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菌论文_冷梅钦,聂燕芳,王振中,李云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稻瘟病,基因,病原菌,霉菌,分子,水稻,氨肽酶。

稻瘟菌论文文献综述

冷梅钦,聂燕芳,王振中,李云锋[1](2019)在《稻瘟菌钒氯代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前期研究中,笔者发现在稻瘟菌分生孢子附着孢形成期,钒氯代过氧化物酶(Vanadium chloroperoxidase,MoVAN)的表达量显着上调。以此为基础,笔者对MoVAN基因进行了克隆及测序,获得了大小为2 080 bp的DNA序列和1 790 bp的cDNA序列;该基因编码蛋白为595个氨基酸,属于PAP2家族中的PAP2_haloperoxidase型蛋白。采用同源重组策略,利用MoVAN两端侧翼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了稻瘟菌MoVAN基因敲除载体;采用原生质体转化法,对MoVAN基因进行敲除;经过潮霉素抗性筛选、PCR分析、Southern blot鉴定,成功获得了6个MoVAN基因敲除突变株。对△Movan敲除突变体进行了表型分析,发现其在PDA培养基中生长速度减慢,气生菌丝稀疏,黑色素明显减少;此外,其产孢量减少,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萌发形成的附着胞减少;但分生孢子和菌丝形态与野生型菌株没有明显区别。胁迫试验结果表明,△Movan敲除突变体对NaCl、山梨醇、SDS和H_2O_2均表现敏感,菌落生长速率明显降低,黑色素合成明显减少。细胞壁完整性试验结果表明,△MoVAN对刚果红表现敏感,菌落生长速率明显降低。采用离体和活体接种法分别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Movan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周旋,林媛,徐炀,游江,方守国[2](2019)在《稻瘟菌中一种弱毒相关真菌病毒Magnaporthe oryzae polymycovirus 1的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学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离自湖北省天门市的稻瘟菌菌株TM02中发现了一种新型dsRNA病毒,暂命名为Magnaoporthe oryzae polymycovirus 1 (MoPmV1)。MoPmV1基因组包含四条独立的dsRNA,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四条dsRNA的全长核酸序列信息,并上传至GenBank,其登录号依次为MH231406.1、MH231407.1、MH231408.1和MH231409.1。其中dsRNA1全长2401bp,推测其36~2 334区段编码一个多肽a1,包含一个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结构域;dsRNA2全长2 233bp,推测其72—22 163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b1;dsRNA3全长1 963bp,推测其55~1 891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c1;dsRNA4全长1 324bp,推测其159~950区段和1 040~1 324区段分别编码两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d1和d2。Blast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发育分析表明,MoPmV1与一些新近报道的未分类的真菌dsRNA病毒,如Beauveria bassiana polymycovirus 2、Aspergillus fumigatus tetramycovirus-1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virus 1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dsRNA提取克隆和RT-PCR分析在分离自湖南、贵州、云南、海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各省的稻瘟菌菌株中都发现了MoPmV1的存在,提示了该病毒在稻瘟菌群体中分布的广泛性。多次的病毒粒体提取实验表明MoPmV1在稻瘟菌细胞中不形成病毒粒子。通过对TM02菌株的药物处理和单分生孢子分离,获得了多个脱除MoPmV1病毒的单孢后代菌株。通过脱毒菌株与TM02和含有MoPmV1的单孢后代菌株的对比发现,MoPmV1可显着降低稻瘟菌的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离体大麦叶片与感病品种水稻叶片接种实验表明,MoPmV1可显着降低病斑大小;活体感病品种水稻接种实验表明,MoPmV1能显着降低病斑形成的数量和大小。综合分析表明,MoPmV1是一种新型的真菌dsRNA病毒,能够在稻瘟菌中造成弱毒现象,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徐海娇,常清乐,范军[3](2019)在《水稻与稻瘟菌互作中感病相关因子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在植物一病原互作过程中广泛存在着基因转录重编程的现象,这些重编程影响了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感性。目前关于植物感病基因和感病途径的研究仍知之甚少,因此获得互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直接的功能筛选是一个重要的功能解析方法。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大麦瞬时表达系统,研究水稻与稻瘟菌互作过程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对大麦感病性的影响。通过接种稻瘟菌P131,分析该菌株在瞬时表达候选基因组织中的生长状况,以筛选能够促进发病等潜在的调控植物感病通路的关键因子。初步筛选共获得22个基因能显着促进发病使黄化增强,其中有8个基因直接表达即可引起黄化,接种P131后黄化增加的有14个。对P131接种后2d的部分样品进行生物量检测,引起P131生长量增加了3.5~5.5倍,它们分别为编码稻瘟菌的半乳糖苷酶基因,编码水稻的锌指结构蛋白、MYB类蛋白、几丁质酶、剪接因子、WRKY蛋白以及其他类蛋白的基因。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在水稻与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和具体作用机制,该研究将为稻瘟病的感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周小龙,符策纠,李冰,丁晓雯,林晋军[4](2019)在《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编码蛋白分子特性及转基因水稻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在水稻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诱导的免疫反应(PTI)抗病分子信号调控中的功能,对AvrPii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AvrPii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幵进行遗传转化。结果表明:AvrPii蛋白由70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 500,等电点为6.0,总平均亲水性值为–0.159;AvrPii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1个跨膜结构域和2个基序为LxAR和CxxCxxxxxxxxxxxH的保守结构域;利用农杆菌侵染转化法,获得AvrPii基因全长序列和不含信号肽AvrPiinsp的转基因株系13个,PCR扩增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结果表明,AvrPii和AvrPiinsp基因已成功转入受体品种日本晴幵得到稳定表达。(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杨德卫,王莫,韩利波,唐定中,李生平[5](2019)在《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育种利用及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世界上影响水稻(Oryza sativa)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随着寄主水稻和病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和基因注释的完成,水稻和稻瘟病菌的互作体系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该文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育种利用进行概述,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了水稻全基因组中NBS-LRR类抗病基因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同时对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鉴定及无毒蛋白与抗病蛋白的互作进行初步分析。最后对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发展和抗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长秘,李春琴,韩光煜,段桂花,吴奇[6](2019)在《稻瘟菌效应蛋白基因在水稻中过表达对植株表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病原菌效应蛋白在病原菌-寄主互作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研究效应蛋白基因在植物中过表达对植株表型及抗性影响将为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参考。本研究对稻瘟病菌效应蛋白转基因水稻各个株系进行PCR鉴定,运用q RT-PCR分析了BAS1、BAS4和MoSDT1在转基因水稻各个株系的根、茎和叶中的表达,同时分析了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基因过表达水稻植株的表型及根部细胞结构。PCR验证了BAS1转基因水稻的3个株系、BAS4转基因水稻的4个株系及MoSDT1转基因水稻的3个株系均为成功的转基因水稻株系。q RT-PCR分析表明,BAS1、BAS4和MoSDT1在相应的转基因水稻各个株系生长后期在茎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转基因水稻各个株系的株高、茎长和宽、叶宽和千粒重等形态指标均与野生型水稻和转空载体的水稻株系的表型基本相似。观察统计转基因水稻根尖1 cm和2 cm处细胞结构发现,转基因水稻根尖细胞的内外皮层数较野生型水稻和转空载体水稻株系的内外皮层细胞数多。本研究的开展将为今后深入研究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基因在水稻植株中过表达对水稻抗逆性及防御系统响应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6期)

