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该研究从广西龙胜县的罗汉果植株根中分离内生菌,并采用打洞法和Bernfeld法从中筛选出对α-淀粉酶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发酵液后进行活性部位追踪。结果表明,从罗汉果根中分离得到10株内生菌,并从中筛选到2株α-淀粉酶抑制活性较高的菌株PD-3(42.51%)和PD-4(56.29%);两菌株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物质均来自发酵液,发酵液经萃取后,菌株PD-3和PD-4抑制活性最高的萃取相分别为正丁醇相和乙酸乙酯相,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4.19%和88.46%,较阿卡波糖的抑制率(45.17%)高;菌株PD-3的正丁醇相含有多糖、黄酮等化学成分,菌株PD-4的乙酸乙酯相含有糖类、酚和醌等化学成分;两株菌株经形态观察均初步鉴定为青霉属(Penicillium),表明罗汉果内生真菌具有产α-淀粉酶抑制剂的潜力。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龙楚媚,付强,王琪,周巧丽,赵丰丽,宋云飞,杨文国
关键词: 罗汉果,内生菌,分离,筛选,淀粉酶抑制剂
来源: 中国酿造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 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71015-2)
分类号: TS201.3
页码: 71-74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2305K
下载量: 330
相关论文文献
- [1].铁皮石斛内生菌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08)
- [2].洋葱内生菌的筛选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分析[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3].碱蓬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 科技经济导刊 2017(10)
- [4].桉树根部内生菌与青枯病相关关系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09(08)
- [5].麦冬内生菌筛选的初步研究[J]. 现代牧业 2019(03)
- [6].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金钗石斛种子内生菌群落结构组成分析[J]. 种子 2020(08)
- [7].水稻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中抗砷内生菌的筛选与鉴定[J]. 环境科学 2018(05)
- [8].林木内生菌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江苏林业科技 2019(01)
- [9].植物产香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0)
- [10].青藏高原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内生菌核心微生物组的界定及其互作网络分析[J]. 微生物学通报 2020(09)
- [11].果树内生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及展望[J]. 中国高新区 2018(14)
- [12].小水榕茎部内生菌的分离及鉴定[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05)
- [13].药用石斛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07)
- [14].几种内生菌防治烟草青枯病药效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0)
- [15].内生菌的功能及在烟草上的研究进展[J]. 烟草科技 2017(11)
- [16].内生菌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05)
- [17].浙江清凉峰地衣内生菌物种多样性及活性研究[J]. 山东科学 2013(02)
- [18].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 2010(01)
- [19].甘草内生菌的鉴定及抗炎作用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07)
- [20].地衣内生菌Elaphocordyceps sp.的代谢产物[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05)
- [21].一株漫水河百合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产物活性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 2017(05)
- [22].植物内生菌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研究[J]. 中草药 2008(08)
- [23].一种辣椒贮藏技术的应用研究[J]. 现代食品 2019(02)
- [24].1株亳菊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25].甘草内生菌的鉴定及总黄酮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8(04)
- [26].不同柑橘品种耐冷内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 怀化学院学报 2011(02)
- [27].不同生态环境下银中杨内生菌群落结构及生态位变异[J]. 林业科学 2020(02)
- [28].内生菌对葡萄生长发育及酿造的影响研究进展[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8(02)
- [29].一株黄精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8(05)
- [30].内生菌与宿主植物关系及其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