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块论文_邱玉荣,刘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鄂尔多斯地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鄂尔多斯,地块,应力,盆地,元古界,南华,周缘。

鄂尔多斯地块论文文献综述

邱玉荣,刘春[1](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发生和地壳变形等过程本质上都是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目前,测定应力值的方法只能测定地表附近的应力,而地震多发生在几十km深处,如何从接收到的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信息里获得发震地点的应力大小和方向是关键问题。理论和数值实验已经表明,震源参数与地壳应力状态具有密切关系,特别是,视应力、应力降和地震波辐射能量与破裂半径之比等震源动(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张希,刘立炜,郝明,白卓立[2](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垂直形变场负位错反演与应变积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1970~2014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场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该区域长期应变积累。结果表明,地块东北缘山西断陷带中北段年均能量积累增量、剪应力强度都较高,西南缘六盘山断裂与渭河断裂西段次之;山西断陷带中南段至晋陕交界处年均剪应力强度较高且显示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西秦岭构造区尤其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晋冀蒙交界区也反映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特性。(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晓波[3](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块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向西及南西分别与阿拉善地块及青藏高原板块直接接触。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受到来自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挤压,也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的弧后伸展的影响,因此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沉积演化实际上是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体系相互制约的结果。滨太平洋构造体系与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两大构造体制的转换是新生代中国中东部重大的构造事件,但关于这两大构造体系动力体系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转换的方式和时间目前还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青藏高原隆升向北东向扩展所导致的华北西缘构造发展过程的争论,以及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油气资源勘查的部署。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发育两个重要的新生代盆地,即银川盆地和宁南盆地,这些盆地沉积了巨厚新生代地层,盆地沉积充填过程显示它们在渐新世-中新世晚期为一个统一的湖泊系统,晚中新世到上新世由于牛首山-固原断层的发育而演化为两个独立的盆地。本文基于对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地层格架、充填特征、地层变形、控盆构造的分析及原型盆地恢复等,特别是在建立精确磁性地层学年代格架基础上,通过沉积学与构造变形研究相结合探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所记录的重要构造事件。根据银川盆地XL15-1-0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及前人的磁性地层学与古生物研究结果,重新厘定了各个时代的地层界面年代。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与认识:(1)根据银川盆地XL15-1-01钻孔的磁性地层学研究,首次获得银川盆地干河沟组年龄为9.58-2.77 Ma,彰恩堡组年龄为21.32-10.17 Ma,干河沟组与彰恩堡组之间具有0.59 Ma的沉积间断;清水营组与彰恩堡组为整合接触,其顶界年龄为21.32 Ma。(2)发现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两个重要的构造-沉积界面,它们分别代表了本区发生的两次重要构造事件。中新世晚期(~10 Ma)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隆起事件,造成彰恩堡组与干河沟组之间的不整合接触,由于该不整合接触界面只局限于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及其以西,表明受控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作用,青藏高原构造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构造转换发生在~10Ma;晚上新世-早更新世(2.77-1.04 Ma),玉门组砾岩不整合覆盖于上新世干河沟组之上,下伏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覆玉门组砾岩基本上没有变形,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向东的扩展的强烈挤压发生在2.77 Ma,玉门组砾岩的沉积标志着相对稳定的夷平作用的结束。(3)提出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历了始新世初始裂陷、渐新世-中新世晚期NW-SE伸展裂陷、晚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分割、早更新世以来宁南盆地消亡及银川盆地加剧裂陷4个主要发展阶段的认识,详细描述了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与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耦合关系。始新世初始裂陷:始新世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以发育于古地形之上由负反转正断层控制的小型汇水盆地为特征,除宁南寺口子地区外,寺口子组(E_2s)在全区基本为近源粗碎屑沉积。渐新世-中新世晚期NW-SE伸展裂陷:渐新世-中新世晚期,清水营组(E_3q)沉积早期区域上以彼此连通的浅湖沉积为主;清水营组沉积晚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全区处于热沉降阶段,湖泊全面贯通,沉积了一套厚80-100 m的厚层泥岩;彰恩堡组(N_1z)地层序列整体向上变粗,表现为反粒序沉积,底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整合覆盖于清水营组顶部深湖相厚层泥岩之上。晚中新世-上新世盆地分割:晚中新世(~10 Ma)期间,牛首山沿牛首山-罗山断层开始隆起并分隔了银川盆地和宁南盆地,自此两个盆地开始独立演化阶段。宁南盆地北4条弧形断裂分割,银川盆地短暂隆起后,在NE-SW向挤压应力产生的NW-SE向拉伸作用下,重新裂陷接收沉积。自晚中新世,银川盆地的演化类似于“碰撞谷”。早更新世以来宁南盆地消亡及银川盆地加剧裂陷:早更新世沉积一套厚遍布全区的砾岩沉积,宇宙核素埋藏年龄为1.04-0.12 Ma,结合其下伏干河沟组地层年龄,较为精确地限定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为强烈的构造缩短事件发生于2.77-1.04 Ma,宁南盆地完全消亡,银川盆地的裂陷加剧。此外,含旧石器的晚更新世水洞沟组在鄂尔多斯西缘广泛发育,时代为~3-1万年,我们将该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发育的湖泊命名为“宁夏古大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6-03)

