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及未来取向研究

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及未来取向研究

贾文娟[1]2003年在《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及未来取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总结了我国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发展历程以及各时期特点、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和项目投资的特点和需求,分析了我国现行投资决策理论的不适应性,并通过分析项目投资过程中的可选择性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从实物期权的角度对项目投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将“实物期权理论”用于项目投资决策,是未来新时期我国实施项目投资决策的新取向。文章的最后,又针对新时期一些特殊投资项目的特殊决策需求,探讨了其评价原则、方法,并对实物期权理论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谢琳琳[2]2005年在《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公共投资建设项目是维护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支撑城乡健康运行的命脉,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市化迅猛发展,公共投资建设项目面临新的形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在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管理中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公共利益,需要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探索。特别是面对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领域中出现的项目决策失误率居高不下、形象工程泛滥、“豆腐渣”工程频频曝光、官员贪污腐败等问题,改革、完善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提高项目决策绩效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论文选择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为研究主题,力图通过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的系统、深入的研究,为提高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的效率和效果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 本论文所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以及主要结论如下: ① 首先对国内外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作综述,并对美、英、法、德四国公共工程的决策实践做国际比较,得出对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研究有益的启示及可资借鉴的经验;接着对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的相关概念、项目范围、特点、分类等作了概述,从而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对公共治理理论、宪法经济学理论、官僚经济学理论等理论的述评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研究指南。 ② 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界定了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决策主体,分析了决策主体多元化的项目决策机制所包含的内涵和具有的现实意义,比较了这种决策机制与精英式决策机制的不同,指出决策主体多元化的决策机制是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从决策主体角度革新的必然选择。 ③ 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了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实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以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方法揭示了目前我国公共投资建设项目的决策特点和规律,找到了项目决策机制改革与完善的关键点,提出了项目决策权配置的新模式,深入探讨了各决策主体的决策影响力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并对其中的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作了相应的范式设计。 ④ 基于集权和分权理论,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了国外公共工程决策组织机制近年出现的新变化,指出我国目前项目决策组织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纵向组织层级划分角度和横行组织功能划分角度深入研究项目决策组织机制。纵向维度,借鉴博弈论中“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层面公共投资

徐祎琳[3]2008年在《多元价值观下的公共项目规划方案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一些公共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常常引发社会冲突及矛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有的公共项目决策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偏好和价值取向,由此造成的决策失误进一步引发了项目失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共项目决策将呈现从单一准则的政府决策向多准则、多层次的公众参与决策发展的趋势。公共项目决策中应该体现哪些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对实现公共项目的核心价值有何冲击?如何在不同价值观下协调实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和价值协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能完善公共决策的价值维度和方法论体系,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公共项目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为公共项目的成功提供保障。通过对公共项目规划方案选择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研究主要涉及决策价值观和决策方法论两个方面。除效率价值观外,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美学、参与性等价值观也是公共项目决策中的重要价值取向。在决策理论与方法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多准则决策理论和群决策理论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另外协同管理理论、价值管理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分别对探讨满足公共项目的协同需求、实现公共项目价值、引入多元决策等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对公共项目规划方案选择进行多元视角审视,既可以减少决策价值观偏差造成的决策失误,又可以引导公共项目决策由单维决策向多维决策过渡。多元价值观不仅影响决策多目标的确定和信息的接受,还是方案的选择依据。基于多元价值观的冰山模型综合考虑了不同价值观的特点,可以明确各个价值观对公共项目决策的影响。作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可持续发展观是公共项目规划方案选择中的核心价值观。另外,公平、美学等价值观虽然并不像效率、生态持续价值观那样直接影响决策,但却客观存在、并间接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判断,其作用亦不容忽视。为保障多元价值观得以实现,公众参与是协调价值冲突的重要途径。在多元视角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多维协同联调模型。通过建立不同价值观下的公共项目价值体系,分别评价不同价值观下的规划方案价值。在效率和生态持续价值观下,分别由主客观综合赋权和专家评估得到指标的权重和得分,最后运用加权和法求得各方案的评价值;在公平和美学价值观下,采用叁角模糊数描述决策人的评价值,运用理想点法对方案进行排序,加权求和集结群排序。在决策价值观排序过程中,借鉴多目标群决策中的基本N维足码选择定位法,考虑到决策人评价的模糊性,对该方法进行了拓展改进。最后,通过优选过程实现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协同联调。另外,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原则替代“最优”原则,注重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对公共项目满意度的影响,有利于实现公共项目的多向价值。

