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论文_关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凝血,血管,复合物,肝素,胎盘,血栓,多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论文文献综述

关莹[1](2019)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实施凝血功能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4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均行凝血功能检验,对比两组凝血检验指标及其异常检出情况。结果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9.35±2.43)s,凝血酶时间为(24.25±5.3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52.45±5.18)s,纤维蛋白原含量为(0.58±0.05)g/L,国际标准化比值为(3.13±0.31)。参照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1.26±0.59)s,凝血酶时间为(10.04±2.0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时间为(36.24±3.32)s,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97±0.16)g/L,国际标准化比值为(0.81±0.25)。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均高于参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国际标准化比值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与健康群体之间具有较高差异,通过对患者实施凝血指标予以检验,能够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应予以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23期)

钟林翠,宋景春,林青伟,曾庆波,胡艳晶[2](2019)在《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着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 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汪佳慧,金镇[3](2019)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剖宫产终止妊娠的9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DIC、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不良妊娠结局的有关因素行单因素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滞是产妇发生DIC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是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人工流产次数多是发生失血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是切除子宫的保护性因素(OR<1,P<0.05);而伴有胎盘植入、孕次数越多是发生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孕次越多、人工流产次数越多、合并胎盘植入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越高。术中行宫腔填塞纱布或球囊压迫止血和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段圣洁,徐梦霞[4](2019)在《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所选70例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均为我院2016年6月~2019年6月所收治,通过随机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两组患儿分别选择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出血加重例数方面,实验组显着少于对照组(P <0.05);在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肝素使用时间以及出血停止时间方面,实验组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各项DIC指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选择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1期)

杜玄,张池静,蒋志伟,温玉梅,闫少凯[5](2019)在《D-二聚体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诊断多发骨折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D-二聚体(D-D)联合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诊断多发骨折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于张家口市第二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48例多发骨折合并DIC患者为病例组,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48例为健康组。观测并比较2组受检者的D-D和Hcy水平,对D-D和Hcy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评估二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的D-D和Hcy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均<0.05)。病例组中的D-D和Hcy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D-D和Hcy对于多发骨折合并DIC患者均具有诊断价值,但二者联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单独采用D-D和Hcy有所提高,且其曲线下的面积(AUC)最大。结论 D-D和Hcy水平升高是判断多发骨折合并DIC患者发病的重要指标,且D-D与Hcy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联合检测D-D和Hcy具有诊断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1期)

熊华,崔森[6](2019)在《碘造影剂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碘造影剂是应用于血管成像与疾病诊断的对比剂,包括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包括碘佛醇、碘海醇、碘普罗胺,其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碘海醇。注射造影剂后引起的不良反应已经被广泛关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荨麻疹等,严重的有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过敏性休克、肾功能衰竭,较罕见的有凝血功能障碍,正确及时的识别其不良反应极其重要。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碘造影剂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宏,生书晶,李沛波,张伟健,陈滔彬[7](2019)在《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大鼠炎症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调节及炎症抑制的作用,并揭示其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诱导DIC大鼠模型,考察药物处理对模型大鼠体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浓度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活力的影响;考察药物处理对模型大鼠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人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的影响,研究其与炎症相关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结果 DIC模型大鼠体内NO、ET-1浓度均显着提高,NO/ET-1比值显着降低,即LPS导致了血管内皮损伤。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显着改善模型大鼠体内NO/ET-1,其机制与抑制i NOS活力相关;能够显着抑制模型大鼠体内TNF-α、IL-1β、IL-6、IL-8、MCP-1升高,其机制与抑制IκB-α的降解及p65的入核,即抑制NF-κB激活相关。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为进一步弄清其抗血栓、保护心血管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10期)

黄雄亮[8](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蛇毒清汤联合西医措施对蛇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60例毒蛇咬伤致DIC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西医措施,观察组加服蛇毒清汤,而对照组加用静滴维生素K1。观察比较两组蛇伤致DIC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和凝血功能、肌酸激酶、肌酐等实验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实验指标改善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蛇毒清汤联合西医措施对蛇伤致DIC患者有显着疗效。(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9期)

钟斐,万健,杨瑞霞,宋熙,张黔[9](2019)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8例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作为前瞻性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实时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g)等指标,统计治疗28d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出血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 d后,两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28 d后,观察组的治愈率82. 4%明显高于对照组61. 8%,病死率(5. 9%)、出血发生率(5. 9%)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29. 4%、23. 5%、11. 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治疗效果显着,并发症少,兼具了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杜玄,乔欣军,闫致旺,苗世红,李润奇[10](2019)在《多发骨折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预测多发骨折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间的多发性骨折合并DIC患者作为实验组,按照性别、年龄匹配同一时间段内同等样本量的多发骨折但未合并DIC的患者为对照组。分析骨折数量、吸烟史、高脂血症、多发骨折术后第1天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等,对预测多发骨折术后DIC的价值。结果实验组48例,对照组48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发骨折术后第1天血小板、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等是多发骨折术后DIC的危险因素。将上述指标绘制ROC曲线,表明多发骨折术后第1天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多发骨折术后DI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骨折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数值较高,需警惕出现DIC可能。(本文来源于《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着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 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论文参考文献

[1].关莹.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2].钟林翠,宋景春,林青伟,曾庆波,胡艳晶.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9

[3].汪佳慧,金镇.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妇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

[4].段圣洁,徐梦霞.低分子肝素应用于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5].杜玄,张池静,蒋志伟,温玉梅,闫少凯.D-二聚体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诊断多发骨折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6].熊华,崔森.碘造影剂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9

[7].刘宏,生书晶,李沛波,张伟健,陈滔彬.复方血栓通胶囊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大鼠炎症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南药学.2019

[8].黄雄亮.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伤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9].钟斐,万健,杨瑞霞,宋熙,张黔.血必净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9

[10].杜玄,乔欣军,闫致旺,苗世红,李润奇.多发骨折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9

论文知识图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a.肾小球多...休克型肺炎(中毒性肺炎)休克型肺炎(中毒性肺炎)介导的晚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型肺炎(中毒性肺炎)血培养分离出CNS实验室评估标准

标签:;  ;  ;  ;  ;  ;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论文_关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