徐欢[4](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岩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主体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西南部、六盘山构造带南段,南隔新生代渭河地堑与秦岭-祁连造山带相望,北接贺兰、阴山构造带,位于稳定地块与活动造山带的交界部位,是认识、研究古老克拉通构造演化及显生宙以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部位。在六盘山断裂带南段断续分布着一系列基性和酸性岩浆岩体,前人根据岩体的脉状形态认为岩体的形成过程受到中-新生代六盘山断裂带的控制,这些岩浆岩体应该属于中-新生代岩体。近年来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开始质疑对这些岩体形成时代和形成机制的现有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论文以沿着六盘山断裂带分布,依次出露于宁夏泾源县石嘴子和陕西省陇县铁马河、白家沟等地叁条剖面上的钾长花岗斑岩、辉绿岩为研究对象,以下白垩统六盘山群李洼峡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为辅助,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试图确定这些岩浆岩体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从岩浆作用的角度揭示岩浆岩体形成之时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古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特征。论文的研究结果把这些岩浆岩体的形成时代确定中古元古代中-晚期,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古元古代中-晚期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序列,分析了不同时期各个岩石单元的形成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特征,从而为探讨研究区及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论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根据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测定结果和地震剖面分析,认为以岩块形态出露于研究区的酸性和基性岩浆岩体为形成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的古老的岩浆岩体,在这些岩体附近发育台地相的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中-新生代六盘山断裂的斜向走滑作用使古老的岩浆岩体抬升并以岩块形态出露地表,六盘山断裂带控制了这些岩体的产出状态,但是并没有控制这些岩浆岩体的形成过程。(2)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确定了陇县铁马河剖面和白家沟剖面出露的钾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的形成时代,它们分别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晚期。铁马河剖面辉绿岩形成年龄为2018±16 Ma;铁马河剖面有环斑的钾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781±12 Ma,无环斑钾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814±12 Ma。白家沟剖面钾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792±16 Ma,白家沟剖面辉绿岩的形成年龄为1804±21 Ma。(3)铁马河剖面的2.0 Ga辉绿岩是目前研究区揭露的最古老的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裂谷环境。辉绿岩的ε_(Nd)(t)为正值,变化范围在5.14~4.33之间,Nd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t_(DM1)为2.06~2.15Ga,与锆石测年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辉绿岩的锆石测年结果是可信的。辉绿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显示,岩浆来自于未受地壳物质改造或轻微改造的软流圈地幔。通过对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分析,表明铁马河辉绿岩形成时研究区的岩石圈和地壳处于减薄状态,而且减薄程度相对较大,可能为成熟的大陆裂谷环境。与华北克拉通整体进行对比,反映华北克拉通在2.2~2.0 Ga期间存在广泛的裂解事件也影响到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地区,这意味着整个华北克拉通可能都普遍存在2.2~2.0 Ga期间的裂解事件。(4)~1.8 Ga的钾长花岗岩属于高温A型花岗岩,辉绿岩可以分为低钛型和高钛型两种次级类型,它们共同反映一期强烈的伸展构造,为贺兰坳拉槽向南延伸到研究区提供了最直接的岩石学证据,这期裂解事件可能与全球范围内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1.8 Ga钾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温度大于880℃,属于高温条件下形成的A型花岗岩;锆石测点谐和度高,且都集中于1.8 Ga附近,未见更老的继承锆石,也无更新的锆石,表明花岗岩所测锆石为原生锆石。辉绿岩又分为高钛型(HT)和低钛型(LT)。HT型辉绿岩ε_(Nd)(t)为正值,LT型辉绿岩和花岗质岩石的ε_(Nd)(t)为负值,Nd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大于锆石结晶年龄,表明该期岩浆活动既为一期重要的地壳增长事件,又存在原始古老地壳的改造。两类辉绿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显示,辉绿岩岩浆来自于受过地壳物质改造的富集型地幔。这期岩浆活动为贺兰坳拉槽的活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该裂解事件在华北克拉通其他区域都有相应的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表现,且这次裂解事件可能与全球范围内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5)2.0 Ga和1.8 Ga研究区虽然都处于裂谷环境,但根据主微量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研究发现,2.0 Ga辉绿岩的地幔源区更亏损,而1.8 Ga辉绿岩的源区已经有富集组分的加入,表明这两期裂解事件为不同地质过程的两期事件。(6)中元古代以后研究区进入构造活动相对沉寂期,接受沉积。直至早古生代受到加里东期作用影响,研究区缺失志留系和石炭系沉积。晚古生代受秦岭造山带影响,在研究区南缘发育一些与造山带有关的岩浆岩,但主体仍然发育沉积岩。晚侏罗世开始,研究区快速隆升,研究区断裂构造开始发育,沉积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巨砾砾岩,早白垩世研究区发育一系列幔源超钾质岩浆岩,这期岩浆作用可能与整个华北克拉通的岩石圈破坏有关。晚白垩世至新生代以来,研究区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形成以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一系列脆性构造变形。(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友智,朱望明[5](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中元古界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缺少足够的年代学数据,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不同分区中元古代地层对比研究较为薄弱。通过分析沉积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不同地区长城纪泥岩沉积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以及蓟县纪古地理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洛南和中条山地区沉积物源均来自于沉积岩、钙质泥岩和熊耳群碱性玄武岩;②长城纪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受到熊耳裂陷的伸展作用的同时,还可能受北秦岭古洋盆向华北陆块俯冲作用的影响;③岐山地区蓟县系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与古地理环境之间有很好的关联性;④洛南地区Sr/Ba比值能够反映中元古代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岐山地区Sr/Ba比值大小与沉积环境相匹配;⑤鄂尔多斯地块南缘长城纪和蓟县纪都存在适于烃源岩发育的古环境。(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3期)