刘小可[4]2011年在《基于学习行为的投资项目个体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对个体投资决策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效用概念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预测效用的概念,并给出了预测效用函数的一般形式和具体形式。预测效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会随着参照系的选择而发生变化。决定预测效用的基础是投资者的价值观,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预测效用函数中的权重——心理感受转换系数。在预测效用概念的基础上,不确定性条件下投资者决策的准则就变为选择预测效用最大的项目或项目组合。本文还使用预测效用的概念对其他决策理论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并从预测效用的角度验证了投资者的理性是有限理性,而不是完全理性。投资者的学习行为决定了投资者对项目信息的预测能力和决策时所采用的心理感受转换系数。本文从投资者个体的学习行为角度出发,来研究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过程,提出了基于学习行为的个体投资者决策模型。在现实中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实践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而是多次过程的循环。本文通过研究投资者投资决策循环中可能出现的路径偏离,提出了投资者学习行为的校正模型,该模型可以帮助投资者找出影响投资者学习行为和投资决策成败的关键因素。区别于传统的适应性学习概念,本文提出了新的适应性学习的概念,对个体投资者的适应性学习行为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投资者适应性学习行为的特征以及影响投资者适应性学习的因素,并就创新性学习和适应性学习进行了区分。良好的学习行为可以有效地提高决策者预测能力、改变和调整预测效用函数中的心理感受转换系数,以及在知识库的更新中做出有利于今后投资决策的知识增减。这种学习行为就是投资者的适应性学习行为,适应性学习行为的目的是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使投资决策的实践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协调一致。最后本文构建了投资者适应性学习行为系统,并提出了促进投资者适应性学习行为的有效策略。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No.70572043)的部分研究内容。

林昊[5]2015年在《承担政策性业务背景下国有投资公司项目决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投资需求量规模巨大,投资体制经历了由政府全面直接投资到政府直接投资与民间投资共存再到政府借助国有投资法人主体与民间投资主体共同进行投资的变革演化。国有投资公司是当今中国最为典型的投资主体,承担大多数政府投资并兼营市场性投资业务,这也给国有投资公司带来了公益法人和营利法人的身份困惑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目标混乱,在项目决策中左右为难,莫衷一是。在借鉴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情况基础上,本章比较分析了国有企业的产生沿革和中美国有企业特点,从历史背景角度剖析了国有投资公司的特征使命和目标,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J国有投资公司在项目投资方面存在的摊子大利润薄无利微利项目多、决策目标杂顾虑多评审标准不统一、大量“非选择性”政策业务存在、资产经营维护投资与自主投资项目争资等问题。通过分析国有投资公司项目决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向以及投资效益和融资成本取向问题,得出了国有投资公司项目决策的多目标混合理论需求特点,并以此为标准,比较目标化多为单法、分层序列法、DEA方法、模糊决策法、层次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最终选择层次分析方法作为本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对J国有投资公司当前的项目决策进行实证运算,把J国有投资公司的决策事项划分为公司发展总目标、主要战略定位、主要发展方向、公司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和主要投资项目类型等五个层次,分别测算每一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到投资项目的权重,最终得到优选项目的决策顺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天燃气投资项目,京津冀轨道交通(城际客专、地铁轻轨)项目、区域货运铁路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创业科技人才园区项目。

李海涛[6]2006年在《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项目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前提下的一种最大化的行为。本文采用西蒙(Simon)的“有限理性”作为新的理论基础,以期更加符合投资决策实际。在这一理论前提下,既包容了传统项目评价体系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发展了“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新的目标,形成这两个维度目标的综合,使得项目评价从理论上由已知信息分析发展成全面信息的分析,由单一目标决策发展为多目标的决策。按照信息是否已知,本文重新划分了确定性、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范围,已知信息包括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情况,未知信息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在“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的维度下,项目排除风险因素后的IRR与满意收益率的差值,反映的是项目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从而为实际中使用IRR选优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并从这一新的角度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增强了未知信息对项目影响的认识,这是以前的项目评价理论中从未关注的问题,从而开辟项目评价对未知信息认识的先河。在实际中,“获得满意的把握性”的维度下的评价目标,非常符合投资者对现实投资项目的评价要求。最后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两个评价目标进行权衡,做出自己的投资决策。在“利润最大化”的维度下,本文主要对目前投资评价理论中确定性分析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同时还介绍了风险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方法。在“获得满意收益的把握性”的维度下,通过满意的收益率水平的确定和风险因素在现金流中的抵补,建立起该评价维度下的单个项目和项目群的选优方法体系。最后,针对该方法体系对不确定性的反映,重点介绍了叁类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问题,它们分别是高不确定性投资项目、公益性投资项目和风险厌恶型行为主体投资项目。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No.70572043)的部分研究内容。

