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义[1]2006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着眼,继东南沿海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这使得东北地区又一次出现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巨大而系统的社会工程,从广度上讲,不仅直接关系到东北叁省的经济起飞,而且也涉及到全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从深度上讲,这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以内部造血型为主,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发展与振兴;从目标上讲,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不是“大跃进”,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大大提高,而是着眼于在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快速、协调而持续地发展。本文认为,只有立足国情和东北地区实际,坚持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道路,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南,以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为辅助手段,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论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模式选择和构建的整个过程之中,构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框架,包括产业结构改造模式、所有制结构调整模式及地区经济整合模式,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现状及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并给出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模型,将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国内的典型老工业基地进行比较,得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差距,分析出了经济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国外典型老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分析,以及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比,总结出了老工业基地改造可借鉴的一些经验,为决策者制定改造方案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论文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目标模式体系。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是
冯春华[2]2004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是吉林省教育厅科技“十五”规划科研项目“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对于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研究,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趋于成熟,但国内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模式和途径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文中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作者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方向,借鉴了国内外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几种模式:政府引导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极发展模式;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群发展模式;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具有一定可借鉴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对策。
王欢[3]2017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困局及解决对策》文中提出建国以来,东北叁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新中国构建独立完成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体制的逐步推进,东北叁省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显现出来,经济增长也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为此,2003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颁布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若干意见》,正式拉开振兴东北的序幕,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叁省的经济有所复苏。然而,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完毕,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继续,东叁省经济增长再度乏力,各项经济指标也呈现出阶梯式下滑趋势,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叁省经济増速分别为3%、6.5%、5.7%,皆列全国后五位,辽宁位列最末位。东北经济发展的困局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振兴的瓶颈。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东北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的表层问题和根本问题,并研究了国内外老工业基地成功振兴经验,就更好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内容:第一章:引言,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包括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及评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第叁章: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包括东北叁省生产总值、产业结构、财政收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环境和资源、人力资源、科研投入及创新能力、国有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现状分析。第四章: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产业集群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国有经济比重偏大、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严重、自然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政府部门渎职行为。第五章: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成功经验,包括国外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国内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成功经验。第六章: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如何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来促进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如何以市场机制为引领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隋忠诚[4]2006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际经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在研究总结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巴西、印度等国家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调整产业结构、财政政策运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产业集群和国有企业改制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叶成华[5]2013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金融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老工业基地是指“一五”、“二五”和“叁线”建设时期国家布局建设、以重工业骨干企业为依托聚集形成的工业基地。老工业基地大量分布在东北地区,少量分布在内陆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由于全球冷战格局的结束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家的意识形态、战略部署和经济格局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的工业中心逐渐向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东北老工业基地日渐衰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了金融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诸如提高投融资水平和效率、促进技术进步、改变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规模、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等作用。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都积累了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具有重要的启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滞后的金融政策原因有两个方面:金融企业自身经营困难,企业间接融资受到制约;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渠道不畅。本文在梳理现行国家相关金融支持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提出包括提高金融效率、积极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完善货币市场等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金融支持政策。
孙国平[6]2004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建国初期,东北曾是我国起步较早的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东北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大批工人下岗,东北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工业竞争能力下降,产业衰退趋势明显,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装备老化等等,这些严重制约着东北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东北经济的衰退有其客观原因:一是计划经济的历史背景和体制,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的进程缓慢。二是缺少积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缺少对替代产业的投入和培育。叁是缺少特殊政策支持体系。四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导致结构调面临巨大的退出障碍。另外,在观念上也制约东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多方面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视,提供的政策机遇,以及俄罗斯入世的开放机遇、东部沿海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初见成效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另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有丰富的自然基础,综合工业体系、科教优势及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加快调整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迎来再次的腾飞。建国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经历了从国家投资向内地倾斜为基本特征的内向型均衡发展战略,到向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为特征的倾斜性外向型非均衡发展战略,到以强化市场经济联系与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为基本特征的内外结合的倾斜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要运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发挥东北产业“集群效应”,破除传统的地区分割、行