程永志,施炜,赵国春,王天宇,杨谦[6](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迭加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侏罗系地层发育典型的区域性迭加褶皱,记录鄂尔多斯地块西缘中生代以来主要构造演化过程。在区域性构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构造解析,确定了两期构造缩短变形过程;同时运用层间滑动断层运动学分析,结合构造筛分,获得两期同构造缩短变形的挤压构造应力场;综合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提出科学山地区晚中生代以来两期构造演化过程。中—晚侏罗世(J_2—J_3)受NW—SE向构造挤压作用控制,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发生NW—SE向构造缩短变形,形成NE—SW向的褶皱构造与相关的逆冲断层,同时控制了中—上侏罗统沉积。这期构造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板块向南汇聚与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联合作用的结果。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晚期(N■—N_2)挤压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构造挤压,导致NW—SE向褶皱构造发育,并迭加在早期NE—SW向构造之上,形成区域性迭加褶皱。区域构造分析表明,这期构造缩短变形是青藏高原NE向扩展的构造响应。上述研究为重建鄂尔多斯地块西缘陆内变形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冠旭[7](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元古宙地质建造的构造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华北地块西南部出露的元古宙地层主要由长城系熊耳群(ChX)、高山河群(ChG)、蓟县系官道口群(JxG)和少量震旦系罗圈组(Zl)组成,这些地层的出露范围不大,但是它们与华北地块南部熊耳山、崤山和小秦岭一带出露的同时代地层在岩石组合、形成环境、形成时代和软沉积变形等方面都有显着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会零星出露这些元古宙地层?反映何种构造意义?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对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出露的熊耳群、高山河群和官道口群地层分别进行了岩石学、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和软沉积变形等方面的研究。地学界目前对震旦系罗圈组的认识相对比较一致,本文没有对震旦系罗圈组开展相关研究。论文以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岐山县庙坡里和凤翔县长青地区(也即千阳县冯家山水库南侧)出露的元古宇熊耳群、高山河群和官道口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岩石地层单元详细的岩石学、岩相学、地球化学、软沉积变形构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进一步确定研究区元古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成时的构造环境特点,进而探讨华北地块西南部的元古宙构造演化史,为进一步深化地学界对华北地块元古宙构造演化的现有认识提供新资料。为了把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熊耳群与华北地块南部经典的熊耳群区别开来,本文把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原熊耳群中的绿片岩系称为长青绿片岩,把原熊耳群中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称为长青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长青绿片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确定这套绿片岩的原岩为大陆拉斑玄武岩,形成时代为晚叁迭世-早侏罗世,反映晚叁迭世-早侏罗世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处于强烈的伸展构造环境。绿片岩与周围地层以断层接触,论文通过对绿片岩的锆石U-Pb测年和绿片岩中粉砂岩夹层的碎屑锆石U-Pb测年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间接确定绿片岩的形成时代。对绿片岩中36粒锆石进行的U-Pb LA-ICP-MS测年得到年龄2455~393Ma,对绿片岩中两层粉砂岩夹层进行的碎屑锆石U-Pb LA-ICP-MS测年分别得到年龄2462~206Ma和3039~19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其他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认为将绿片岩原岩的形成时代确定为晚叁迭-早侏罗世比较合适。