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盆底功能失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功能失调,膀胱,产后,反馈,生物,多普勒,针灸。
盆底功能失调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丁渊,陈丽丽,许浩[1](2019)在《不同时机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治疗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对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12月该院顺产的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患者6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早期干预组在拔除导尿管前1周即开始针刺治疗,晚期干预组拔除导尿管后间歇导尿,并行针刺治疗。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盆底肌力和尿动力学指标,尿失禁的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生活质量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盆底肌力各指标和尿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早期干预组高于晚期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失禁发生率早期干预组(4.8%)和晚期干预组(9.5%)低于对照组(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I-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2,P>0.05);总有效率早期干预组(95.2%)高于晚期干预组(85.7%)和对照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治愈率高,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20期)
田春秋[2](2019)在《针灸结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有效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患者应用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分娩后回院复诊的100例产妇均分纳入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分别采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和针灸结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结果研究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96.0%、阴道静息压(37.5±8.6)、阴道收缩压(39.9±9.1)、阴道收缩持续时间(6.5±1.6)均依次更优于参照组的78.0%、(31.8±8.6)、(34.6±9.2)、(5.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产妇进行治疗中,能够更好治疗尿失禁并帮助恢复盆底肌功能。(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6期)
任群超[3](2019)在《观察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产后康复科收治的280例成功分娩,且已确诊为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患者为例,根据其治疗方式,将280例患者均分为2组,对照组占140例,给予盆底肌康复训练方式,观察组患者占1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方式,观察两组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通过阴道静息压、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等指标,评估其尿失禁发生情况与严重程度,继而探讨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尿失禁发生率及脏器脱垂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持续收缩时间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疗效显着,能够有效提升盆底肌张力,促进产后膀胱功能恢复,操作简便,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07期)
朴镇浩,陆景峰,陈义,茅安炜,刘绍群[4](2018)在《肛门生理学检查评估结果与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疗效关系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肛门生理学检查评估结果对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疗效的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接受生物反馈治疗的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临床资料,治疗为每周2次、每次30 min,共5 w。根据其症状改善情况分为显效组及无效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前症状评分、球囊排出试验阳性率、肛管直肠压力及容量测定、排粪造影情况。结果 46例患者中显效34例、无效12例,显效率为73.9%。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便秘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球囊排出试验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排便感觉阈值、排便紧迫感阈值及最大耐受容量均高于显效组(均P<0.05);两组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静息、提肛、力排相肛直角及肛上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球囊排出试验阳性及肛门直肠敏感性下降的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而言,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不理想。(本文来源于《结直肠肛门外科》期刊2018年03期)
陈玲,何恒君[5](2017)在《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妇产科门诊产后6周复诊的初产妇70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35例采用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常规组35例采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分别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和阴道收缩持续时间;根据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治疗后患者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最终治愈情况。结果: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盆底肌力都有所恢复,但联合组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尿失禁的发生率(2.86%)和常规组尿失禁的发生率(8.57%)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发生尿失禁的人数低于常规组。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能有效的促进盆底肌恢复,治疗产后尿失禁,总体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刘文清,邓业巍[6](2017)在《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探讨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随机抽取54例做为本次研究对象,对5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直肠肛门的压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4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自主放弃治疗,其余均完成了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排便次数及便秘情况均有所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69.07%,且治疗后的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采用生物反馈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具有无创,无需住院治疗等特点,得到了患者的一致认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18期)
黄燕,张国安,张瑞,高元安,王国际[7](2013)在《MRI对女性盆底功能失调肛提肌裂孔解剖及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女性与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MRI肛提肌裂孔形态及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23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35例盆底功能失调患者(试验组),采用MRI叁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采集静息和力排相盆腔横断、冠状和矢状面影像,观测肛提肌裂孔的解剖和形态,比较力排相试验组与对照组肛提肌裂孔面积和解剖结构的变化。结果静息相两组间肛提肌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面积[(35.9±13.1)cm2]和面积增大百分比[(64.7±22.5)%]均显着大于对照组[(21.7±4.9)cm2和(11.3±6.4)%](P<0.01)。静息相两组受试者肛提肌裂孔解剖结构由前至后均分别为尿道、阴道和肛管,力排相试验组肛提肌裂孔出现膀胱10例(31.3%)、子宫12例(37.5%)、直肠黏膜21例(65.6%)和腹膜脂肪8例(25.0%),而对照组仅发现2例(9.5%)肛提肌裂孔内出现直肠黏膜,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女性盆底功能失调患者力排相常出现多个盆腔器官向肛提肌裂孔脱垂,并导致肛提肌裂孔异常膨大。(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3年08期)
洪宇,何瑾[8](2013)在《肛肠叁维彩色多普勒诊断盆底协同功能失调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肛肠叁维彩色多普勒超声(3D-endoanal ultrasound)及直肠排粪造影检查,评价叁维肛管直肠腔内超对盆底协同功能失调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中心200例盆底协同功能失调患者进行肛肠叁维彩色多普勒与直肠排粪造影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肛肠叁维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准确地诊断盆底协同功能失调,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2013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暨结直肠疾病的微创及综合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3-07-26)
唐佳新,王爱明[9](2009)在《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便秘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且与结肠癌、乳腺疾病、心血管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发生相关[1]。为缓解便秘患者的痛苦,探讨治疗新方法,自2005年9月—2008年5月对35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进行了生物反馈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09年07期)
罗维珍,苏冀,刘瑞英[10](2008)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对32例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采用自身前后的对照方法,比较便秘症状与直肠肛门压力情况。结果21例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示直肠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较治疗前降低,盆底肌的反常收缩消失,恢复正常排便,治愈率65.5%(p<0.05);6例排便次数,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84.4%(p<0.05);3例无效,2例失访。结论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行为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良好的态度,有的放矢的心理疏导是提高其疗效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学术版)》期刊2008年06期)
盆底功能失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产后膀胱功能失调患者应用盆底肌康复训练联合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分娩后回院复诊的100例产妇均分纳入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分别采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和针灸结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结果研究组产妇的治疗总有效率96.0%、阴道静息压(37.5±8.6)、阴道收缩压(39.9±9.1)、阴道收缩持续时间(6.5±1.6)均依次更优于参照组的78.0%、(31.8±8.6)、(34.6±9.2)、(5.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产妇进行治疗中,能够更好治疗尿失禁并帮助恢复盆底肌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盆底功能失调论文参考文献
[1].李颖,丁渊,陈丽丽,许浩.不同时机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效果比较[J].重庆医学.2019
[2].田春秋.针灸结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有效性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任群超.观察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朴镇浩,陆景峰,陈义,茅安炜,刘绍群.肛门生理学检查评估结果与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疗效关系的回顾性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
[5].陈玲,何恒君.针灸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产后膀胱功能失调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7
[6].刘文清,邓业巍.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7].黄燕,张国安,张瑞,高元安,王国际.MRI对女性盆底功能失调肛提肌裂孔解剖及形态的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
[8].洪宇,何瑾.肛肠叁维彩色多普勒诊断盆底协同功能失调的临床研究[C].2013年浙江省肛肠外科学术年会暨结直肠疾病的微创及综合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13
[9].唐佳新,王爱明.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9
[10].罗维珍,苏冀,刘瑞英.盆底功能失调型便秘生物反馈治疗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