吴小萍[7]2003年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轨道交通的发展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轨道交通规划作为轨道交通发展的首要环节,如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交通叁者之间协调发展的规划与评价方法将是今后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作为一种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在大量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主持和参加的轨道交通科研和实践,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研究重点放在轨道交通规划评价方法体系和环境对策上,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所建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和模型体系。论文不仅进行有关理论方法的探讨,而且以面向实际应用为目标,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为轨道交通规划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论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了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轨道交通叁者之间协调发展的规划与评价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的若干基本问题,为将可持续发展纳入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提供了决策支持。论文主要工作以及创新点如下: (1) 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及研究进展,论述了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内涵,并论述了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导致轨道交通规划目标的转变。 (2) 对轨道交通规划优化决策评价活动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建立了轨道交通规划优化决策理论方法体系,成为轨道交通规划优化决策方面实用的新理论方法。最后,对轨道交通规划优化决策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3) 建立了轨道交通规划优化决策AHP、TOPSIS、GREY、改进的ELECTRE模型;提出了两种新的评价方法—再改进的ELECTRE和组合法,所提出的再改进的ELECTRE是对改进的ELECTRE的发展、完善和提高;所提出的组合法可用于辅助轨道交通经济评价,获得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而克服经济评价的局限性。基于以上六种决策模型,建立了轨道交通规划优化决策系统。 (4)提出了铁路选线中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概念,建立了铁路选线中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基于多目标决策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根据环境影响因子优化铁路设计,有助于辅助传统的选线方法。其成果对推动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智能化研究以及铁路绿色设计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5)针对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项目的要求,研究了铁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SEEIA)方法,在分析铁路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特征的基础上,研究铁路 SEEIA的基础概念及其综合评价模型。其成果有助于完善和充实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 (6)总结了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存在问题,并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理论方法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决策矩阵规范化方法;建立了指标权重计算模型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系统优选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决策系统并给出应用实例。 (7)客运专线是我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研究了城市间客运专线/高速铁路线路基本走向的规划问题。解决了客运专线线路基本走向决策系统关键技术;运用开发的软件,进行成都至重庆客运专线线路走向的多目标决策分析。试验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方法以及应用系统可以辅助传统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综合评价结果,使客运专线走向决策向系统化、科学化的高度水平迈进了一步。 (8)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概念框架,结合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评价我国轨道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为进一步对我国进行轨道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9)能力建设是实施轨道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论述轨道交通系统能力作用、分析我国轨道交通系统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轨道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张嫄[8]2014年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决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进程将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加速推进,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转折期,这将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作为一个综合的决策框架和改革平台,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道路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前所未有的城市中国时代来临,是中国发展水平根本提升的机会,也是一场巨大的经济、社会结构变革,对决策体制和社会传统治理模式带来挑战。决策(decision making)的意译是“做出决定”,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行为。决策改变着自然界,改变着人类社会,也改变着人类自身,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动因。近年来,中国城镇化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城镇化的论着十分丰富。从这些论着看,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城镇化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实际上,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和决策体系的作用巨大,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研究正是针对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决策问题展开研究,构建城市决策体系的基本理论逻辑和分析框架,结合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提出有利于中国城市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建议和实用工具。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指出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思路、研究基础以及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结构。提炼城市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决策理论之间建立关联的研究目标,并简要介绍主要实证案例的选择。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采用城市科学学科和决策学学科两条脉络阐述本次研究起点时的理论形势和可用文献资源。梳理城市研究的多元视角和现代决策科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即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代表的城市科学理论和现代决策科学理论框架。第叁章,中国城市发展和特色城镇化概貌。分析总结世界城镇化特征、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重点回顾中国城镇化历史,分析演进特征、动力机制,预测发展趋势,描绘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概貌轮廓。为后续按决策对象、决策主体、决策方法和决策机制四个主要方面分别展开决策体系框架研究和论述做好铺垫准备。第四章,城市决策的对象、需求与目标。作为决策的对象,首先澄清“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定义,论述中国城市发展特征及其与其他国家城市的不同,面临的来自城乡二元结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全球化、市场化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分析我国决策的城市倾向原因,提出新的城市决策目标。第五章,城市决策的主体、组织与结构。通过文献研究和资料调查,论述建国后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基本特征,以及未来改革趋势。在决策主体、组织和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横向分权的同时,重点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与地方分权以及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等对城市增长和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城市决策的方法、工具与应用。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一是中央政府从计划到规划的决策模式转变,案例为“国家级专项规划:“十二五”城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建设规划”;二是城市规划决策模式研究,案例为“福建省中心城市框架规划”。叁是城市战略决策,案例为“面向2030年的六安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第七章,城市决策的机制、行为与程序。论述中国决策机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分析“商量办事”的“共识型决策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应用和影响;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与趋势;决策失误论述及案例分析。案例选择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类项目”决策机制。第八章,结论与讨论部分。总结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为:(1)以多学科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对象,以现代决策科学为分析视角,构建中国城市决策科学理论框架。(2)论述中国城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发展特征、动力机制、面临挑战及我国决策的城市倾向原因,重点分析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央与地方分权以及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商量办事”的“共识型决策模式”等对城市增长和发展的影响。(3)通过本人参与的案例,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