绿片岩出露区位于六盘山南段,推断早白垩世在六盘山构造带整体沉降的背景下在玄武岩之上沉积了巨厚的下白垩统六盘山群碎屑岩,在研究区西边不远处的宝鸡市县功镇现今仍残存累计厚度超过3678m的六盘山群碎屑岩,玄武岩由于深埋而遭受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晚白垩世,绿片岩由于六盘山断裂带斜向走滑被抬升,同时上覆下白垩统被剥蚀殆尽,整个六盘山构造带缺失上白垩统。从玄武岩到绿片岩的另外一种可能机制是六盘山断裂带内的动力变质作用。虽然本文的地质年代学数据将玄武岩的形成时代指向晚叁迭-早侏罗世,但是从玄武岩到绿片岩的变质机制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通过对长青浅变质碎屑岩进行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将这套浅变质碎屑岩划归南华系,这可能是华北地块南部首次揭露南华系地层信息。对浅变质碎屑岩进行的碎屑锆石U-Pb测年分别获得年龄2708~753Ma、2507~854Ma和2735~1444Ma,说明浅变质碎屑岩的沉积时间应该晚于753Ma。考虑到官道口群之上被震旦系罗圈组以平行不整合覆盖,而且震旦系之上整合覆盖着寒武-奥陶系,推断浅变质碎屑岩的沉积时间应该在753Ma之后、震旦纪之前,这个时间段对应新元古代南华纪。这套南华系浅变质岩系与上叁迭统-下侏罗统绿片岩之间以正断层接触,绿片岩位于正断层上盘。南华系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底界未出露,出露厚度约600m。南华系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应该形成于大陆边缘的海槽环境,从下向上反映海水变浅的沉积序列。(3)根据长青浅变质碎屑岩中碎屑锆石U-Pb LA-ICP-MS测年结果探讨了这套浅变质碎屑岩的物源特征。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与鄂尔多斯基底在华北地块基底克拉通化(~1.9-1.8Ga)之前的年龄谱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克拉通化之后就有比较大的差异,说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在华北地块基底克拉通化之后受到周围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的明显影响,这与该地区处于多个大地构造单元交汇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是一致的。(4)详细研究了岐山县庙坡里剖面蓟县系官道口群碳酸盐岩中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并在其中识别出震积构造。庙坡里剖面官道口群碳酸盐岩中的软沉积构造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两大类:(1)由成岩作用形成的软沉积构造;(2)由地震活动造成的软沉积构造,即震积构造。由成岩作用造成的软沉积构造包括火焰构造、燧石层球形化和包卷层理等。由地震活动造成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微断层、自碎屑角砾岩和球枕构造。由于官道口群的岩石成分相对比较单一(碳酸盐岩夹燧石团块或燧石条带),沉积物的密度差比较小,各向异性比较弱,由此导致官道口群碳酸盐岩中震积构造的种类相对比较少,强度也相对比较弱。震积构造反映当时该地区受到邻区地震作用和震积事件的显着影响,意味着该地区当时应该紧邻构造活动带。据区域地质资料推断,蓟县系官道口群沉积之时很可能受到南方宽坪洋盆活动的影响。(5)对官道口群碳酸盐岩和南华系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这些地层在沉积之时受到邻区构造活动的影响比较明显,说明研究区在官道口群和南华系沉积之时就处于鄂尔多斯地块的边缘部位。换句话说,现今的鄂尔多斯地块西南边界在官道口群和南华系沉积之时就是鄂尔多斯地块的西南边界。岐山县庙坡里剖面与冯家山水库西南部官道口群剖面相距并不太远(约41km),但是沉积环境差异明显,前者形成于碳酸盐岩台地环境,而后者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庙坡里剖面官道口群中的震积构造反映受到邻区构造活动影响比较明显,沉积区距离鄂尔多斯地块边缘不太远。南华系碎屑岩中大量出现周边大地构造单元的岩浆锆石,这些都反映研究区在新元古代时就处于鄂尔多斯地块的边缘部位。(6)作者和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前人认为应该是长城系高山河群(ChG)出露的多条剖面上并没有观察到高山河群,为此论文质疑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露头区是否存在高山河群。根据前人的资料,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高山河群露头区的范围并不大,作者和项目组成员在前人资料中标注的高山河群露头区考察了4条地质剖面,但是我们均未观察到高山河群典型的岩石组合,我们在所谓的高山河群露头区观察到绿片岩,而绿片岩应该是原熊耳群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本文的长青绿片岩)。关于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露头区是否存在高山河群的问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确认。(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3-01)

