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云冷杉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冷杉,林分,模型,土壤,理化,叶面积,生物量。
云冷杉林论文文献综述
杨焕莹,宋建达,周焘,金光泽,姜峰[1](2019)在《林分、土壤及空间因子对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叶面积指数(LAI)的空间异质性对研究植物的生长状况、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至关重要,然而关于不同因素对解释LAI空间变异相对贡献率的报道尚少。该研究依托小兴安岭9.12 hm~2 (380 m×240 m)谷地云冷杉林固定样地,采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了228个小样方(20m×20m)的LAI,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LAI的空间异质性;测定了每个小样方的28个林分因子和10个土壤因子,利用主轴邻距法(PCNM)量化了空间因子,并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解析了林分、土壤、空间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对LAI空间变异的相对贡献率。结果表明:LAI在37 m尺度内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且在不同方向上LAI呈现相异的空间格局;3种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共同解释了LAI空间变异的50.4%,其中空间因子的贡献率最大,单独解释了LAI空间变异的25.5%;中等树(5cm<胸径≤10cm)的密度和主要树种(冷杉(Abiesnephrolepis)和云杉(Piceaspp.))的胸高断面积均与LAI显着正相关,质量含水率与LAI显着负相关。总体来看,空间自相关对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LAI空间异质性的决定作用明显强于林分因子和土壤因子。(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于亦彤,王新杰,刘丽,和敬渊,杨英军[2](2019)在《基于Voronoi图的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择伐强度对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选择不同择伐强度(0%,20%,30%,40%)的典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各设置3块样地,根据样地中林木坐标点图构建林分的Voronoi图,同时建立TIN叁角网,结合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对样地进行边缘校正,利用角尺度、混交度、竞争指数、林木点密度、林层指数和开阔比数6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林分及林分中云杉、冷杉、红松、紫椴、枫桦等5个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择伐对云冷杉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大,择伐后10年各林分处于均匀分布状态,5个主要树种亦呈均匀分布。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30~0.716,林分处于强度混交状态,其中40%择伐强度下林分的混交度最高,20%择伐强度次之,5个主要树种均属强度或极强度混交。采用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分的林木竞争压力,得到相似的排序结果,均为0%>30%>40%>20%,可知择伐强度20%林分的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皆小于其他样地,林分所受竞争压力最小,有较大的生长活力,其中冷杉作为优势种所受竞争压力较大。各林分中林木大部分位于中上层,林分整体垂直分层较单一,择伐强度30%林分的林层指数为0.398,林层丰富度高于其他林分,冷杉、红松、云杉多占据林分上层。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的平均开阔比数为0.712~0.743,林分整体处于开阔状态,其中择伐强度20%林分的开阔比数高于其他林分,说明择伐强度20%林分内光照条件和透光性优于其他林分;各林分中红松、冷杉、云杉开阔比数均较高,紫椴、枫桦开阔比数均较低。【结论】择伐强度20%云冷杉林分的状态整体优于其他林分,择伐强度30%林分的垂直层次丰富度较高,因此云冷杉天然次生林采伐强度在20%~30%较合理;另外需结合实际情况对林分进行补植,补植选择中心木附近且将角尺度调整为0.5左右,建议补植云杉、红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郎晓雪,许彦红,舒清态,张卓亚,谢福明[3](2019)在《香格里拉市云冷杉林蓄积量遥感估测非参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滇西北典型代表区域的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云冷杉为研究对象,运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角控样地调查数据,建立云冷杉BPNN和SVM估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VM模型精度明显优于BPNN模型,其R2、r RMSE和P分别为0.67、27.91%和77.09%。利用SVM遥感估测模型得到香格里拉市云冷杉林总蓄积量与传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当年的统计结果误差仅为1.14%,SVM估测模型可为今后森林蓄积量估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段文标,曲美学,陈立新,张玉双,李少博[4](2018)在《云冷杉林林隙内倒木腐烂等级及其形成的微立地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倒木腐烂等级及其形成的微立地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谷地云冷杉林由倒木形成的林隙内不同腐烂等级倒木形成的3种微立地(丘顶、坑底和倒木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饱和持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和p H值)和化学计量特征(C/N、N/P和C/P)的差异.结果表明:倒木腐烂等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不显着,而倒木形成的微立地类型对其影响显着.除土壤饱和持水量外,倒木下的其他土壤物理性质均最好,坑底最差;随着倒木腐烂等级的上升,除有效磷外的其他土壤养分含量呈显着上升趋势; 3种微立地中,坑底土壤养分含量最低,pH最高;随倒木腐烂等级的上升,3种微立地浅层土壤C/N、N/P和C/P下降,而丘顶和坑底深层土壤C/N上升,N/P和C/P下降,C/P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效磷的一致.