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理念;思想;活动;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角色转变的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的思考。笔者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过去课程焦点锁定在教师这个“主角”在课堂舞台的“表演技巧”,而学生只充当舞台“配角”这种局面。现在,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同时,笔者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真正付诸实施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对实际的教学起着引导和指示作用,任何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始于新的教学理念的诞生。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是成功实现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地位,树立摒除旧教育理念的决心和勇气,勇敢面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确立起与新课标要求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理念。
二、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教师仍充当课堂的中心和主宰,学生起到“配角”作用,师生间仍是那种“授受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真正实现多向的师生互动,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如在讲述“享受学习”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假设了一个场景:“假如回到三千年前,设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然后让学生自编剧本,展现古代人学习的苦与乐。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习中的苦与乐,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立德立行,为构建和谐思想品德课堂铺路架桥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达到由吃“鱼”到用“渔”,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调动学生体现主体意识的参与性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笔者采用辨认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辨认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九年级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引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四、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对此,笔者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地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通过让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提问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辨析题的答法应用一定的模式:一辨正误,二述道理,三讲做法,在阐述道理时因先讲依据,再联系材料可正反阐述。在回答活动与探究题时,要注意前面作答,通常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或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几方面进行阐述。学生如果掌握了答题方法,就可以将掌握的基本知识恰当运用。纵观近几年思想品德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我们教师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倪必彬,任教于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教师。曾指导学生写小论文获乐平市一、二等奖,教学设计获乐平市一等奖,论文获景德镇市二等奖。此外,还曾获景德镇市优秀教师、乐平市优秀教师、景市优秀班主任、乐平市优秀班主任、乐平市优秀共产党员、乐平市第二届“十佳校长”等荣誉称号。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界首中学
邮政编码:33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