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双摆主动共振波能技术

内置双摆主动共振波能技术

论文摘要

目前波能技术尚未成熟,没有商业化。现在研究主要集中在装置的布放、运维及输电系统等方面,这些技术已趋于成熟,接近商业化水平。但现有技术波能转换效率很低,已成为阻碍波能技术发展的瓶颈,提高波能技术的转换效率成为其关键问题。波能装置在共振状态下的俘能效率非常高,这已为理论和实验所证实,研究者为了利用这一机理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现有的波能装置难以在实际海况下实现共振,显然其中的一些机理尚未厘清。主动共振波能技术针对波能转换机理开展了研究,形成了一套理论,基于该理论,提出了内置双摆主动共振波能技术,并设计了一台原型样机,提出了装置最优水动力学外形、导出了控制波能系统频率的调刚模型、给出了PTO(能量摄取系统,Power Take off)阻尼最佳控制模型及装置最佳运行方式。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仿真,证实了该装置的转换效率远高于现有装置,为波能技术商业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主要成果有:(1)基于NS方程及其边界条件,以及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波能装置动力学方程,通过波能装置物面条件建立流场与装置的耦合关系,研制算法编制程序,与课题组研制的数值波浪水槽程序一起,通过UDF技术加载到FLUENT软件上,形成了内置双摆主动共振波能技术数值仿真平台。(2)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和势流理论,建立了波能系统(装置+水)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对方程线性化,导出了装置的调刚模型,分析了调刚模型对水动力学参数的敏感度以及摆转动时引起的自振周期偏移率,并采用自由衰减实验和规则波激励实验验证了调刚模型的准确性。(3)通过求解线性系统的解析解,得到了波能装置PTO阻尼对俘能效率的影响规律,给出了最优PTO的理论解,同时考虑到装置设计的最大允幅,给出了波能装置最优PTO阻尼的实际控制策略。(4)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单点系泊系统可以有效控制装置的慢漂运动,并且对装置的运行稳定性和俘能效率几乎没有影响,是一种可行的系泊方案。(5)定点式为装置俘能效率最高的运行方式,在定点运行方式下,波能装置在不同海况下均可以保持较高的俘能能力,且安装技术较为成熟,是一种可实现的波能利用方案。(6)研究了装置在非规则波下的俘能效率,同时基于半功率带宽方法,提出了较为合理的俘能效率计算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加客观的评判波能装置在非规则波况下的俘能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能源转型
  •     1.1.2 全球波浪能资源分布情况
  •     1.1.3 我国波能资源分布情况
  •   1.2 波能利用技术发展概况
  •     1.2.1 波能利用技术的分类及代表性波能装置
  •     1.2.2 我国波能利用技术的发展
  •   1.3 波能利用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突破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波能技术简介及数值仿真关键技术
  •   2.1 内置双摆主动共振波能技术
  •   2.2 数值波浪水槽
  •     2.2.1 流场求解基本方程
  •     2.2.2 动量源项造消波方法
  •   2.3 网格技术
  •     2.3.1 重叠网格(Overset Mesh)
  •     2.3.2 界面网格(Mesh Interfaces)
  •     2.3.3 动网格(Dynamic mesh)
  •     2.3.4 计算域网格示意图
  •   2.4 装置的运动学求解器
  •     2.4.1 平衡方程
  •     2.4.2 三维坐标变换矩阵
  •     2.4.3 求解算法
  •   2.5 松耦合求解算法
  •   2.6 数值仿真模型
  • 3 波能系统共振方法及PTO阻尼优化方法初探
  •   3.1 调刚模型的建立
  •   3.2 敏度分析
  •     3.2.1 计算水动力学参数
  •     3.2.2 调刚模型对水动力学参数的敏度
  •     3.2.3 自振周期对调刚模型的敏度
  •   3.3 大摆幅带来的自振周期偏移
  •   3.4 膜带初始张力控制模型
  •     3.4.1 变刚器工作原理
  •     3.4.2 膜带初始张力控制模型
  •   3.5 数值实验验证
  •     3.5.1 自由衰减数值试验
  •     3.5.2 规则波激励数值试验
  •   3.6 PTO系统阻尼优化
  •     3.6.1 最优阻尼推导
  •     3.6.2 最优阻尼验证
  • 4 系泊系统
  •   4.1 系泊力的计算
  •   4.2 算法
  •   4.3 数值实验
  •     4.3.1 缆绳参数
  •     4.3.2 响应分析
  • 5 俘能效率
  •   5.1 运行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   5.2 不同周期、波高下的俘能效率
  •   5.3 非规则波工况下的俘能效率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赵世桥

    导师: 蔡元奇

    关键词: 波能转换,振荡浮子,效率,主动共振,调刚模型,阻尼优化,水动特性优化,单点系泊

    来源: 武汉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海洋学,新能源

    单位: 武汉大学

    分类号: P743.2

    总页数: 87

    文件大小: 2335K

    下载量: 15

    相关论文文献

    • [1].双气室振荡水柱波能装置水动力特性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20(01)
    • [2].浮力摆波能发电装置的俘能特性分析[J]. 中国修船 2020(05)
    • [3].主动共振波能技术优化方法研究[J]. 振动工程学报 2018(06)
    • [4].底铰摆式波能装置在斜向波中的水动力性能[J]. 太阳能学报 2016(08)
    • [5].双圆筒沉箱兼作波能发电装置的试验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7(01)
    • [6].振荡水柱式波能转换系统气室压强理论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7)
    • [7].波能发电装置在渔业工程上的应用设计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06)
    • [8].底部铰接浮力摆波能转换装置模型实验[J]. 水力发电学报 2017(06)
    • [9].实现波能装置共振的方法研究[J]. 振动工程学报 2017(03)
    • [10].直流纳电网技术在波能装置群中的应用[J]. 太阳能学报 2017(07)
    • [11].U型振荡水柱波能发电装置波浪力试验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0(10)
    • [12].波能发电技术[J]. 电世界 2010(02)
    • [13].共轴双柱式波能装置水动力及能量转换特性研究[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14].震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水动力性能研究[J]. 山东工业技术 2017(12)
    • [15].波能酒疗对运动性疲劳及血乳酸的影响[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04)
    • [16].摆式波能发电装置性能的时域分析[J]. 科技风 2020(03)
    • [17].福建外海波能分布评估[J]. 水运工程 2019(09)
    • [18].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浮子质量的优化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07)
    • [19].一种漂浮铰接式波能装置的水动力学研究[J]. 太阳能学报 2016(04)
    • [20].我国沿海省份的波能特征[J]. 可再生能源 2013(11)
    • [21].双击水轮内流道波能捕获装置研究[J]. 海洋技术学报 2014(04)
    • [22].振荡浮子式波能转换装置动力输出系统特性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11)
    • [23].复杂圆柱型波能装置能量转换特性研究[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0(08)
    • [24].离岸式振荡水柱波能装置的理论及数值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9(02)
    • [25].新型波能发电装置的模型设计及试验研究[J]. 船舶工程 2013(04)
    • [26].基于改进小波能熵的水下目标识别[J]. 舰船电子工程 2012(08)
    • [27].西班牙莫克里科波能发电站[J]. 水利水电快报 2010(05)
    • [28].一种计算有限水深波能功率的新方法[J]. 海洋学报 2018(12)
    • [29].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浮子运动性能的试验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30].踏浪而来的波能发电[J].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06)

    标签:;  ;  ;  ;  ;  ;  ;  ;  

    内置双摆主动共振波能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