综上,随倒木腐烂等级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显着增加,且不同类型微立地之间差异明显,其中坑底始终最低.(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朱子卉,杨华,张恒,王全军,孙权[5](2018)在《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林直径结构及生长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混交林择伐技术对实现林分可持续经营至关重要。本文对择伐后的落叶松云冷杉林林分直径结构和生长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为科学进行择伐活动和合理调整林木径级株数结构提供参考。【方法】以落叶松云冷杉近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样地(0%)和轻度(20%)、中度(30%)、强度(40%)择伐样地各4块,利用伐后5~11年的观测结果,比较分析了不同强度择伐对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林分结构及生长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中度、强度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明显增大,表明择伐为林分中保留木创造养分空间,加速了林分胸径和蓄积的生长进程。伐后5~11年,对照样地和中度择伐样地Weibull分布曲线呈右偏,样地内中小径材居多,且中度择伐样地径级分布宽广;轻度择伐和强度择伐样地呈左偏分布,林分内中大径材较多。对照样地Weibull分布的c值变化不大,择伐样地c值随时间增加而增大,说明择伐去除劣势木,增加林分空间,林分结构得到优化。一定强度的择伐还能降低林分中林木的枯损率,而高强度择伐会增加林木风倒的风险。【结论】从可持续经营角度看,可根据不同经营目的选择适当的择伐策略。中度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林的林木生长速率明显增大,林分中林木径级较完整,林分结构稳定,林木枯损率减少,有利于林分生长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濮旭才[6](2018)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幼苗对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作用非常敏感,并且幼苗的动态变化对物种的分布及共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影响幼苗动态变化的内在机制对探索物种共存理论至关重要。本文依托于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12 hm2谷地云冷杉(Picea-Abies)林动态监测样地,基于6,256个幼苗在2011-2015年间的动态变化数据,研究了幼苗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并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的方法,分析了生物邻体(同种和异种)和生境异质性(地形和土壤)在幼苗存活及维持物种共存过程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调查到幼苗33种,分属于12科27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3属4种,被子植物11科24属29种;所有幼苗个体的高度级分布呈倒“J”型,并且在2011-2015死亡的幼苗高度级分布也成倒“J”型;5个主要乔木树种高度≤1.5 m的个体数量均较多,说明幼苗林下更新良好;(2)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在群落水平显着存在,尤其是冷杉(Abiesnephrolepis)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两个优势种幼苗的存活率随同种邻体的增加显着降低;系统发育负密度制约在幼苗存活的过程中尤为关键,特别是对乔木、落叶、非耐阴、红松(Pinuskoraiensis)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幼苗的存活率随异种大树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会显着提高;在灌木和花楷槭(Acer ukuruduense)幼苗存活的过程中,生境异质性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另外,尽管同种负密度制约、系统发育负密度制约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显着,除了本研究所包含的变量,依然有大部分的变异未得到解释,说明在未来关于幼苗存活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将害虫、病原菌、食草动物、森林结构、物种功能性状和微气候等因子包含在内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张玉双[7](2017)在《云冷杉林不同年龄等级丘—坑微立地特征及其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谷地云冷杉林(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 forest)是小兴安岭地区谷地的顶极群落,在我国东北温带针叶林植被类型中占有重要地位。森林内由于风倒导致树木连根拔起形成具有丘和坑复合体微立地的林隙,增加了林地的复杂性,改善了林隙内的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促进了林隙内及其周围树木和草本植物的再生能力,对云冷杉林的更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掘根倒木形成的丘-坑微立地在维持森林物种多样性和森林景观格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由连根拔起形成的丘-坑微立地为研究对象,2015年9月调查了由掘根倒木形成的丘-坑微立地特征,在丘顶、坑底、倒木附近及郁闭林分(对照)采集0-15 cm和15-30 cm土层的土样,采用生长释放和倒木腐烂等级相结合的方法,对丘-坑微立地的形成年龄进行了判断,比较了同一年龄等级不同微立地位置(丘顶、坑底、倒木附近和郁闭林分)和同一微立地位置不同年龄等级丘-坑微立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化学计量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云冷杉林内丘-坑微立地所在林隙与对照的云杉(Picea koraiensis)和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胸径变幅最大的是林隙内的臭冷杉,林隙内云杉和臭冷杉的胸径相对较大,对照的相对较小。云杉和臭冷杉在2000年-2010年间均出现了不同强度的释放,云杉和臭冷杉林隙边缘木(gap-edge tree)的释放事件均比对照的多。