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高级中学
高中阶段既是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黄金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易发期。信息时代的高中生,置身于复杂的快节奏的成长环境中,学习竞争压力增大,新旧道德相互冲击,价值观念多元化,新事物、新现象纷至沓来,新矛盾、新困扰随之而生。据调查,心理疾患已经替代传染病,成为目前在校生因病休学、退学的罪魁祸首。更令人悲叹的是在校生自杀事件、离家出走事件时有发生。残酷的事件和令人担忧的现状警示我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严峻任务。
这一艰巨任务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课程、班主任与德育处(或教导处)的努力是难以顺利完成的。众所周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学科的课堂中度过的,以课堂为主战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思考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下文简称"心育")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当有"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一、心育:舍我其谁
每个学科都有具备自身特色的育人功能,对其教学内容细加梳理,都能发掘出蕴含丰富的心育素材。笔者认为,相比之下,语文学科更加具有当仁不让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从学科目标和学科属性看
语文学科是一个宠大而开放的知识系统,封建社会"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文以述志"已经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不可偏废。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指出其立德树人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的确,语文学科的教学可以通过语言(言语)根本性建筑人的精神根基,优化学生的心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毫不夸张的说,语文教学与心育有先天的统一性,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实现濡染与内化,应当成为高中学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载体。
(二)从语文教材特点看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其教材选文不仅荟萃了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也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格和可贵的理性。语文教材精选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血肉丰满的内容,是情感的载体,是历史的回音,是时代的镜子,以其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和震撼人心的文学感染力,影响学生的心力发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从科任教师素养看
语文学科的专任教师,相对而言,接受了更多的文学和文化的熏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母语运用能力。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往往知识相对渊博、情感相对丰富,思维相对敏捷,学科背景使之具有更强的口头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这对于有效说服他人也有一定的帮助。应当说,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一定先天优势的。
二、育心:行之有道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育,可达到春雨雨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双效过程,它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制力,从而与语文教学相互促进。渗透了心育的语文教学,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健康人格的塑造相互统一,能够完整体现学科育人功能,有效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那么,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行之有效地付诸实践呢?本文以"道"和"行"为关键词,结合我校的一些实际做法,探讨实施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道:心育渗透学科教学的原则
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必然有共性的原则和方法,笔者粗陋的将之概括为两个方面。
1、示范原则:"德"高为师,"道"正为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你(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指路人",要做道德的指路人,首先自己要有"德",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德",才能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这个"德"有两重涵义:一是为人的道德,教师是"经师"也是"人师",应当在"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自我塑造中,以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感召力,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二是为师的师德,教师要真正具备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科学育人观,必须要以宽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学识为左脚,以人格为右脚,"德"高则"道"正,"道"正则"不令而从",学生自然以师为"范",心育也可水到渠成。
2、规范原则:行之有"法",行之有"度"
行之有"法"含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思路上,以课堂为主战场,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热情,全面开掘学科心育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和落实意志品质的锻造、健全个性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教育的熏陶;二是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科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灵活探索和使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和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行之有"度",主要是指不能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失掉了学科教学的本色,甚至弱化了学科教学的目标。
(二)行:语文教学落实心育的方法
石门高级中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一直努力走在课改的前沿,我校语文科组就心育在教学中的落实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笔者将之概括为四个层面。
1、开掘:语文教材是心育的直接资源