贺惠,禹贵阳,王先坤,邓子新,贺新义[7](2019)在《氨肽酶PepN1在细胞外催化杀稻瘟菌素的成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肽核苷类抗生素杀稻瘟菌素(BlasticidinS,BS)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是亮氨酰杀稻瘟菌素(Leucylblasticidin S,LBS)水解成熟为BS,BS原始产生菌灰色产色链霉菌和异源表达菌株变铅青链霉菌WJ2清洗过的细胞均能催化这一步反应。前期我们确定在这两种菌中都含有编码3个氨肽酶Pep N同源蛋白的基因,其中编码产物Pep N1主要负责水解LBS和亮氨酰脱甲基杀稻瘟菌素(Leucyldemethylblasticidin S,LDBS),且催化效率相当。但是,相比于原始产生菌只积累BS这一种组分,异源表达菌株变铅青链霉菌WJ2还积累了LBS和LDBS,这意味着原始产生菌与WJ2中Pep N1的水解活性存在差异。【目的】研究Pep N1在两个菌株中的表达和分泌对BS组分的影响。【方法】利用Pep N1的多克隆抗体,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比较不同生长时间的原始产生菌和异源表达菌株在细胞内、细胞培养液中Pep N1的表达水平。硫酸铵沉淀收集两种菌株培养液中的蛋白,通过Westernblot检测Pep N1的存在并在体外检测水解活性。【结果】原始产生菌第2-6天细胞内Pep N1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而异源表达菌株自第4天起细胞内Pep N1开始减弱,到第6天完全消失;另一方面,Western blot在原始产生菌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Pep N1,而在异源表达菌株中却没有检测到。细胞培养液水解LDBS的活性与Western blot检测到的Pep N1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BS原始产生菌能持续表达合成Pep N1并将一部分Pep N1分泌到细胞外,而异源表达菌株WJ2从第4天起则停止合成Pep N1,第2-6天的细胞均不能将Pep N1分泌到细胞外,这导致WJ2中积累亮氨酰化的产物。两个菌株清洗过的细胞均可以水解LDBS和LBS,推测在WJ2体内消失的Pep N1分泌到细胞壁上但没有释放到溶液中,这部分Pep N1可以在WJ2中将部分LDBS和LBS水解成对应的DBS和BS。(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刚[8](2019)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揭示水稻识别稻瘟菌侵染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稻瘟菌的危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稻瘟菌侵染水稻时可以分泌众多的蛋白到水稻的质外体中。而植物对病菌的识别主要存在于两个层面,对病菌表面保守的分子特征物质(PAMP)的识别(PTI,PAMPs triggered immunity)和对致病因子(effector)的识别(ETI,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识别PAMPs的(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蔡加挺[9](2019)在《稻瘟菌免疫诱导蛋白MoSM1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菌分泌的小分子蛋白MoSM1是一类Cerato-platanin蛋白。目前,已经发现MoSM1蛋白作为稻瘟菌的毒力因子也可以作为植物免疫反应的激发子。但是,关于寄主植物识别MoSM1,并且如何激活下游抗病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还没有报道。为了鉴定出水稻中能够识别并结合MoSM1蛋白的受体蛋白,我们利用酵母双杂交和蛋白质免疫沉淀结合液相串联质谱实验筛选与MoSM1的寄主受体蛋白。在酵母双杂交实验中,将含有pGBKT7-MoSM1的Y2HGold菌株与含有水稻的cDNA文库的酵母Y187菌株进行mating。最后得到30个阳性克隆,并根据这些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的功能将范围缩小到8个。但接下来的验证互作实验中,发现它们均不能检测出互作信号,因此,酵母双杂交实验未能鉴定出与MoSM1互作的水稻蛋白。利用IP-MS技术筛选鉴定MoSM1的水稻受体蛋白。实验中设置了叁个实验组及一个阴性对照普通型水稻XS11。提取水稻叶片总蛋白进行IP实验。将所得到的蛋白进行质谱分析。质谱分析鉴定到胶条中含有220个蛋白,对这些蛋白进行GO功能分析,并依据蛋白功能、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等指标来初步筛选出约20个候选互作因子。接着利用酵母双杂交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检测这些蛋白是否与MoSM1存在真实互作,但均没有鉴定出互作因子。但是很有可能这些激酶蛋白中存在着MoSM1互作因子,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郭芳芳,徐竹宣,王雪,王世维,周惠汝[10](2018)在《我国南方稻区稻瘟菌Avr-Pik无毒基因型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群体的无毒基因型及其频率分布是有效利用抗病品种进行稻瘟病防治的关键。为了明确我国南方稻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k的基因型及其空间分布,本研究选取了分离自我国南方稻区的483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Avr-pik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含有单个或纯合多拷贝Avr-pik的样品共165个,包含Avr-Pik-A,Avr-Pik-D,Avr-Pik-E叁种基因型;含有两个杂合拷贝Avr-pik的样品共有180个,其中,两个拷贝的基因型为Avr-Pik-D和Avr-Pik-E的样品共153个,两个拷贝的基因型为Avr-Pik-A和AvrPik-D的样品共27个;其余的样品可能含有两个或多个Avr-Pik拷贝。卡方检验初步结果显示各Avr-Pik基因型频率在不同地区具有显着差异。在GIS中使用反距离权重法插值绘制了各基因型出现概率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采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析了Avr-Pik基因型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湖南、重庆、广东、江西南部Avr-Pik基因型多样性较高。研究结果为我国南方稻区水稻抗病基因(品种)布局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4)

