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滞性论文_刘泰,付广裕,邹镇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苏门答腊,测量,闪蒸,结构,脆性,泻下,方药。

粘滞性论文文献综述

刘泰,付广裕,邹镇宇[1](2019)在《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粘滞性松弛效应对华南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后,不同学者根据不同观测数据(地震波、 GPS),得到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反演过程中使用半无限空间模型时,无法利用远场观测数据进行约束,势必影响远场形变的解释。基于Hoechner等使用的断层几何模型和GPS同震位移数据,本研究利用球体位错理论反演方法反演了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断层滑动模型,得到的矩震级为9.24,最大滑移量为30.4 m,由于考虑了曲率的效应,该模型在远场同震位移的计算结果与GPS数据吻合较好。然后,选取了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两期的GPS水平位移速度场,研究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对华南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从两期的GPS水平位移速度场差异可以看出地震后华南块体有向西南方向的运动趋势,华南块体受到此次地震明显的震后影响。最后,基于反演得到的断层模型,利用Tanaka等提出的粘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华南块体两期GPS水平位移速度场差异进行模拟,得到华南块体内部粘滞性系数为2×10~(19) Pa·s,当考虑地幔粘滞性松弛效应后,两期的速度场差异的均方根值由3.2 mm减少为1.9 mm。可见在研究2004年前后中国大陆GPS水平位移速度场时,若继续以华南块体为基准,需考虑此次地震的地幔粘滞性松弛效应。(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张力豪,何立东,余栋栋,胡航领[2](2018)在《换热器至闪蒸塔管线粘滞性阻尼减振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潍坊某石化企业的150万吨/年重交沥青装置,换热器至闪蒸塔管线存在剧烈振动问题,极易引起管道焊缝疲劳开裂,造成火灾等事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现场振动数据测量,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管道系统模态分析和阻尼减振优化计算,在不停车、不改变管线结构的前提下,在管道适当的位置安装适当数量的粘滞性阻尼器吸收振动能量,有效抑制管线的振动,振动幅值降低60%-87%,保障了装置的安全运行。(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8年06期)

史仁杰[3](2018)在《粘滞性便秘 补法胜于泻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对于大便粘滞难解、排出困难这类便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将此类便秘称为“粘滞性便秘”。它有个特点:一是“粘”,二是“滞”。“粘”表现为粪质黏稠,粘马桶、粘手纸(不易擦干净);“滞”表现为排出不畅、不爽,有残便感。一些医生由于没有认(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8-04-25)

杨柳,万学渊[4](2018)在《考虑库水粘滞性的拱坝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库水粘滞性在动力响应中的影响,以五嘎冲拱坝为例,采用叁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地震动力时程分析,并将势流体模型运算结果与其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库水的粘滞性使其动水压力减小,势流体的位移响应结果比牛顿流体的结果大,对横河向位移和顺河向位移影响尤为明显,是否考虑库水的粘滞性对坝体的应力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8年02期)

王伟[5](2017)在《2016年Mw7.1熊本地震震后粘滞性与流变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在大震、火山等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过程参数通常很难直接测量。Moore等人通过GPS等空间大地测量资料观测2016年熊本Mw7.1地震的震后变形来研究应力分布特征,揭示了该地区的地壳粘滞度以及力学强弱程度,表明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在较广的时空范围直接测量岩石的流变参数。该成果刊登于2017-04-14的(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7年08期)