聂锋杰[9]2014年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个人家庭、企业,抑或是政府的生存、运转都离不开资金的保障,进一步说就是离不开对资金的筹集、分配的一系列谋划。而政府预算,作为财政管理的核心,就是各级政府编制的政府资金收支计划。政府预算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现代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同步成长的,政府预算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它还更多地涉及到政治层面的问题。可以说,公共预算是政府调节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重要工具,它跨越了政治、经济、社会和行政各大领域,是政府职能和社会政策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今后我国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充分体现了完善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从管理的一般意义而言,如现代着名管理学者西蒙指出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首要环节。从财政管理的特性而言,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支撑,它反映了国家参与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程度和财政活动的事权范围,是落实公共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预算决策是财政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预算决策机制意义十分重大。本论文着眼于全面深化财政管理改革,遵循“确定选题—明确概念—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提出对策”的研究思路,选取财政预算中的公共预算为研究重点,从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吸收借鉴国内外有关公共预算决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一般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我国公共预算决策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对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进行了典型剖析,在当前公共预算决策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的情况下,探求科学配置预算决策权力,拓展预算决策的方法,优化决策程序等途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总体框架分为六章:第1章,导论。主要阐明了研究背景、意义,提出开展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研究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管理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提出从公共预算决策理论、决策方法研究、决策参与者行为叁个维度展开研究。总结了方法思路、框架结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公共预算决策理论透析。本部分主要是在研究决策、公共决策与公共预算决策叁个层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预算决策公共性、政治性、法治性、公开性的四个特征;概括出公共预算决策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公共治理能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论文认为政治体制、文化背景、公民觉悟、经济社会状况、技术条件等构成了影响预算决策效果的因素。梳理概括了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科学决策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分析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第3章,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实践考量。主要是以公共预算决策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公共预算决策相关法制体系建设、决策职权配置、决策方法、决策程序、决策透明度等方面回顾了的我国公共预算决策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依法行政意识比较薄弱、政府职责不清、社会发展时期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相关改革不到位等,为改革创新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分析基础。第4章,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案例研究。立足于“解剖麻雀,分析典型”,从北京市预算决策制度、人大预算决策权力配置、预算决策方式、预算决策民主透明、预算决策的约束性等多方面,对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构成、运行、成效进行研究,提出北京市公共预算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在北京市开展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动态进行评价介绍,为健全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思路。第5章,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经验借鉴。选取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提出了发达国家公共预算决策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为健全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提供“他山之石”。第6章,健全中国公共预算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在理论研究、总体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了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紧迫性,提出了下一步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健全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要遵循依法推进、实事求是、注重绩效、统筹协调四个原则;完善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路径,需要全面贯彻《预算法》、强化法治约束,健全公共预算决策的权力配置体系,健全预算决策方式,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完善公共预算管理流程,健全预算决策的监督体系等。同时,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专家型、职业化的预算审查队伍,加强政策宣传和政策研究,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为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的构建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在研究过程当中,学习借鉴和参考了大量有关研究文献,既开阔了思维,增长了知识,在研究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在学术思想、研以致用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实现超越于同类研究的创新,主要是:从研究内容上,以公共预算管理的逻辑起点---公共预算决策入手,突破当前公共预算管理宏观研究较多、深入细化研究较少的局限,深化和扩展了公共预算管理决策的研究内容,提高了公共预算管理决策研究的整体性、全面性;从研究视角上,突破了当前就财政论财政和用理论框套实践的思维定势,对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从人大与政府间、政府内部间,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多维分析,努力拓展公共预算管理研究的空间;从研究结论来看,本研究提出在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调制度的前提下,要明确人大政协、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预算决策中的职责,拓展预算决策的方式方法,建立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框架的政策主张。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和工作视野局限,本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最突出的有叁点:一是鉴于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中,对预算决策概念、范围缺乏权威的、明确的论述,可借鉴的资料比较有限,本文在理论论述方面还不够深入;二是对公共财政管理及相关理论研究把握还欠深入,尤其在我国现行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条件下,如何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构建改革创新有机结合上把握不深,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思考:叁是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需要进一步分析,以建立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稳健的公共预算管理体系,提高公共财政管理的决策过程。