稻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分离自湖北省天门市的稻瘟菌菌株TM02中发现了一种新型dsRNA病毒,暂命名为Magnaoporthe oryzae polymycovirus 1 (MoPmV1)。MoPmV1基因组包含四条独立的dsRNA,通过克隆测序获得了四条dsRNA的全长核酸序列信息,并上传至GenBank,其登录号依次为MH231406.1、MH231407.1、MH231408.1和MH231409.1。其中dsRNA1全长2401bp,推测其36~2 334区段编码一个多肽a1,包含一个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结构域;dsRNA2全长2 233bp,推测其72—22 163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b1;dsRNA3全长1 963bp,推测其55~1 891区段编码一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c1;dsRNA4全长1 324bp,推测其159~950区段和1 040~1 324区段分别编码两个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d1和d2。Blast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发育分析表明,MoPmV1与一些新近报道的未分类的真菌dsRNA病毒,如Beauveria bassiana polymycovirus 2、Aspergillus fumigatus tetramycovirus-1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virus 1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dsRNA提取克隆和RT-PCR分析在分离自湖南、贵州、云南、海南、浙江、福建、江苏、安徽和湖北等各省的稻瘟菌菌株中都发现了MoPmV1的存在,提示了该病毒在稻瘟菌群体中分布的广泛性。多次的病毒粒体提取实验表明MoPmV1在稻瘟菌细胞中不形成病毒粒子。通过对TM02菌株的药物处理和单分生孢子分离,获得了多个脱除MoPmV1病毒的单孢后代菌株。通过脱毒菌株与TM02和含有MoPmV1的单孢后代菌株的对比发现,MoPmV1可显着降低稻瘟菌的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产量;离体大麦叶片与感病品种水稻叶片接种实验表明,MoPmV1可显着降低病斑大小;活体感病品种水稻接种实验表明,MoPmV1能显着降低病斑形成的数量和大小。综合分析表明,MoPmV1是一种新型的真菌dsRNA病毒,能够在稻瘟菌中造成弱毒现象,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瘟菌论文参考文献