陈昌昀,张鹏,许国辉,刘志钦,许兴北[6](2017)在《落球法测定波动液化土粘滞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的粉质土在波浪作用下发生液化,液化后的土体产生流体一样的波动。本文在进行液化粉质土波动试验过程中,利用落球法进行了液化土的黏滞系数的测试试验。试验采用了铜质、铁质和氧化锆等不同密度的光滑球体,通过位移传感器记录密度球在液化后土体中的位移和运动时间,换算出密度球在液化土体中沉降的平均速度,利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给出液化土的黏滞系数。结果给出试验用液化土体的黏滞系数在10kPa·s的量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许亦鹏[7](2017)在《水平磁场下金属熔体粘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熔体的粘度体现了金属熔体中原子的运动,直观反映了金属熔体的流动性,进而可以表现出金属熔体中的传热与传质,因此,通过研究金属熔体的粘度有利于深入把握金属熔体的凝固行为,调控金属熔体的成型能力,以获得高性能的成型金属;金属熔体的粘度可以从宏观上表现液态金属微观结构的转变,因此,通过研究金属熔体的粘度可以分析液态金属内部结构的变化;金属熔体粘度与温度的变化率就是金属熔体的脆性,而脆性与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直接相关,因此,金属熔体的粘度可以预判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金属熔体粘度的研究对于熔融金属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金属镓是一种低熔点的耐腐蚀性极好的半金属材料。镓合金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在微波通信行业,磁性材料,太阳能电池,医学以及光电工业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镓合金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在诸多领域均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镓基合金熔体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用附带水平磁场的高温熔体粘度仪研究了磁场对金属熔体粘度的影响,建立定量描述磁场与金属熔体粘度之间的理论模型;探索磁场对Ga基金属熔体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 Ga基金属熔体结构,探索磁场对金属熔体粘度的影响机制,从微观原子角度解释磁场下金属熔体粘度变化的原因,为液态金属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Sn_(97)Fe_3、Sn_(94)Fe_6、Sn_(95)Co_5、Sn_(95)Mn_5、Al_(97)Ni_3、Al_(92)Ni_8、Ga_(98)Fe_2以及Ga_(98)Cr_2等金属熔体的粘度在磁场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都符合Arrhenius公式,指前因子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它们的粘度在磁场下都符合二次函数式ηB=η+2H/πΩB2,金属熔体在磁场下的粘度正比于磁场强度的平方。Ga_(80)Fe_(20),Ga_(80)Co_(20),Ga_(80)Ni_(20)以 Ga_(80)Cr_(20)合金熔体在水平磁场下的粘度均符合Arrhenius公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减小;并且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它们的过热脆性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最后再减小,这是由磁场对熵的影响以及磁力的影响共同决定的;不加磁场时,Ga_(80)Fe_(20),Ga_(80)Co_(20),Ga_(80)Ni_(20)以及Ga_(80)Cr_(20)合金熔体的过热脆性随着各个熔体的液相线温度升高而减小;在Ga_(80)Ni_(20)和Ga_(80)Cr_(20)合金熔体中,过热脆性值较小,而Ga_(80)Fe_(20)和Ga_(80)Co_(20)合金熔体中,过热脆性较大。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 Ga_(80)Fe_(20),Ga_(80)Co_(20),Ga_(80)Ni_(20)以及Ga_(80)Cr_(20)合金熔体的液态结构,在Ga_(80)Co_(20)和Ga_(80)Ni_(20)合金熔体中,Co原子以及Ni原子被Ga原子包围,形成中程有序结构;在Ga_(80)Fe_(20)合金熔体中,Fe原子和Ga原子随机分布;而在Ga_(80)Cr_(20)合金熔体中,Cr原子与Cr原子之间形成了团簇,并且这个团簇有相互分离的趋势;Ga_(80)Ni_(20),Ga_(80)Cr_(20),Ga_(80)Co_(20),Ga_(80)Fe_(20)合金熔体的粘度对磁场的响应逐渐减弱,这是由金属熔体中的团簇大小以及磁场下粒子间的相互力引起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0)

