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镜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征,息肉,黏膜,消化道,尿道,病理,病原菌。
内镜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钟金伟,郑欣晔,林颖,金健威,徐昌隆[1](2019)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临床及超声内镜检查特征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临床资料及超声内镜(EUS)检查特征的差异,提高EUS对胃平滑肌瘤的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8年7月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68例胃平滑肌瘤(GLs组)患者及346例胃间质瘤(GSTs组)患者的资料,分析并比较两者临床及EUS检查特征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GLs与GSTs在发病部位、表面有无溃疡、钙化、囊性变、边界是否清楚、回声强度及回声异质性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发病部位(OR=4.49,95%CI:2.98~4.96)、回声异质性(OR=2.81,95%CI:1.14~3.51)是两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GSTs比较,GLs更好发于贲门及胃底,EUS下回声更加均匀。若胃黏膜下肿瘤发生于贲门及胃底,且EUS下示回声均匀,应首先考虑GLs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林洁,毛建山[2](2019)在《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特征与最终病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的内镜下表现与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的术前内镜特征、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的关系和差异。结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83. 6%(56/67)最终病理升级为胃癌,其中64. 2%为早期胃癌,19. 4%为进展期胃癌。52. 2%的病灶在内镜下,内镜医生无法明确其良恶性,即交界性病灶,其中14. 3%的病灶术后病理类型属于预后相对较差的病理类型,20%伴有粘膜下浸润,5. 7%为进展期胃癌。将最终病理诊断上皮内肿瘤和早期胃癌的病灶比较提示,早期胃癌组病灶与上皮内肿瘤组病灶较为相似,大多数为发红病灶,两者平均病灶长径接近[(17. 56±8. 001) mm VS (15. 73±7. 254) mm],早期胃癌组病灶以凹陷型为主(53. 5%),显着高于上皮内肿瘤组凹陷病灶比例(18. 2%)(P <0. 05),早期胃癌组病灶44. 2%伴有溃疡或溃疡疤痕,高于上皮内肿瘤组的18. 2%,但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极大可能最终病理为腺癌,甚至是粘膜下浸润癌、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为凹陷型、伴溃疡的病灶最终病理诊断胃癌的可能性更大。(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黄灶明,李彦锋,张勇,罗勇,聂志林[3](2019)在《34例尿道血管瘤临床特征及内镜诊治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和探讨尿道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内镜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4例尿道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诊断过程和内镜手术情况,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34例男性患者,年龄18~61(44.7±10.3)岁。病史1个月~20年,中位时间24个月。主要症状表现为血精伴射精后首次尿液为血尿、尿中可伴血凝块。患者均经尿道膀胱镜检查确认,显示后尿道血管瘤或异常曲张血管33例,前尿道血管瘤1例;主要典型表现为精阜远端0.5~1.0 cm出现(0.5~0.8)cm×1.0 cm暗红色血管瘤样团块病变,触之易出血。18例行经尿道血管瘤电切术,术后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15例,蔓状血管瘤1例,未分类血管瘤2例。16例行电灼术,未取得病理标本。术后随访1~56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32例患者症状消失,2例患者在术后2、3个月时血精伴血尿复发,再次电灼后症状消失。1例在术后早期发生急性附睾炎外,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后尿道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血精伴射精后首次尿液带血。膀胱尿道镜检查联合精囊按摩可鉴别是否存在精道出血并明确诊断。经尿道电切术或电灼术是治疗后尿道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罗哲,浦江,王晓辉,王少鑫,于兰[4](2019)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885)。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经EMR切除的息肉情况、EMR操作情况等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长期吸烟的患者比例(37.8%)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8.8%,P<0.05),而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的比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息肉分布于多个肠段的患者比例(35.1%)高于未出血组(18.2%,P<0.05),且切除数量[(1.81±1.08)枚]、最大基底直径[(0.95±0.35)cm]、基底直径[(0.83±0.31) cm]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43±0.85)枚、(0.76±0.27) cm、(0.71±0.23) cm,P<0.05]。出血组钛夹放置稀疏、创面覆盖不全、倒伏的比例(40.5%、43.2%、48.7%)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1.2%、10.1%、2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息肉最大基底直径大以及钛夹放置稀疏、覆盖不全、倒伏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吸烟、息肉基底直径大、钛夹封闭不佳的患者在EMR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术后以钛夹对创面进行高质量的封闭是预防迟发出血的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志银,訾定京[5](2019)在《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鼻内镜颅底手术(EESBS)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征。