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京涛[1]2003年在《桂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运用“时空互代法”对桂西南岩溶区植被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相似学等多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群落演替阶段划分、群落演替系列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在外貌上,以常绿高位芽、单叶、革质、中型叶植物为主,反映了热带岩溶山地季雨林的特点;(2)运用聚类分析、PCA排序等方法将群落演替阶段划分为草本群落阶段、灌丛阶段、小乔木阶段、乔林阶段、顶极季雨林阶段;(3)运用相似学原理,组建群落间相似度方程并以此方程构建了群落演替系列;(4)研究表明桂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严重胁迫。生态系统活力上表现在,群落生物量小,土壤有机质累积,矿化和循环速度慢。草本群落生物量在4.826t/hm~2~7.206 t/hm~2之间,灌丛群落生物量在3.2 t/hm~2~6.887 t/hm~2,乔木群落生物量一般小于100t/hm~2,多数在40 t/hm~2~80 t/hm~2之间;土壤养分状况中,有机质含量(5.32%~14.32%)远大于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而腐殖质含量较低(1.32%~3.39%),说明有机质分解速度较慢。生态系统组织结构上,群落在不同的演替阶段都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表明了外来干扰的频繁性。生态系统恢复力方面,若以恢复度达到0.8~0.9为群落结构和功能基本恢复,群落生物量、群落高度、群落总体恢复分别需要35.3a~39.995a,34.46a~40.64a,34.01a~39.3a;恢复度若要达到0.999 )‘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上各指标则分别需要80.63a,94.07a,84.98a,说明岩溶生态系统的群落恢复力较低。
高策[2]2014年在《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健康评价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且无以替代的作用。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增强,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日益加重的生存压力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作为一个新兴的科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使得对其进行健康评价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现状为出发点,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SPSS、 YAAHP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与研究;同时采用SBE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评判林内景观质量,揭示林内景观质量及影响景观质量的主要因子,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健康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长期为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本研究针对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类型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实用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功能完整性、可持续性、稳定性3个方面,选取群落层次结构、郁闭度、植物多样性、平均树高、平均胸径、病虫害程度、生态脆弱性程度、近自然度、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共14个指标从林分到土壤较全面的对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健康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同时用综合指标法建立评价模型,使评价结果能够全面的显示出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健康的实际情况。(2)对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显示,在宁明花山、陈桂沟,凭祥热林中心、大连城,大新那崖村、十九岗六个区域,宁明花山、陈桂沟地区森林健康指数为0.71;凭祥热林中心、大连城地区森林健康指数为0.60;大新那崖村、十九岗地区森林健康指数为0.75;六个区域森林平均健康综合指数为0.68,这说明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处于健康水平,而且具有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强、物种多样性较丰富、群落结构完整等特点。(3)对森林健康影响因子与健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与健康值间,显着正相关的有树高、胸径、乔木层H、乔木层R、灌木层H、灌木层R;显着负相关的有郁闭度、坡度、岩石裸露率、土壤有机质。(4)通过对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景观质量评价研究得出:各要素对美景度贡献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层数>灌木层多样性指数H>灌木层多样性指数R>平均胸径>岩石裸露度>坡度。喀斯特地区森林健康值随SBE值的变化成立方函数分布,大体变化趋势为:当SBE值小于0时,健康值随着SBE值的增大而减小;当SBE值大于0时,随着SBE值的增大,健康值逐渐增大,当SBE值高达一定值时,森林健康值开始下降。(5)针对不同影响因子提出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措施。包括:从林分特征上,对郁闭度过大(0.8以上)的地区,进行透光伐,达到增加林窗的效果,促进群落的演替;从植物多样性上,对多样性指数低,物种不丰富的地区,进行封山育林,促进森林天然更新;对生境条件较差的地区,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调节林分结构,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森林本身的抵抗力;对有景观价值的地区,设置旅游保护区,加强风景游憩林的管理和经营。
高倩[3]2013年在《桂西南岩溶地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景观恢复》文中认为岩溶地貌植被景观结构具有复杂多样性,景观内涵具有丰富多彩性,以及生态环境具有自然纯朴性,因此可以促进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休闲娱乐活动。桂西南岩溶地貌具有一定的特色,不仅是有富有极强吸引力的观光旅游风景区域,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由于人类对岩溶地区资源的大规模不合理开发及利用,导致这些区域内植被的生长发育脆弱及植物群落衰退,造成了群落景观出现恶化现象,产生一系列生态后果,所以我们通过对桂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被群落调查分析和综合评价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景观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植被景观优化设计,并通过植物群落结构优化措施,提升景观整体质量。结果如下:(1)在桂西南调查的32个典型样地中,共有444种维管束植物,归类为105科290属,其中蕨类植物16科21属40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75科226属349种。