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论文_唐钰尧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桥词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词典,歧义,差异,主体性,小说,方言,译者。

马桥词典论文文献综述

唐钰尧[1](2019)在《“词典写作”中的反叛意识——重读小说《马桥词典》》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桥词典》作为八十年代"寻根文学"代表作家韩少功极具价值的作品,曾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小说百部经典之一"。"词典写作"的文体样式可以看作是韩少功在文化"寻根"深入到语言层面和小说形式实验之间找到的极佳联结,在当代长篇小说艺术探索上具有突出的价值,而其写作中所蕴含的反叛意识和反叛姿态下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守护,于当代文坛来说更具有深刻启示。(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崔耕[2](2019)在《词的精神分析——《马桥词典》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作品。自它1996年问世以来,就伴随着批评界的各种声音。在研究《马桥词典》的诸多成果中,文体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以词典为方式去编织小说被认为是《马桥词典》最具有开创性的部分。20多年来,众多研究成果多以文体分析为中心,扩散到如何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1))展现地方历史、地方特色,~((2))如何进行社会文化批判以及由特殊的文体形成新的叙事方式~((3))等。与此大不相同,本文力图(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9年04期)

王艺伟[3](2019)在《韩少功《马桥词典》中湘方言英译多视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探讨蓝诗玲翻译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湘方言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并从改写理论、风格标记理论及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对其合理性进行阐释。研究发现,蓝诗玲对同义词项复现和文化信息丰富的湘方言进行了省略。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者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主要受到了其对中国文学边缘地位的认知以及倾向于忽视方言的态度的影响。作为一名西方译者,蓝诗玲把为读者提供一个流畅的译本置于首要地位来考虑,因此对构成阅读障碍的部分进行了省略处理。此外,蓝诗玲在对话和叙述语言的湘方言翻译中采用了通俗口语译法。从风格标记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者采用的英语口语体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从音系标记、词汇标记、句法标记叁个方面传递了湘方言口语化的特点。译者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淡化了方言的地域色彩,但实现了方言语言风格的传译。研究还发现,蓝诗玲采用仿造翻译对方言词条中的湘方言进行了语义仿造、直译仿造、指称仿造和语音仿造。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者既翻译出方言的形式又翻译出方言的意义,保留了原作品最为新颖和最具独创性的特点。译者采取这样的翻译方法,增强了译文的美学效果,满足了读者的创新期待,拓展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朱燕[4](2019)在《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马桥词典》中的翻译忠实性和译者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英国新生代汉学家蓝诗玲成为译介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她翻译的主要作品有《马桥词典》《鲁迅小说全集》《我爱美元》《色戒》等。其中《鲁迅小说全集》还进入了门槛甚高的"企鹅经典丛书"。《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一本关于方言的小说,可归为地方性文学,翻译难度较高,但其译本在英语国家却得到了认可。由此可见其翻译功底深厚和对中国文化的透彻理解。蓝诗玲所提出的"忠实性再创造"翻译原则,恰好迎合了翻译中的忠实性和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对传统译论中的翻译忠实性及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重新阐释,指出女性主义翻译是要忠实于作者与译者共同参与的写作方案,并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这样,不仅提升女性地位,翻译和译者的地位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08期)

吕倩[5](2018)在《《马桥词典》的隐喻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桥词典》以词为主要创作对象,开创了用词典体来写文章的叙事方式。马桥人的词汇系统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思想,隐喻作为马桥人生成词汇的一种重要方式,对马桥人词汇体系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基于隐喻的视角,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叁个方面对这些词条进行分析,概括隐喻的特点即同一性、系统性,最后总结隐喻的经验基础,阐释马桥人认知观念的来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36期)

卢晓娟,岳霞[6](2018)在《寻根小说文化特色词英译过程研究——以蓝诗玲版《马桥词典》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篇寻根小说《马桥词典》及其英译本为例,探讨生态、物质、社会、宗教和语言五种类别文化特色词英译之过程,验证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过程理论对寻根小说文化特色词翻译的指导价值。研究发现:斯坦纳提出的翻译四步骤对寻根文学《马桥词典》中五类文化特色词的英译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对寻根文学的文化特色词英译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直译加注、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意译、意译加音译等"补偿"方式,可以最大限度还原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甚至是得到源语所没有表现出来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与文化》期刊2018年04期)

侯向楠[7](2018)在《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人物书写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除了文体方面的创新,作者对人物的书写也别具特色。他没有用大量笔墨集中刻画某一角色,而是以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点染刻画了众多生活在马桥村的人物形象,描绘了那一时代特有的乡村风貌。在这一书写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表达了他对社会的发展、人格的重建方面的忧虑与期待。(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11期)

王海燕[8](2018)在《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以《马桥词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暗示》在文体革新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淡化小说叙事必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用大量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理性分析文字构建文本,体现作家对文化独到的见解和理性的思考。本文通过对小说《马桥词典》文本的梳理,发现其议论的规律和逻辑思路,以及其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马玲丽[9](2018)在《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写小说,在日常生活只言片语的碎片化场景中,跳出"惯例"和"从来如此"的思考方式,揭示语言变异背后社会和历史的假象、陷阱和谎言,发现了一个与中心世界充满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放弃了对乡土中国启蒙式批判的自信,代之以日常式的犹疑。这并非批判的退守,而是包含着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真正的理解和尊重。《马桥词典》不仅是韩少功写作的自我突破,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向纵深开拓的范例。(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8年10期)

马玲丽[10](2018)在《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以"词典"的形式写小说,在日常生活只言片语的碎片化场景中,跳出"惯例"和"从来如此"的思考方式,揭穿语言变异背后社会和历史的假象、陷阱和谎言,发现了一个与中心世界充满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放弃了对乡土中国启蒙式批判的自信,代之以日常式的犹疑。这并非批判的退守,包含着对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真正理解和尊重。《马桥词典》不仅是韩少功写作的自我突破,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小说向纵深处开拓的范例。(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桥词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作品。自它1996年问世以来,就伴随着批评界的各种声音。在研究《马桥词典》的诸多成果中,文体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以词典为方式去编织小说被认为是《马桥词典》最具有开创性的部分。20多年来,众多研究成果多以文体分析为中心,扩散到如何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1))展现地方历史、地方特色,~((2))如何进行社会文化批判以及由特殊的文体形成新的叙事方式~((3))等。与此大不相同,本文力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桥词典论文参考文献

[1].唐钰尧.“词典写作”中的反叛意识——重读小说《马桥词典》[J].青年文学家.2019

[2].崔耕.词的精神分析——《马桥词典》再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2019

[3].王艺伟.韩少功《马桥词典》中湘方言英译多视角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4].朱燕.从女性主义视角看《马桥词典》中的翻译忠实性和译者主体性[J].海外英语.2019

[5].吕倩.《马桥词典》的隐喻机制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8

[6].卢晓娟,岳霞.寻根小说文化特色词英译过程研究——以蓝诗玲版《马桥词典》英译本为例[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

[7].侯向楠.韩少功《马桥词典》中的人物书写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8

[8].王海燕.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以《马桥词典》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马玲丽.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J].西部学刊.2018

[10].马玲丽.发现差异与歧义的“日常”民间——重读《马桥词典》兼论韩少功的创作转向[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画文字.苏马利亚和一/无题/佚 名发现标特别复杂和零碎.探寻国士的。书中包含了考证、可以看到 “大情节”的特征几乎就是韩少...

标签:;  ;  ;  ;  ;  ;  ;  

马桥词典论文_唐钰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