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琴[1]2014年在《陈师道的“拙”》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对陈师道其人其诗歌以及《后山诗话》的研究论着,相关硕士论文和期刊的所载的论文仔细阅读,分析出目前对陈师道诗歌研究自莫砺峰先生在《江西诗派研究》一书中,简单阐述了陈师道诗歌的朴拙风格以来,虽有众多的研究其诗歌风格的论文出现,或有提及其朴拙风格,但都未曾涉足这一风格的具体论述。虽没有对陈师道朴拙诗风进行具体研究的论文,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汪俊《陈师道诗歌初探》,其认为后山诗论“宁拙勿巧”云云,是隶属于“格意字”原则之下的具体方法。王金花的《陈师道诗歌拙朴辨》在汪俊《陈师道诗歌初探》的基础上,认为拙朴是对陈诗歌的一种误解。至此看来,对陈师道朴拙诗歌风格的具体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的理解陈师道诗歌及其作为“江西诗派之一宗”的文学地位。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本文阐释出陈师道其人品与诗歌的“朴拙”的风格。本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在此笔者主要对此前学者关于陈师道其人研究、诗歌研究、诗论研究状况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简明的梳理。第二章首先对“拙”做了一个简单的阐释,接着对陈师道为人处世的“拙”进行论述,主要围绕其人格追求的特立独行,以及处事以“拙”展开;处世以“拙”首先围绕陈师道与苏轼、曾巩的相识相知,结合史料分析出陈师道士不相负的坚守与重师友轻前程的真率性情。其次论述其不为人道的好处:冻死不着衣,挨饿不受馈金。第叁章论述其创作上的“拙”即有意选择素朴之词进入诗歌、严谨的创作态度下的苦吟锤炼、和诗歌总体风格的朴拙,同时将重点放到形成诗歌朴拙风格因素的论述上,结合具体诗歌阐述。第四章论述“拙”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从其师从黄庭坚而能独树一帜,与为江西后人开辟新的领域两个方面展开。
杨晓乐[2]2016年在《陈师道唱和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唱和是一种主体之间以诗歌为媒介的文学交往活动。北宋是唱和诗发展繁荣时期,它承继了前代的发展趋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君臣唱和、同僚唱和与亲友唱和等形式。陈师道的唱和诗由于其凸显的“寒士”特质,无论从唱和对象,还是唱和内容都显露出了其独特性,因而可以称之为“寒士唱和”。陈师道的唱和对象仅为亲友,所涉及的唱和内容多为寄情亲友、咏物抒怀、表现诗论之类,抒发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表现对诗歌的看法,破除了以往对唱和诗只重技巧的偏见,在他的诗中,可以体会到最真实的情谊。从艺术特征方面来看,由于唱和诗考验诗人的作诗技巧,陈师道的唱和诗在遣词造句方面显示出了功力。他的唱和诗也承继了诗歌“拙朴”的风格,用平淡的语言表达最为真挚的感情。陈师道唱和诗之所以可以称之为寒士唱和,与自身经历和整个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出身儒学世家,而同他交好之人也皆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之人,儒学思想铸就了他耿介正直的品格,决定了他的交友及诗歌内容。贫苦生活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内容及心理。党争的影响与佛家思想皆影响了陈师道诗歌创作心理,使得他的诗歌创作更为内敛,更加乐于写作唱和诗这一类型的诗歌。
周婷[3]2015年在《陈师遒诗歌接受及逸诗研究》文中提出陈师道,江西诗派重要诗人,着有《后山居士文集》、《后山诗话》、《后山丛谈》,以诗歌成就最高,其诗风枯淡瘦硬,作诗好苦吟,讲究炼字、用韵、使事用典等等,学界对其研究已经达到比较全面的地步,但仍有可补之处,比如诗歌的接受情况,前人要么进行资料汇编,但并没有进行分类研究,且还有遗漏的材料;要么放置整个江西诗派之中进行研究,从而导致陈师道个人特色被淹没。又如关于陈师道的逸诗,虽然具体提出是在清朝,但其集子变化从宋代就开始,且宋代是变化最大的时期,历经元、明、清几代,学者少有对逸诗进行专门研究,包括它们版本、成因、内容、特色、价值等。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故本文上编从后代评论方面对陈师道诗歌的接受进行梳理研究,并对主要评论进行评述;下编着重对逸诗进行研究,第一章梳理逸诗历代版本,包括逸诗的数量、篇目、编次、排卷的变化,陈师道诗歌集子从宋代开始就发生重大变化,《文集》增入二百一十二首逸诗。