(2)桂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群落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其大多数处于严重破损状态。唯有在村庄后山、封山较长的育林区及自然保护区可见到原生性较强的森林群落。植被类型以热带季雨林为主,也有少量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植物具有典型的热带性及岩溶植物区系本身所独有的特点,同时也具备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物种组成上以椴树科、大戟科、桑科、榆科、禾木科、蝶形花科等居多。(3)选取景观美感度(X1),植物组成结构(X2),植物层次结构(X3),主环境质量(X4),土环境质量(X5),生物环境(X6),社会效益(X7),经济效益(X8)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了桂西南植被景观(Y)评价体系。经统计分析,得出模型方程:Y=0.63631+2.7654X,+0.34753X2+0.38311X3-0.00186X4+1.68765X5+1.6546X6+2.8766X7+1.7655X8; R=0.8976。(4)提出了桂西南植物景观优化措施。包括:加强不同演替阶段动态监测;生态修复工程;采取封山育林改变林内生境,促进生态系统恢复;通过林分改造,保持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运用透光抚育,促进生态系统的演替。
农友, 卢立华, 贾宏炎, 雷丽群, 明安刚[4]2017年在《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生物量及林下植物多样性》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恢复效果评价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4种不同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收获法研究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采用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并参考IPCC根茎比来量化乔木的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共调查记录林下植物85种,隶属于46科,81属,其中,灌木植物25科,46属,50种;草本植物21科,35属,35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自然恢复林(166.66 t·hm-2)>任豆林(48.61 t·hm-2)>吊丝竹林(36.54 t·hm-2)>灌草坡(0.96 t·hm-2)。[结论]不同恢复模式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着,最高的为灌草坡(16种),其次为任豆林(15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12种);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任豆林(12种),其次为灌草坡(10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4种)。自然恢复林乔木不同组分生物量与任豆林、吊丝竹林之间差异显着(P<0.05);灌草坡的灌木、草本地上生物量与吊丝竹林、任豆林、自然恢复林之间差异显着(P<0.05)。吊丝竹林、任豆林的灌草生物量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灌草坡与自然恢复林的灌草生物量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
向悟生, 李先琨, 何成新, 陆树华, 吕仕洪[5]2008年在《桂西南岩溶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以广西平果县为例》文中提出以平果县这一典型岩溶生态脆弱区为例,依据1990、1995、2000及2002年的调查统计数据,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并以测算结果为依据,对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平果县区域生态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0.8004 hm2增加至1.4444 hm2,净增加了0.644 hm2;生态承载力总体也呈增长的趋势,2002年比1990年增长了26.83%,其增长值主要来源于森林(果园)面积的增加,而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却呈现负增长。区域生态承载力阈值很小,远低于广西区及全国的同期水平;除森林(果园)表现为轻微生态盈余外,耕地、草地、水域均表现为生态赤字,以致区域生态总体表现为较大的生态赤字,且呈逐渐增加趋势,表明区域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严重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
徐广平, 顾大形, 孙英杰, 罗艾滢, 何成新[6]2014年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南岩溶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荒草地、灌丛和次生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显着,除蔗糖酶外,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总体变化规律相似,次生林土壤酶活性显着高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次是灌丛和农田,荒草地较低,裸地酶活性最低;总体上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湿季酶活性高于干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蛋白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相互之间关系密切,并与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显着相关性,是土壤质量评价的一个参考指标。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环境、植被构成等因素导致了土壤酶活性的差异性。为实现桂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目前人为干扰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该区域应尽量选择以林地恢复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
韦玉梅[7]2009年在《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地处我国热带北缘,是北热带和南亚热带的交汇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在该区进行苔藓植物研究将为该区植被多样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探讨苔藓植物与生境以及生境变化的关系,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其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发现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共35科,102属,188种(包含种以下单位,下同)。其中苔类植物11科,23属,59种;藓类植物24科79属129种。在科属种组成结构上表现为优势科和优势属十分明显,非优势科和非优势属的多样性也相当突出。