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种和基因型论文-李威

虫种和基因型论文-李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虫种和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型,多位点序列分型

虫种和基因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威[1](2018)在《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及虫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属于珍稀易危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是大熊猫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为止,寄生于大熊猫肠道的寄生虫至少包括9种,其中含4种原虫(大熊猫隐孢子虫、安氏隐孢子虫、刚地弓形虫、毕氏肠微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属于专性细胞内寄生性真核生物,能够感染人、野生动物、家养动物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造成宿主的腹泻及消耗性综合征。为了解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n=75)、都江堰大熊猫基地(n=30)、卧龙耿达大熊猫基地(n=37)、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n=17)、卧龙核桃坪大熊猫基地(n=10)、15个动物园(n=31)共采集了200份圈养大熊猫粪便样品,提取DNA后,经巢式PCR扩增ITS基因位点,PCR产物通过测序后进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共有69只大熊猫感染了毕氏肠微孢子虫,总感染率为34.5%。不同基地与动物园的大熊猫、不同性别的大熊猫、不同年龄的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ITS位点,共鉴定到12种基因型,包括7种已报道的基因型(SC02、EpbC、CHB1、SC01、D、F、Peru 6)和5种新基因型(SC04、SC05、SC06、SC07、SC08)。种系发育分析显示,除了CHB1,其余11种基因型均属于人兽共患遗传组1(group 1),揭示了其人兽共患性。为鉴定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分离株的多位点基因型,本试验通过巢式PCR法扩增了阳性样品的微卫星(MS1、MS3、MS7)位点和小卫星(MS4)位点。结果表明,在MS1、MS3、MS4和MS7位点分别成功扩增48、45、50、47个样本,产生了10、8、9、5个基因型(type)。有36个样本在5个位点均成功扩增,形成了24个多位点基因型(MLGs)。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微卫星和小卫星位点的序列多态性包括了单核苷酸多样性(SNP)和片段长度多态性。基于小卫星位点和微卫星位点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毕氏肠微孢子虫存在两个系统进化组:包含人兽共患基因型的系统进化组(具有人兽共患潜能)、包含具有宿主特异性基因型的系统进化组。为获得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群体遗传结构,对69份阳性样品基于ITS、MS1、MS3、MS4、MS7五个遗传位点进行了研究分析。强烈的基因内连锁不平衡(LD)和有限的遗传重组表明该群体可能为克隆性群体。基于等位基因型分布的配对基因间LD分析和标准群丛指数(I_A~S)值再次表明该群体为克隆性群体,并且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STUCTURE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形成了3个亚群体,Wright’s固定指数(F_(ST))也证实了形成的亚群体是可靠的、存在的。其中,亚群体1与亚群体2为流行性结构,而亚群体3为克隆性结构。综上所述,我国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感染率较高(34.5%),主要感染SC02基因型,具有人兽共患潜能,且大熊猫源毕氏肠微孢子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首次鉴定了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的群体遗传结构,总群体为克隆性群体结构。本研究结果为大熊猫微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钟志军,郭鸿燕,田一男,袁莉,黄祥明[2](2017)在《感染鸟类的主要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属原生动物门,顶端复合体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球虫亚目,隐孢子科,隐孢属[1]。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动物胃肠道、呼吸道上皮细胞,人和动物感染后引起胃肠炎、水样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人群均可以感染隐孢子虫,儿童或幼龄患者感染后表现发育迟缓或发育不良,婴儿以及免疫功能缺陷者可以引发致死性肠炎。1907年首次发现隐孢子虫并于1910年正式命名。随后,隐孢子虫可以感染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胡晶晶,冯耀宇,张龙现[3](2008)在《人兽共患隐孢子虫虫种及基因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孢子虫为顶复门的寄生性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脊椎动物。目前有效虫种已达16种,并包括另外30多种基因型。这些隐孢子虫虫种的宿主范围可能很广,并且有可能逐渐成为感染人的主要病原体。目前报道人兽共患的隐孢子虫共有8个种和1个基因型。隐孢子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人们与感染了隐孢子虫病的家畜接触是患隐孢子虫病的风险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宠物在使人患隐孢子虫病方面并不太重要。对隐孢子虫的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的研究对预防隐孢子虫病的爆发和控制隐孢子虫病的疫情有很大帮助。本文对近年来人兽共患隐孢子虫虫种的一些特征以及传播特征进行了详细综述,并就人畜共患隐孢子虫的虫种和基因型的种名、卵囊大小、主要和次要宿主、以及发现等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具体如下:(1)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大小为5.0×4.5μm,只寄生于小肠的茸毛上,主要宿主为大多数的反刍动物(如牛、鹿、羊、山羊)和人,次要宿主为马,老鼠和猪。(2)人隐孢子虫,卵囊大小为4.6-5.4×3.8-4.7μm,以前曾经被成为微小隐孢子虫人基因型或基因型Ⅰ,但后来由于它与微小隐孢子虫在分子结构和生物学上有很大不同,因此被定为一个单独的种;主要宿主为人和猴子,次要宿主为羊和儒艮。(3)火鸡隐孢子虫寄生部位是小肠,卵囊大小是5.2×4.6μm;主要宿主为火鸡和人,次要宿主为鹦鹉。(4)犬隐孢子虫卵囊大小为4.95×4.71μm,寄生于宿主的肠道内;主要宿主为狗、狐狸和狼,次要宿主为人。(5)猫隐孢子虫卵囊大小是5×4.5μm;主要宿主为猫,次要宿主为人和牛。(6)鼠隐孢子虫卵囊大小是7×5μm,主要宿主为啮齿动物和某些哺乳动物(兔、双峰骆驼),次要宿主为人和山羊。(7)安氏隐孢子虫卵囊(7.4×5.5μm)和鼠隐孢子虫很相似,只是是比鼠隐孢子虫稍微小一点;主要宿主为反刍动物(牛和双峰骆驼),次要宿主为人和羊。(8)猪隐孢子虫卵囊结构与微小隐孢子虫很相似,大小是4.6×4.2μm。主要宿主为猪,次要宿主为人。(9)隐孢子虫鹿基因型,主要宿主为鹿和人。(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江东海,席贻龙,刘胜国[4](2007)在《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内不同基因型克隆的生活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比较了15、20、25和30℃4个温度下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内13个不同基因型克隆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和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值、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对升高温度的反应均因克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温度、克隆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其也都具有极显着影响.表明水环境在温度等方面所具有的时间异质性可能是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丰富的遗传变异得以维持的原因之一;自然选择出现在共存的克隆中,但其强度较低或作用时间较短是克隆共存的重要原因;遗传漂变可能在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变化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基因型轮虫克隆的存在对其种群在水环境中的持续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7年12期)

虫种和基因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属原生动物门,顶端复合体亚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球虫亚目,隐孢子科,隐孢属[1]。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动物胃肠道、呼吸道上皮细胞,人和动物感染后引起胃肠炎、水样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人群均可以感染隐孢子虫,儿童或幼龄患者感染后表现发育迟缓或发育不良,婴儿以及免疫功能缺陷者可以引发致死性肠炎。1907年首次发现隐孢子虫并于1910年正式命名。随后,隐孢子虫可以感染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虫种和基因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威.圈养大熊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鉴定及虫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8

[2].钟志军,郭鸿燕,田一男,袁莉,黄祥明.感染鸟类的主要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7

[3].胡晶晶,冯耀宇,张龙现.人兽共患隐孢子虫虫种及基因型的研究进展[C].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4].江东海,席贻龙,刘胜国.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内不同基因型克隆的生活史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7

标签:;  ;  ;  ;  

虫种和基因型论文-李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