邹娟茹,李昱,梁朝钢,章武英,赵晓红[8](2018)在《利用GPS数据探讨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壳形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0~2012年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数据,计算并探讨了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区的面膨胀率、主应变率、最大剪应变率等应变场变化特征,初步获得了3点结论:(1)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关中盆地内部显示了显着的面压缩特性,平均压应变率约-4. 0×10~(-8)/a,而在盆地北部鄂尔多斯地块内边缘及盆地以南的秦岭区域则表现为面膨胀特征;(2)关中盆地内部主应变率变化幅度较小,但盆地周边主应变强度较大;(3)当地壳断裂走向与GPS水平运动矢量方向接近时,可能会出现最大剪应变高值区。(本文来源于《地理空间信息》期刊2018年12期)

李昌珑,吴健,高孟潭[9](2018)在《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动地块作为地质构造单元,其周缘的地震常常较为活跃,并且有时表现出大地震丛集发生的现象.鄂尔多斯地块处于受来自青藏高原NE向的主压应力等多重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区域构造环境中,地块周缘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值得研究.本文以鄂尔多斯地块周缘的几次历史地震为例,分别研究了级联断层、地块同侧断层、地块不同侧断层间大地震间应力转移的现象,尝试对地块在其周缘发生大地震时的应力传递和转移行为获得新的认识.得到的结论有:1920年宁夏海原81/2级和1927年甘肃古浪8.0级地震分别使六盘山东麓断裂和香山—天景山断裂的大地震期望复发时间提前了800年和20年,六盘山东麓断裂当前的大地震危险性较高.1626年山西灵丘7级地震和1654年甘肃天水南8级地震分别使五台山北麓断裂的大地震复发期望时间提前了50年和279年,鄂尔多斯地块可能将其西南缘受到的部分库仑应力扰动传递到了东缘的五台山北麓断裂.(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恩会,石磊,罗娇,李勇江,杨晨艺[10](2018)在《鄂尔多斯地块及邻区重力均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加精细地了解鄂尔多斯及其邻区的地壳均衡状态,本文在考虑地壳密度横向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域的重力均衡异常。首先,利用研究区内重力异常和真实莫霍面深度进行反演得到壳幔密度差分布,以艾里均衡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莫霍面的理论深度;其次,通过莫霍深度理论值与真实值对比来获得研究区的重力均衡异常;最后,结合区内地震分布,讨论了重力均衡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盆地以负均衡异常为主,山地则表现为正均衡异常,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基本均衡;研究区内中强地震主要分布在重力均衡异常梯度带上。(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鄂尔多斯地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1970~2014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场资料,借助负位错反演研究该区域长期应变积累。结果表明,地块东北缘山西断陷带中北段年均能量积累增量、剪应力强度都较高,西南缘六盘山断裂与渭河断裂西段次之;山西断陷带中南段至晋陕交界处年均剪应力强度较高且显示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西秦岭构造区尤其西秦岭北缘断裂西段、晋冀蒙交界区也反映一定程度的能量积累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鄂尔多斯地块论文参考文献

[1].邱玉荣,刘春.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中小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及其意义[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张希,刘立炜,郝明,白卓立.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垂直形变场负位错反演与应变积累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3].刘晓波.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新生代盆地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4].徐欢.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岩浆作用[D].西北大学.2019

[5].陈友智,朱望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中元古界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19

[6].程永志,施炜,赵国春,王天宇,杨谦.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科学山地区迭加变形分析[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7].陈冠旭.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元古宙地质建造的构造意义研究[D].西北大学.2019

[8].邹娟茹,李昱,梁朝钢,章武英,赵晓红.利用GPS数据探讨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壳形变特征[J].地理空间信息.2018

[9].李昌珑,吴健,高孟潭.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大地震间相互作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8

[10].张恩会,石磊,罗娇,李勇江,杨晨艺.鄂尔多斯地块及邻区重力均衡研究[J].地震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区域莫霍面埋深等厚度图(据中国地震...华北板块地壳垂直速率等值线(1988-...~2007期GPS应变率结果为面应变率场分布,结果表明以经度9...盆地及邻区地貌与新构造分区简图河西走廊一祁连山及其邻区活动地块划...

标签:;  ;  ;  ;  ;  ;  ;  

鄂尔多斯地块论文_邱玉荣,刘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