优势科属的典型性与非优势科属的多样性体现了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气候地带的同一性与地形地理环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2、参照吴征镒《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对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进行划分,表明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除了中亚分布外,其他14个类型均在本区研究中出现。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占51.14%;东亚成分次之,占24.43%;温带成分偏小,占13.7%,中国特有成分占10.8%。体现了该区地处热带北缘的地理特征。3、通过植物区系谱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石山苔藓植物区系与我国11个地区的苔藓植物区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石山苔藓植物区系与九万山、银竹老山、云南大围山关系较近,与太白山、贺兰山、七图老山关系最远,体现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地理分布与气候地带性分布趋势相符的特征。但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和海南岛的苔藓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则显示与气候地带性分布趋势不相符的情形。海南的苔藓植物区系由于受到海陆间隔断离和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特殊地形地理的作用,两种非气候地带性因素的迭加影响,致使两地尽管气候地带性分布趋势接近,但苔藓植物区系关系显着疏远。4、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的生态分布可划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土生类型、石生有基质类型,石生无基质类型,树基生类型,树干生类型,藤茎生类型,腐木生类型及叶附生类型。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特点:以石生无基质类型最为丰富,木生各类型和石生有基质类型次之,土生类型较为少,叶附生类型有一定数量的分布但种类不多。这一结果体现了苔藓植物的生态分布与石灰岩石山地形地理环境特征高度适应。5、根据物种所占的生态分布类型数,将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划分为8个生境生态幅等级,通过分析表明,越能分布于多种类型的物种生态幅等级越高,生态幅等级越高表明其在环境中适应能力越强。生态幅等级低的物种在石灰岩石山上可适应的生境有限。这些物种大致可分为3类,即喜土生类型、环境限制类型、生境特化类型。6、调查研究发现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分布有叶附生苔植物11种,隶属于8属,3科。
徐广平, 何成新, 张德楠, 赵志国, 陆树华[8]2013年在《桂西南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典型岩溶山地为研究区域,选择海拔接近的稀疏次生林地、灌丛、荒草地、裸地和农田等5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养分含量不断提高,大小顺序表现为次生林>灌丛>农田>荒草地>裸地。土壤微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变化显着(P<0.05),其中微生物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次生林和灌丛增幅较大,荒草地和裸地增幅较小;土壤基础呼吸强度除荒草地之外均显着增加,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代谢熵(qCO2)变化规律不同,大小关系表现为:灌丛>农田>次生林>荒草地>裸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由于相应地上、地下资源输入等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了土壤微生物量的差异性。为实现桂西南石漠化地区岩溶山地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从土壤生物学角度出发,积极推进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尽可能减少人为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程度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王蕾[9]2018年在《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景观为核心、融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地和综合管理区域。地质公园在满足人们了解地球的奥秘、欣赏地质景观、增长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游憩与休闲的重要平台。因此,以地质旅游为核心的地质公园旅游,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可持续发展旅游。在地质公园开发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如地质公园内出现的地质遗迹资源掠夺式开发、地质遗迹资源盗采盗卖、基础和旅游设施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等,此外,还存在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普宣传不能适应公园发展和游客日益增长的对科普的需要、地质公园总体规划不规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地质公园发展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论文以广西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为例,探讨了省(自治区)域范围内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归纳和总结了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地质公园及地质旅游研究涉及地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广泛的领域。论文从地质公园的相关概念研究入手,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地质公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根据地质学、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等,构建了研究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论文对国内外有关地质公园研究的最新进展、广西地质公园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文献研究表明,地质公园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日益重视与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强调从空间结构、时间过程、组织序列、整体效应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探求地质公园人地关系和调控的机理。注重研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重视高新技术、数理统计和定量模型等方法的应用。(2)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特征论文采用资料搜集、部门咨询、田野调查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和数据。