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广西桂林54100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6-0261-02
疼痛是伴随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机制。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可见于所有的术后病人,特别是剖胸术术后病人,因手术创伤大,病情重,需入ICU进行持续监测,ICU病房的住院环境易使患者极度的紧张与焦虑,此时躯体的疼痛更增加了他们的疼痛和不幸,且开胸术后患者切口疼痛剧烈,不敢深呼吸、用力咳嗽、排痰等,易引起术后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不张和肺炎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护士在疼痛的评估、疼痛引起的病情变化及镇痛效果的观察和病人心理护理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ICU接收的外科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综述如下。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评估时应遵循3个原则第一,相信患者的主诉;第二,搜集全面、详细的疼痛史,包括疼痛的发病时间、部位、程度、持续性和间断性加重或减轻的因素,疼痛治疗史,疼痛对患者和家属的影响;第三,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1.2疼痛评估方法可采用马盖尔(McGill)疼痛问答法,疼痛分为5级0—无痛;1—有疼痛感,但不严重;2—轻微疼痛,患者不舒适;3—疼痛,患者痛苦;4—疼痛较剧,有恐惧感;5—剧痛。在评估时,还应观察患者的表情、活动、睡眠及饮食情况[1]。
2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
2.1管道的刺激外科病人术后一般有很多根管道,这些管道留置给病人带来不适及疼痛感。鼻胃管、尿管让病人感觉不适,甚至感觉痛苦。而开胸术后留置的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疼痛发生的早[2],当管子拔除之后,疼痛也就慢慢的消失。
2.2手术因素术后疼痛与手术种类,手术创伤程度和部位有很大关系。上腹部、胸部、关节、背部等手术较痛。胸部手术中,横切口开胸术疼痛剧烈[3],又比胸骨正中切口疼痛要严重。横切口时,手术切口位于肋间,而肋间神经和其分支在手术切开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损伤,又因手术过程中需要撑开肋间隙或切断肋骨,胸壁创伤大,术后疼痛比较严重,所以以横切口比纵切口为主的严重。
2.3心理因素个体的情绪,人格因素,对痛的敏感程度及耐受力,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环境变化,性别、年龄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对疼痛的感受。一般认为,性格内向型对疼痛的耐受性大于外向型;夜间疼痛程度比白天重;男性对疼痛的耐受性较女性强,老年人较年青人耐受性强;另外,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受。
2.4咳嗽、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术后疼痛以切口为主,咳嗽及活动时加重。由于这些活动使受伤的胸廓随之运动,伤口受到牵拉,引起疼痛。所以病人就自动限制胸廓的活动,这样使呼吸变浅,控制咳嗽,痰液无法排出,导致肺部并发症。
3疼痛的护理
3.1使用自控镇痛泵患者使用自控镇痛泵缓解术后疼痛。当患者感觉疼痛时按压镇痛泵,镇痛泵就会向体内注射既定剂量的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
3.2管道的护理妥善固定胸管、鼻胃管、尿管、氧气管、输液管及其他导管。因这些管道会引起疼痛或不适感。当病人坐起或翻身时,应注意保持管道与身体同步,防止管道牵拉,扭曲,刺激伤口,加重疼痛;防止麻醉苏醒前患者躁动,牵拉导管引起刺激。
3.3体位变换、咳嗽等一些活动病人术后取半卧位,这样既有利于引流管的引流,又减轻伤口张力,减少疼痛。由于咳嗽、体位变换等活动可加重疼痛,护士应有计划的进行操作,避免反复多次的不良刺激。在协助病人翻身、坐起时,动作应轻柔。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可用手或枕头按住伤口,防止牵拉缝线引起伤口疼痛。
3.4可定时为术后卧床病人翻身、擦背、避免背部受压,引起血液循环而发生褥疮和疼痛。也可应用冷敷和热敷的方法,解除病人疼痛,如热敷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解除肌内疼痛,多用于化脓性感染初期腹胀疼等;冷疗法以抑制组织细胞的活动,使神经末梢感觉降低,而减轻疼痛,多用于甲状腺术后因皮下出血与肿胀引起的疼痛。
3.5创造舒适的环境,为避免强光噪音等环境因素诱发或加重疼痛。
4小结
疼痛不舒适已成为外科术后患者的主要护理问题,近来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对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重视患者的整体舒适程度。采用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了解术后引起疼痛的主要因素,预见性镇痛,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整体舒适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51—53.
[2]毕娜,姚梅芳,黄津芳,等.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39-141.
[3]杨雨杰,张毅华.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5):220-221.