潘霞[7]2005年在《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出现经济滑坡、增长乏力等现象。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是实现黑龙江省工业化和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关键。为使黑龙江老工业基地走出当前的困境,重新焕发活力,解决资源枯竭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问题,论文选此为题。 文章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沿革历程出发,根据历史数据以及资料,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出了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经济现存在的问题,对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将黑龙江老工业基地与国内的典型老工业基地上海和辽宁比较,得出了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差距,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国外典型老工业基地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可以借鉴经验。 在第3章和第4章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存在问题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转轨、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创新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根据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模式,为进一步研究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奠定了理论和实际基础。 在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和政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有效的实现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本文最后提出了改造的政策措施。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性建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建议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政策选择。
李许卡, 杨天英, 宋雪[8]2016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更是国内学界、政界和新闻界高度关注的焦点。虽然国内外不乏围绕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研究,但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综述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经验,对新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内涵、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建议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述评基础上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孔金平[9]2006年在《东北振兴与政府转型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自孔子以来有作为的学问家们,历来强调学以志道、学以致用。我们今天搞行政管理研究,也有一个“志道”与“致用”的问题。其“道”,应在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规律;其“用”,则是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服务,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活力服务,为建设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政府服务。这一“道”一“用”就是我们行政管理研究的主攻方向。行政管理学者要为政府当好智囊,发挥好咨询参谋作用。因此,我们既要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在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久攻不下的难点问题、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上深入开展研究;也要正确预测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的趋势,注意并超前研究那些尚不被人们重视而又可能引发多种事变的冷点问题,想政府之所未想,急政府之所未急。东北振兴就是这样一个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久攻不下的难点问题、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也有许多尚不被人们重视而又可能引发多种事变的冷点问题,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振兴东北是转型期中国的重大课题。(二)振兴东北是一项涉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系统性变革,其中最关键的是改革政府。关于政府改革问题的研究有多种视角。“行政生态学”就是一个特别有用的分析框架。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周围环境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以及公共行政对该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必须遵循行政生态规律。行政管理与社会环境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管理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又负有改造环境的重大使命。“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行政生态学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其含义主要来自生态学(Ecology)。在公共行政学领域,生态学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John M.Gaus)提出,并经里格斯(Fred W.Riggs)的大力提倡而流行于世。里格斯的研究在行政学理论领域发生重大影响,使行政生态学成为一门新的、系统的学科,并且标志着只在行政系统内部研究行政管理的时代的结束。行政生态研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解释力。行政生态学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可以借鉴和吸收的行政理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和理论研究中都要注意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外部环境、经济基础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寻求行政管理规律,增强行政行为的有效性。行政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社会系统理论,行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行政生态学从整个社会系统的高度来研究公共行政,将公共行政视为社会系统结构的一部分。认为只有将行政置于社会环境(Context)之中,联系到社会的其他部分,我们才能弄清行政的真正面貌,才能弄清行政面貌发生的内在原因。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如何,取决于行政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文化、社会、经济等)各自的状况及其结合状况;反之,整个社会及其他子系统的特征又限定公共行政的状况。换言之,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这就是行政生态学研究的出发点。而根据社会的性质和状态来理解公共行政,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整、改革公共行政,是行政生态学的基本研究途径。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宗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探讨行政系统应(是)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革和发展,这个方面的研究被称作为“行政发展”研究。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是探求行政系统应(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能力结构,积极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个方面的研究也被称作为“发展行政”研究。行政生态研究是公共行政学者将生态学(更进一步讲,是系统思想)运用到公共行政研究的一个杰出范例。相对于主流行政学,行政生态研究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1)扩展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使行政学家从行政系统(尤其是官僚组织)内部抬起头来,开始注视官僚组织以外的世界,开始了解行政系统与复杂世界的关系。(2)提供了成熟的研究方法。行政生态学运用的结构-功能研究法,为社会学家帕森斯所倡导。该研究法虽然由于其保守主义、决定主义等遭到批评,但是,对于研究那些身处相对稳定环境中的公共行政来说,仍具有相当大的作用。(3)提出了有洞察力的见解。行政生态研究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得力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预见性和解释力的观点。尤其是里格斯关于发展中国家行政的研究,为我们解释了一些看起来是相当矛盾的现象为何能非常自然地出现在一起;它也为我们预测了发展中国家行政将来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在行政环境发生重大变迁的条件下,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也在二者的互动中进行着调整。就政府一方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应当及时予以变革和调整;否则,就难以在转型社会以及转型后的社会中实施有效的管理。(叁)目前东北振兴战略已经全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造,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行政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行政环境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政府的行政发展,东北振兴是东北地方政府转型的制导性环境。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多种多样的,里格斯将经济要素列为影响一国行政的第一位要素,认为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因此,要进行东北地方政府的转型,必须首先要认识东北的行政环境,特别是要了解东北的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经济振兴的目标定位以及振兴的基础条件和战略思路,了解经济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企业、市场和社会对政府的要求与期望,这样才能找准政府改革的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建国后,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有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中探索了经验,打下了工作基础。