根据这些资料和数据的挖掘,厘清了广西大地构造背景、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广西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形成的地质演化过程、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类型、等级和空间分布规律和结构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研究;对广西地质公园资源保护、地质公园开发、地质旅游发展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广西地质资源丰富,地貌景观独特,尤其是广西岩溶地貌类型是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育最完全的地区之一,此外,广西还有丰富的岩浆岩(花岗岩)地貌、碎屑岩(石英砂岩、丹霞)地貌、火山岩地貌、以及海岸、海蚀地貌。这些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构成了广西地质公园的资源基础和地质旅游核心竞争力。在广西现有的15个地质公园中,岩溶地貌类型的地质公园共计8个,占绝对优势,碎屑岩地貌类地质公园2个,岩浆侵入岩地貌类1个,火山岩地貌类和综合型地貌类各2个。论文对广西不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等级、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筛选出其中最重要的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资源,为今后地质公园的开发、地质遗迹的保护提供了依据,为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地质资源维度的评价提供了标准。(3)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的辨析论文以地质地理背景为基础、以区域规划、空间经济学、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广西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资源空间分布的地质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及空间分布差异,进行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在地质要素分区中,将广西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云开陆缘弧褶皱带、桂东北陆内褶皱一冲断带和右江弧后盆地褶皱带叁大地质单元,不同地质单元内的地质公园,其地质特征有显着差别。流域及地貌分区中,有漓江、柳江峰林平原地貌、红水河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左右江峰丛洼地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区等四种类型区。不同流域及地貌类型区地质公园的分布不均,其中,岩溶地貌区地质公园的数量最多,反映出广西岩溶地貌发育突出的特点。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区研究中,选取植被覆盖度、石漠化面积、水蚀厚度、风蚀厚度等指标,以及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利用ArcGIS软件及制图,计算出广西各县市的生态系统脆弱性程度,探讨地质公园所在地生态脆弱程度、石漠化程度,强调了当前地质公园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以及地质公园开发的适度性。经济区划研究中,将广西分为桂东北经济区、桂东南经济区、桂中经济区、桂南沿海经济区和桂西经济区五个经济区,其中,经济相对落后的桂东北、桂东南和桂西经济区,地质公园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桂中和桂南沿海经济区,地质公园数量较少,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质公园建设诉求和愿望要大于发达地区。论文还采用最临近距离分析法测定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地质公园点状、随机分布的状况,并以广西地质公园为点状测定对象,通过模型测定计算:广西现有地质公园的最邻近点指数R=4.24(>1),空间分布属于均匀分布型,另外,论文还利用变异系数、均衡度和均衡比系数方法,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单位,通过均衡比系数的确定,利用不同地市差异的面积、人口或经济指标,来反映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均衡情况。从地质公园均衡比系数计算结果来看,广西地质公园分布均衡性处于中等水平。(4)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论文通过对地质公园发展的特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组织对地质公园评价、评估的要求,从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地质资源维度、社会经济维度、生态环境维度和公园管理维度四个准则层,26个评价指标,构建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参评各指标各性状的最优值作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参照系,利用AHP-熵值法获得评价指标综合权重,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并利用评价模型对广西15个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灰色关联投影值的计算,论文得出了广西15个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排序为: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北海涠洲岛国家地质公园>桂平国家地质公园>资源国家地质公园>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鹿寨香桥国家地质公园>罗城国家地质公园>浦北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大瑶山(金秀)(区级)地质公园>宜州水上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灵川县海洋山(区级)地质公园>环江文雅(区级)地质公园>灌阳文市石林(区级)地质公园>那坡(区级)地质公园。离理想投影值最近的几个地质公园为,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大化七百弄、北海涠洲岛、桂平和资源国家地质公园等5个地质公园。反映这几个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很好;其次为都安地下河国家地质公园、鹿寨香桥国家地质公园、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和浦北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大瑶山(金秀)(区级)地质公园,这几个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较为偏离理想样本值的地质公园有:宜州水上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灵川县海洋山、环江文雅、灌阳文市石林和那坡(区级)地质公园,反映这几个地质公园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建设中,应针对地质公园存在的不足,采取切实可行的建设措施,使地质公园向可持续发展好的方向转变。(5)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分析了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现状,提出了广西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级分类保护模式;从地质旅游的角度,探讨了地质旅游的开发策略,以及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的拓展;提出了重点打造两大地质旅游路线,将地质旅游融入广西全区旅游产业,设计适合地质公园发展的旅游产品等开发构想。论文从管理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等叁大系统构建了地质公园多级综合管理模式;从运营体系、保护体系和支撑体系探讨了广西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社区经济与扶贫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地质公园社区经济发展与扶贫的促进作用。总之,论文从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关系的协调,地质旅游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结合,地质科普教育体系构建,地质公园的管理体制的创新及法律法规建设,地质公园社区经济发展与扶贫等方面,构筑了地质保育、地质旅游、地质科普、公园管理和社区经济与扶贫“五位一体”的广西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路径。