对同一年龄等级丘-坑微立地的林隙边缘木而言,云杉和臭冷杉年轮宽度序列的变化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而对于不同年龄等级丘-坑微立地的林隙边缘木而言,云杉和臭冷杉间又表现出相对的差异性。年龄等级为I级的丘-坑微立地形成时间大约在2012-2013年,年龄等级为II级的在2010年形成的有2个,在2006-2008年形成的各1个,年龄等级为III级的在2005年形成的有2个,2004年形成的有1个,2003年形成的有2个。(2)掘根倒木的树种按株树数量的大小依次为云杉、臭冷杉、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3个年龄等级丘-坑微立地掘根倒木的平均胸径大小依次是III级(40.8 cm)>II级(33.4 cm)>I级(30.0 cm)。丘和坑的平均体积最大的分别是I级(0.609m~3)和III级(0.690 m~3),最小的分别是II级(0.481 m3)和III级(0.363 m3),丘长、丘宽、坑长、坑宽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年龄等级为III级的丘-坑微立地上。年龄等级为I级的丘坑复合体的倒木胸径与丘长和坑长显着正相关,坑体积与丘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年龄等级为II级和III级的丘坑复合体坑的平均体积均与丘长、坑宽呈显着正相关,丘长和坑宽呈显着正相关。树木的胸径越大,其形成的丘和坑的特征值就越大,说明倒木的胸径与其形成丘和坑的大小相关。(3)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着增大,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显着减小。土壤容重最大值出现在微立地的坑底和年龄等级为I级的丘-坑微立地上,同年龄等级微立地上坑底的容重均显着高于其他微立地位置和对照,不同年龄等级微立地间坑底的容重无显着差异。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最小值均出现在坑底和年龄等级为III级的丘-坑微立地上(毛管孔隙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年龄等级为I级的丘-坑微立地上除外)。在丘-坑微立地年龄等级、微立地位置和土层深度的叁因素中,总体来说,微立地位置和土层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显着(P<0.05),对其部分指标的影响极显着(P<0.01)。(4)丘坑微立地上的土壤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着增大,土壤全C、全N、全P、有效P和速效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着减小。对照土壤的全C、全N均最大,坑底的均最小。丘顶的全P、速效K含量高于其它微立地位置,丘-坑微立地各位置的土壤有效P含量均高于对照。pH值、全C、全P和速效K最大值均出现年龄等级为III级的丘-坑微立地上,全N和有效P最大值则出现在年龄等级为III级的丘-坑微立地中。在丘-坑微立地年龄等级、微立地位置和土层深度的叁因素中,总体来说,微立地年龄等级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显着(P<0.05),对部分指标的影响极显着(P<0.01),微立地位置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不显着(P>0.05),故不同年龄等级、不同微立地位置、不同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均表现出各自的差异性。(5)云冷杉林丘-坑微立地土壤全C、全N、全P、C/N、C/P、N/P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2~0.5,均属于中等变异。不同年龄等级丘-坑微立地土壤C/N、C/P、N/P均随土层的加深而有所下降,不同年龄等级、不同微立地位置上的C/N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在微立地0-15 cm土层,相同年龄等级丘顶的C/P、相同位置而年龄等级为II级和III级微立地的C/P显着小于对照。不同微立地位置间的N/P差异性较不规律,在同一微立地位置不同年龄等级微立地上的N/P大小均为I级>II级>III级。土壤全C与全N、全P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全N与全P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全N与C/P、全P与C/N呈显着正相关,土壤全C与N/P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黄华,陈智发,刘德团,和国星,和荣华[8](2017)在《玉龙雪山寒温性云冷杉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冷杉林是玉龙雪山东坡保存最完整的森林植被,为了更好地了解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按照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的样地建设标准,于2012–2014年在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25 ha(500 m×500 m)的长期监测样地。本研究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样地的区系成分、群落组成、垂直结构及径级结构。结果表明: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子)独立个体数为47,751,分属26科41属62种,以温带分布尤其是北温带成分为主要区系特征。重要值≥1的物种有18个,贡献了90.24%的重要值。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4层,川滇冷杉(Abies forrestii)、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is)和帽斗栎(Quercus guajavifolia)为主林层优势种和建群种,径级分布为峰型或近倒"J"型,持续更新能力较好;吴茱萸五加(Gamblea ciliata var.evodiifolia)、篦齿槭(Acer pectinatum)和短梗稠李(Padus brachypoda)是主亚林层的优势种,在某些片段可形成落叶阔叶林的优势群落,径级分布出现明显断层,未来将出现衰退。西康花楸(Sorbus prattii)、桦叶荚蒾(Viburnum betulifolium)和云南杜鹃(Rhododendron yunnanense)是次林层的优势种;灌木层假小檗(Berberis fallax)是样地内个体数最多的物种,占总个体数的59.51%,其重要值最高,占总数的22.75%,径级分布呈"L"型。(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7年03期)