方法纳入行EESBS患者813例,记录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并根据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情况分为颅内感染组与对照组,对颅内感染发生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分析EESBS术后颅内感染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包括革兰阳性菌(G~+)与革兰阴性菌(G~-)。结果 813例行EESBS患者中,39例(4. 80%)发生术后颅内感染。对颅内感染发生的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颅底手术≥2次、术后脑脊液(CSF)鼻漏、颅底重建、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均与颅内感染发生均显着相关(P <0. 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颅底手术≥2次、术后CSF鼻漏、颅底重建、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均为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39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出52株病原菌,包括G+菌32株(61. 54%),G-20株(38. 46%)。结论临床中应及时确认颅内感染发生的高危患者,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及抗菌药物,以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郭清,宁强[6](2019)在《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癌在消化内镜下的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癌在消化内镜下的临床特征开展有效研究。方法本次研究所涉及到的时间段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调查研究对象为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癌患者60例,对患者实施普通白光内镜与窄带放大内镜检查,对内镜检查结果进行有效分析。结果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癌中的SiewertⅡ型所占的比率为66.7%。结论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癌患者主要表现为SiwertⅡ型,在消化道内镜下可观察到Typeo-Ⅱ型病灶。(本文来源于《智慧健康》期刊2019年25期)
张艳,张伟,张莹[7](2019)在《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消化内科接诊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较多且临床诊治较复杂,因此在总结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使用,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疗效已大大提高,通过总结临床诊疗经验为今后提高临床诊疗疗效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 SML)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01/2017-02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320例SML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病变部位、病种分布情况、病变来源层次、病变来源部位、病变大小以及内镜下治疗情况.结果320例患者中病变主要位于胃,占53.75%,其次为食管,占39.69%,十二指肠和贲门分别占4.38%、2.19%;SML病种常见的为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食管病变主要源自黏膜肌层,其次为固有肌层;十二指肠病变主要源自黏膜下层;贲门病变主要源自黏膜肌层、固有肌层;胃病变主要源自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食管病变主要类型为平滑肌瘤,贲门为间质瘤、平滑肌瘤,十二指肠主要为囊肿,胃病变主要类型为间质瘤、异位胰腺;各病种病变大小主要集中在3cm及以下; 320例患者中接受内镜治疗128例(40.00%),其中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56例(43.75%),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4例(3.13%),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68例(53.13%); ESD组病灶分布主要为胃, EMR组和STER组均为食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SD组和STER组病变层次主要为固有肌层, EMR组病变层次主要为黏膜肌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ESD组病变多为1-3 cm,EMR组主要集中在<1 cm,而STER组病变均为<1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超声内镜判断病变层次与手术符合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下SML较常见的是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病变多发生于胃,尤其是胃窦;病变起源层次多为固有肌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各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病变大小主要集中在3cm及以下;EMR与ESD是SML治疗SML常用术式,各术式适用于病变层次、病变大小有一定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刘佳[8](2019)在《某叁级医院上消化道内镜检查1995例患者胃息肉病理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通常是在行电子胃镜检查时被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恶变,其发生是由于某些息肉具有恶变倾向或与某些遗传疾病有关所致.因此,早期检查并活检对临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目的观察分析某叁级医院上消化道内镜检查1995例患者胃息肉病理特征.方法对2017-09/2018-12期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叁医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1995例患者胃息肉发生率,息肉直径,病理类型及好发部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995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有息肉病变者390例(占19.55%),其中男性146例(37.43%),女性244例(62.56%);息肉直径3-75 mm,平均为10.2 mm±6.4mm,其中直径≤5mm者220例(56.41%),直径为6-10mm者155例(39.74%),直径为11-22mm者12例(3.08%),直径>20mm者3例(0.77%).390例胃息肉患者中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 HPs)266例(68.21%),胃底腺息肉(fundus glandular polyp, FGPs)98例(25.13%),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 APs)26例(6.67%). HPs好发于胃角部103例(40.55%), FGPs好发于胃底部42例(42.86%), APs好发于胃角部11例(42.31%).390例胃息肉患者均行息肉切除术,其中220例息肉直径≤5mm者采用热活检钳切除,直径>6mm 170例患者采用圈套式切除.