[1].冷梅钦,聂燕芳,王振中,李云锋.稻瘟菌钒氯代过氧化物酶的基因功能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周旋,林媛,徐炀,游江,方守国.稻瘟菌中一种弱毒相关真菌病毒Magnaportheoryzaepolymycovirus1的基因组序列测定与生物学性状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徐海娇,常清乐,范军.水稻与稻瘟菌互作中感病相关因子的筛选与鉴定[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周小龙,符策纠,李冰,丁晓雯,林晋军.稻瘟菌无毒基因AvrPii编码蛋白分子特性及转基因水稻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杨德卫,王莫,韩利波,唐定中,李生平.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育种利用及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9

[6].王长秘,李春琴,韩光煜,段桂花,吴奇.稻瘟菌效应蛋白基因在水稻中过表达对植株表型的影响[J].分子植物育种.2019

[7].贺惠,禹贵阳,王先坤,邓子新,贺新义.氨肽酶PepN1在细胞外催化杀稻瘟菌素的成熟[J].微生物学通报.2019

[8].刘刚.中科院微生物所揭示水稻识别稻瘟菌侵染机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9].蔡加挺.稻瘟菌免疫诱导蛋白MoSM1互作蛋白的筛选及验证[D].浙江大学.2019

[10].郭芳芳,徐竹宣,王雪,王世维,周惠汝.我国南方稻区稻瘟菌Avr-Pik无毒基因型空间分析[C].绿色植保与乡村振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论文知识图

能耐受杀稻瘟菌素的稳定细胞克...能耐受杀稻瘟菌素的稳定细胞克...杀稻瘟菌素标准品和变铅青链霉...的生测结果和BlsF的蛋白序列比对氮鸟嘌呤、巨大杆菌素和氮卓霉素的...

标签:;  ;  ;  ;  ;  ;  ;  

稻瘟菌论文_冷梅钦,聂燕芳,王振中,李云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