经过一段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东北叁省制定了有关专项规划和振兴总体规划,并已得到正式批复。从这些规划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东北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感知东北振兴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增强自觉服务振兴目标的使命感和加紧进行政府转型、提升政府能力的紧迫感。综合来看,叁省的振兴规划既全面又细致,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仅就经济振兴的目标定位而言,主要有以下四大目标:一是把东北建成中国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把东北建成中国绿色农业及绿色食品基地,叁是把东北建成中国石化生产和石油储备基地,四是把东北建成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四)振兴东北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体制的全面调整和转型;既需要依靠市场手段,以市场为基础,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手段,放任市场自然调节,而必须正确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这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启动阶段和前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行为集中表现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时出台符合振兴需要的各项政策,为东北振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促进东北振兴的各种因素中最为基础性的因素,是实现东北振兴各项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持保障手段。对于东北的政府改革,中央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这为东北地区的政府转型指明了方向,即由传统的全能政府、管制行政转向有限政府、服务行政,一言以蔽之,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调整好行政关系,提升行政能力,这是实现东北地方政府转型的必由之路。在东北振兴的进程中,政府要当好四大员,即“引航员”、“保安员”、“裁判员”、“服务员”;要运用互补性错位机制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合作互补、共同治理;在具备社会资源汲取能力、社会控制能力、社会平衡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整合能力之外,需要不断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和制约腐败的能力。政府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政府能够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自身、创造和制定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新制度和新政策的能力。东北经济转型需要的政策体系内容,包括社会保障、促进就业、项目投资、人才支持、环境保障五个方面。这些政策对于东北的经济振兴社会转型是必需的,甚至是一些必要的条件。东北各级政府应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情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创新政策内容,创造性地运用好政策工具,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保障作用,营造能够促进东北振兴的良好政策环境。政府制约腐败的能力主要是指政府依据法律和法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公众意愿的改变,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约束的能力。近年来东北腐败大案要案频发,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净化经济环境,恢复公众信任与信心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五)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城市经济发展滞缓,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人口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其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叁危现象”(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四矿问题”(矿山、矿业、矿城、矿工)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经济总量均占东北叁省的很大比重。资源型城市的困境是东北问题的缩影,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复兴是东北振兴的突破口。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境又以煤矿城市为甚。辽宁省阜新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因资源枯竭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最突出、最严重的一个城市,在东北和全国的资源型城市中有很强的代表性,2001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惟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为东北和全国同类型城市探索经济转型复兴之路。阜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同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为转型振兴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阜新市的经济转型是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进行的,作出的规划目标很宏伟、措施也很具体,运行几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果。阜新市是在资源枯竭条件下被迫进行经济转型的城市,它在转型方向上把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放在突出位置的做法不一定具有典型意义进行推广,它对其他资源型城市最大的借鉴意义就是一定要未雨绸缪。
姜周[10]2006年在《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由此形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以长江叁角洲、珠江叁角洲、环渤海地区为代表的经济区域化特征也在逐步显现,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日趋活跃。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本身也为经济的区域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学术界在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途径的同时,开始关注东北振兴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本文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为目标,以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和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为平台,以主导产业的确立、产业的合理布局、产业的优化结构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方向,对东北地区产业振兴战略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与政策思考。本文结构大致上可分作叁个部分:一是集中阐述本文所涉及到的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二是在客观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桎梏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主导战略模型和政策体系设计;叁是探讨了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大连在东北实现率先振兴的战略对策。文章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对区域合作、产业发展和作用效果的理论经济分析,又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运用应用经济学的归纳、推理、演绎等方法来研究东北地区产业振兴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实证分析中,文章引述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力求论据详实,论证得当。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更多地从东北地区自身的区域合作或区域一体化来考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缺乏从区域合作与产业振兴互动的角度来探讨问题,更缺乏从区域合作更广的层面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正是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将产业振兴具体化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高新技术产业四个层面和标准,并以此四个标准贯穿研究的始终,一方面为产业振兴搭建了具体的评价框架,另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层面改变后分析的连续性创造了条件,避免了传统分析方法的间断性和跳跃性的弊端。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也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振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核心,但不是全部。由于集中于产业振兴的论述而未及其它,是个缺憾。二是文化的经济效应在东北表现得十分突出,但无论是在产业问题成因分析、产业相关的实施战略分析等方面均论述不足,是为缺憾。
参考文献:
[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D]. 许广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2]. 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模式研究[D]. 冯春华. 长春理工大学. 2004
[3].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困局及解决对策[D]. 王欢.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际经验研究[D]. 隋忠诚. 吉林大学. 2006
[5].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金融政策研究[D]. 叶成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D]. 孙国平. 吉林大学. 2004
[7].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研究[D]. 潘霞.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8]. 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 李许卡, 杨天英, 宋雪. 经济体制改革. 2016
[9]. 东北振兴与政府转型互动研究[D]. 孔金平. 中国人民大学. 2006
[10]. 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战略研究[D]. 姜周.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振兴东北论文; 公共行政论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行政管理学论文; 行政管理工作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四大工业基地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黑龙江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