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观论文_万毅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人画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人,士人,苏轼,画论,墨竹,法度,理论家。

文人画观论文文献综述

万毅锋[1](2018)在《文同文人画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以文治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取得了不小成就,绘画方面也在历代帝皇的支持下有了长足发展,名家辈出。北宋是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文人画实践与理论体系,文同是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开拓者,他与苏轼的交往直接影响着宋代文人画的形成、发展走向。通过对文同生平、作品、绘画思想等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文人画观的基本特点,把握宋代文人画体系的发展脉络,为当下中国画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20期)

舒士俊[2](2018)在《苏轼的文人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作为一位精通诗文书画的着名文人,苏轼(1037—1101)曾为韩、李思训、吴道子、徐熙、文同、郭熙、王诜、李公麟、惠崇等多位唐宋着名画家写过题画诗。其中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和《惠崇〈春江晚景〉》,尤为脍炙人口。(本文来源于《国画家》期刊2018年01期)

韩刚[3](2016)在《“士人画”与“文人画”观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以来,"文人"即"士人""士大夫",合称"文人士大夫";"士人画"即"文人画",似早已成为画学定论,不是问题。但近年来,却逐渐兴起了一种区分"文人画"与"士人画"的风气。究竟何为"士人画""文人画",也越来越得到学界关注。文章在详细梳理前人"士人画""文人画"观的同时,也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反思:"士人画"与"文人画"观须仔细分辨,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文人"不同于"士人","士人之画"不同于"文人之画","士人画"亦不同于"文人画";"士人之画"意为士人的画(或士人所画),"文人之画"意为文人的画(或文人所画),更强调作画者身份,非流派、风格或样式之名;"士人画""文人画"为流派、风格或样式之名;"士人之画"早于"士人画","文人画"早于"文人之画";"士人画"起源于唐(以王维等为代表),"文人画"起源于北宋(以苏轼等为代表)。(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文文[4](2012)在《聊寓其心,画以适意——论苏轼文人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是中国绘画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是符合逻辑的历史发展。艺术的形式、美学追求和表现形态等诸种方便,都深深地打上时代的印迹。所以,苏轼的文人画观正是北宋时代艺术美学思潮在这个历史链条的一个侧面上的展示和凸显。(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2年01期)

王艳梅[5](2010)在《从文人画观中国文化中的图像话语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画作为中国精英文化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代表精英话语权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内部原因。陈衡恪曾对文人画下了定义:“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叁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可见文人这一特定的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与文人画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文人画图像话语权与文人这一阶层在历史上取得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文人通过文化资本的运作进入绘画领域,不断重新建构着中国绘画的审美理想,使之成为文人行使话语权的理想方式之一。作为知识分子的文人,一开始在绘画领域中并不占有话语权地位。文人之所以进入绘画领域是历史的一种契合。文人身份的转变和习性的形成为其进入绘画领域提供了自身的可能性,中国立象尽意的传统思维和魏晋时期的社会转型为知识分子移情山水、吟诗作画提供了外在的条件。受到儒家人格理想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文人,有表达自己济世情怀的愿望,不论在朝在野都不放弃这一世间关怀,入世时试图以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来超越他自己个体利益的得失,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出世时或隐居山林,或移情书画抒发内心情感,实现自我人格完善的目的。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而形成“内圣外王”的文人习性。在这一习性的引导下和魏晋人格觉醒的影响下,文人视觉开始转向绘画领域,此时绘画初露文人思想,但是文人参与绘画这一实践行动却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完善与壮大,直到形成独立的话语权模式登上历史舞台。本文主要从符号学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来分析图像符号的形成与分化、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区别与联系,探讨文人如何制定游戏规则进入绘画领域,如何运用资本运作建构文人画图像话语权。文人画图像话语权的获得是通过文人对文字符号所拥有的话语支配权开始,透过文化资本把文人习性一步步渗透到文人图画中,逐步用文字符号参与和改编图像符号,实现了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的结合,从而达到了对绘画领域图像符号的替代与置换,完成了对图像话语权的占有。本文所要阐述的就是这两种话语权的争夺过程和环节,论证文人是如何通过文字符号的运用和转换而实现对图像符号的解读和支配的。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图像符号的形成和分化,探索图像话语的源流。第二章讲述文人画形成的契机、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融合的可能,这是本文的次重点部分。文人画为何会在历史上出现,从文人自身来说,文人习性和社会外界条件影响是其发展的外在动力。从符号本身来说,中国思维方式和文字符号的特点是其发展的内在诱因。第叁章讲述了文人画艺术场域内的资本运作,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部分。分析文人在绘画领域是怎样运用文化资本来进行艺术场域的重构。主要论述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和独立话语体系的建构来实现文人画艺术场域的独立和文人画图像话语权的建立。第四章是一个小的总结,主要分析文人画图像符号的象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5-26)

何兴泉[6](2010)在《张彦远的文人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文人画成为一次观念运动之前,唐代的文人画家与理论家们早已经为文人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魏晋六朝时期,文人画家们也部分地做着职业画家的工作,一方面他们充满文化品味,创作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文人画作品,另一方面,他们也一丝不苟地努力为世俗或公众创作宗教绘画。如王廙曾为武昌昌(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0年02期)

赵娜[7](2009)在《俞剑华的文人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俞剑华(1895-1979)先生在中国画创作和中国绘画理论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画论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对我国美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本文来源于《美术界》期刊2009年09期)

刘立士,李旸[8](2008)在《苏轼文人画观二题》一文中研究指出11世纪,从艺术创作主体来看,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已经取代了世袭的豪门贵族,成为文化方面的主导力量。此时,以散文、诗词、书法等多方面成就驰名宋代文坛的苏轼,则代表了新兴文人艺术家的审美观,对后世影响极大。对于绘画方面,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最早倡(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期刊2008年06期)

李开荣[9](2008)在《黄胄文人画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胄的文人画观有其独特的视角与独到的声音,是建立在其自我绘画实践体验之上,是以画家的眼光来审视与评说的,具有真诚、直接、动态化的特点,完全可以和史论家的评说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全面认识文人画的重要参照,也是我们认识黄胄艺术思想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程明震[10](2004)在《苏轼的文人画观二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苏试有关艺术思想资料的对比分析 ,可以澄清历史上一些模糊认识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和“美常在咸酸之外”是苏轼文人画思想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文人画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作为一位精通诗文书画的着名文人,苏轼(1037—1101)曾为韩、李思训、吴道子、徐熙、文同、郭熙、王诜、李公麟、惠崇等多位唐宋着名画家写过题画诗。其中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和《惠崇〈春江晚景〉》,尤为脍炙人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人画观论文参考文献

[1].万毅锋.文同文人画观研究[J].艺术评鉴.2018

[2].舒士俊.苏轼的文人画观[J].国画家.2018

[3].韩刚.“士人画”与“文人画”观述评[J].民族艺术研究.2016

[4].李文文.聊寓其心,画以适意——论苏轼文人画观[J].大众文艺.2012

[5].王艳梅.从文人画观中国文化中的图像话语权[D].山东师范大学.2010

[6].何兴泉.张彦远的文人画观[J].新美术.2010

[7].赵娜.俞剑华的文人画观[J].美术界.2009

[8].刘立士,李旸.苏轼文人画观二题[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

[9].李开荣.黄胄文人画观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

[10].程明震.苏轼的文人画观二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论文知识图

董其昌山水册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3)阮璞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信阳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2)第叁节 文同墨竹与苏轼文人画观-图4...

标签:;  ;  ;  ;  ;  ;  ;  

文人画观论文_万毅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