元代集子缺失,无法研究。明代逸诗增、减数量逐渐减少,清、民国渐趋稳定。第二章探究逸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陈师道一生创作严格,弃诗多,而世面流传其诗歌的数量多、集子种类多,后人逐渐增入;二是陈师道诗歌两次焚毁,导致诗歌底本数量减少,而后世增补入;叁是魏衍未收、魏衍收而任渊未注的诗歌沦为了逸诗。第叁章为考证,结合附录,对逸诗的创作时间、真伪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第四章为逸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五章介绍逸诗的价值,结合附录补充了几条《年谱》未载的师道行谊。文末附有陈师道逸诗系年。
熊丹丹[4]2013年在《陈师道咏物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师道是北宋中后期的一位重要诗人,本文是以其咏物诗为研究对象,试图梳理出陈师道咏物诗的创作情况,这些咏物诗不仅反映了陈师道思想情感上的变化,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文由绪论、叁个章节和结语叁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对陈师道诗歌及咏物诗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总结其得失,明确研究对象、意义以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一章论述了咏物诗源流述要及陈师道咏物诗的界定。第一节从语源到题材分析咏物诗的来源;第二节回顾了宋前咏物诗的发展脉络;第叁节首先界定咏物诗,然后对陈师道咏物诗进行分类,可分为气象节候类、植物类、日常生活类和动物类,从分类情况可以看出陈师道咏物诗种类繁多,涉及自然及社会生活各类。第二章论述了陈师道咏物诗的情志内涵。其情志内涵可分为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对理的探讨、对社会现实、国计民生的关注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四个方面。第叁章论述了陈师道咏物诗的艺术特色。陈师道是位知识渊博、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涉猎广泛、极富创造力的优秀诗人,其咏物诗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摹写物状和语言精炼准确,寥寥数语就能刻画出物象的“形与神”,个中又有寄托,不脱不粘,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对陈师道咏物诗作出客观评价并对本课题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陈谊[5]2011年在《浅谈陈师道诗歌艺术特色》文中研究表明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最为重要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陈师道作为诗派中的重要诗人,"叁宗之一",诗歌艺术成就比较突出。他的诗歌主要是述说个人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内容题材极为狭窄,但是写得情真意切;而诗歌艺术形式上受杜甫、黄庭坚的影响颇深,得二者诗学精华自我参悟并形成有别于二者的"拙朴"诗风。
王翠翠[6]2012年在《《后山诗话》研究》文中指出诗话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体裁。诗话在宋代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学批评着作。《后山诗话》中的诗学理论反映了有宋一代的文学风尚,在宋代的文学批评领域具有典型意义,但是目前对于《后山诗话》的研究并不全面。因此,本文将分为叁个章节,结合陈师道的创作实践对《后山诗话》中的文学理论从主体修养、艺术技巧及审美追求叁方面进行较为详细地阐述,期以对《后山诗话》从当时的文坛及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考察其价值及意义。第一章“《后山诗话》诗学理论之主体修养”,结合陈师道的诗歌创作从人格修养与知识储备两方面分析《后山诗话》中关于主体修养的理论。第二章“《后山诗话》诗学理论之艺术技巧”,这是整篇论文的重点部分,共分两小节加以分析。阐述陈师道提出的“由黄韩而造老杜”的诗学思想。第一节全面地概括陈师道博采众家之长的创作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他对黄庭坚、韩愈的学习。第二节论述陈师道诗学杜甫的理论,从“立格”、“命意”、“用字”叁个方面阐述陈师道学杜的理论与实践,并分析了他自成一家的诗歌特点。第叁章“《后山诗话》诗学理论之审美追求”,从语意关系、自然之奇、雅俗关系、诗歌风格、文体要求几个方面对《后山诗话》的整体审美要求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重点论述《后山诗话》的诗学理论的时代特色。