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见上文)决定了它必然地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说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情动力、意志力、注意力、自评力,还是控制力,课本中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一系列或显性或隐性的文章材料。例如针对珠三角地区部分高中生存在的"惟钱惟权"不良心理倾向,可以利用《论语》的某些章节以及《归园田居》、《六一居士传》等文章,《欧也妮·葛朗台》、《项链》等小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挖掘,也要开发。《新课标》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也应具有"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语文学科的心育教材不仅仅是统一配发的课本,从报刊杂志、影视传媒、学生作文等渠道都可以寻找语文教学契合并适合心理教育的内容。比如每年我们都利用语文课放映"感动中国"的视频材料,同学们纷纷反映很受教育。
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构,更加有利于针对本地、本校实际,有的放矢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发挥教师特长、结合本土特色,陆续开发的《"悦"读"心"赏》系列校本课程,兼顾《龙文鞭影》等传统蒙学典籍、《平凡的世界》等现代小说、岭南文化等本土专题,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优化学生心理,培育健康人格。
2、唤醒:语文课堂是心育的重要阵地
课堂对于所有学科而言,既是落实学科目标的主战场,也是渗透心育的关键阵地。语文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优化"心物场"(Psycho-physicalField),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寻求师生、生生的教学互动,这既是实现学科目标的方法,本身也是实现心育渗透的过程。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各种常规课型都有极大的心育空间。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通过听、说、读、写,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满足表达与交流的内在需要,唤醒内心的对照、自省意识,完成情感的扩散、泛化和积极迁移;习题讲评、试卷分析、方法指导课,激发学生的斗志,唤醒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并唤醒他们的自我实现欲望,培养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课堂是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首要场所,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环境,要在和谐的氛围中打好课堂阵地战,才能使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学生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
3、疏导:作文教学是心育的天然舞台
文章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因而作文教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渗透心育的天然舞台。
疏导,首先要"疏"。高中了,学业的压力、成长的烦恼、交往中的困惑,时代的冲击……因敏感而焦虑,常常让高中生有强烈的倾诉和表达的欲望。"不平则鸣",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把学生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以"写"作为感情宣泄的方式,纳入作文教学之轨,在表达中水到渠成地满足其倾诉需求,提升其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一举两得。尤其是日记,它以日记本代替"格式塔"式心理疗法中的空椅子,对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要"疏"更要"导",要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生活,引导学生纠正认识、思想上的偏差。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倡反映自己生活,提倡对社会热点作出思考、判断,比如年度汉字、"跑男"现象、996工作制、韩国撤回申办亚洲杯等等,都曾作为我们作文训练的素材。对于其中暴露的认知上的偏差,及时以班级讨论或个别谈话的方式,加以引导。如有同学在作文对中兴事件的评论中,流露出了对我国科技发展成果的怀疑甚至有"虚无论"的倾向,通过一节课的自由辩论,同学们既端正了态度,树立了集体、国家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又学习了正确认识事物、现象的方法,增强议论文写作必需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而那些学生自愿上交的日记,更常常变为师生双方的"笔谈记录",成为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的重要平台。
4、延伸:语文活动有心育的无限天地
众所周知,生活、社会,是语文学科取之不尽的泉源,如果说以往的教学以对文本的片面强调堵塞了语文的泉眼,那么新课程就以"活动"的实施重新浚通了源泉。比如粤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共安排了5个"活动单元"、15个"表达交流活动",例如"认识自我"、"体验情感""走近社会""打开心灵之门"等,从活动名称就不难看出渗透心育的目的。
语文活动可以是课堂内的活动,包括作为一个教学步骤的课堂活动,比如分组讨论、5分钟短剧等;也包括完整的活动课,比如表演、演讲、辩论、成果汇报等形式。语文活动还可以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活动中,逐步认清自、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以"活动"为"载体,在"情境"中找"契机",引领学生在行动中体验、感悟和收获,让心理健康的教育在语文活动中春风化雨而润物无声。
立足课堂,也要走出课堂,生活、社会拓展了语文的学科外延,也只有在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语文的课堂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在推行新课程的今天,在活动中进行心理渗透,已经成为心育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和强化模式。例如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有"走进经济"这一单元,我校针对地处珠三角部分学生不知节俭的现象,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分组开展"粤北、粤南家庭收入与教育支出情况调查",开学后马上作调查报告评比,并举行相关的报告会和话剧演出,同学们深受教益。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经三十多年了,学科教学中心育的渗透势在必行,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用心去染绿学生的心灵,怎样才能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这仍是一个要求我们在"教"与"学"的具体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课题。
膊卧奈南住?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
2、《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3、《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祝新华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4、《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