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组分煤层气论文-刘金元,王煤,陈超

变组分煤层气论文-刘金元,王煤,陈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组分煤层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吸附,叁组分煤层气,穿透曲线,模拟

变组分煤层气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元,王煤,陈超[1](2013)在《叁组分煤层气吸附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Aspen Adsorption对CH4,CO2,N2组成体积比为0.3∶0.2∶0.5的叁组分煤层气的吸附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3种气体的穿透曲线和吸附柱轴向负载分布,考察了压力和气体流速对吸附和穿透曲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多组分气体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穿透曲线的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叁组分吸附时,甲烷穿透曲线出现"驼峰"形状,穿透时间较二组分时延长19.5%;煤对CO2,CH4,N2叁组分气体吸附能力的比例为1∶0.9∶0.348;甲烷穿透曲线峰值位置随压力增大后移且"驼峰"趋于平缓,其穿透时间和吸附量的变化比例与压力增大比例相同;穿透曲线随流速增大趋于陡峭,流速从0.2mmol/s增大一倍时,甲烷的穿透时间减小至原来的49.2%,传质区长度则增大至原来的1.75倍.流速加大对CO2吸附比对CH4吸附更有利.(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黄平[2](2004)在《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改进及仿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存在燃气组分变化大的特点,改进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电控系统。文中对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控制特点和要求进行分析;进行传感器的选型及改进设计电控系统硬件电路;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电控系统的软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并对由于煤层气组分变化的扰动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仿真实验。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可以满足煤层气发动机在燃料组分变化情况下的控制需要。 本文设计的电控系统为深入地研究各参数对煤层气发动机的影响提供有效手段。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对变组分燃料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4-12-01)

顾红兰[3](2004)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的燃烧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经改装成火花点火式的S195柴油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的燃烧模型进行了研究。以MATLAB程序设计语言为基本应用平台,建立了缸内燃烧过程的变步长双区准维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分析了组分变化对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合理的,能较好地反映缸内的实际工作过程。(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04年05期)

黄平,周军,滕勤,左承基[4](2004)在《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微机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考虑到煤层气的燃烧特点和低排放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煤层气体为发动机燃料的优势,研究开发了一套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微机控制系统,提出了与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相适应的接口及驱动电路,并设计了系统控制软件。控制系统对发动机的各种工况都能进行较好地控制。该控制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煤层气发动机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钱叶剑,左承基,滕勤,谈建,徐天玉[5](2004)在《发动机变组分煤层气的起动特性与怠速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使燃用代用燃料发动机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地发展。文章介绍了由S195柴油机改制成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主要设计过程,分析了此类型发动机在改制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对起动特性与怠速稳定特性进行分析,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左承基,郭威,钱叶剑,谈建,滕勤[6](2003)在《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和排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主要设计过程。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在不同点火提前角、不同甲烷浓度和不同压缩比时对该发动机的起动、怠速稳定性和排放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起动、怠速稳定,带负荷工作可靠。通过控制合适的空燃比,可以适应甲烷浓度大范围变动的煤层气燃烧。未燃HC和CO排放量随负荷、甲烷浓度增加而降低;NOx排放量随负荷、甲烷浓度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汪胜聪[7](2003)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电控单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和能源问题迫切要求对现有车用发动机进行改造,以降低其有害废气排放以及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针对世界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采用新的替代燃料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煤层气是汽油的一种有效替代物,而我国煤层气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国家对最近探明的大型煤层气田进行开发,因而煤层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变浓度煤层气发动机燃气组分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对进气空燃比进行精确控制,才能使煤层气发动机满足较好的动力性和低排放的要求,针对这一独特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以PIC16F877单片机为核心的新型电控单元,它采用双单片机系统,通过对十六路模拟量信号和叁路数字信号采集及处理后,根据MAP图查出相应的燃气量和空气量,通过输出接口电路驱动两路步进电机,并以转速传感器和氧传感器作为反馈器件,实现对转速和空燃比的有效控制。该系统功能较强,工作可靠,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特性用汇编语言设计相应的综合控制软件,它包括发动机起动、怠速、加速、减速、恒速和变速变负荷等工况的空燃比控制程序、串行和并行通讯程序、信号采集及数据处理程序和控制量输出程序。由于采用了模块化结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通过对电控单元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调试,本电控单元满足了实际需求。为了验证电控单元实际工作的正确性,对电控单元的控制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实验以及发动机台架试验,台架试验表明,电控单元较好地完成了对火花点火式煤层气发动机的信号采集与处理和各种基本工况下的空燃比控制。(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3-05-29)

顾红兰[8](2003)在《火花点火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的燃烧模型和主要排放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物质便利和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全世界日益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问题。汽车消耗着石油能源的一半左右,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大户。开发和发展相对比较清洁的代用燃料汽车就成为汽车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对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经改装火花点火式的S195柴油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的燃烧和排放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理论研究。研究以MATLAB程序设计语言为基本应用平台,建立了缸内燃烧过程的变步长双区准维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对发动机叁种主要排放物NO_X、CO和未燃HC的生成机理进行了模拟仿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同时分析了煤层气组分变化对燃烧过程及排放物生成的影响。 模拟仿真过程详细跟踪了缸内瞬时压力、温度和排放量组分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出的双区准维燃烧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缸内的实际工作过程。叁种主要排放物NO_X、CO和未燃HC的排放量与试验值也能较好吻合,证实本文所提出的此叁种排放物的排放模型是合理的。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火花点火发动机上燃用变组分煤层气是可行的,煤层气中甲烷浓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整机性能、降低其综合排放量。(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3-05-20)

郭威[9](2003)在《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是一种低环境污染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少量重烃气体和一些非烃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不含硫化物和碳黑,煤层气燃烧时不产生烟尘和硫化物气体。 由于煤层气中含有多种重烃气体和非烃气体,具有组分变化的特点,直接在天然气发动机中燃烧,会使发动机工作不正常。因此如何解决好煤层气组份和甲烷浓度变化给发动机、尤其是给火花点火式发动机工作稳定性和排放特性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比较有应用前景的代用燃料煤层气的特点,改装设计了一台燃用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结合实验的需要,设计了煤层气模拟配气装置和用于对TS3000示波器和双控制电控单元进行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用于对煤层气发动机进行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研究,改制后的发动机能燃用不同浓度的煤层气,且工作稳定、起动性能好,能够适应煤矿变组分煤层气的燃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3-03-01)

变组分煤层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存在燃气组分变化大的特点,改进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电控系统。文中对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控制特点和要求进行分析;进行传感器的选型及改进设计电控系统硬件电路;采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电控系统的软件;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并对由于煤层气组分变化的扰动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进行仿真实验。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可以满足煤层气发动机在燃料组分变化情况下的控制需要。 本文设计的电控系统为深入地研究各参数对煤层气发动机的影响提供有效手段。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对变组分燃料发动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组分煤层气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金元,王煤,陈超.叁组分煤层气吸附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

[2].黄平.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改进及仿真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

[3].顾红兰.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的燃烧模型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4

[4].黄平,周军,滕勤,左承基.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微机控制系统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5].钱叶剑,左承基,滕勤,谈建,徐天玉.发动机变组分煤层气的起动特性与怠速稳定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左承基,郭威,钱叶剑,谈建,滕勤.火花点火式变组分煤层气发动机的工作稳定性和排放特性[J].内燃机学报.2003

[7].汪胜聪.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电控单元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

[8].顾红兰.火花点火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的燃烧模型和主要排放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

[9].郭威.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燃用变组分煤层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

标签:;  ;  ;  ;  

变组分煤层气论文-刘金元,王煤,陈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