王建伟[10]2005年在《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经营投资决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房地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周期波动对国民经济周期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决策行为对房地产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持续经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课题。所以,研究房地产企业持续经营的投资决策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房地产企业持续经营是指有别于为实施单一项目而设立项目法人的多项目运做、不因项目结束而结束的持续运营的企业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在决策投资新项目时必须考虑现有资产、企业历史形成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更重要的是必须考虑企业的长期投资战略。基于此,开发企业持续经营的投资决策是在既定的企业投资战略基础下,结合市场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综合判断投资机会的各项经济参数,进而把投资机会与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整合,以整合效应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 在众多企业决策目标中,企业价值增加值比较适合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经营的投资决策。企业价值增加值的指标包括企业管理能力的变化、企业营销能力的变化、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变化、企业产品复制能力的变化、企业赢利能力的变化、企业风险水平的变化和企业资金融通能力的变化等七项,企业价值增加值就是这七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围绕企业价值增加的企业投资决策流程再造需建立企业各价值创造环节的人员组成决策小组。 企业的投资战略中,企业的市场定位从企业角色定位和产品定位两方面考虑,投资时机的选择是综合企业生命周期和行业周期波动综合选择,投资区域选择则必须综合考虑区域政策环境、市场化程度、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房地产供求情况以及消费力情况等因素,项目规模不足于影响区域供求情况时的投资规模决策主要依据项目本身的经济性、项目规模大到影响区域总供求情况时的投资规模决策则需考虑过量损失和不足损失的均衡,企业总投资规模可以根据企业的资金边际成本和投资边际收益来决策。 持续经营企业对投资机会的市场价值、开发成本、周期等项目经济参数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企业自身的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在投资机会市场价值的判断中除进行周密的市场研究外,还需结合企业的营销能力进行修正;对投资机会成本的分析也是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具体管理能力进行分析;开

参考文献:

[1]. 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及未来取向研究[D]. 贾文娟. 长安大学. 2003

[2]. 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决策机制研究[D]. 谢琳琳. 重庆大学. 2005

[3]. 多元价值观下的公共项目规划方案选择研究[D]. 徐祎琳. 中南大学. 2008

[4]. 基于学习行为的投资项目个体决策研究[D]. 刘小可. 天津大学. 2011

[5]. 承担政策性业务背景下国有投资公司项目决策问题研究[D]. 林昊.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

[6]. 基于有限理性的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 李海涛. 天津大学. 2006

[7].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评价方法研究[D]. 吴小萍. 中南大学. 2003

[8].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决策问题研究[D]. 张嫄. 东南大学. 2014

[9]. 中国公共预算决策机制研究[D]. 聂锋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4

[10]. 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经营投资决策研究[D]. 王建伟. 同济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项目投资决策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及未来取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