成,“但是第一,这会大大延缓文明的进步,而第二,未必可能产生这种天
徐伟民[5]2008年在《中国近代化的滥觞——曾国藩与容闳安庆会晤的历史意义》文中提出1863年,曾国藩在安庆会晤了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决定派他赴美国购买机器。容闳不负重托,不远万里,终于购机回国,并在上海组建了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与容闳的安庆会晤,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林智素[6]2009年在《走向中国近代化的尝试——张斯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内部社会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步入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宁波慈溪人士张斯桂是当时先进人士的代表,他一生的经历穿越了道咸同光时代,亲眼目睹、全程参与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尝试过程。1854年,浙江漕粮改由海运,中国引进的近代第一艘轮船“宝顺轮”应运而生,张斯桂为其船长。洋务运动期间,张斯桂先后进入曾国藩、沈葆桢等幕府,受其重用。1877年,张斯桂作为清政府第一个驻日使团副使赴日本,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882年回国后,任广平知府。其生平事迹是为中国近代化过程的艰辛、复杂的反映。文章包括绪论总共分成六个部分,绪论主要探讨晚清近代化和人物研究的主要概况,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正文第一部分通过对轮船发展史和张斯桂作为宝顺轮船长期间的活动的论说来凸显鸦片战争以后的国内外局势;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张斯桂的人际网络,以显示洋务运动复杂的过程;第叁部分论述重点讨论张斯桂与晚清的外交近代化的关系,以及近代早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状况;第四部分主要对张斯桂的着作进行分析,这也是本文写作的重点之一。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张斯桂十九世纪中期以来的人生阅历,并尝试有所分析。
秦莉红[7]2013年在《晚清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作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割地赔款不断,清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加上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的内忧外患并加,国家军费开支巨大,生产遭受破坏,又有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家陷入瘫痪状态。1860年以后,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彻底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酉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取得了最高的统治权力,开始一手掌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黄帅[8]2014年在《经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1840年以后,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逐渐走向近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是这样的近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中国人民抵御外国侵略背景下产生的。经世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化早期思想之一,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经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关系进行探索,从而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经世思想,使人们对我国近代化的发展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阎知航[9]1997年在《从洋务运动看曾国藩开放务实的思想观》文中指出曾国藩是清王朝的忠实护卫者,代表的是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但他又是“兴洋务”的首倡者和实践者,为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的引入开了门洞.作为这样一个矛盾人物,其“兴洋务”的动机,人们往往褒贬不一,在这里笔者不想争辨出对与错,只想浅论一下洋务运动中曾国藩开放务实的思想观和实践观.
李华兴[10]2005年在《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文中认为容闳是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是容闳毕生的追求。从率领幼童留美,完成“中华创始之举”,为社会转型提供一批栋梁之材;到引入“制器之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国外引进成套先进设备,为近代机器制造业奠基;再到同情太平天国起义,参预戊戌变法维新,促进辛亥革命,走在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沿———容闳的认识与实践,表明他一生追求光明,与时俱进,无愧为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
参考文献:
[1]. 曾国藩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D]. 肖高华. 中南大学. 2004
[2]. 曾国藩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双峰举行[J]. 景林. 历史教学. 1996
[3]. 叁十年来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研究述要[J]. 成赛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
[4]. 精英人物与中国近代化进程[J]. 郭莹. 学术月刊. 1994
[5]. 中国近代化的滥觞——曾国藩与容闳安庆会晤的历史意义[J]. 徐伟民.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走向中国近代化的尝试——张斯桂研究[D]. 林智素. 浙江大学. 2009
[7]. 晚清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作用分析[J]. 秦莉红. 兰台世界. 2013
[8]. 经世思想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探索[J]. 黄帅. 改革与开放. 2014
[9]. 从洋务运动看曾国藩开放务实的思想观[J]. 阎知航.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7
[10]. 容闳: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J]. 李华兴.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