邹菁[7]2011年在《陈师道研究成果再梳理》文中认为学界对陈师道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重新梳理与陈师道"苦吟"、"后山体"研究、《后山诗话》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其诗歌研究的深入。
伍晓蔓[8]2004年在《江西宗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宗派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作于北宋大观末、政和初这一时间段,尊黄庭坚为诗宗,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为派,是对存在于北宋末期的一个带文学流派性质的文学群体的总结,在宋代和后世有巨大影响。关于江西宗派,目前有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和龚鹏程《江西诗社宗派研究》两部专着,每年发表的论文也不在少数,但研究还不够充分。本论文是对江西宗派的全面研究。在宋代文化和文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中追溯其诗学渊源,从诗人相互的关系间把握宗派的特点,并具体到对诗人生平的考证、诗歌作品的分析,总结江西诗法和江西诗病,以求勾勒出江西宗派的全貌。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 绪论部分从吕本中《江西宗派图》入手,考察其写作年代,进一步对“江西宗派”、“江西诸派”、“江西诗派”的性质、定义、范围作出界定,以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作简要说明。 第一章考察江西宗派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江西宗派文学是元佑文学的下一代。从北宋后期新党和旧党间相互排挤的关系来看,元佑文学和江西诗派文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宋型文化弊端显露后的文学建构。就文学思想而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复古、通经、明用为使命,这与封建集权的专制逻辑相悖,“乌台诗案”、“车盖亭诗案”,作为“诗案”的开端,意味着政治对文字功能的限制。“元佑体”诗歌中开始出现从政治功利境界向人文境界的转向。绍圣之后,苏、黄诗学被禁,政治与文学的紧张关系全面爆发,黄庭坚从元佑体诗歌的整体风格中凸显出来,带领跟随他的一大批年轻人,引导文学进入江西宗派时代。 第二章论述江西诗宗——黄庭坚。说他是诗派之“宗”,是因为:在元佑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轻于外物而自重”的文化人格,个人本位、文学本体、心性化规范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诗风;他得苏轼付嘱斯文,上承诗文革新运动,又亲自奖掖和提拔后学,下启江西诸派;他对青年诗人的谆谆教导,形成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家法。正因为如此,黄庭坚为后学诗人提供了可资学习的典范,在他开创的诗学范式的引导下,江西宗派得以形成。 第叁章论述江西宗派的群体特征。江西宗派诗人,在元枯党禁的时代氛围中,共有同情元枯党人的思想倾向、慎于出处的处世态度、对理学、禅学、诗学兼收并蓄的学术传承。他们年龄差别不大,从青少年时期起就聚集在一起切磋诗文,在其生活的地域同声相应,形成几个小的诗人群体。绍圣之后,又在禁诗赋的高压氛围中同气相求、紧密团结,在大观末、政和初,形成全国性的诗人群体,是为江西宗派。 第四章论述江西诸派的第一位诗人—陈师道。无论于人品、人格还是诗品、诗格,陈师道都是江西宗派诗人的典型代表。在滔滔者天下皆是的局面下,他以求仁得仁的态度砒柱中流,不泊没于黄苇白茅的王氏经学,不投蛰当路者以锐进,不接受按人衣裘以至冻死,这些都源于他坚定的道德自守。他的诗歌师黄、学杜而自为己出,并以“学诗如学道”的态度,开拓出绝去色香声味、瘦硬独立的文字境界。