结论本研究中,胃息肉发生率为390例(19.55%),其中HPs发生率较高68.21%,这可能与我国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率高所导致; APs发生率较低6.67%,可能是由于H. pylori高感染率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所致.(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沈睿炜,鲁亭,沈建伟,邵晓娜,董海军[9](2019)在《青年人与中老年人早期胃癌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宁波地区青年人及中老年人早期胃癌病灶白光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检查且病理确诊的单发早期胃癌16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 40岁),分析两组患者性别构成、病变部位、病理类型、Hp感染情况、内镜分型、白光内镜表现等特征。结果 161例早胃癌患者,青年组11例(6.8%),男女比例为1︰2.67;中老年组150例(93.2%),男女比例为1︰0.53。青年组中病灶多位于胃窦(<0.05),中老年组病灶多位于贲门/胃底(<0.05)。青年早癌患者病灶分化程度更低(<0.05)。白光内镜下,两组均以色调改变、有清晰边界、表面不规则为着;中老年组更易表现为萎缩和/或肠化背景、自发性出血(<0.05),隆起性病灶表面WOS多见(<0.05),凹陷性病灶边缘毛刺征多见(<0.05)。结论青年患者中女性多见,病灶多易发于胃窦,且组织分化程度低;中老年患者则男性多见,多位于贲门/胃底。白光内镜下需注意胃黏膜色调、边界和表面不规则的病灶;此外,隆起型病灶表面WOS,凹陷性病灶边缘部毛刺征,均有助于发现早癌。中老年人胃黏膜呈现萎缩和/或肠化背景,伴自发性出血的病灶更需提高警惕。(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08期)
岳瀚,胡聪,张少华,李伟男,李敬东[10](2019)在《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疾病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临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病变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可行性及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07例行ERC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超高龄组(≥80岁)和非超高龄组(<80岁),探讨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92例超高龄组患者年龄(85.29±7.32)岁,215例非超高龄组患者年龄(57.81±14.26)岁。超高龄组患者原发病以壶腹部癌为主(P<0.01),ASAⅢ、Ⅳ级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超高龄组(P<0.05)。超高龄组支架植入指征为胆管恶性狭窄以及采取支架植入或更换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P=0.023、<0.001),而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比例更低(P=0.005),术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2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疾病为壶腹部癌(P=0.044),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0.001)、高血压(P=0.022)及冠心病(P=0.012),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进行十二指肠乳头处理(P=0.012)为ERCP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病变患者恶性疾病患病率高、合并疾病多,但并非治疗性ERCP术的绝对禁忌证,临床需防范术后出血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9年04期)
内镜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的内镜下表现与术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的术前内镜特征、活检病理及术后病理的关系和差异。结果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83. 6%(56/67)最终病理升级为胃癌,其中64. 2%为早期胃癌,19. 4%为进展期胃癌。52. 2%的病灶在内镜下,内镜医生无法明确其良恶性,即交界性病灶,其中14. 3%的病灶术后病理类型属于预后相对较差的病理类型,20%伴有粘膜下浸润,5. 7%为进展期胃癌。将最终病理诊断上皮内肿瘤和早期胃癌的病灶比较提示,早期胃癌组病灶与上皮内肿瘤组病灶较为相似,大多数为发红病灶,两者平均病灶长径接近[(17. 56±8. 001) mm VS (15. 73±7. 254) mm],早期胃癌组病灶以凹陷型为主(53. 5%),显着高于上皮内肿瘤组凹陷病灶比例(18. 2%)(P <0. 05),早期胃癌组病灶44. 2%伴有溃疡或溃疡疤痕,高于上皮内肿瘤组的18. 2%,但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活检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灶极大可能最终病理为腺癌,甚至是粘膜下浸润癌、进展期胃癌。内镜下形态为凹陷型、伴溃疡的病灶最终病理诊断胃癌的可能性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镜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钟金伟,郑欣晔,林颖,金健威,徐昌隆.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临床及超声内镜检查特征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9
[2].林洁,毛建山.活检诊断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特征与最终病理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9
[3].黄灶明,李彦锋,张勇,罗勇,聂志林.34例尿道血管瘤临床特征及内镜诊治效果分析[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4].罗哲,浦江,王晓辉,王少鑫,于兰.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
[5].张志银,訾定京.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征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
[6].郭清,宁强.胃食管结合部早期癌在消化内镜下的临床特征分析[J].智慧健康.2019
[7].张艳,张伟,张莹.超声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
[8].刘佳.某叁级医院上消化道内镜检查1995例患者胃息肉病理特征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
[9].沈睿炜,鲁亭,沈建伟,邵晓娜,董海军.青年人与中老年人早期胃癌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9
[10].岳瀚,胡聪,张少华,李伟男,李敬东.超高龄胆胰壶腹周围疾病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