罗慧苓[8](2017)在《粘滞性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在工程结构实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利用主体结构振动过程带动的附加质量球的摆动及附加阻尼来消耗地震能量。粘弹性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在传统TMD的基础上,通过粘弹性限位介质层的加入,使得阻尼器中连接的质量球在振动过程与粘弹性材料碰撞从而进一步消耗地震能量。在前期研究中,P-TMD装置分别被应用于输油管道、广播信号塔等结构并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研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减振效果。本文结合P-TMD的目前研究现状,将P-TMD尝试应用于典型高层结构的抗风与抗震应用,以及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高空连廊竖向振动减振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P-TMD受控系统的基本运动方程组的建立,进而建立了无控、TMD控制及P-TMD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在阻尼器的处理模型中应用了更适用于粘弹性材料与刚性材料碰撞采用的改进的Hertz碰撞力模型。最后,在Simulink程序中建立了相应的仿真模块。(2)P-TMD应用于Benchmark超高层结构抗风研究。选取了广州新电视塔Benchmark结构模型,仿真研究中风荷载包括从实测台风荷载和由Davenport谱生成的脉动风荷载。风荷载作用下TMD控制和P-TMD控制都可以对结构加速度进行有效控制且控制效果相当。研究结果也表明,风荷载作用下并不能激起P-TMD剧烈的碰撞耗能,因此P-TMD对控制效果几乎没有改善效果。(3)P-TMD应用于Benchmark超高层结构抗震研究。分别在El Centro波,天津波激励下对安装有P-TMD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对比了无控结构、TMD结构、P-TMD结构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TMD在地震激励下控制效果不稳定,在某些激励下几乎没有减振效果。而P-TMD则可以在较小的安装质量比下实现相对稳定的控制效果。进一步讨论了阻尼器的不同设置参数如质量比、预设间隙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后的P-TMD对结构峰值和均方根值控制效果可达55%及60%。P-TMD相对较小的质量比需求也体现了良好的工程适用性。(4)选取了福州市一典型的大跨度连体高层结构,针对高空连廊在人群荷载简谐激振下引起的振动问题,采用P-TMD进行振动控制。结果表明,P-TMD可以有效对高空连廊结构竖向加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对加速度峰值的控制效果可达60%以上。相比TMD,P-TMD具有更宽的减振频带,即使在调频频率有一定偏差时仍然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本文结果证明了 P-TMD在实际工程减振应用中的可行性。理论分析结果也可以为今后P-TMD减振的工程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张海龙[9](2017)在《相邻结构间连接粘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人均占有面积逐渐减少,导致现代城市建筑越来越密,如何防止间隔很近的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发生碰撞,又提高这些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运用现代结构控制的概念,采用控制装置来连接相邻建筑的思想则应运而生。很多学者对连接相邻结构的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能应用于工程中。本文利用两步优化法,初步让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首先,粘滞阻尼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元件,已被很多学者证明了其连接相邻结构的较好的减震效果。粘滞阻尼器连接相邻结构进行减震设计的关键是阻尼器参数的确定。为此,对连接阻尼器的优化设计参数表达式进行了研究。其次,主、子结构的地震反应能取得良好的减震效果,不仅需要阻尼器选择合理的阻尼参数,还与其安放位置和数目有关。为此,本文进行地震作用下连接两相邻结构的粘滞性阻尼器的优化布置问题的研究。最后,对连接相邻结构的粘滞阻尼器的两步法优化设计的工程案例的减震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结构进入弹性、弹塑性状态后阻尼器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3-01)

刘泰,付广裕,苏小宁,周新[10](2016)在《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余滑和粘滞性松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板块边界处发生9.0级大地震,此次地震是日本历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Tajima et al.2013),也是被现代测量仪器监测到的大地震之一。陆地GPS观测网和海底GPS观测系统监测到了此次地震引起的巨大的近场形变(Ozawa et al.2012;Sato et al.2011),记录到的同震水平位移分别为5.2m和31.5m(Kido et al.2011)。(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一)——专题55: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7:地震大地测量学》期刊2016-10-15)

粘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潍坊某石化企业的150万吨/年重交沥青装置,换热器至闪蒸塔管线存在剧烈振动问题,极易引起管道焊缝疲劳开裂,造成火灾等事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现场振动数据测量,运用有限元软件进行了管道系统模态分析和阻尼减振优化计算,在不停车、不改变管线结构的前提下,在管道适当的位置安装适当数量的粘滞性阻尼器吸收振动能量,有效抑制管线的振动,振动幅值降低60%-87%,保障了装置的安全运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滞性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泰,付广裕,邹镇宇.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粘滞性松弛效应对华南地区地壳水平活动的影响[J].地震.2019

[2].张力豪,何立东,余栋栋,胡航领.换热器至闪蒸塔管线粘滞性阻尼减振技术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3].史仁杰.粘滞性便秘补法胜于泻下[N].健康报.2018

[4].杨柳,万学渊.考虑库水粘滞性的拱坝动力响应分析[J].陕西水利.2018

[5].王伟.2016年Mw7.1熊本地震震后粘滞性与流变分布特征[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7

[6].陈昌昀,张鹏,许国辉,刘志钦,许兴北.落球法测定波动液化土粘滞性的试验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许亦鹏.水平磁场下金属熔体粘滞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7

[8].罗慧苓.粘滞性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在工程结构实例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7

[9].张海龙.相邻结构间连接粘滞性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10].刘泰,付广裕,苏小宁,周新.2011年日本Mw9.0地震引起的震后余滑和粘滞性松弛效应[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一)——专题55: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专题56: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专题57:地震大地测量学.2016

论文知识图

达西实验装置示意图各样品表面与水的接触角a:Al;b:AAO;...极限吸出高度和取水层厚度示意图粘滞性对非水相流体运移的...断层位于低粘滞性体两侧不同距...低粘滞性体附近存在不同形式断...

标签:;  ;  ;  ;  ;  ;  ;  

粘滞性论文_刘泰,付广裕,邹镇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