郭韦韦,张青,亢新刚,杨英军,王全军[9](2017)在《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组成及林下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种群结构及更新状态可以为促进森林群落演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3块样地数据,分析不同演替阶段的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和云冷杉近原始林内主要乔木树种及幼树的种群结构,并用O-ring单变量统计分析幼树空间分布格局。【结果】随着演替进行,群落内乔木株数逐渐减少,而胸高断面积相反。先锋树种白桦、杨树等逐渐退出群落。3个群落主林层乔木径阶分布均呈倒"J"形,次生林以小径级林木为主,另外两个群落以中、大径级林木居多。3个群落幼树种类单一,白桦、杨树等先锋树种鲜有幼树出现;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幼树数量充足,且幼树随地径级呈负指数分布;次生林内幼树最少,但地径、苗高明显优于其他两个群落。次生林群落幼树以随机分布为主,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中冷杉、云杉及色木幼树在小尺度呈明显的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多呈均匀或随机分布。【结论】杨桦次生林和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处于正向演替进程中,而近原始林树种结构不合理,更新较差,应采取择伐等经营措施调整其结构,促进林分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季蕾,亢新刚,张青,郭韦韦[10](2016)在《天然云冷杉林土壤养分随林分针阔比变化及其对灌木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吉林金沟岭林场天然云冷杉林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模糊线性隶属度函数法,分析不同土壤养分(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速效K及土壤综合指标值)含量的差异及变动与林分针阔比的关系及其对林下灌木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林分的针阔比为7∶3时,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速效K均较高,且此时土壤综合指标值最高,土壤养分最好,林下灌木生物量也处于较好的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云冷杉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择伐强度对云冷杉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天然林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吉林省汪清县金沟岭林场,选择不同择伐强度(0%,20%,30%,40%)的典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各设置3块样地,根据样地中林木坐标点图构建林分的Voronoi图,同时建立TIN叁角网,结合Voronoi图结点距离判定对样地进行边缘校正,利用角尺度、混交度、竞争指数、林木点密度、林层指数和开阔比数6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天然次生林林分及林分中云杉、冷杉、红松、紫椴、枫桦等5个主要树种的空间结构变化。【结果】择伐对云冷杉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大,择伐后10年各林分处于均匀分布状态,5个主要树种亦呈均匀分布。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630~0.716,林分处于强度混交状态,其中40%择伐强度下林分的混交度最高,20%择伐强度次之,5个主要树种均属强度或极强度混交。采用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分析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分的林木竞争压力,得到相似的排序结果,均为0%>30%>40%>20%,可知择伐强度20%林分的竞争指数和林木点密度皆小于其他样地,林分所受竞争压力最小,有较大的生长活力,其中冷杉作为优势种所受竞争压力较大。各林分中林木大部分位于中上层,林分整体垂直分层较单一,择伐强度30%林分的林层指数为0.398,林层丰富度高于其他林分,冷杉、红松、云杉多占据林分上层。不同择伐强度云冷杉林的平均开阔比数为0.712~0.743,林分整体处于开阔状态,其中择伐强度20%林分的开阔比数高于其他林分,说明择伐强度20%林分内光照条件和透光性优于其他林分;各林分中红松、冷杉、云杉开阔比数均较高,紫椴、枫桦开阔比数均较低。【结论】择伐强度20%云冷杉林分的状态整体优于其他林分,择伐强度30%林分的垂直层次丰富度较高,因此云冷杉天然次生林采伐强度在20%~30%较合理;另外需结合实际情况对林分进行补植,补植选择中心木附近且将角尺度调整为0.5左右,建议补植云杉、红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云冷杉林论文参考文献
[1].杨焕莹,宋建达,周焘,金光泽,姜峰.林分、土壤及空间因子对谷地云冷杉林叶面积指数空间异质性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9
[2].于亦彤,王新杰,刘丽,和敬渊,杨英军.基于Voronoi图的不同择伐强度下云冷杉林结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郎晓雪,许彦红,舒清态,张卓亚,谢福明.香格里拉市云冷杉林蓄积量遥感估测非参数模型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4].段文标,曲美学,陈立新,张玉双,李少博.云冷杉林林隙内倒木腐烂等级及其形成的微立地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5].朱子卉,杨华,张恒,王全军,孙权.择伐后落叶松云冷杉林直径结构及生长的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
[6].濮旭才.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生物邻体和生境异质性对幼苗存活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8
[7].张玉双.云冷杉林不同年龄等级丘—坑微立地特征及其土壤理化性质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7
[8].黄华,陈智发,刘德团,和国星,和荣华.玉龙雪山寒温性云冷杉林动态监测样地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J].生物多样性.2017
[9].郭韦韦,张青,亢新刚,杨英军,王全军.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演替阶段树种组成及林下更新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季蕾,亢新刚,张青,郭韦韦.天然云冷杉林土壤养分随林分针阔比变化及其对灌木生物量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