章法上的咫尺万里和句式上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古文笔法造生新句,笔者称为“后山句法”者,是他诗歌的最大特色。 第五章论述黄庭坚的四位外甥、洪朋、洪色、洪炎、徐俯。他们在舅父教诲下长大,是山谷诗学的嫡派。叁洪和徐俯都有酷似乃舅之称,在学黄的态度、方法、表现上,却各有特色:洪朋未及于化;洪当流为空腔;洪炎因家国忧患的人生历练,因诗记事,有为而发,溯黄庭坚而上,得窥杜诗奥域;徐俯则以自为主出的气魄,学黄而不囿于黄,开清丽诗风。 第六章论述临川诗人谢逸、汪革、饶节、谢范。此四人有山谷诗法的渊源、伊洛渊源的传承,是江西诸人的重要成员,又与吕本中保持密切交往。他们不仅以诗歌、亦以节义着称,是江西宗派的重要人物。其中,谢逸是临川诗人的领袖,以古诗见长:一汪革节义着于后世,惜诗歌散佚严重;饶节后出家为僧,为僧后诗更高;谢落与兄修身厉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诗歌表现为重意诗歌的情致偏枯。 第七章论述生活于南康的诗人李彭、祖可、善权。李彭是黄庭坚的表侄,灌园于修水之上,勉力禅悟,却又愤世嫉俗,豪气未除;他以后学而非后辈的身份拜入山谷门下,体现了从自身性情而非血缘关系出发的诗学选择。他的诗歌有高格与妙理的底蕴,平夷、奇崛相济的风格,并以诗画相通的审美认同,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祖可与善权是两位诗僧,他们的诗歌或清丽闲肆,或步调畅达,各具特色。 第八章论述黄冈诗人潘大临、潘大观、何顺,薪春诗人林敏功、林敏修。二潘、何顺曾亲见苏、黄,深受元枯文学的熏陶,与宗派诸友交往密切;二林坚持隐逸,与黄冈诗人及夏倪、谢逸等人保持着联系。从文化选择和诗学风格上,他们与宗派诸友同调,可惜诗歌散佚严重,对他们生平事迹与诗歌风貌尽可能的钩稽,就成为本章论述的重点。 第九章论述生活于开封的诗人王直方、晃冲之、江端本、李锌。夏倪、杨符、高荷生平不详,存诗不多,不另起章节,
王金花[9]2008年在《新时期以来陈师道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在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而尤以诗歌的创作成就最高,南宋时即有"黄陈齐名"之说,并被方回尊为江西诗派"叁宗"之一。对新时期以来陈师道研究状况作一细致梳理,不仅对于我们今后的陈师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也大有裨益。
谷曙光[10]2009年在《陈师道: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宋代诗人陈师道是如何接受唐代杜甫和韩愈诗歌的,关注接受者对两个被接收者有着怎样不同的接受态度,分析杜诗、韩诗对陈师道"后山体"的形成和艺术特质所起的复杂作用。杜甫、韩愈对宋诗影响巨大,而这,恰好在陈师道接受杜诗、韩诗的过程中深刻地反映出来。研究师道接受杜、韩并作比较,不仅可据以考察陈本人乃至江西诗派的诗学渊源,观照陈师道诗歌的艺术特征,而且对分析唐宋诗歌转关中关键人物所发生的影响力,乃至体味唐宋两种不同类型诗歌的特质和旨趣,都有不可忽视的诗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师道的“拙”[D]. 张红琴. 重庆师范大学. 2014
[2]. 陈师道唱和诗研究[D]. 杨晓乐.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3]. 陈师遒诗歌接受及逸诗研究[D]. 周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4]. 陈师道咏物诗研究[D]. 熊丹丹. 广州大学. 2013
[5]. 浅谈陈师道诗歌艺术特色[J]. 陈谊. 青年文学家. 2011
[6]. 《后山诗话》研究[D]. 王翠翠. 辽宁大学. 2012
[7]. 陈师道研究成果再梳理[J]. 邹菁.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8]. 江西宗派研究[D]. 伍晓蔓. 四川大学. 2004
[9]. 新时期以来陈师道研究综述[J]. 王金花.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8
[10]. 陈师道:学杜而得韩——略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诗歌的接受及其比较[J]. 谷曙光. 杜甫研究学刊. 2009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陈师道论文; 诗歌论文; 黄庭坚论文; 江西诗派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后山诗话论文; 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