郭子良[10]2016年在《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文中提出为了优化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网络的有效性,该文以地貌、植被和自然保护区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迭加分析、TWINSPAN分类、保护空缺分析等方法,开展了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和格局以及各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评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天然植被的保护有效性。研发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方法,并用106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测试。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关键区域分析,提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系的优化布局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包括4个地貌大区、40个地貌地区、127个地貌亚地区和473个地貌区的地貌区划系统。提出了包括8个地理区域、37个地理地带、117个地理区和496个地理小区的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2.在自然保护区体系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挥着主体作用;野生植物、草原与草甸以及海洋和海岸类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中小型自然保护区居多,大型自然保护区较少且主要位于西南、西北等地;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倾向于局部聚集。3.有7个自然保护地理区和188个自然保护地理小区尚未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虽然这些地理单元的保护空缺并不是均需要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布局,许多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以栽培植被为主,但在一些自然生境较好的自然保护地理单元仍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4.超过8.85%的植被区和35.87%的植被小区并未进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近25%的自然植被群系未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天山山地、黄土高原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植被的保护有效性低。在主要山地800 m以下的山地基部,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不足。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和基带植被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存在明显空缺。5.提出了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等叁方面定量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测试发现河北南大港和辽河源、黑龙江镜泊湖等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更高。此评估方法能很好识别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保护价值。6.建议优先在202个地理小区对23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102个地理小区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优先建设高岭-盘岭和长白山等6处自然保护区域,太行山北段和武夷山北段等14处自然保护区群;在10个地区促进跨境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对18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参考文献:
[1]. 桂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研究[D]. 刘京涛. 广西大学. 2003
[2].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健康评价与研究[D]. 高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3]. 桂西南岩溶地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景观恢复[D]. 高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4]. 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生物量及林下植物多样性[J]. 农友, 卢立华, 贾宏炎, 雷丽群, 明安刚.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5]. 桂西南岩溶生态脆弱区生态承载力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以广西平果县为例[J]. 向悟生, 李先琨, 何成新, 陆树华, 吕仕洪. 中国岩溶. 2008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南岩溶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徐广平, 顾大形, 孙英杰, 罗艾滢, 何成新. 广西植物. 2014
[7]. 桂西南中越边境石灰岩地区苔藓植物的初步研究[D]. 韦玉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09
[8]. 桂西南岩溶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特征[J]. 徐广平, 何成新, 张德楠, 赵志国, 陆树华. 广西植物. 2013
[9]. 广西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差异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D]. 王蕾. 中国地质大学. 2018
[10]. 中国自然保护综合地理区划与自然保护区体系有效性分析[D]. 郭子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地质公园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 地貌类型论文; 土壤类型论文; 土壤分类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群落演替论文; 景观生态论文; 景观植物论文; 地质论文; 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